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固相反应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

室温固相反应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

一、室温固相反应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1](2020)在《基于固相摩擦化学反应的蓝宝石晶片高效研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蓝宝石(?-Al2 O3)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和民生领域。针对平面蓝宝石元件的超精密加工要求以及蓝宝石硬脆难加工的特性,研究基于固相摩擦化学反应的固结磨具研磨蓝宝石的摩擦化学机理,对蓝宝石的固相反应展开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摩擦化学转化率数学模型,研制摩擦化学研磨蓝宝石用固结磨具并测试性能,改进研磨平台,并在其上展开固结磨具研磨蓝宝石的系列实验,为固结磨料摩擦化学研磨蓝宝石加工方法的原料选择、磨具制作参数和加工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并为该方法的实用化开展积极探索。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摩擦化学研磨蓝宝石的首要问题是可与蓝宝石发生反应的材料的确定。通过计算初选材料与氧化铝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是否小于零,判断材料是否有自发地与氧化铝发生反应的趋势,初步排除没有反应趋势的材料;对与氧化铝有反应趋势的材料和氧化铝的混合物,进行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分析测试,以是否有明显吸热低谷或放热尖峰来筛选出与氧化铝有明显反应的材料,继续缩小范围;进一步分析与氧化铝有明显反应的DSC实验数据,计算反应活化能,活化能较小者较易与氧化铝发生反应。基于以上分析,在本研究初选材料的范围内选择Si O2作为研磨蓝宝石的原料,添加B2O3可进一步降低活化能。摩擦化学研磨时,机械和化学作用均强且取得平衡,是研磨时高去除率以及表面质量快速改善的关键。根据GREENWOOD将两粗糙表面接触简化为一个等效粗糙表面与光滑平面接触问题的研究,结合纯化学的固相反应转化率一般方程,建立固结磨具摩擦化学研磨蓝宝石时经机械强化的固相反应转化率模型,分析模型可知影响转化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活化能、反应温度、指前因子、表面凸峰密度、凸峰曲率半径、转速和载荷。固结磨具是固结磨料摩擦化学研磨蓝宝石得以实现的载体。基于化学分析选择原料成分、结合转化率模型选择磨料粒径和百分含量以设计配方,研制磨具、观察微观组织并测试性能,将硬度和抗压强度作为磨具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在钻铣床基础上改进适用于小直径磨具的研磨平台。虽于实际应用中与理想状态仍有差距,但可满足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较研磨效果的要求。在此平台上做五种氧化物磨具研磨蓝宝石单位时间平均去除量以及表面质量改善对比实验,氯氧镁作为结合剂的磨具硬度可以满足蓝宝石研磨的要求,经Si O2磨具研磨后蓝宝石表面质量最优;做转化率影响因素单因素实验,实验结果的定性趋势与转化率模型分析相符;做去除率影响因素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加工工艺参数和磨具制作参数组合为φ60mm磨具转速150r/min,载荷0.6MPa,Si O2粒径45?m,Si O2的质量分数30%;在最优组合条件下,添加B2O3的磨具1h蓝宝石研磨去除高度均值高于不添加的情况,去除率得到有效提高,并获得纳米级表面质量,实现了蓝宝石的高效精研,为后续抛光工序减少加工余量并缩短加工时间。

