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了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理念,主要以优化创新心理、创新环境、重视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等方面培养创新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意识 运用知识 创设情境
创新理念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要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一、优化创新心理,营造教育环境,重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能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二、重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教学中可以选择商品打折、银行利息等情境新颖的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1,打折问题。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有甲、乙两个超市同时进行降价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超市第一次打m折销售,第二次打n折销售;乙超市两次都打(m+n)/2折销售。请问:哪个超市的价格更优惠?
评析:以上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2.创设人文化的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案例2,环保问题。
在“函数”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学校的某个水笼头没有拧紧,每一秒滴一滴水,每滴水的体积是5×10-5升。设滴水的时间为x秒,流失掉的水为y升。(1)试建立y与x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全校1500个师生,每个人节约一滴水,可以节约多少水?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人人节约一滴水,可以节约多少水?
评析: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不是在学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通过此例让学生真正理解函数不是多么抽象的概念,并去体验“积少成多,滴水成河”的哲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志国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月刊,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4。
[2]刘向东 浅谈创新意识的培养.教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2。
论文作者:兰茂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心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