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取向论文,缺失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07)02-006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出口贸易规模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620亿美元,28年间增加了78倍,年均增长率18%,比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快三倍,被国际社会称之为“出口增长奇迹”;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具有明显的动态升级特征。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亦迅速上升,从1978年第32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3位,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0.75%上升到2005年的7.3%,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已无可争议地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之列。诚然,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背后的真实含义时,便不难发现,在这一骄人成绩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些隐忧。
一、重新认识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背后的真实含义
1.外商主导我国出口贸易的局面已经形成
(1)外商已占据我国出口贸易半壁江山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外商开始进入中国以来,其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便不断增长。1980年,外商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0.04%,到了2005年这一比重上升为58.3%。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前500名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60.8%;出口额前200名企业排名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2.5%。外商是创造“中国出口增长奇迹”的主力军,已占据中国出口贸易大半壁江山。
(2)外商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中坚力量
有数字表明,外商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同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一致性。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内在含义的。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外商企业始终优于国有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市场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外资进入中国,投资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这促使了1985年中国出口主导产品由资源型的石油向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的转变。1992年以后,在“以技术换市场”的政策下,西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猛增,投资集中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机电项目,机电产品出口迅猛增长,促使其在1995年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近几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飞速增长,外商在其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70.4亿美元,其中外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98.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5%。
2.我国中间品质高价低,出口严重依赖进口
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主要特色是以加工贸易为主。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值55%,而加工贸易原材料和零部件的80%靠进口,特别是机电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作为出口创汇大类的服装、鞋类等出口所用面料70%靠进口。我国大多数中间品的价格高于世界可比价格,进口政策倾向于保护国内最终消费品。对最终消费品征收高关税,使国内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能在高成本的条件下继续进行。其结果是,出口商更偏重进口,而不是使用本国的中间品。现行的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没能正确鼓励我国中间产品生产能力合理化,许多增长最快的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仍然很低,出口严重依赖进口,影响了我国下游产业的竞争力。
3.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刘重力(1999)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商品的价格变化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单位商品的价格平均每年递减1%。林丽、张素芳(2005)通过对我国1994年-2002年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发现,1994年-2002年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明显恶化,长期以来出口“有规模、没效益”,出口商品价格一路下滑,导致贸易摩擦增加。截至2005年底,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5年全球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为178件,针对中国的就达到55件,接近31%;这与中国出口仅占世界出口的7%是不成比例的。近几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反倾销税率逐渐增高;其二,反倾销产品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扩大;其三,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蔓延。甚嚣尘上的反倾销浪潮已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4.技术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出口首要障碍
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专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技术性障碍。技术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内容复杂,透明度低,具有隐蔽性、针对性和表面合法性,已成为我国出口首要障碍。据联合国一份资料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波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口企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商品。我国DVD产业就是因为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另据美国对外公开消息称,从2007年3月1日起,美国对所有中国平板数字彩电征收20美元~30美元/台专利费。如果美国真要付诸行动的话,中国彩电只有集体退出美国市场,或者只考虑做贴牌。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装备落后,跨越西方国家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非易事。
5.我国面临着货币大幅升值压力
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庞大外储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货币升值压力。与当年日本和韩国一样,迄今我国经济的成功主要依靠外贸,2006年,我国的外贸顺差将达到经济总量的7%。根据德意志银行经济师们的估算,若按购买力计算,当前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了50%。一旦大幅升值就会失控,会对我国出口带来难以估量的打击,继而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二、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
1.出口贸易政策定位不当
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中国经济考察小组在研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之后认为:中国对贸易政策的态度是“重商主义的”,也就是说贸易政策动机是实现出口增长以赚取外汇而不充分考虑其代价。而同时,为保护国内市场不受外来竞争的威胁,又实施着严厉的限制进口措施。笔者认为这一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调整路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历次调整都是围绕着如何“扩大出口”这一主线进行的。与此同时,我国又实施着相对严厉的限制进口措施。同时非关税壁垒林立,管理制度不够透明,频频遭遇国外指责。贸易保护主义先驱李斯特指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什么样的政策,首先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从交换中获得的财富的多少。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制定具体政策措施,鼓励竞争机制的发育和完善,把企业和市场纳入国际国内竞争体系当中,通过有效竞争逐步提高其竞争力。我国正进行着同上述贸易理论相反的贸易实践,贸易政策只重视出口创汇,忽视其提高国内生产力的作用。为能快速实现扩大出口,许多产业在决定其命运的关键部件上实行“拿来主义”,成为产业受制于人的“死穴”。反垄断法迟迟不能出台,使许多企业置身于国内外竞争之外,致使企业竞争力普遍低下。