李逵[2](2020)在《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固相交联聚合反应研究》文中认为半结晶性聚芳醚腈(PEN)是主链上含有芳氰基且结构比较规整的聚芳醚类聚合物。其结构中所含的苯氰基团是一类具有较高化学反应活性的官能团,可发生环化反应生成结构稳定的芳杂环。因此,半结晶性PEN既具有结晶性又具有可交联特性,在制备耐高温、高强度、高模量的聚合物材料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由于聚合物的结晶和交联过程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控制结晶过程和固相交联反应条件,使两者共存并发挥协同作用才能获得最佳的综合性能,这也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论文通过结构设计,调控半结晶性PEN的结晶行为和固相交联反应条件,并系统探讨聚芳醚腈的结构、结晶度、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成核-交联剂对其固相交联反应过程和活性的影响,以揭示聚芳醚腈的结构及结晶性对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机制,从而提出优化结晶性高分子材料固相交联的途径和方法,为综合性能优异的结晶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亲核取代缩合聚合反应,合成以氰基和羟基封端的半结晶性聚芳醚腈。为研究侧氰基对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合成以氰基封端的聚芳醚砜作为对比。利用FT-IR、1H-NMR等测试手段对合成的三种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交联后的凝胶含量、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交联密度等数据探讨端基结构和氰基位置对固相交联反应程度和反应活性的影响,同时利用TGA和力学性能测试对固相交联后的不同聚芳醚腈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羟基封端的聚芳醚腈的固相交联反应所需温度最低,反应活性最高,在280℃时即可发生明显的固相交联反应。而氰基封端的聚芳醚腈需要在320℃左右才能以较快的速率发生固相交联反应。说明端羟基对侧氰基环化交联反应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在320℃交联处理8h后,羟基封端聚芳醚腈薄膜的凝胶含量和交联密度分别达到99.3%和1021 mol/m3。氰基封端聚芳醚砜需要在340℃下才能发生明显的固相交联反应,说明侧氰基的存在有利于氰基封端聚芳醚腈固相交联反应的发生。然后,研究了氰基封端聚芳醚腈的结晶度对体系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采用溶液结晶和冷结晶的方法对半结晶性PEN的结晶行为进行研究并制备出不同结晶度的PEN薄膜,同时对半结晶性聚芳醚腈在结晶过程中结晶程度对微区荧光光谱和UV-vis光透过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含量、Tg和热稳定性等数据,分析评估了半结晶性PEN的结晶度对固相交联反应活性及聚合物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交联反应优先发生在无定形部分。固相交联反应发生后,半结晶性PEN分子链之间形成的三维交联网络结构,可显着提高半结晶性PEN的热稳定性。结合晶体结构对热稳定性的贡献,两者的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改善PEN薄膜的高温使用特性。通过聚合物合成及复配技术设计制备了不同分子量及宽分子量分布的半结晶性PEN体系,利用凝胶含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等交联特征数据研究了分子量及复配膜分子量分布对半结晶性PEN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量越低,分子链的运动能力越强,固相交联反应活性越高。复配体系中低分子量组分的含量越高,体系的固相交联反应活性越高,在310℃附近热固相交联得到的结晶-交联共存体系的性能最佳。分子量分布较宽时,结晶-交联共存体系的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表现更优异。研究结果还表明,微区荧光和UV-vis光谱分析可以实现对聚芳醚腈的固相交联过程的实时监测。上述研究发现通过控制交联反应温度和时间可以制备出结晶和交联共存的综合性能表优异的半结晶性PEN薄膜。但如果没有成核剂/交联剂的作用,结晶和固相交联所需热处理温度较高、时间较长,这显然不利于推广和扩大应用。为此,采用溶剂热法以及后续的表面处理技术定制出有机-无机杂化成核-交联剂,以期利用有机-无机杂化粒子对半结晶性PEN的结晶-交联过程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上,利用凝胶含量、Tg、结晶活化能等数据对半结晶性PEN复合体系的结晶-交联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并通过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侧面揭示复合材料体系的性能受结晶-交联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种Fe3O4/FePc杂化亚微米球对PEN的结晶和交联过程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可作为半结晶性PEN的成核剂、交联剂。其中通过Steglich酯化反应接枝上羟基封端PEN的Fe3O4/FePc杂化亚微米球对PEN固相交联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的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同时,杂化粒子对复合体系介电性能的提升作用和磁功能化拓展了该复合体系的应用领域。最后,利用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结晶-交联特性,展开了一系列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利用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结晶-交联行为和形貌对高性能纤维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采用简单的热处理即可实现高分子包覆层对纤维表面的修饰,结合相似相容和粗糙化理论实现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优化。利用半结晶性聚芳醚腈固相交联薄膜的三维网络微观结构和突出的耐高温特性,结合纳米银粒子的功能特性,制备适用于高温条件的特种介电功能材料。利用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固相交联反应特性,制备纤维增强的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使这种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具有热塑性塑料快速加工成型特性的同时也能达到与热固性树脂相当性能。

刘丹[3](2019)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的合成与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锂离子电池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储能与转化装置,它由于能量转化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对环境绿色友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3C产业(电脑、通讯和消费性电子产品)。但是,锂离子电池仍然面临着能量密度低、充电耗时、安全性能差等一系列问题。而正极材料是限制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升尤其是能量密度的重要瓶颈之一,本论文针对理论容量可达270 mA h·g-1的(高镍)LiNi0.8Co0.1Mn0.1O2(NCM811)正极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探究:(1)材料的制备技术:对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式(氢氧化物以及柠檬酸共沉淀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材料的煅烧温度进行了探究。最终在900℃的煅烧温度下,以共沉淀法制备的氢氧化物为前驱体制备出了层状结构完备,有序度良好的NCM811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NCM811材料有较高的首效,在95次循环后,在0.1C倍率下的比容量为156.3 mAhg-1,保持率为66%,材料的比容量衰减较快;倍率性能测试中,随着倍率的提升,比容量保持率逐渐降低,在1C的比容量保持率为75.9%,倍率性能良好。(2)结构演化表征:原位XRD和非原位STEM、EELS测试结果表明,在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结构从最初的03相经过晶胞参数c轴拉长,a、b轴压缩以及层间滑移等变化,形成了 01-03混合相的结构,并从第一性原理计算上得到了合理的验证。EELS测试结果观测到了在原子尺度过渡金属离子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电荷补偿导致的化合价升高的过程:其中Ni、Co离子失电子是电化学反应的结果,Mn和O的失电子则是由于部分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与电池中的副反应导致。(3)表面改性:采用球磨-低温热处理的方法对NCM811材料进行了PIL碳化物和Ketjen black包覆改性。XRD、SEM等结构表征表明成功合成了表面包覆有碳材料的复合材料,热重测试(TG)结果表明包覆量小于5%。对材料进行的电化学测试表明,复合后的材料性能有显着提高:电极循环95周后,NCM811@PIL C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82%;NCM81 1@Ketjen black材料为87%;性能优于未包覆的材料。倍率性能测试中,原始样品、NCM811@PIL C以及NCM811@Ketjen black在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5.9%、85.9%、84.9%。虽然数值上NCM811@PIL C材料比NCM811@Ketjen black材料多出1%,但是比容量二者则分别是在180 mAh g-1和190 mAhg-1左右。综合来说,Ketjen black对NCM811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提高更加显着。

