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发展战略比较研究_战略分析论文

工科院校发展战略比较研究_战略分析论文

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之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本科论文,院校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4)13-0031-05

       当前,以多样化为主要标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使大学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原有的经验式管理模式日益受到挑战,新型战略管理模式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从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印度技术学院、英国由原多科技术学院发展而来的“新大学”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力图揭示一些技术本科院校办学基本规律,为我国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我国技术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环境

       战略具有全局性、未来性、外向性、稳定性等特点,其中外向性是其主要特点。高校制定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使学校的前途与可预见的环境变化相协调、相一致,使学校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战略问题,必须站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审视、剖析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

       当前,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我国经济正由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的知识经济转变。经济的转型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升级转型,而产业升级转型靠的是人才。从当前的市场需求看,尤其需要大批现场工程师、技术师等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本文所谈的技术本科院校就是指,1998年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兴起的一批以工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载主体之一,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丰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底色,推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公平和合理做出了贡献。

       但在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技术本科院校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必须予以准确把握和合理应对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大众化背景下,市场力量的影响日益加强,高校间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二是虽然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还非常有限,但逐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为高校的战略管理提供了可能;三是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各校的重要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四是高等教育政策正在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发展。

       从技术本科院校发展的内部环境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实际存在着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技术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往往会徘徊在这两种教育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一定程度上使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定位不清,模式趋同。为获得更多办学资源,往往不顾自身大众教育的实际,学科专业设置与其他本科院校趋同。二是学科建设根基和学术力量普遍薄弱,特色缺乏。三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竞争中,技术本科院校往往处于老牌大学和高职高专的上压下挤、内外夹击的境地,获取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

       二、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维度

       技术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探讨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问题,首先要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实质,清晰多样化背景下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理论,并按照大学发展战略的理论指导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实施。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综合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的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以及其他高等教育学者的观点,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一是质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数量指标的变化,质的变化才是大众教育应关注的重点。这种质上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上由以追求高深学问为旨归向强调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转变;教育对象上由以通过“筛选”选出来的“英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对象开始向大众转移;教育目标上由培养少数学术精英向为不同人群的不同发展需求提供服务转变;教育标准上,“如果说精英高等教育具有一致性的目标:一流的学术水平,大众高等教育则只有一个原则性的纲领一一满足社会普遍的需要,一个明显的标志——多样化”[1];教育系统上,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形成。二是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并存。大众化教育并不排斥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是对精英教育的丰富、适应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大众化阶段精英与大众教育并存的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大众化阶段各类院校并存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从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角度研究和确立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理论

       定位是战略的核心,技术本科院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必须先明确自身发展定位,而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的前提则是清晰自身在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中的职责与任务。

       综合国内外几种主流的高等学校分类方法,共同特征体现为:第一,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不是由单一类型的高等学校组成,大众化阶段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第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对我国技术本科院校制定发展战略的启示在于:一要明确技术教育类型和本科教育层次。不仅要考虑高等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还要把握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二要明确大众高等教育办学定位。技术本科院校应高举大众高等教育的大旗,并按照大众教育规律确定本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战略举措。

       (三)大学发展战略理论

       大学发展战略是大学组织为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谋求持续发展,在对复杂内外环境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发展愿景、使命、目标、任务及具体实施途径、方法、步骤等做出的总体谋划。

       大学发展战略对一所大学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明确一定时期内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重点及发展举措;优化功能,致力于全面分析内外环境,选择一条最优发展道路;激励功能,真正的大学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也是凝聚人心、达成共识的过程。

       大学发展战略一般包括几个基本要素。战略理念,是确定大学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的基本依据和灵魂;战略目标,是大学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指一段时期内大学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战略重点,需要根据发展目标做好对有限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战略措施,是与战略目标直接相关的有关举措和政策;战略阶段,由于大学发展战略都是对一段时期内组织发展的谋划,时间相对较长,为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推进,需将战略时期细分为若干阶段,并设定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三、境外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分析

