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中医皮肤病防治中的运用论文_丁合美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皮肤病防治中的运用论文_丁合美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 266000

摘要:皮肤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瘙痒疼痛剧烈,使患者痛苦不堪,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且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在皮肤病的防治中可以提早介入,通过“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已病防变,病愈防复”途径,截断病程进一步传变,弥补该病治疗上的不足。医者诊疗时,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对皮肤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皮肤科;防治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经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与不断完善,现其理论内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三方面。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大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皮肤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皮肤病严重影响健康、美观,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困扰。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皮肤病的诊疗、慢性病的调护及皮肤病预防、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运用,现阐述如下。

1.未病先防

1.1审其内因防而消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1]说:“七情,人之常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临床中油风(斑秃),牛皮癣(神经性皮炎),风瘙痒(瘙痒症)等疾病的发作皆与情志异常波动相关;《脾胃论》说:“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由所生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精气生化不足,脏腑机能减退,如湿疮(湿疹)、马疥(痒疹)等病皆与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有关;过食膏粱厚味,易生内热和痰湿,而生红斑鳞屑类皮肤病,如白疒(银屑病)、风热疮(玫瑰糠疹)、粉刺(痤疮)等病也与饮食失节、脾胃内伤有关;长期偏食成性,可造成某些营养缺乏性皮肤病,如各种维生素缺乏病;禀赋不耐者对某些食物过敏,而引起过敏性皮肤病;《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述:“久卧伤气,引起脾胃虚弱,虚肿臃肿,动则气短汗出。”故某些代谢性皮肤病亦与劳倦内伤有关;皮肤腠理不密,易患传染性皮肤病,如各类癣病、鼠乳(传染性软疣)、疥疮等病皆与传染有关。故饮食有节,固护脾胃,起居有常,劳逸适度,调摄情志,修身养性,皆是“治未病”思想在皮肤病中的运用。

1.2审其外因避之有时

春季阳气升发,风气当令,气候寒热多变,应适当增加活动,以助阳气升发,避免感受风邪,以预防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幼儿急疹等感染性皮肤病。《诸病源候论》所言:“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故避风寒,风热之邪侵袭,以防瘾疹复发。而风胜则燥。故风邪引起的皮肤病多为干燥性皮肤损害,可见到脱屑,皮肤粗糙,皲裂等。针对湿毒(过敏性皮炎)面游风(脂溢性皮炎),黧黑斑(黄褐斑),风瘙痒(老年皮肤瘙痒症)等病的预防应当减少外出日光直接照射,避免粉尘、风尘、花粉直接对皮肤的刺激;夏季阳气盛长,暑热湿气当令,应当避暑纳凉以防止夏季性皮炎、痱子病以及疖病、毛囊炎的复发;秋季阳气收敛,燥气当令,气温由热转凉,易外感而引发的白疒(银屑病)、风热疮(玫瑰斑疹)、瓜藤缠(结节性红斑)等病;冬季阳气潜藏,寒气当令,应当注意保暖以防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炎的复发。故和于阴阳,顺应四时,加强自我保健,指导患者对发病诱因加以预防,做到“未病先防”对中医皮肤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既病防变

即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素问?离合真邪论》:“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海之,其病立己。”提示临证用药应重视早期诊治,截断疾病传变途径。一些疾病虽尚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征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2]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此时疾病处于萌芽状态,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应防微杜渐,早期治疗。干燥综合征属祖国医学“燥症”、“燥痹”范畴,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现代西医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联用一种或多种免疫抑制剂的替代疗法,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多,且临床疗效难以确定。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在于气津两伤,中医基础理论津液的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脾在液为涎,唾液由脾精、脾气化生,肺气宣发肃降,对津液的转输布散起着主宰作用。脾失健运,肺气失宣,津液代谢异常,机体失于濡养发而为病,久病及肾,肾气亏虚,蒸腾气化作用失常,亦可加重病情。因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类燥热之品,易耗伤阴津,故临床诊治应先从肺论治,早期治疗,常用天冬、麦冬、沙参、石斛等养阴润肺之品以补肺阴,防止燥热伤津,配伍桔梗、紫菀等宣肺之品助肺气宣肃;久病服药,病至后期易伤及脾肾二脏,故早期治疗调补肺气的同时,亦应注意固护脾肾,可适当加用山药、薏仁、肉苁蓉等健脾化湿、补肾益精之品。《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对于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具有前瞻性的认识,提示我们临证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只注重病变当下。因肝木易克脾土,故病之标虽然在肝,而本在于脾虚,“肝脾同治”就是防病于未然,既是气血的相互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脾气健运,正气存内,则可抵抗外邪。这种“防治”理念用于预防皮肤病的传变也有一定临床价值。

3.有病早治

皮肤病的诊治也和其他各科一样,不外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经络外应皮肤,内应脏腑。从皮损损害发生的部位与经络联系,可了解与脏腑的关系,如皮损发于鼻部者每多与肺有关,皮损发于胁肋部与阴部者,多与肝经有关,皮损发于唇部者,多与脾胃经有关,据治病“治外必本诸内,治内亦即治外”的基本原则[3],采取局部与整体并重,外治与内治并举以达早期诊治。故早期针对酒糟鼻(酒渣鼻)、蛇串疮(带状疱疹)、阴部湿疮(阴部湿疹)、热疮(单纯疱疹)等病及时采用疏风清肺、疏肝清热、除湿健脾等法治疗取得很好疗效,如外感风寒邪气之瘾疹,初期邪气在表,用辛温解表药治疗,祛除邪气于疾病的初期阶段,及早阻止其深入及防止其传变。

结语

由于皮肤病致病因素多样,少数明确病因的皮肤病可以直接从截断病因入手,防止复发,但对于大多数皮肤病来说,病因无法明确,若仅凭借现代医学手段必定捉襟见肘。因此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发展,在治疗中强调祛邪扶正以防变他证,病愈后顾护正气防病复发。利用以上“治未病”思想结合现代医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患者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将是当前皮肤病防治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赵颖,魏品康.浅谈如何“识未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0):1308-1310.

[2]张立君,王兰书,等.从当归生姜羊肉汤看《金匮要略》对中医食疗的贡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2):79-80.

[3]杨洁,刘景峰.从《本草纲目》论8种偏颇体质之饮食结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7):151-153.

论文作者:丁合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皮肤病防治中的运用论文_丁合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