桑惠玲[4](2017)在《固相合成草甘膦钾盐》文中研究指明草甘膦是一种广谱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钾盐凭借其见效快,更耐雨水冲刷,喷于叶面及进入土壤的钾离子可以有效地被植物吸收,达到补充相当量钾肥的特点,在草甘膦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现有合成草甘膦钾盐原药的方法,大多数都需要经过烘干、粉碎才能得到粉状的草甘膦钾盐,增加了成本,对设备要求较高、能耗高。在带有加热装置的捏合机中干法合成草甘膦钾盐,最终物料仍呈固态,简化了合成步骤,降低了成本。但并未考察干法合成草甘膦钾盐的影响因素,所以现在需确定相关因素对固相法合成草甘膦钾盐的影响及反应机理,并确定其动力学模型。在500mL的搅拌反应器中,固体草甘膦和固体碳酸钾直接反应合成草甘膦钾盐。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反应生成CO2的量,并考察了气体湿度、反应温度、物料比、N2流速、粒径、转速对该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相含水率显着影响反应物之间的传质,该反应存在诱导期、加速期及降速期三个阶段。通气湿度增大,固相反应物含水率升高,反应诱导期缩短,反应更易进行,相同反应时间的反应转化率和平均反应速率增大。通气湿度过高,带湿能力下降,反应加速期产生的水分会导致产物结团,影响后续反应。在相同通气条件下,反应温度升高,平均反应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存在较适宜的反应温度。温度过高会使反应体系中的水分流失加快,使固相中的含水率较低,反应速率反而下降。草甘膦与碳酸钾的摩尔比减小,相同质量的草甘膦与碳酸钾之间的接触机率增加,可以加快草甘膦的反应。草甘膦粒径越小,比表面积增大,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粒径过小,物料越容易黏结,反应速率反而下降,存在较优的粒径。搅拌转速越快,物料表面更新加快,越有利于溶熔层的不断形成,从而加快反应。转速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但受实验装置的限制,转速过大,物料更易被气体带出反应器,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固相法合成草甘膦钾盐反应前期为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为1-2α-(1-α)2/3 = k1t;反应进入加速期后为形核控制,动力学模型为:[-1n(1-α)]n = k2t(n=2/3)。

邓建明[5](2017)在《Mn,Cu掺杂DyMnO3:合成、结构、磁性及介电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铁材料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同一个相中包含两种及两种以上铁性(铁电、铁磁和铁弹等)的材料。拥有铁电有序和铁磁或反铁磁有序的磁电多铁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这类多铁材料多数具有磁电耦合效应,使得其在信息存储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而且被广泛研究的多铁材料,这类化合物的化学计量比对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物对A位和B(Mn)位离子半径与价态具有非常大的容忍性,有助于我们对材料进行掺杂改性。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掺杂改性成为了研究该类化合物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即对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物中的A、Mn位进行不同元素的取代。稀土锰氧化物如TbMnO3是较为典型的多铁化合物,被广泛研究。DyMnO3是与TbMnO3同构的正交钙钛矿化合物,其在大约39K存在一个磁相变,但其多铁性的相关研究报道很少。本文尝试通过研究A、B位离子掺杂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来探究DyMnO3体系的多铁性。本论文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Mn、Cu掺杂DyMnO3的固溶体,并对其结构、磁性以及介电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DyMnO3中A位掺杂Mn离子,形成Dy1-xMnxMnO3-δ固溶体,其固溶度范围为0.024-0.142。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没有因为Mn的掺杂而发生变化,空间群仍为Pnma。随着Mn掺杂量的增加,晶胞参数a和c逐渐减小,晶胞参数b逐渐增大。随着Mn掺杂量的增加,固溶体的奈尔温度(TN1)逐渐增大,而居里常数以及有效磁矩随着Mn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样品x=0.04在低温区存在三个相变过程,相变温度分别为34K、18K、7K。2.通过在DyMnO3中A位掺杂少量Mn离子,在B位掺杂Cu离子,形成Dy0.86Mn0.14Mn1-xCuxO3-d固溶体,其最大固溶度为0.144。固溶体的结构仍然是空间为Pnma的正交钙钛矿结构。随着Cu掺杂量的不断增加,晶胞参数a和c不断减小,而晶胞参数b逐渐增大。固溶体的奈尔温度(TN1)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而居里常数以及有效磁矩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Dy0.86Mn0.14)Mn1-xCuxO3-d固溶体存在三个介电反常现象。

