论课的“导语”设计——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语论文,为例论文,起源论文,一课论文,罗马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为例,对课的“导语”设计作一探讨。 导语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导语不仅有新课前的开篇导语(即激欲引趣性导语),也包括新课中各个环节和子目中的过渡导语(即过渡衔接性导语),笔者以为导语还包括课堂小结(即总结升华性导语)。 一、开篇导语——直奔主题激欲引趣 一般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都会有一段“导语”以引领新的教学内容开展,而富有艺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高尔基认为:“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新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在一次全市历史教学研讨活动中有三位老师精心构思了三种不同的开篇导语,对我启发颇大。 甲老师用了如下的开篇导语:“德国伟大的法学家耶林有一本著作,名曰《罗马法精神》,他在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法学家耶林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罗马法与罗马帝国的宏伟历史有何丝丝缕缕的关系呢?罗马法又散发着怎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乙老师则是这样导人的:“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是千百年来超越时空、突破种族地域限制的人类共同理想。古希腊和古罗马被西方人奉为政治文化的圣地,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最高成就,成为地中海两座各有特色、交相辉映的灯塔,指引着后人前进的方向。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以它的武力和法律征服了整个世界。其可谓:‘The Glory is Greece! The Grandness is Rome!’(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神奇的国度——罗马,去领略古罗马的博大精深。” 丙老师的导语是:“在西方国家法院门前的建筑物上,大多塑有一个左手持天平,右手执长剑,双眼被布紧紧蒙着,面部表情沉静而又刚毅的成熟女性雕像,她便是被西方世界称为‘正义女神’的雕像(多媒体图片展示)。在雕像背后,刻有一句简洁的法律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这位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正义女神的名字叫朱斯提提亚,是由西方‘法律’一词转变而来的。你们知道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什么?是罗马法。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短短几十分钟中的讲课中,开头的几分钟十分重要,开篇导语宛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到辐射全课的作用;犹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基调。三位教师设计的开篇导语各有巧妙,甲老师用了名人名著中的一段话导入,切中重点,铿锵有力,精妙无比;乙老师则通过自己的精彩构思,用“民主”和“法制”两个关键词将旧知和新识进行了有机的链接,并自然过渡到了本课时的学习;丙老师则从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人手切入主题。三位老师的开篇导语设计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直奔主题,激欲引趣。 二、过渡导语——承上启下 诱思探究 过渡衔接性导语就是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为了使上下文连接自然,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整堂课结构严谨的重要一环。教师处理到位的过渡衔接性导语不但能使课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学环节因为有了比较妥帖的过渡,学生的头脑里就没有了知识的硬性拼凑痕迹,课堂的效果因此也就会大大改善。以本课罗马法的内容到罗马法的作用过渡衔接性导语为例。 甲老师:“和其他法律相比,罗马法颇为人称道,流传至今仍然长盛不衰,其理由不仅在于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更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法精神。自然法所描绘的公正、正义的美丽图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灯塔,有助于确立法律信仰和精神。罗马法有哪些重大影响呢?”自然过渡到罗马法作用的学习。 乙老师:“近现代西方人,似乎对古希腊罗马怀着一份永远无法释怀的感念,奉他们为西方文明之根。在中国也有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条条大道通罗马’之说,可见罗马在东方国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那么,罗马法律在东西方到底有哪些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呢?” 丙老师:“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规范的总称。古罗马文明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法律制度。罗马法包括公民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等,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法则体现着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的思想;虽然罗马共和国最终被帝国取代,但它的生命力终将至近代重放光芒!虽然罗马国力之强盛,幅员之广大,早已成了历史。然而,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其对近代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近现代欧洲各国法制之发展都深深留下了罗马法的烙印。近代自然法学说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其思想渊源正是受罗马时代的自然法思想及自由人在私法关系上的地位平等原则的重大影响。因此,有人说罗马法是西方法治的源头。那么罗马法到底有哪些重大作用呢?” 过渡衔接性导语有很多,如用得巧妙则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罗马法的内容到罗马法的作用过渡衔接性导语为例,甲老师用“自然法精神”这一关键词作为内容到作用自然过渡的桥梁,效果很好。乙老师用“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人人皆知的中国俗语有效链接到了罗马法的作用。丙老师通过对罗马法内容的总结自然过渡到了作用的分析。三位老师的设计尽管不同,但效果都是一样的——承上启下,诱思探究。 三、小结导语——回归主题 点睛升华 总结升华性导语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堂教学也需如此。很多历史老师只对新课导语情有独钟。固然,“开篇导语”设计巧妙,确实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然而,课堂教学的“小结导语”也不可小觑,安排得当,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的效果。一段好的课堂结束语,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甲老师用了如下的总结升华性导语:“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乙老师的结语设计如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深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异,神秘,壮观,肃穆……其中有不少城市还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个词,产生角逐。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它静静安居在并不明亮的位置上,留给那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个城市叫‘罗马’”。 丙老师:“人类迈进现代化,‘法治’替代‘人治’,成为国家政治的必然趋向。宪政的古代起源是罗马法,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人用金戈铁马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们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摸索出一套治国的成熟经验,即制定出了古代世界最系统完备的法律系统——罗马法,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实现了对世界长久的征服,成为近现代西方法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在总结性导语中,两位教师用了名人名言。甲老师用了恩格斯对罗马法的经典评价对本课的主题罗马法进行了升华,真是精确。而乙老师则用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的一段话,不仅与开篇性导语巧妙呼应,而且凸现了主题,真是精妙。丙老师则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将古代到现代的宪政之路作了精炼的概括,达到了升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想效果,真是精到。 当然,我们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导语时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求精,具有概括性。导语只是引导性语言,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当、概括,不能庞杂、繁琐和冗长。 其二,求隐,力求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而不能跑题;“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学生思索;“可接受性”是指导语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深浅适中,既不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不使学生产生不言自明和索然无味之感。 其三,求巧,富有趣味性。导语需要简练而概括,但形式一定要多样,就是一般几句话的导语也要尽可能调置得巧妙有趣些。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其四,求准,应有严密性。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及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和思想性。 其五,求情,要有感染性。导语设计要新鲜活泼、形式多样、富有文采、充满感情。教师导入、过渡和小结新课时要精神振奋、热情洋溢。这样才能鼓舞学生、感染学生,并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朝气蓬勃、乐趣无穷的知识殿堂。 总之,无论何种导语其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论课程“导论”的设计--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课程为例_罗马法论文
论课程“导论”的设计--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课程为例_罗马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