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鹏扬[1]2001年在《湖南省利用外资规模与结构优化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显着成绩,利用外资对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湖南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是稳定增长的。特别是1992年以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结构进一步向大项目、高水平、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方面优化。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结构单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2、外资投向不尽合理;3、外资风险的严重性;4、利用外资未能充分有效运行;5、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如何对利用外资规模进行最优控制,优化结构是当前湖南省利用外资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问题。 本文在对湖南省利用外资的规模、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南省利用外资的规模与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为辅助支持国家有关经济管理部门规模与结构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同时,本文也对湖南省利用外资工作的现状、特点、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姜玲[2]2016年在《湖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活动,继而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跨国企业同时需要获得全球贸易、通讯、金融、流通等方面的支持。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出现,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逐渐地向发展中国家开始转移,流入服务业领域的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甚至超越了制造业成为世界投资的主体。中国服务业市场的巨大容量和潜力使得其成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兑现入世承诺,国内服务领域开放程度逐渐扩大,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开放程度最大的产业。湖南省作为中国中部崛起强省之一,其借助“泛珠叁角”合作经济区域的契机,对省内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存在较大的比较优势,但与中国东部沿海及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相比,湖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仍然存在比重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全文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并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服务业以及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释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流入国的经济效应,并分析了经济学中经典投资理论在服务业领域的适用性;第叁部分在分析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的前提下,说明了湖南省整体行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更进一步分析了湖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变动及行业结构,并归纳总结出湖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第四部分着重对影响湖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Eviews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各个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第五部分则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扩大湖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提高其质量的对策建议。
张钰苓[3]2014年在《湖南省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农业领域大量引进外资,不仅可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还有利于农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湖南作为农业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湖南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湖南省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及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对湖南省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国内外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践,然后提出湖南省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对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概述;第叁章分析了湖南省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第四章分析了湖南省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五章是国内外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了美国、韩国、巴西、泰国、印度等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践,然后分析我国山东省、福建省和江苏省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践。第六章从改善投资环境和改善外资结构两个方面提出湖南省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
杨红妆[4]2016年在《产业转移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承接海外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率先发展起来。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比较优势的消失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发达地区也面临产业转移的需要,这就使得我国中西部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阵地。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加快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积累,有利于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产业转移可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引进的产业与承接地经济发展不适应,可能带来产业经济发展的失衡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湖南省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转移地。当前湖南省承接来自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内省外资本两个方向的产业转移。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的研究现状。分析湖南省产业转移(包括内联引资情况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以及湖南省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湖南省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产业转移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加以验证。建立相关指标对产业转移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得出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基于VAR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短期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研究结论,产业转移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正效应。同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湖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政策建议。
姜霞[5]2013年在《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文中认为产业转移是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它能够带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迅速崛起,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产业转移有利于承接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升产业承接地综合经济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和全球配置更加活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尤其是在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和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下,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困境,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寻求新的投资机遇和开拓新的市场。随着第四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我国广大内陆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中西部各省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争项目、拉客源、抢商机,争夺产业承接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如何认识本地区产业承接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正确进行产业定位,采取有效措施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中非常现实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集中于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取向上。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做了相应梳理,总结归纳了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背景和趋势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国内产业转移的规模进行定量测度研究,同时详细分析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和现状,采用产业聚集指数、产业梯度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超效率模型分析法对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湖北省产业承接的空间配置等路径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产业承接经验,提出了湖北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八章内容。第一章在对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区位理论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理论进行分析,为全文的展开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围绕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背景、趋势和规模测度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背景和趋势进行分析,同时以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具体产业进行测度。