       20世纪后半期,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本文仅选取具有相同文化传统的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技术学院和具有典型技术院校特征的由多科技术学院发展而来的英国“新大学”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这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并引领学校走向了辉煌。

       (一)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发展战略分析

       1.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发展背景。台湾教育制度分为普通教育和技职教育两大体系,技职教育包括中等和高等两个阶段,高等技职教育机构主要有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学制上可向下延伸,整体上构建了一贯、完整且弹性的技职教育体系,并有完整的回流教育渠道。

       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产业转型和升级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台湾开始筹建技术学院,1974年,台湾第一所四年制技术学院成立。1997年办学优异的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台湾的高等技职院校由此蓬勃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随着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大学教育从精英走向普及。为回应大环境的变革需要,台湾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改革特色主要为:一是整体构建了一贯且多元的技职教育体系;二是面向实务培养务实致用人才;三是推广开展产学合作;四是推动技职教育国际化;五是建立符合技专院校特色的评鉴机制。

       2.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发展战略个案分析——以台北科技大学为例。台北科技大学是台湾顶尖的科技大学之一,其取得显著办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战略并贯彻落实。台北科技大学的发展战略[2]主要体现在:

       战略理念: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战略目标:实务研究型大学。

       重点战略措施:围绕实务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台北科技大学近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重点战略举措:

       一是面向全人的通识教育战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台湾产业发展对技职人才的需求变化、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台湾拟定了“追求卓越的技职教育,建设人文科技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技职教育发展战略,技职教育开始向“人文—科技”方向调整。台北科技大学顺应改革趋势,在人才培养上非常注重通识教育,强调以全人的视角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机构上设有通识教育中心,统筹全校通识课程与相关活动的规划与执行。

       二是技术扎根的人才培养战略,从实务性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台北科技大学采取了系列“技术扎根”的人才培养举措。包括:以形塑“企业家摇篮”为目标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提升教师实务教学内涵、鼓励教师以技术报告升等、聘请校外专家实施双师计划等举措强化教师实务能力等。

       三是面向实务的研究与产学合作战略。台北科技大学将研究发展的目标锁定在“建立‘台北科大’等同于‘产业界最佳伙伴’”的社会形象,应用科技研究是台北科技大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产学合作是台北科技大学研究发展的主要途径,已建立官产研一体化的紧密合作机制。

       四是开放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因应少子化、国际化发展趋势,为提升竞争力,抢占教育市场,台北科技大学非常注重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已与分布于26个国家及地区的100所学校建立姊妹关系。

       (二)印度技术学院发展战略分析

       1.印度技术学院发展背景。近年来,印度经济迅速发展,印度已成为世界瞩目的“技术强国”,这一发展成就得益于印度的工程技术教育。1947年印度独立后百废待兴,在几代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下。印度的工程技术教育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机构层次多、类型多,其中创建于1951年的印度技术学院(IIT)是印度国家所属的一个大学体系,是印度最顶尖的技术教育与研究机构。作为一所按照国际标准设置的一流科技院校,IIT在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不仅历任国家领导人对其给予了充分重视,还通过立法、经费和管理等方式对学校发展给予了充分支持。同时,作为政府重点资助的科技院校,IIT也具有法律赋予的较高的自治权利,这是推动学院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印度技术学院发展战略个案分析——以马德拉斯分校为例。印度技术学院马德拉斯分校(Institute of India Technology,Madras,简称IITM)是印度技术学院七所分校之一,成立于1959年,具有广泛的知名度。梳理其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

       战略理念[3]:服务国家需要,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人才,促进印度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IITM将“成为一所与社会、生态和经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学术机构,持续在教育、研究和技术服务领域精益求精”作为学院发展愿景。

       战略目标:将IITM打造成世界顶级的教育、研究和服务学院。

       重点战略措施:为落实战略目标,IITM主要采取了以下重点战略举措:

       一是定位于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着力通过开设大量的跨学科课程,促进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重视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课程的实用性、人文学科的素质拓展性,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严格录取、从严治学,筛选和培养一流学生,在IITM被无情淘汰的学生大概占入校生的20%。