2.对外贸易政策目标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追求的对外贸易目标亦存在缺失。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追求“参与国际分工”的政策目标;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转而追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入世前,经济学界曾对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模式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辩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是采取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好一些,还是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好一些。学者们见仁见智。一些人认为中国应培育国家竞争优势,而一些人认为中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情不适应竞争优势发展战略,仍应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虽经过几年的大讨论,学者们始终未能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致使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参与国际分工”追求的是国际贸易静态利益;而“推动经济增长”政策目标过于宽泛,在如何通过贸易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缺乏指导性、准确性及可操作性。现今的目标缺失更使我国对外贸易处于一种无的放矢、无序发展的状态。企业为争夺国外客户,不惜“同室操戈”,采用低价竞争策略,致使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严重损害了我国对外贸易利益。
3.出口支持手段单一、低效
当前我国出口鼓励措施主要是以财政性支持为主,即以出口退税为主,金融性等其他方面的支持为辅。政府鼓励或限制某一产品的出口,通常是通过提高或者降低出口退税的方法。而西方国家则是以金融性支持为主,财政性支持为辅。同时西方政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政治、立法、外交、国内外服务等各种措施,系统化全方位地为企业扩大出口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如美国商务部长2006年访华,带来了由25家美国大型企业组成的“豪华商务团”,其目的就是向中国施压,推销美国产品。美国政府为扩大出口把国家的力量发挥到极限。而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仍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或者加强。我国多年贸易实践证明,一味诉诸财政性支持,效率很难持续提高,它使企业对政府产生依赖心理。企业总是坐等政府采取措施来帮助自己发展,而不主动努力,争取发展和提高的先机。同时,出口退税也使一些企业花更多的精力去钻政策的空子。
4.出口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协调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协调不够。首先,出口贸易政策没有作为产业政策的辅助手段,为产业政策服务。其次,出口贸易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全国范围不够协调。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一直是中国竭力保护扶持的对象,然而多年过去了,我国汽车产业仍需在国家高关税的保护下才得以生存。汽车行业在我国是具有潜在的“战略性”,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很好的候选行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之一是国内存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并且寡头企业的数目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垄断利润的消失,无法取得贸易政策的预期效果。而目前我国汽车整车生产厂家遍地开花,达到100多个,超过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总和,没有一家达到具有开发系列产品能力的200万辆规模。而生产不具规模是我国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汽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当部分企业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居于劣势,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大规模的兼并和收购应该在国内汽车行业展开,但实际上,企业数量的减少速度很慢,并购十分艰难,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效率较低的企业仍然在继续亏损生产。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协调不够的结果是,出口的选择不能得到产业政策的充分支持。
5.贸易政策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贸易政策措施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然而,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措施之间却是各行其道,互不相关,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中国一方面每年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又吸引外资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我国每年进口的大量的先进技术,不能结合本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加工贸易,反而让外商利用了我国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实行多年的鼓励出口加工贸易政策,鼓励的是“加工”,而不是“贸易”,使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场”。我国加工贸易至今很大一部分仍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性阶段,出口加工部门的本地采购率仍然很低(约20%),对国内产业带动不明显。
三、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取向
1.明确贸易政策目标,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非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二者可以并行不悖。比较优势实质上是竞争优势的一种表现形式。出口产品成千上万种,有些产品可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有些则可追求竞争优势发展战略。例如,有些产品短时期内都难以改变其劳动技能密集型产品的特点,如珍贵的药材、稀缺的水产品、精美的艺术品等,这些产品获利都很丰富,但它们占我国出口的份额很低,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对于这些产品我们应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但我们也不应固守比较优势,而应用高科技对其进行不断创新。私营企业青岛金王集团采用了新技术对蜡烛进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的蜡烛,克服了蜡烛燃烧时冒烟的弊端,大受国外消费者欢迎,三根蜡烛的出口平均利润等于一台冰箱。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正是通过这林林总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综合构筑的。
2.构建国家出口战略
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制定我国出口战略。出口战略应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具体性、战略性。系统性是指不单纯追求对外贸易发展,不让其游离于我国经济发展之外,而是将其纳入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之中,将对外贸易同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联系起来。准确性是指出口不再以追求数量为中心,而是以追求效益为中心。具体性是指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同出口地理方向结合起来,实现合理化。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区域出口促进战略。即实行市场多元化,针对不同区域,如欧洲、美洲、亚洲市场,还有传统市场、新兴市场,根据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促进出口的战略方针。(2)行业出口促进战略。有选择地对一些行业出口进行鼓励,而不应对所有行业出口进行鼓励。在选择什么行业方面,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支柱产业作为中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加以扶持,因为它预示着中国的未来。战略性是指紧紧追踪国际高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潜力大的高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的出口产业,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3.强化政府在出口中的作用
政府应全方位地支持出口,为此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干预:(1)积极运用外交等各种手段通过政府间谈判、协商、合作等寻找贸易机会。(2)成立出口信息中心。我国企业遭遇的技术贸易壁垒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企业对目标市场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情况不了解。政府如能给企业提供目标市场国有关信息,便可以缩短企业对国际市场技术要求的认识过程,加强应变能力。(3)建立出口协助中心。如帮助企业制定海外市场战略,在国外物色代理人和代销商,解决各类贸易问题等。(4)引导企业提高技术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而节省摸索阶段的成本,并能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加速自己的发展过程。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政府可在最新技术、知识等方面的收集、传播及技术援助等方面加大力度;有步骤地引导企业由现阶段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出口技术、知识密集产品出口为主。(5)增强企业品牌战略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知识和技术的因素将日益突出,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将更加严格。这要求我国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自己的牌子。
4.完善法律制度为创新创造环境
当今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都是创新型国家,而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来个创新型国家,几乎全部是民主法治制度成熟的国家。制度经济学认为,如果没有可靠的产权与合约权益保护制度,人们就无法预期从事市场交易的结果及其归属,交易结果及其归属的不确定性将迫使人们停止交易。如果没有可靠的产权与合约权益保护制度保护创新人的收益,其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将迫使其停止创新。但当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国要用15年时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是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