张国春,谢钢,杨奇,陈三平,高胜利[6](2012)在《绿色化学在无机合成化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以典型实例说明绿色化学在现代无机合成方面的应用。涉及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超临界流体中的无机物合成、溶胶-凝胶技术在无机合成中的应用、绿色电解合成无机物、无机物的低热固相合成、高温超导材料的化学合成、离子液体等7方面。

宋玉民,栾尼娜,杨武,丁元亮,王海燕[7](2009)在《室温固相反应在离子定性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丁二酮肟和8-羟基喹啉与镍、钴、铋等不同金属盐类的室温固相反应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室温固相反应快速、简便地定性检测一些金属阳离子的方法。

蒋呈奎,唐新村,潘春跃,金乐[8](2007)在《六次甲基四胺与氯化钴室温固相反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室温固相反应作为一种高效、绿色的合成方法,在配位化合物、纳米材料、金属簇合物以及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合成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6]。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室温固相反应的微观机制尚处于

王静[9](2007)在《噻吩类衍生物的固相聚合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聚噻吩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导电聚合物,它们因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环境稳定性以及可加工性能,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子学、光学、生物学等领域。低热固相反应法具有不使用溶剂、节省能源、设备和操作工艺简单、选择性好、产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是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和要求的一种化学合成手段,在物质和材料的合成中日益受到重视。本论文通过室温固相聚合法制备了三种新型噻吩衍生物的均聚物、共聚物及与2,1,3-苯并硒二唑、三联噻吩的共聚物,并以1,4-二噻基-苯与2,1,3-苯并硒二唑的共聚反应为例初步探讨了固相聚合的反应条件。对以上聚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能等基本性能进行测试,结晶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主要的研究如下:(1)采用Pd(0)催化法,分别合成了含有噻吩环与哒嗪、苯、苯并噻二唑等杂环构成的交叉共轭化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确认。(2)采用无水三氯化铁作为引发剂,利用室温固相聚合法合成出了聚(3,6-二噻基-哒嗪) P(DThPD)、聚(1,4-二噻基-苯) P(DThPh)与聚(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 P(DThB)。并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固相聚合法合成的P(DThPD)和P(DThPh)具有纳米颗粒串连的棒状或环状结构。P(DThPD)分别在336 nm,450 nm和580 nm(w)处有吸收峰;P(DThPh)分别在325 nm和410 nm处有吸收峰。P(DThB)分别在460 nm,550 nm和700 nm处有吸收峰。P(DThPh)和P(DThB)分别在488nm和599nm处有较强的荧光。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固相聚合法合成的三种聚合物均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3)采用无水三氯化铁作为引发剂,利用室温固相聚合法合成出了3,6-二噻基-哒嗪与1,4-二噻基-苯的共聚物(copolymer I),3,6-二噻基-哒嗪与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共聚物(copolymer II),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与1,4-二噻基-苯的共聚物(copolymer III)。并对聚合文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两种共聚物形成层状结构,并且层状结构的厚度达到纳米级,第三种共聚物具有纳米颗粒结构。copolymer I分别在336 nm,419 nm(w)和549 nm(w)处有吸收峰;copolymer II分别在336 nm,435nm(w)和533nm(w)处有吸收峰。copolymer III分别在309 nm,450 nm和760 nm(w)处有吸收峰。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固相聚合法合成的三种共聚物均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4)采用无水三氯化铁作为引发剂,利用室温固相聚合法合成出了3,6-二噻基-哒嗪,1,4-二噻基-苯,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分别与2,1,3-苯并硒二唑、三联噻吩的共聚物。并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聚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较均聚物均有红移,说明共轭链节增长,共轭性能变好。共聚物无特殊形貌。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固相反应法合成的六种共聚物均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5)以1,4-二噻基-苯与2,1,3-苯并硒二唑的共聚为例初步探讨了固相聚合的反应条件。通过UV-Vis测试表明,1,4-二噻基-苯与2,1,3-苯并硒二唑的最佳反应条件是在室温条件下,以FeCl3为引发剂,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为1:10,反应时间2h。并对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得共聚物进行不同扫速的循环伏安测试。

孙雅博[10](2006)在《低热固相合成手性及非手性碱金属磷酸锌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以七水合硫酸锌与十二水合磷酸钠为原料,聚乙二醇-400为模板剂,首次用低热固相反应合成得到了手性磷酸锌钠晶体。实验结果表明:(1)以七水硫酸锌和十二水合磷酸钠为原料,PEG-400为模板剂,用室温固相反应法合成首次得到手性磷酸锌钠晶体。(2)本法合成手性磷酸锌钠晶体,在研磨20min,60℃保温后就能得到比较完好的晶体,如果静置时间过长反而会增加杂质的生成。(3)用不同的锌盐和钠盐反应得到不同的产物,经分析得知是混合物的酸碱性不同所致,所以混合物的pH值是影响产物的重要因素。(4)在反应物中加入甘氨酸、L—谷氨酸、L—精氨酸,氨基酸结构不同影响产物的结构。(5)温度对手性结构的形成起着调控作用,60℃保温得到的是手性的产物,而室温保温得到的则是非手性的产物。(6)产物磷酸锌钠具有手性又具有微孔结构,在催化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手性磷酸锌钠催化芳香醛与氰乙酸乙酯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反应产率较高。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缩合产物的红外谱图的分析表明,产物中含有碳碳双键、CN叁键、酯基,苯环的存在,基本上符合缩合产物的结构特征。(2)用气质联用仪分析缩合产物,证明产

