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海南建省办特区九周年专稿 九十年代海南发展之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专稿论文,特区论文,周年论文,建省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当时,大批投资者和求职者涌向海南,熙熙攘攘,人气鼎沸。但是,不久即遇上治理整顿和政治风波,刚刚升起的发展势头悄然降温。1988年海南GDP增长10.3%,1989年增长5.6%,1990年增长10.6%,出现了一个马鞍形,总体上处于中低速度运行的状态。在1988年GDP77亿元的基础上,1990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2亿元,这显然是一个很小的经济总量。不过,与建省之前相比,经济规模还是上了一步台阶,加上初创的新体制构架、获得的优惠政策和凝聚的旺盛人气,为海南九十年代的大发展铺设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现在,九十年代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回顾海南走过的足迹,展望未尽的历程,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藉此我试作一个综合分析,并概其要而述之。
一
过去7年,海南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可以概括为:大步跨越,起伏显著,缓慢回涨。经济总量的增长表现为一条急剧上扬的曲线,而经济增幅的变化则划出了一条起落鲜明的曲线。
从经济总量来看,GDP由1990年的102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393亿元,上了一个大台阶。1991—1995年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9%,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平均11.8%的增速。其间,1992年海南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平均值,实现了海南特区第一步发展目标;1995年人均GDP为5225元,列全国第十一位。如果把全国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划为三等分,那么,海南恰恰处在前二类区域的结合点上,也就是说,海南当前正站在向国内较发达地区挺进的位置上,而这正是海南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光荣使命。
从经济增幅的变化情况看,过去7年的显著特征是大升大落,其顶点是1992年,GDP增长40.2%,当年海口市人均GDP从9792元陡升为20029元,翻番还拐弯。此后,全省GDP增幅1993年为20.9%,1994年为11.9%,1995年为4.3%,大致以对折的速度依次递减。而从1992年往前看,GDP增幅1991年为14.9%,1990年为10.6%,1989年为5.6%,大致也表现为顺时爬坡的态势。这期间海南经济增幅的峰谷之差为36个百分点,而全国仅为4个百分点,可见海南起落幅度之大。以1992年为顶点的大起大落现象,现在回过头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如果没有建省之初的政策准备、体制准备和大批投资者的“热身”,不可能出现海南1992年前后的高速发展;而当经济在快车道上运行的时候,畸形产业结构的制约、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和特区政策优势的弱化,必然要求海南的经济减速行驶,以消化矛盾,调整结构,填实基础,准备新的加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年的低速增长是一种正常现象,高速发展之后没有出现负增长还是不容易的。
当前,海南经济增长的状态,可以评价为:刚刚爬出低谷,增幅逐步回升。1996年GDP虽然只增长5.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增幅,但已略高于1995年增幅,从而结束了连续3年增幅递减的势头;1997年计划增长10%,如能实现,将高于全国增长8%的计划。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我认为,未来几年,海南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加快,当然,年增幅度不必奢望也不可能出现1992年那样的情况,但是,再有两三年的准备,创造持续年增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鉴于前几年速度偏低,九五期间,要实现预定的发展计划,未来几年也必须适当加快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很强的紧迫感。
二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海南现实的状态与建省之初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显著的表现是:政策优势逐步弱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制创新大为强化。
近几年,国家总的发展方针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政策倾斜由地区转向产业,东部地区要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外开放要由沿海向内地梯次推进。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特区优惠政策的弱化势在必然。海南办特区比其他4个特区晚七八年,获得政策启动和推动的时间较短,幸好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鼓舞下,起势来得快,机遇用得足,从而取得了一次跳跃式的发展。尽管如此,从1993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后,在一系列具体政策上,海南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少,外引内联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承认这样一种现实,才能主动地将心理预期以依赖优惠政策转向积极创造综合优势。
海南特区是在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起点上举步发展的。建省之前,基础设施落后,国有企业少,大型企业少,固定资产存量少。要加快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必须把扩大资产增量与注重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然而,海南的自我积累能力弱,扩大增量只能主要依靠外部注入,而对外的引力过去则主要靠政策的比较优势。这是一条刚性很强的链条。所以,一旦政策优势弱化,必须有新的优势予以补偿。能够发挥这种补偿作用的,现在看来,主要是产业优势和体制优势。不过,这两种优势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象具体的优惠政策那样,今天给,明天就见效。目前的海南也许正处在这样一种优势置换和结构调整的阶段,表现在经济发展上,则导致低速运行、逐步回温。