第叁章分析论述了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首先以梯度理论为基础,对湖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梯度地位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从产业结构特征、工业发展现状、产业分布特征和产业梯度地位四个方面对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展开论述,并针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具体优势进行研究,从而对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做到总体把握。第四章主要分析研究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问题。首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研究,其次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五章主要围绕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进行研究。首先论述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标准和方法,其次,利用产业聚集指数、产业梯度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超效率模型对湖北省38个工业行业的产业对接情况、优势产业分布、产业竞争实力和产业发展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从产业转移趋势、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产业梯度地位和产业效率四个方面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路径做了详细探讨。最后结合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发展产业、促进中部崛起的主要发展产业和湖北省优势产业等参考标准,综合归纳出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产业选择。第六章分析研究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配置问题。首先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其次,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配置原则,并从承接载体层面和不同梯度城市发展层面重点研究湖北省产业承接的空间布局问题。第七章通过分析东南亚国家、河南省、安徽省和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和政策亮点,归纳总结出国内外典型国家和地区产业承接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为湖北省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第八章重点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取向进行研究。结合湖北省产业承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国内外产业承接经验,从继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加大承接载体建设、创新产业承接方式、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加强产业配套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建议。
何文举[6]2014年在《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和未来的20年将是湖南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已成为在中部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湖南省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质量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例如人多地少的问题,空间人口密度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问题,城市郊区化,城乡差异的问题等都将影响到湖南省城市化的质量和进程。本文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和结构分析的方法,以人的发展为主体,以城市发展为核心,以城乡均衡发展为导向,通过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的时空组合转换,第一是促进生产力转化,形成很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合理的环境与资源利用,第二是促进社会相对公平,以求更有利于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均衡进步,从而清晰界定城市化及城市化质量外延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城市化质量问题的分析框架;通过建立多级层次解释结构模型,反映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及相互影响,并运用湖南省及其州市的相关数据,对城市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假说的检验与实证分析。城市化质量是指城市化内在的性质和规律,是人口的空间转移与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等的有效集合程度,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区域经济效率大小、社会进步程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程度的集中反映;需从时间的历史维度与空间的交汇维度来综合考察,具体包括城市发展能力及其潜在能力、城市合理规模及适度的经济聚集、城市与区域间的融合程度、协同发展程度、城市体系空间范围内的结构是否合理;城市化这个复杂系统内部之间及其与城市化速度之间的协调、稳定程度;城市化整个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相对容量等九个维度,本文在一个理论框架下,对其进行了一一分析。分析采取了结构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因为城市化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在现有的理论与分析工具的条件约束下,需要把城市化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进行逐个分解研究,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首先从城市化质量的外延与内涵出发,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等1992年~2012年数据,部分数据经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出,构建由148个指标构成的测度城市化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体系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构建偏相关网络,利用指标间的内在相关联系,充分反应城市化体系指标固有的本质结构,最终得出由59个指标组成的从纵向维度来考察的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并构造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质量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州市数据的可得性、连续性,选取湖南省14个市州2004-2012年的年度数据,部分数据经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出,构建了由50个指标组成的从横向维度来考察的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并构造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质量综合指数。根据构建的两个指标体系,分别运用Lasso回归和投影寻踪方法,对湖南省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横向与纵向评价。通过对湖南省及其各州市城市化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近年以来,湖南总体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城市化质量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城市质量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第二、本文在主流经济学范式下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城市化质量以及城市化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提出针对城市化质量的九个基本理论维度,提出了六个影响城市化质量提升的理论假说。将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引入城市化质量研究中,通过建立多级层次结构模型,直观、清晰反映城市化质量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及相互影响,并归纳总结为城市内外两大类根本影响因素。第叁、根据构建的城市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湖南省及其14个州市的较大规模相关指标数据对提出的六个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对湖南省整个城市化大系统内部之间及其与城市化速度的协调性、稳定性;湖南省整个城市化规模与资源、环境的容量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潜力;城市内部集聚;城市外部协同性;城市外部融合性;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合理性;以及城市化整个大系统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共九个维度的实证分析,发现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验证了城市发展综合水平提升、城市持续的发展潜力、适度的城市规模和经济集聚、城市间产业结构的外部协同、城市间及城乡间的交互融合、合理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都与城市化质量提升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是促进城市化质量提升的积极因素。概括起来,整个分析过程是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围绕这个分析框架,综合运用现有的理论与方法逐个维度展开研究,对理论假说进行验证,对城市化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城市化整个大系统实现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条件进行了探讨,在各维度逐一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致性的研究结论,并应用于湖南省城市化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从而达到研究目的。因此,如何更有效发挥这九个城市化质量维度的积极效应,如何促进城市化质量内外部影响因素间的良性交互影响,形成系统性的综合效应与正向空间效应,促成湖南省城市化这个大系统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等有效集合;在尊重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湖南省城市化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由城市集聚发展走向城乡均衡发展,这是我们应当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
李斌[7]2001年在《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及其在利用外资决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机构的目标随着这个机构的性质、类型、管理者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该机构所处的环境条件而变化,所有的机构不可能存在一个单一的共同目标,而是一系列的多目标决策问题,非线性目标规划是多目标决策的一种方法,由于它的模型比较符合现代化管理决策的实际,方法灵活,有能力处理各种没有统一度量单位,互相冲突的多目标,而且实际应用便于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所以非线性目标规划已经成为解决现代化管理中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有效工具。 本文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开放型经济系统的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及应用”。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了解非线性目标规划的原理、模型及算法的基础上,对非线性目标规划的算法提出了改进,优化了算法步骤和结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得到一些具有指导意义并且易于操作的计算结果和结论,为政府有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一些辅助参考。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分析了非线性目标规划的原理及特点并对建立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的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叁部分提出了非线性目标规划的算法实现,对常用的算法模式搜索及近似规划法作了一些改进,并针对大系统非线性目标规划问题进行了分解,提出了解决这类大系统问题的串式调优法,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并建立了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五部分结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建立了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进行了优化研究,第六部分针对我国按地区和行业来利用外资时的规模与结构最优化控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及建议。