二、室温固相反应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温固相反应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固相摩擦化学反应的蓝宝石晶片高效研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单晶蓝宝石的特性
        1.1.2 单晶蓝宝石的应用
        1.1.3 单晶蓝宝石基片的超精密加工要求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单晶蓝宝石基片加工技术
        1.3.2 单晶蓝宝石基片超精密加工方法研究
        1.3.3 单晶蓝宝石基片固结磨具超精密加工机理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的蓝宝石研磨原料选择
    2.1 引言
    2.2 概述
    2.3 蓝宝石的固相反应趋势分析
        2.3.1 MeO型氧化物与蓝宝石反应的反应趋势分析
        2.3.2 MeO_2型氧化物与蓝宝石反应的反应趋势分析
        2.3.3 Me_2O_3型氧化物与蓝宝石反应的反应趋势分析
        2.3.4 Me_3O_4型氧化物与蓝宝石反应的反应趋势分析
    2.4 蓝宝石固相反应的热分析实验
        2.4.1 MeO氧化物与蓝宝石的固相反应热分析实验
        2.4.2 MeO_2型氧化物与蓝宝石的固相反应热分析实验
        2.4.3 Me_2O_3型氧化物与蓝宝石的固相反应热分析实验
        2.4.4 Me_3O_4型氧化物与蓝宝石的固相反应热分析实验
    2.5 蓝宝石固相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2.5.1 动力学分析对象选择
        2.5.2 基于Ozawa方程的等转化率固相反应活化能测定方法
        2.5.3 固相反应的活化能测定
    2.6 研磨原料的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蓝宝石单晶固相界面摩擦化学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蓝宝石单晶固相界面摩擦化学反应
        3.2.1 摩擦化学与普通化学的区别
        3.2.2 摩擦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般模式
    3.3 蓝宝石单晶固相界面摩擦化学转化率建模
    3.4 蓝宝石单晶固相界面摩擦化学转化率影响因素
        3.4.1 化学反应级数
        3.4.2 经机械强化的固相反应速率常数
        3.4.3 反应接触面积系数
        3.4.4 提高摩擦化学转化率的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摩擦化学研磨蓝宝石用固结磨具研制
    4.1 引言
    4.2 磨具概述
    4.3 磨具原料的选择
        4.3.1 磨料
        4.3.2 结合剂
        4.3.3 辅料
    4.4 磨具制作
        4.4.1 配方设计
        4.4.2 制作流程
        4.4.3 所制作的磨具
    4.5 磨具性能测试
        4.5.1 磨具微观组织观测
        4.5.2 硬度
        4.5.3 抗压强度
        4.5.4 抗弯强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摩擦化学反应的固结磨具蓝宝石超精密研磨
    5.1 引言
    5.2 研磨平台的改进
        5.2.1 研磨平台的闭环转速跟踪
        5.2.2 接触轨迹均匀覆盖的电控平转台
    5.3 固结磨具研磨蓝宝石试验
        5.3.1 氯氧镁结合剂多种氧化物磨具固相反应研磨实验
        5.3.2 转化率影响单因素实验
        5.3.3 去除率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5.3.4 是否添加氧化硼的氧化硅固结磨具研磨蓝宝石对比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固相交联聚合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聚合物的固相反应介绍
    1.3 高性能半结晶性聚合物研究介绍
        1.3.1 聚芳醚酮
        1.3.2 聚苯硫醚
        1.3.3 聚芳醚腈
    1.4 聚芳醚腈的热交联反应介绍
        1.4.1 聚芳醚腈中邻苯二甲腈基团的交联反应
        1.4.2 聚芳醚腈中单芳氰基团的交联反应
    1.5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6.1 论文研究内容
        1.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结构对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不同结构聚芳醚腈的合成
        2.2.3 不同结构聚芳醚腈薄膜的制备
        2.2.4 不同结构聚芳醚腈薄膜的固相交联处理
    2.3 测试表征
        2.3.1 GPC测试
        2.3.2 傅里叶红外表征(FT-IR)
        2.3.3 核磁共振表征(1H-NMR)
        2.3.4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2.3.5 热重分析(TGA)
        2.3.6 微观形貌表征
        2.3.7 凝胶含量测试
        2.3.8 动态热机械性能表征(DMA)
        2.3.9 力学性能表征
        2.3.10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4.2 端基结构对半结晶性PEN固相交联反应活性的影响
        2.4.3 氰基位置对PEN固相交联反应活性的影响
        2.4.4 端基结构及氰基位置对固相交联PEN微观形貌的影响
        2.4.5 端基结构对固相交联PEN力学性能的影响
        2.4.6 端基结构及固相交联温度对PEN结晶情况的影响
        2.4.7 端基结构对固相交联PEN热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晶度对半结晶性聚芳醚腈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合成
        3.2.3 不同结晶度聚芳醚腈薄膜的制备
        3.2.4 不同结晶度聚芳醚腈固相交联薄膜的制备
    3.3 测试表征
        3.3.1 光学偏振分析(POM)
        3.3.2 微区荧光表征
        3.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UV-vis)
        3.3.4 其它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结晶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3.4.2 结晶度对半结晶性PEN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