       二是寻求产业合作的科学研究。IITM非常重视与工业界的联系。为发挥企业—学院的协同效应,1973年,IITM创建了企业咨询和资助研究中心(IC&SR)。通过IC&SR,IITM一直与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互动,确保了产学研合作的实效性,也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

       三是吸纳和培养高水平师资。IITM的良好社会声誉源于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教学质量。长期以来,IITM非常注重师资建设,丰厚的薪酬加上高水准的要求,使得IITM可以网罗到国内外各专业的英才。同时,对现有师资,IITM一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全球优秀标准为追求目标的员工,其知识和技能必须可以用‘先进水平’来描述。”[4]另一方面还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5]来加以培养。

       四是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IITM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密切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其顶尖大学教学、科研的联系,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也通过合作促使本校的毕业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印度技术学院收获了世界声誉和影响。

       (三)英国“新大学”发展战略分析

       本文所指的“新大学”,特指由原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Polytechnic and other Colleges)转化而来的大学,是二战后伴随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得到快速发展的一批高校。

       1.英国“新大学”发展背景。二战后,英国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攀升,1963年的《罗宾斯报告》(The Robbins Report)主张建立新大学,以为更多人提供教育机会。从1969年至1991年,英国共创立了34所多科技术学院[6],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二元制的确立。后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消除与一般大学因体制隔阂所造成的发展障碍,多科技术学院于1992年整体改名为大学。虽改制为大学,但并不意味着多科技术学院将与一般大学朝相同的方向发展,相反,英国政府认为多科技术学院与一般大学的任务有差异并允许其继续维持,各司其职。多科技术学院还将继续提供较实用的课程,并加强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关系,发展应用性的研究。

       2.英国“新大学”发展战略个案分析——以普利茅斯大学为例。普利茅斯大学是由多科技术学院发展而来的一所“新大学”,教学与科研成绩都很突出。其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

       战略理念:学校使命在于“通过世界顶尖研究、卓越的教学活动以及协同合作关系,顺利实现企业型大学的目标。在当地甚至更大范围内推动社会融合、促进经济繁荣、改善环境质量”[7]。

       战略目标:成为企业型大学。

       重点战略举措:为实现企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普利茅斯大学采取了如下重点战略举措:

       一是教学发展战略,普利茅斯大学以卓越的教学闻名全国并确立了学校在英国大学中的地位,“连续12年获得国家教学奖,全英国只有一所大学有此成就”[8]。普利茅斯大学将教学发展目标界定在: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型大学。为实现学习型大学的目标,在教学上,普利茅斯大学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组织教学;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化工作情景模拟学习、工作本位学习和实习学习;发展研究支持的(research-informed)教学法;拓展教学国际化;探索利用新技术,增强教学体验等。

       二是研究与创新战略。普利茅斯大学倡导教学与研究双优异的双重使命。为在重点领域实现世界一流的研究目标,普利茅斯大学在研究与创新战略上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一是在关键领域内对优秀研究进行投资;二是培养、认可并奖励研究人才;三是扩展并发展学校的企业网络;四是发展并支持跨领域的研究;五是发展国际合作;六是确保近期研究成果支持教学。

       三是人力资源战略,普利茅斯大学在人才资源战略上提出了四个具体目标:一是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实现卓越的学术目标;二是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教师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有所作为;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为之自豪;四是提供最高效的工作方式。

       四是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是普利茅斯大学成为英国最有声望的“新大学”的原因之一。其国际化战略举措包括:为所有在校生提供世界级的学术、社会和个人体验机会;开发国际化课程;吸引留学生;培养跨文化的国际型教师;为研究、创新、企业及知识传播提供国际化发展机会等。

       四、对我国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建议

       虽然各国、地区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各校自身个性的不同,每所学校的发展战略都独具特色,但比较研究的目的在借鉴,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一些有助于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建议。

       (一)对技术本科院校战略理念与战略目标的建议

       1.对战略理念的建议。从前面几所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的分析看,几所院校都能从战略高度提出自己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源源不断动力,对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的启示是,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应先梳理学校发展历史,透彻分析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提出适合本校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战略理念。这个理念可以不是“最先进”,但要“最贴切”,要能真正指导本校发展。