朱顺娟[8]2012年在《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日趋完善,正在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是在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和变化趋势认识的基础上,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干预和引导,促使空间结构重新组合和要素优化,以实现整体效益达到最优的理想目标。城市群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也促进了城市群发展。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优化其空间结构是关键所在。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市密集区之一,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实施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然而,长株潭城市群虽然是中国最早提出的城市群概念之一,但发展却十分缓慢。本文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研究,对于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的诊断,分析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并针对现状特征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与价值取向,进而提出具体的空间结构优化整合模式与优化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内容:首先,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框架,并指出通过文献和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演绎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指导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其次,阐述了城市群、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的概念;论述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基础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以及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理论。其中城市群空间结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都市圈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主要包括空间结构演化阶段理论和结构调整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理论主要包括全球城市区域理论、区域管治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统筹协调理论。第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国内七大城市群竞争力综合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在国内七大城市群中竞争力十分薄弱,竞争力排名末位。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与东部长叁角、珠叁角城市群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地理区位以及区域政策以外,空间结构因素也是造成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先天受制于区位条件,而投资和政策等外部手段推动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提出了优化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显得尤为重要。第四,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特征,并从人口空间、城镇空间、经济空间分布以及城际空间联系等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判断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呈现出:区域“点—轴”系统发育、空间发展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首位城市长沙集聚作用不强、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差异明显、城际联系较弱等特征。研究发现产业状况、交通设施、自然生态环境、政府政策机制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并指出这种空间结构特征对于区域整体发展是不利的,若长株潭城市群按现状自由发展,较难从“点—轴”系统阶段更优的演进到网络化阶段。第五,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与价值取向,并且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空间结构优化整合与产业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协调制度构建等措施优化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其中空间结构优化整合应形成“一核五心多节点,叁轴五圈”的模式;产业整合应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关联,组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应构建交通联结网络化与信息联结网络化;生态环境建设应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与加强空间管制;协调制度构建应完善协调的政策机制与建立多层次的协调机构。第六,结论部分将全文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方面总结出五个基本结论和叁个创新内容,并且提出了未来叁个方面的研究展望。
龚雨[9]2013年在《FDI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影响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在引进FDI方面,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FDI对中国,特别是对并不发达的中西部省份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果却有待考究。FDI对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否存在影响,影响的程度与作用机制究竟如何?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因此,本文将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产业增加值与比重两个角度衡量FDI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具体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简单梳理FDI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理论,明确了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双重影响。在回顾了前人关于FDI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文献的基础上,提炼出了FDI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整理出了本文进行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向。其次,论文详细地分析了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叁次产业利用FDI的发展情况。然后,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从产业增加值的角度、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叁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角度分别测算了FDI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具体影响。最后,论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利用FDI优化产业结构的成功经验,以此提出了对湖南省利用FDI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思考。本文认为,近年来湖南省的FDI与产业结构都保持着整体上升、波动较大的趋势。从影响效果来看,FDI的进入确实对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比较显着的影响。从产业增加值的层面分析,FDI对湖南省叁次产业增加值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从比重层面来分析,FDI促使湖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小幅下降,相应地,第二、第叁产业所占比重小幅上升。为了不断提高湖南省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FDI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认为,湖南省应着力从投资环境的改善、引资激励政策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产业安全的维护等方面进行努力。
罗专[10]2006年在《湖南利用FDI业绩分析及政策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湖南利用FDI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湖南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发挥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湖南利用FDI在规模和质量上较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有差距。湖南利用FDI政策经过20多年演化发展,投资促进效率日渐提高,但在政策体系、机构效能、活动效果、环境质量等方面仍然有待改进。面对国际、国内较好的FDI形势和国内关于外资的争论,湖南省要保持清醒头脑,从本省利用FDI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身区位、资源、市场、成本优势,抓住外资西进、技术转移加速和服务业投资增加的机遇,针对经济发展和外资促进中的薄弱环节,坚定外资政策取向、革新招商引资观念、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强区域竞争协调、积极应对崭新形势,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促进湖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质量提高和经济实力增强。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利用外资规模与结构优化分析[D]. 殷鹏扬. 湖南大学. 2001
[2]. 湖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 姜玲. 湘潭大学. 2016
[3]. 湖南省农业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 张钰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4]. 产业转移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研究[D]. 杨红妆.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5].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D]. 姜霞. 武汉大学. 2013
[6]. 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何文举. 湖南大学. 2014
[7]. 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及其在利用外资决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斌. 湖南大学. 2001
[8].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朱顺娟. 中南大学. 2012
[9]. FDI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 龚雨. 海南大学. 2013
[10]. 湖南利用FDI业绩分析及政策优化[D]. 罗专.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标签:金融论文; 投资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中国城市群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城市空间结构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经济论文; 目标规划论文; 长株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