        3.4.3 结晶度对固相交联PEN微观形貌的影响
        3.4.4 结晶度对固相交联PEN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子量及分布对半结晶性聚芳醚腈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合成
        4.2.3 不同分子量聚芳醚腈薄膜的制备与交联
        4.2.4 不同分子量聚芳醚腈复配膜的制备与交联
    4.3 测试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分子量对半结晶性PEN固相交联反应活性的影响
        4.4.2 分子量对固相交联PEN力学性能的影响
        4.4.3 分子量对固相交联PEN热稳定的影响
        4.4.4 分子量分布对半结晶性PEN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
        4.4.5 分子量分布对固相交联PEN力学性能的影响
        4.4.6 分子量分布对固相交联PEN热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核-交联剂对半结晶性聚芳醚腈固相交联反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5.2.2 不同成核-交联剂的制备
        5.2.3 加入不同成核-交联剂的PEN交联薄膜的制备
    5.3 测试表征
        5.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5.3.2 介电性能测试
        5.3.3 磁性能测试
        5.3.4 其它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成核-交联剂的表面结构与性能
        5.4.2 成核-交联剂对未交联半结晶PEN性能的影响
        5.4.3 成核-交联剂对半结晶性PEN固相交联反应活性的影响
        5.4.4 成核-交联剂对半结晶性PEN结晶性的影响
        5.4.5 成核-交联剂对固相交联PEN力学性能的影响
        5.4.6 成核-交联剂对固相交联PEN热稳定性的影响
        5.4.7 成核-交联剂对固相交联PEN磁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半结晶性聚芳醚腈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半结晶性PEN对 CF、KF的表面包覆处理
        6.2.3 半结晶性PEN/纳米Ag介电复合膜的制备
        6.2.4 半结晶性PEN/玻纤(GF)复合层压板的制备
    6.3 测试表征
        6.3.1 流变性能表征
        6.3.2 其它表征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半结晶性PEN在纤维表面修饰领域的应用研究
        6.4.2 半结晶性PEN在介电薄膜领域的应用研究
        6.4.3 半结晶性PEN在高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的合成与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池与锂离子电池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3.1 钴酸锂(LiCoO_2)正极材料
        1.3.2 磷酸亚铁锂(LiFePO_4)正极材料
        1.3.3 锰酸锂(LiMn_2O_4)正极材料
        1.3.4 三元层状NCM (LiNi_xCo_yMn_zO_2)与NCA(LiNi_xCo_yAl_zO_2)正极材料
    1.4 高镍三元NCM811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NCM811的结构与充放电过程
        1.4.2 材料的制备方法
        1.4.3 材料的改性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材料的结构组成表征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2.4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OES)
        2.2.5 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
        2.2.6 原位X射线衍射(in-situ XRD)
        2.2.7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
        2.2.8 热重分析(TG)
        2.2.9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
        2.2.10 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
    2.3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
        2.3.1 电极极片制备
        2.3.2 电池的组装
        2.3.3 电池拆卸与极片清洗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与方法
        2.4.1 电池充放电测试
        2.4.2 交流阻抗测试
        2.4.3 循环伏安测试
        2.4.4 倍率性能测试
第三章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的合成、结构和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NCM811材料合成
    3.3 材料结构组成表征
    3.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5 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结构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包覆改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聚离子液体PIL对NCM811的包覆研究
        4.2.1 包覆材料NCM811@PIL C的制备过程
        4.2.2 包覆材料NCM811@PIL C的结构组成表征
        4.2.3 包覆材料NCM811@PIL C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4.3 Ketj en black对NCM811的包覆研究
        4.3.1 包覆材料NCM811@Ketjen black的制备过程
        4.3.2 包覆材料NCM811@Ketjen black的结构组成表征
        4.3.3 包覆材料NCM811@Ketjen black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介绍
附件