       技术本科院校在形成自身发展理念时应把握:第一,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视角形成新的大学理念,所谓“新”是要突破传统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不出版就死亡”等精英时代的理念束缚,形成切合本校实际的发展理念,如“产学研相结合”等。第二,在核心理念梳理上,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一高校的基本职能。

       2.对战略目标的建议。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实现过程的里程碑,技术本科院校类别清晰后,定位也就基本确定,战略目标的确定亦有了基本框架。借鉴前面三所院校战略目标形成的视角和内容,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确定战略目标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战略目标应立足长远、谋划全局。要认真研读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教育政策走势,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上看清未来一段时期学校的发展道路,要保证制定的战略目标具有可行性、持续性和全球视野,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或一些零散的想法。第二,战略目标应体现技术教育特色。可依据国家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在技术教育的某个领域争取更高发展水平;同时进一步转变观念,认识到技术教育不是低水平教育,哪种教育类型都可能创造出一流。第三,在总体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设立若干具体指标,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多目标体系,确保战略目标的可实现性。

       (二)对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举措的建议

       1.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印度技术学院马德拉斯分校、台北科技大学的发展战略也都始终强调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对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加强技术人才的人文素养教育。要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从人发展的本源上认识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需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着重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合。第二,强化技术科学理论知识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二战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现代技术已形成科学体系,即技术科学(scientification of technology)[9]。强化技术科学理论知识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仅有技术科学理论支撑,也符合现代技术发展要求,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第三,突出课程与教学的实务性和综合性。这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质、未来的工作面向、现代技术的综合性所决定的。

       2.对科学研究的建议。第一,以提升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研究目的。薄弱的学术力量限制了技术本科院校的学术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才质量的提升。借鉴普利茅斯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战略,技术本科院校在进行战略选择时,要有意识地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隔离,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同步卓越。一是研究方向要以能支撑人才培养为基本出发点;二是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三是努力发展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二,以应用技术基础研究为重点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大体可分为基础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从基础领域创新向应用技术创新的转化过程中,还有一个中间的技术环节容易被忽视,即行业共性技术(也称应用技术的基础)。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具有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作为科学研究重点的条件和优势。第三,以产学合作搭建技术共同体为主要研究路径。重视产学合作,将产学合作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路径是前面分析的三所院校的共同特征。而产学合作要发挥真正实效必须有一个载体,我们将这个载体称为技术共同体。它主要是指在一定研究领域中,由一批具有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并主要从事技术问题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甚至以技术生产维护为职业的技术科学家、技术师和技术人员等人通过对技术领域问题的交流所维系的一个集合体。而产学合作是搭建技术共同体的基本路径。为此,技术本科院校一要聚焦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主题,找准学校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相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二要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要通过技术共同体的建立,与行业企业形成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

       3.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技术本科院校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特殊要求,借鉴他校经验,对技术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如下:第一,打造“双结构型”教师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从事科技研发和技术生产的高层次“双结构型”教师,以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构建行业、高校一体化的师资培养体系。建立高校与行业的师资培养互动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的师资培养体系,是技术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第三,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鼓励教师承担专业领域的科研项目,并积极为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搭建平台,通过两类项目的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第四,进一步完善教师评鉴制度,加大有助于教师实务能力提升项目的权重。激励教师不断提高实务教学与研究能力。

       4.对教育国际化的建议。几所对比院校普遍强调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将国际合作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并从战略措施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由于本科教育的历史短,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这与我国产业走出国门发展的步伐存在脱节,因此,从全球化发展的视角看,走向国际、开放办学是技术本科院校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化战略举措上,可从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留学生教育和合作办学等方面提出具体战略举措。如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重视对外合作交流,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开展并优化留学生教育结构,提高留学生质量;拓展合作办学形式,探索合作办学新机制等。着力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标签:;  ;  ;  ;  ;  ;  

工科院校发展战略比较研究_战略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