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郊型农业向城市型农业跃进——宁、苏南、沪城市圈农业的崛起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苏南论文,城市论文,城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18年来,苏南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苏南的12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行列;作为江苏省会的南京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随着浦东新区的进一步开发,上海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龙头和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点。显然,在宁、苏南、沪这个城市圈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有一个新型的联合农业体系与之配套。过去分散的城郊型农业已不能适应这样的进程,我们要从区域整体的新视角、新起点出发,使该区域的农业很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并抓住契机逐步实现传统城郊型农业的转型换代,逐步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型现代化农业。
一、发展机理:从城郊型农业向城市型农业转变是经济发达区域农村经济运行的客观取向
(一)区域科学认为,决定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集聚力为: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的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农业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产业,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达到区位产业的一体化经营才能更好地接受城市发展的辐射,为城市配套服务,实现该区域由农业及其它产业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任何一个经济区域的农业发展对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都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等特别重要的意义。
区域经济是社会宏观整体经济的空间运动形式,在效率优先、平等竞争、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市场经济中,要达到各种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最高效率,必须实现两个一体化:区域共同发展,即通过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产品、产业的互补,实现横向的区域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即通过城乡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互补作用,实现纵向的城乡一体化。在区域经济有机整体的协调发展中,区域农业的城市化道路具有关键的意义。
(二)城郊经济,是一种较发达的区域经济,上接城市、下联乡村,具有城市和乡村经济的过渡形态。城郊型农业,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紧紧围绕城市市场需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产条件,以生产鲜、活、嫩、特农副产品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业结构较合理,多层次、多样化、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大,并且具有一般农村所没有的“级差地租”,因此成为乡村经济的先导。
(三)城市型农业是一种具有超前性、换代性和多重功能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一种生产功能、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并重的土地节省型示范农业。经济活力较强的区域性城市型农业,应该以规模经营为基本生产方式,以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为主要支柱,以现代农业科技武装的专业化、商品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服务型、经济型农业为主,辅之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化农业、立体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汇农业等多种形态,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区域城市与农业和谐关系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并逐步发展成为极具辐射力的农业生产、科技、信息和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化区域的中心。
二、区域探讨:宁、苏南、沪城市圈农业发展道路分析及选择
长江以南三角洲地带的宁、苏南、沪地区,不仅人口密集,而且是产业、就业、居住、文化等综合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形成了南京—上海一带城市群。为实现该区域相对优势的一体化,苏锡常地区和南京以开发区中的各种园区为龙头,加强高科技产业化,建立起支撑上海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强大现代化制造业基地。随着浦东开发热潮的到来,长江流域“龙头”(上海),“龙脖子”(宁、苏南)将显示出强劲的经济活力。
南京市5县4郊随着地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与发展,以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为起点,加快了郊县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步伐。现以南京近郊江宁县发展城市型农业为例:江宁县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中等偏上,区位优势显著。南京市“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为江宁县由城郊型农业向城市型农业转变提供了契机。江宁县农业提出了以下构想,并进行了初步实践。(1 )稳定发展粮油作物,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和需求平衡,实现“口粮优质化,饲料专用化”,建设丰产方和示范方工程;(2)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造就“龙型经济”,使江宁成为南京市鲜、活、特、精以及反季节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形成千家万户的富民工程;(3)充分利用南京和空港的优势, 全面发展立体农副产品运销体系及仓储业,开拓创汇农业;(4)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与农业生产相协调的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功能的生态农业基地。然而,由于该地区城郊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差、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无法与苏南、上海同类产业竞争。同时,江宁从城郊型向城市型农业发展中,不能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这个经济活力地区的大市场及农业技术、信息及外贸等区域经济资源优势。可见,该地区农业融入一个整体区域及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城郊型农业,经过18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农业生产的苏南模式,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成效显著,突破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也突破了传统工业化的模式,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但是,与现代城市型农业相比,在创汇农业、工厂化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诸多方面存在欠缺,尤其是未充分利用起上海浦东开发所造就的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流通、外贸的中心,缺乏跃上新台阶的区域协作及规模优势和动力。
上海市从城郊型农业向城市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开放式农业”的新观念,建设城市绿化和环境美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建立果林带,建设若干大型农牧渔综合生态工程区域,开辟成片农业生态园区;与城市旅游业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与城市食品工业建设相结合,建立“绿色食品”工程,建设若干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与城市第三产业建设相结合,建立一批农产品贸易市场和期货市场,建立现代化农产品储运体系,最终形成农副产品生产、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运输业五大生产体系。浦东新区是高度城市化地区,在发展该区域的城市型农业中树立了“大浦东”地域概念,构筑了较为合理的农业专业环带,按照“一心多轴”的原则主要发展了生态农业和农产品运销业。目前,全国性的粮油交易市场已在浦东落成,生猪期货市场也已开放。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促进了浦东农副产品市场的充分发育,“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将为浦东的城市型农业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机遇和潜力。
从目前的实际看,尽管南京、苏锡常、上海各地都在城郊型农业向城市型农业的开拓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都遇到了一些形式相同、程度不同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按照区域经济开发原理,构建宁、苏南、沪城市圈农业,实现该区域内各种农业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规模和产业一体化的优势效益,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成为全国区域农业经济的示范样板和发展龙头。
三、思路构建:宁、苏南、沪城市圈农业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策略建议
构建与宁、苏南、沪区域二、三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圈农业生产体系,既有利于南京、苏锡常地区充分利用上海“龙头”的优势,发展“腹地农业”(即初级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更有利于上海利用腹地的各种农业经济资源,提高农业产业规模,更好地发展“下游农业”和“港口农业”(即对腹地的农产品进行转化、加工、集散和出口)。
(一)区域性农业经济要有区域性发展目标和战略。我们认为发展该区域城市型农业的思路是:必须从该区域人口密集、农业资源紧缺的基本情况出发,以该区域居民消费需求、国内外市场行情为导向,以提高规模化、产业一体化程度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高产高效)、“优”(名特优新)、“深”(深加工、精加工)、“外”(外向创汇)现代化农业。经过10—20年的努力,全面实现该区域城市型农业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在集约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大都市农业的水平。
(二)突出区域经济协作的特点,发展宁、苏南、沪城市圈农业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增长的种植业,发达的多种经营,一流的园艺绿化业,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业,活跃的农产品流通业,开放的农产品贸易格局,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功能的区域生态农业。具体表述为:(1)区域城市农业要始终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保证区域粮食稳定生产;(2 )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区域内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为基点,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和发展名、特、优、新、稀及反季节、高档次的农副产品,着重菜、鱼、奶、蛋、肉、果、花、禽“八鲜”品种,满足区域农副产品加工业对生产原料的需求及区域内居民和外来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统一协调,做到结构合理;(3)发展区域内种养加、产供销、 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实现农副产品在农业产业内部增值,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4)提倡设施农业,改大田传统农业为工厂化大棚农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味美的“绿色食品”,引进和采用优良品种、先进的栽培和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和加工包装标准技术,联合商业和服务业,发展区域城市复合型农业;(5 )培育和发展区域农副产品的期货交易市场,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减少区域农业生产风险性,利用区域农副产品市场的信息网络,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咨询服务,减少由于盲目生产所带来的价格波动而造成经济损失;(6 )充分利用区域内窗口地区的外贸业,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资企业和公司,形成强劲的创汇农业;(7)重点发展和规划好区域内特色农业、休闲农业、 旅游农业,做到一地一品,使区域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