(4)固相合成草甘膦钾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草甘膦及草甘膦钾盐的简介
        1.1.1 草甘膦及草甘膦钾盐的理化性质
        1.1.2 除草机理
    1.2 草甘膦钾盐产品剂型及制备
        1.2.1 水剂
        1.2.2 可溶粒剂
        1.2.3 草甘膦钾盐固体原药的制备
    1.3 固相化学反应
        1.3.1 固相化学反应的发展
        1.3.2 常用的固相化学反应的方法
        1.3.3 影响固相化学反应的因素
        1.3.4 固相化学反应的特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固相法合成草甘膦钾盐反应机理
    2.1 引言
        2.1.1 固相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2.1.2 固相反应中的非固相过程
        2.1.3 固相反应中的冷融熔机理和冷溶熔机理
    2.2 合成草甘膦钾盐的反应机理
        2.2.1 反应机理
        2.2.2 模型推导
第三章 合成草甘膦钾盐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及实验流程
        3.1.3 检测方法
        3.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 数据处理
        3.2.1 进气湿度
        3.2.2 反应速率
        3.2.3 草甘膦的转化率
第四章 固相合成草甘膦钾盐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预实验
        4.1.1 液相反应
        4.1.2 固相反应
    4.2 进气湿度对反应的影响
    4.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4 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4.5 粒径对反应的影响
    4.6 N2流量对反应的影响
    4.7 搅拌转速对反应的影响
    4.8 小结
第五章 固相法合成草甘膦钾盐动力学
    5.1 常用的固相反应模型及反应动力学方程
    5.2 动力学方程拟合
    5.3 动力学方程计算
    5.4 模型验证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Mn,Cu掺杂DyMnO3:合成、结构、磁性及介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铁材料的早期研究进展
        1.1.1 多铁材料的定义
        1.1.2 磁电藕合效应
        1.1.3 多铁材料的应用前景及制约因素
        1.1.4 磁电多铁材料的分类
        1.1.4.1 单相磁电多铁材料
        1.1.4.2 复合磁电多铁材料
    1.2 钙钛矿结构锰基稀土氧化物
        1.2.1 钙钛矿结构锰基稀土氧化物的结构
        1.2.2 钙钛矿结构锰基稀土氧化物的电学与磁学性质
        1.2.3 钙钛矿结构锰基稀土氧化物的研究现状
    1.3 单相多铁材料DyMnO
        1.3.1 DyMnO_3的结构
        1.3.2 DyMnO_3的磁电和铁电性质
        1.3.3 DyMnO_3的研究现状
    1.4 未来多铁性材料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样品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中所用的试剂及规格
    2.2 样品的合成方法
    2.3 主要测试仪器设备
第3章 Mn掺杂DyMnO_3的合成、结构、磁性及介电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Dy_(1-x)MnxMnxO_3-d体系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y_(1-x)Mn_xMnO_(3-δ)固溶体晶体结构分析
        3.3.2 Dy_(1-x)Mn_xMnO_(3-δ)固溶体元素价态分析
        3.3.3 Dy_(1-x)Mn_xMnO_(3-δ)固溶体磁性能分析
        3.3.4 Dy_(1-x)Mn_xMnO_(3-δ)固溶体介电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Cu掺杂(Dy_(0.86)Mn_(0.14))MnO_(3-d)的合成、结构、磁性及介电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Dy_(0.86)Mn_(0.14))Mn_(1-x)Cu_xO_(3-d)体系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y_(0.86)Mn_(0.14))Mn_(1-x)Cu_xO_(3-d)固溶体结构分析
        4.3.2 (Dy_(0.86)Mn_(0.14))Mn_(1-x)Cu_xO_(3-d)固溶体元素价态分析
        4.3.3 (Dy_(0.86)Mn_(0.14))Mn_(1-x)Cu_xO_(3-d)固溶体磁学性能分析
        4.3.4 (Dy_(0.86)Mn_(0.14))Mn_(1-x)Cu_xO_(3-d)固溶体介电性能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致谢

