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账,并非只有引进逐利主体一条可行途径,还有把自办后勤发展壮大的途径。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高校却偏向于引进逐利主体,并由此劣化了高校治理环
境,导致产生种种问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在高教事业亟待更快更好发展
的当下,我们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必须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引进逐利主体问题进
行深刻反思,必须持续净化高校治理环境,坚决遏制逐利势力搅局。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逐利主体;反思
我国高校承担着科教兴国的重任,理应是斯文鼎盛所在,学校领导应该聚焦科教主业,心无旁骛,应争取成为兴校报国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而不是其他不符合党和人民期望的角色,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片面引进逐利主体的做法,致使目前不少高校沦落为社会力量逐利之处,学校领导为应付逐利主体、平衡内部利益关系、处理经济纠纷,耗费心力,不能专心科教主业,更有甚者,已经触犯法纪,受到党纪国法惩处,身败名裂。因此,为持续促进我校高教事业健康发展,因高校后勤社会化引进逐利主体而产生的高校治理环境恶化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地步。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引进逐利主体存在突出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部分高校倾向片面引进逐利主体,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一是,破坏高校治理环境。逐利主体为进入高校,围猎高校相关领导人员,加大了高校领导的廉政风险,逐利主体进入高校后,又编职关系,迷信权力,唯利是图,无视合同约束,抗拒学校普通人员监管,极大复杂了高校治理环境。
二是,涣散高校后勤人心。部分高校为推进所谓后勤社会化,为迎合和引进逐利主体,不支持自办后勤发展,不落实国家优惠政策,不给扶持发展,也不严格要求规范管理,使自办后勤人员不敢也不能尽心竭力搞好经管管理,极大打击了自办后勤人员积极性,压缩了他们的发展空间,损害了他们的发展利益,导致高校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和人心不谐。
三是,利益斗争持续不断。由于高校领导更替、外包合同到期等直接原因,逐利主体在高校屡屡引发利益冲突和法律纠纷,分散高校领导精力,影响高校科教主业。
四是,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社会逐利主体实际控制人,在高校获利并制造麻烦后,将责任推给单位,个人却逍遥法外;但是,高校、高校领导以致师生,却要面对逐利主体留下的满园狼烟、一地鸡毛。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引进逐利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后勤对于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重要的战略支撑力量,理应始终保持党和国家对高校后勤领域的控制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却出现上述各种问题,原因何在?
一是,利益巨大,斗争激烈。高校后勤领域市场需求稳定,师生人员众多,其中经济利益巨大且持续稳定,令社会逐利主体垂涎三尺。社会逐利主体为能进入高校经营,怎么能无所不用其极!
二是,正经歪念,不加节制。高校后勤改革在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推行,忽视了高校后勤的公益性质和支撑高校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缺乏政治远见和担当,政治站位不够高不够准,高估了社会逐利主体依法经营的底线,高估了高校领导人员抵抗廉政风险的能力,一直鼓吹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缺乏对改革进程的及时把控。
三、净化高校治理环境防备逐利势力破坏高教事业的建议
为排除社会逐利力量对我国高校事业的干扰,净化高校治理环境,应当及时纠正高校后勤社会化错误倾向。
一是,要审查有关部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放纵引进逐利主体的决策动机、过程和后果,广泛调研,全面疏理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存在问题。
二是,要关注个别能够保持定力、敢于担当、强大自我的高校,他们把自已的后勤领域发展起来,成为支撑自身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国高校树立了榜样。可以这些高校后勤力量为根基,成立国有的、全国性的、符合现代企业运营规范的高校后勤经营企业,在各高校成立分公司,接管全国公办高校后勤领域,坚持公益优先、微利经营的运营原则,更好服务高校发展。
三是,必要时,限制社会各方逐利力量染指高校。
总而言之,高校是国家科教重地,高校后勤是国家科教发展的战略保障力量,在国家经济力量已经得到极大提升的当下,已经不再需要借助社会逐利力量搞好高校后勤工作,社会逐利力量在高校的所作所为,已经必须全面检视,必须坚决遏制其对高校治理环境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敏.谈廉政文化建设与重塑“不想腐”的人生价值观.中国水文化(2016 年第 1 期总第 145 期).2016.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新时期中国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陈章兴,男,汉族,1981年8月生,广东汕尾人,中共党员。会计学本科毕业,公共事业管理学硕士学位,高级会计师职称,广州中医药大学职工,广东省审计厅外聘专家。
论文作者:陈章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7
标签:高校论文; 主体论文; 高校后勤论文; 力量论文; 后勤论文; 社会论文; 科教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