对于海南的产业发展方针问题,建省以后,多年争论不休,举棋未定。房地产的骤然降温,使人们在惶然之后清醒地认识到,海南要持续快速发展,没有实业不行;发展实业,脱离海南自身的优势不行;实现优势,背离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不行。“一省两地、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方针正是在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中,由正反两方面经验凝结而成的宝贵结论。继“一、三、二”的产业结构变成“三、一、二”的产业结构之后,近两年,热带高效农业蓬勃发展,新兴工业拉开布局,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产生。这正是海南新一轮发展热潮的希望所在。
体制优势与政策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也有着显著的区别。相对于具体的优惠政策而言,体制优势包蕴着更丰富的内涵。海南是新建省份,又是特区,起步运行就进入了新体制的轨道。尤其是在党的十四大以后,各项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从海南实际出发,注重改革措施的可操作性,坚持先立规矩后实施,从而使体制改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很多改革措施具有独创性,并且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这种新的体制对于海南广泛吸纳经济要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体制优势和产业优势所产生的补偿作用,明显地表现在投资强度和投资结构上。纵观建省以来逐年的投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投资强度大,从1992年起,除个别年份外,投资率一直高达50%以上,1991—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921亿元;二是较为平稳,即使1992年之后经济增幅剧降,投资总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三是投资结构日趋合理,大量投资转向实业和基础设施,且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的大头来自外引内联。连续几年强劲的资金投入,使海南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一大批生产性项目将会陆续发挥效益,这就为海南今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筑起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
再过3年,时代列车将驶入21世纪,人类历史将跨入又一个千年。三年五年之后,海南应该成为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呢?按照全省人民规划的蓝图,其基本轮廓我以为可以描述为以下几点:
——人均GDP赶上国内发达地区水平,省内的地区经济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广大农民在实现小康目标之后努力创造较为富裕的生活水平;
——基本实现“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目标,一批大型项目发挥效益,一批支柱产业初步建成,各类产业中的科技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机制,法制建设与改革措施相配套,与国际惯例相衔接,各类经济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生育、保护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在全国处于前列;
这一蓝图是鼓舞人心的,也是可能实现的。但是,任务相当艰巨,时间也很紧迫。我们要一以贯之的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信心,奋力开拓,踏实工作,万众一心地把客观可能性变成现实。看好海南发展前景的同时,对眼前的困难也不可忽视。突出的表现是:金融不良资产的比例过大,财政增长缓慢,新的建设资金不足;产业结构处于转型阶段,房地产超量积压,非一两年所能消化;多数国有企业效益不好,部分股份制企业管理不规范,少数职工生活困难,还有几十万农民没有脱贫。所以,今年的各项工作务须抓紧抓实,尽可能多消化一些遗留问题,改善加快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各行各业的优异成绩迎接建省办特区十周年,为今后几年奠定更好的基础。
回顾走过的历程,分析当前的形势,对于如何促进海南经济在逐步回温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发展,试列管见如下: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企业改革和发展为中心,配套深化各项改革。依靠体制优势和产业导向,充分用好仍然保有的那部分优惠政策,进一步争取改革的试验权,努力吸纳岛外经济要素,扩大资产增量,提高投资质量。同时,积极盘活资产存量。进一步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
2,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精心打好“洋浦牌”,抓好大型项目建设,完善管理体制,落实优惠政策,以洋浦开发促全省建设。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大力加强琼台合作,香港、澳门回归后,在积极做好和平统一台湾这篇大文章中,努力发挥海南的特殊作用。
3,大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用大市场牵引和刺激生产,把海南特有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工业、农业、旅游业等,都要紧紧盯住12亿人口的国内大市场,同时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在各类产业中广泛渗入信息技术,把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开拓作为发展海南的基础性工作,切实予以加强。
4,科学规划和积极推出一批批重大建设项目。坚持科学论证,精心招商,跟踪服务,加快实施;同时加强项目管理,降低建设成本,使新上的项目符合海南的产业发展方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加强科技市场建设,大力抓好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和中试环节,用更大的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6,牢固树立基本国策的意识。坚决控制人口超计划增长。保护好环境资源,放长眼量,积蓄后劲,着眼人均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7,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基础教育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素质教育,树立特区浓厚的学习风气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深入开展廉政奉献和勤政敬业的活动,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科技队伍、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当作海南发展的基础工程,进而带动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