(9)噻吩类衍生物的固相聚合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导电聚噻吩及其衍生物
    1.2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
        1.2.1 聚噻吩
        1.2.2 取代聚噻吩
    1.3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1.3.1 化学氧化聚合法
        1.3.2 电化学合成
        1.3.3 固相反应法合成
    1.4 本研究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噻吩类衍生物单体的合成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仪器
    2.2 单体的合成
        2.2.1 合成路线
        2.2.2 催化剂的合成
        2.2.3 单体的合成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核磁谱图分析
        2.3.3 紫外-可见光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3,6-二噻基-哒嗪)、聚(1,4-二噻基-苯)和聚(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固相聚合及表征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仪器
    3.2 聚(3,6-二噻基-哒嗪)、聚(1,4-二噻基-苯)和聚(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固相法合成
        3.2.1 合成条件的初步探讨
        3.2.2 合成路线
        3.2.3 合成步骤
        3.2.4 三种聚合物的光谱表征
        3.2.5 三种聚合物的微观形貌与结晶性能
        3.2.6 三种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相聚合法合成3,6-二噻基-哒嗪、1,4-二噻基-苯和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彼此之间的共聚物及表征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主要试剂
        4.1.2 仪器
    4.2 3,6-二噻基-哒嗪1、,4-二噻基-苯和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彼此之间共聚物的固相聚合
        4.2.1 合成路线
        4.2.2 合成步骤
        4.2.3 三种共聚物的光谱表征
        4.2.4 三种共聚物的微观形态与结晶性能
        4.2.5 三种共聚物的电化学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相聚合法合成3,6-二噻基-哒嗪、1,4-二噻基-苯和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分别与2,1,3-苯并硒二唑、三联噻吩的共聚物及表征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主要试剂
        5.1.2 仪器
    5.2 3,6-二噻基-哒嗪、1,4-二噻基-苯和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与2,1,3-苯并硒二唑共聚物的固相聚合
        5.2.1 合成路线
        5.2.2 合成步骤
        5.2.3 1,4-二噻基-苯与2,1,3-苯并硒二唑共聚物的固相聚合反应条件的探讨
        5.2.4 三种共聚物的光谱表征
        5.2.5 微观形态与结晶性能
        5.2.6 电化学性能
    5.3 3,6-二噻基-哒嗪1、,4-二噻基-苯和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与三联噻吩共聚物的固相聚合
        5.3.1 合成路线
        5.3.2 合成步骤
        5.3.3 三种共聚物的光谱表征
        5.3.4 微观形态与结晶性能
        5.3.5 电化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低热固相合成手性及非手性碱金属磷酸锌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固相合成概述
        1.1 引言
        1.2 固相反应的基本概念
        1.3 固相反应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1.4 固相反应的检测
        1.5 影响固相反应的主要因素
    2 室温固相法制备纳米材料概述
        2.1 室温固相法制备纳米材料的进展
        2.2 室温固相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前景与展望
    3 磷酸锌钠的研究进展
        3.1 引言
        3.2 磷酸锌钠的制备方法
    4 磷酸锌钾的研究进展
        4.1 引言
        4.2 磷酸锌钾的研究进展
    5 Knoevenagel缩合反应概述
        5.1 Knoevenagel缩合反应基本概念
        5.2 Knoevenagel缩合反应催化剂的种类及研究
        5.3 Knoevenagel缩合反应催化剂发展前景
    6 Michael加成反应概述
        6.1 Michael加成反应基本概念
        6.2 Michael加成反应催化剂的种类
        6.3 Michael加成反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低热固相合成手性磷酸锌钠及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手性磷酸锌钠的制备
    2 数据的处理、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P/Zn物质的量比对产物的影响
        2.2 晶化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2.3 加料顺序对产物的影响
        2.4 不同种类的模板剂对产物的影响
        2.5 不同的反应物对产物的影响
        2.6 不同的pH对产物的影响
        2.7 加入不同的氨基酸对产物的影响
        2.8 手性结构形成之调控因素分析
        2.9 手性磷酸锌钠的表征及分析
        3.0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手性磷酸锌钠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步骤及过程
    2 数据的的处理、结果及讨论
        2.1 Knoevenagel缩合反应产物的红外分析
        2.2 Knoevenagel缩合反应产物的气质分析
        2.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手性磷酸锌钠催化Michael加成反应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步骤及过程
    2 数据的处理、结果和讨论
        2.1 固体催化剂NaZnPO_4·H_2O催化Michael加成反应
        2.2 固载催化剂NaZnPO_4/KF催化Michael加成反应
        2.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磷酸锌钾的制备与表征
    1 磷酸锌钾的固相合成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磷酸锌钾的制备
        1.3 结果与讨论
    2 均匀设计实验方案
    3 数据的处理、结果与讨论
        3.1 产物回收率及数据挖掘
        3.2 产物中锌含量的测定及数据挖掘
        3.3 各因素影响的动态分析
    4 最优条件下磷酸锌钾的合成及表征
        4.1 最优产物的物相分析
        4.2 最优产物的热分析
        4.3 最优产物的红外分析
        4.4 最优产物的形貌分析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室温固相反应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固相摩擦化学反应的蓝宝石晶片高效研磨基础研究[D]. 王洁.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2]半结晶性聚芳醚腈的固相交联聚合反应研究[D]. 李逵.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 刘丹.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固相合成草甘膦钾盐[D]. 桑惠玲.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5)
  • [5]Mn,Cu掺杂DyMnO3:合成、结构、磁性及介电性能研究[D]. 邓建明.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6]绿色化学在无机合成化学中的应用[J]. 张国春,谢钢,杨奇,陈三平,高胜利. 大学化学, 2012(06)
  • [7]室温固相反应在离子定性检测中的应用[J]. 宋玉民,栾尼娜,杨武,丁元亮,王海燕. 化学试剂, 2009(05)
  • [8]六次甲基四胺与氯化钴室温固相反应机制的研究[J]. 蒋呈奎,唐新村,潘春跃,金乐. 无机化学学报, 2007(09)
  • [9]噻吩类衍生物的固相聚合与表征[D]. 王静. 新疆大学, 2007(06)
  • [10]低热固相合成手性及非手性碱金属磷酸锌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 孙雅博. 广西大学, 2006(12)

标签:;  ;  ;  

室温固相反应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