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步”教学的思考_教学反思论文

关于“三步”教学的思考_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反思“三步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步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教学反思正走进越来越多教师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具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并积极进行自觉的教学反思实践。但把教学反思长期坚持下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普遍比较繁杂,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在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再进行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形式的教学反思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而写教育日记进行教学反思比较容易坚持下来,但很多老师可能会发现即使自己把教学反思坚持下来了,原来希望借由教学反思所达到的目标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仔细回顾自己的教学反思却发现自己一个月前甚至是一年前教学反思中出现的问题仍然在自己现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再次出现。这意味着自己的教学反思一直针对同样的问题,停留在同样的水平。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的教学反思没有找到正确的形式和方法,特别是采取写教育日记形式所进行的教学反思极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反思的内容面面俱到,每次的反思基本上都把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涉及了:导入如何?新知识的教学如何?课堂小结如何?学生反应如何?等等。全面分析的结果往往是泛泛而谈,难以深入。二是即使老师每次反思都有重点,但一定时期内教学反思的重点没有相对固定,今天反思这个主题,明天反思的是另一个主题,后天反思的又是第三个主题。教学反思没有相对固定的重点就会导致教学反思只能停留在现象的浅层次分析上,难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法发现现象的本质就无法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自然也就无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必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从而引起教师的重复反思。

如何才能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教学反思的实效呢?本人尝试把教育日记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三步走”教学反思,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日常反思发现问题

考虑到日常工作的繁杂,我在日常教学反思中采取写随笔式教育日记的形式。随笔式教育日记是指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活动只要有话可说就可以记录下来的教育日记。这种教学反思相对于写教育案例和教育叙事等形式简单易行而且占用时间比较少。在内容上只要能引发教师思考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记录下来,形式上没有完整的结构要求,字数上也可多可少。这种随笔式的教育日记主要功能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发现和初步分析问题,并为以后对某些关键问题的研究提供素材。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比较简单的问题能在这种形式的教学反思中得到有效解决。

不管是随笔式教育日记还是后面的专题式教育日记,在记录形式上都可以采用纸笔记录和网络博客等形式。但与纸笔记录相比,网络博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博客越来越人性化,使用越来越方便。

方便教学反思的记录。特别是现在手机上网功能和短信写博功能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博客的写作,基本上实现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写博客。我们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随身携带纸笔,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随身携带手机。这样课堂教学中引发的思考,随后的课间立即就可以用手机上网或短信写博的形式上传到网络,甚至在走路、坐车时产生的思想火花也可以用相同的形式上传到网络,而不用担心有了思想火花却一时找不到纸笔,或担心辛辛苦苦用纸笔记录的教学反思一不小心却弄丢了。

方便教学反思的整理、分类和修改。用纸笔形式记录下来的日记,一般不方便修改,修改多了日记就显得比较乱,除非定期对日记进行重新抄写,而这对大部分教师而言都是不太可能坚持的事。而用网络博客则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修改,也不用担心弄乱自己的日记。同时网络博客都有分类功能,在对日记进行定期梳理时可以按日记反映的主要问题对日记进行分类。

方便师生交流及同伴交流。纸笔记录的教育日记一般是私密的,很少向别人公开,而网络博客则是开放的,既可以对部分人开放,也可以对所有人开放。这种开放性有利于师生交流,学生获得老师的博客网址后就可以随时进入老师的博客,既可以对老师的具体教学行为进行评论,也可以就老师的教学反思进行评论,还可以进行朋友式的情感或思想交流。学生的评论既可以是署名的,也可以是匿名的,很多不方便或不愿意当面与老师交谈的问题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交流。

网络博客同样很方便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对于经常交流的同伴,可以通过一定的设置保持对对方的随时关注,从而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网络的研究交流。

二、梳理反思确定重点

当随笔式的教育日记进行到一定时期后,就应对这段时期内的反思记录进行初步的梳理,分析这段时期内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反思中可以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专题式教学反思。本人在随笔式教学反思记录的梳理中发现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不愿主动回答有关教材内容的问题;学生自学完成读书笔记的难度比较大。后来我就把这两个问题作为专题式教学反思的主题。专题式教育日记的教学反思与随笔式教育日记相比,主题非常鲜明,针对性强,分析也相对比较深入。而在形式上仍然采用比较随意的形式:结构不限、字数不限。

主题式的教学反思仍然无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为说到底这种反思大多数时候仍然是对现象的反思,还无法有效深入到问题的真正本质,而且这种主题式的教学反思在内容上仍然比较分散。所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要对教学反思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确定一个有意义并且具有可行性的主题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

对主题式教学反思的梳理不能停留在现象的简单分类,而要对反思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尽量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本人在梳理专题式教学反思记录时发现,学生上课不愿回答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既有学习习惯的原因,也因为学生不能有效理解教材,只能等着老师讲解。而自学时不会做读书笔记的原因既包括老师没有具体教他们如何做读书笔记,也包括他们自学时难以比较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更无法确定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和体系。我把这些现象的原因联系起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的教材阅读能力比较低,这样我就把“学生政治教材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随后研究的课题。

当然,并不是教学反思中梳理出来的任何问题都能作为研究课题。经过两次梳理,教学反思中的问题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解决,在后面的教学反思中没有再次出现;二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也就是没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三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又有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只有第三种问题才能作为下一步研究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寻求突破

经过两次梳理留下需要进行课题研究的问题一般都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而且解决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比较长时间的系统研究,以求有效解决问题。这种课题研究一般应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行动研究强调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进行纯粹的理论研究,而主要是针对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然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方案并进行及时反馈,在反馈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然后再实施修改后的方案并进行及时反馈,再对修改后方案进行完善。这个过程不断循环,直到问题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在以行动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理论学习。行动研究虽然强调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但并不否认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虽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我们的经验一般情况下都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很难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我们个体的经验受到个体实践情境的限制,要突破这个限制就要借助于理论的学习。因为理论一般都是一定的群体甚至是整个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抽象概括。学习理论可以让我们对问题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发现问题的联系和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本人在确定把“学生政治教材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课题研究之后,广泛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在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找到了对该问题的本质分析和相应解决办法;结合该书的理论我才认识到阅读能力是一种认知策略,而认知策略具有内隐性特点。如果老师不把自己的阅读策略外化,学生很难从老师身上直接模仿和学习到相应的认知策略。而要培养认知策略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老师外化的认知策略知识,然后经过一定量的训练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水平。再反思实践,发现自己以前只是把自己阅读教材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并没有告诉学生自己是如何阅读教材的,更没有安排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教材阅读技能。

加强师生交流。老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我们的教学是否促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我们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师生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既要有师生日常随意式的交流,更要有教师主动地有重点地观察学生的表现,收集学生的意见。老师可以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

争取同伴互助。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而思维定势是阻碍我们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突破思维定势就要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促使我们从另一种角度对原来以为正常的现象和方法进行分析。要让我们自己产生认知冲突,既可以通过学习理论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同伴互助来实现。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一种反省,极容易发生“当局者迷”的情况,这就需要让旁观者帮助我们克服“当局者迷”的情况,所以同伴互助对我们的教学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研究中的同伴互助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共同进行同一课题的研究。这样可以经常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二是“引进来”。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常规的公开课等活动让其他老师来观摩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应在课前就向来观课的老师说明自己的研究主题,要求他们重点观察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方面,并强调观察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解决相关问题而不仅仅是对教学进行评定。三是“走出去”。我们要经常去观察别人的课堂教学并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既可以去观察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去观察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时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我们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当我们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得到有效解决后,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自然就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标签:;  

关于“三步”教学的思考_教学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