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 辽宁 大连 116018
摘 要:本文以研究后现代主义“生态教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课堂生态”的特征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从而为外语教学创新和改革带来启发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生态 特点
后现代主义生态教学观提倡教师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课堂生态”的构建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后现代主义“课堂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关注生物体和生物体所处的生存环境,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教育生态学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和应用的产物。1976年美国的Lawrence Creming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和心理等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它还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构成的微观的生态环境。师生是课堂生态主体,课堂上各种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构成了课堂生态环境,而课堂生态主体之间以及课堂环境之间存在各种生态联系,共同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课堂主张民主、自由、宽容和谐的课堂环境,主张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课堂上师生互动交往,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改变学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角色。生态化师生关系以和谐共生为核心,以学生的“生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间交往、对话、体验、宽容和建立通感。
2.生态多样化理论。
生态多样化理论认为,生物的繁衍和发展需要各种生物品种的共同作用,食物链条的完整性是重要条件。将生态多样化理论与高等教育相结合,提出:“正如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样,高等教育的生态多样性是维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要素,也是提高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生态多样化是一个过程。”生态多样化理论尊重了生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教学中“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约而同。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利于学生的互相促进。
3.情感过滤假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必备条件。学生要增进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需要自尊、放松、愉快等积极的情感;相反,消极的情感体验如自卑、紧张、焦躁不安、怨天尤人等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不敢正视面对的困难,不敢交流,导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师生关系紧张,难以实现有效沟通。Krashen认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有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适度的情感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过度的焦虑会降低学习效率和语言习得速率。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环境,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满意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基于后现代理论的“课堂生态”特征
后现代的生态观强调整体性的课程观,主张课堂与社会关系发生转变,取消课堂和社会的人为划界,主张将课堂融入社会。同时,后现代教学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主张对学习经验、自然界以及对生活本身的关注和热爱。在教学实践中,以系统的、生态的观点来构建和谐的课堂教育生态的观点也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生态现状的忧思而日益得到重视。
1.生态课堂的师生“交互性”。
在后现代教育的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师生之间进行非对抗性的讨论、合作调查和问题探究,避免“传授”知识。课堂是一个学生和教师及其他相关教学元素相互依存的整体,具有以教学活动为主体的师生“交互性”。教学过程的本质首先在于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生态课堂通过主体的积极行动,能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生态课堂的动态平衡性。
每个课堂都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环境,由课堂中的教师、学生及教学设施等多种“生态因子”共同组成,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是作为生态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自身与课堂的矛盾平衡中不断发展的。后现代教育观对个人内部生态的关注点不仅包括体育、情感、心理场, 还包括潜意识。生态课堂教学就是在协调和调整中寻找到最佳平衡点,促使课堂教学达到和谐与平衡,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3.生态课堂知识习得的互联性。
后现代知识性质发生了从“客观性”到“文化性”、 从“普遍性”到“境域性、从“中立性”到“价值性”的转变。后现代的生态观认为知识是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统合的解释,是开放的、变化的,是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的反映。课堂外的知识是课堂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尤其是数字化时代,知识呈现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随时随地、无所不在、多种多样。知识媒体也扩展至电脑、手机等数字化随身产品上。同时,电子产品的多种多样也打破了传统学生学习的生态模式,于课内的学习生态和健康的课外生态甚至造成威胁。如何将各种学习生态联通,从课内延展至课外,构建良性的课堂内外环境的有益互补,也是课堂生态构建的关键环节。
4.生态课堂学习过程的循环性。
知识的习得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各知识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学习就是在过程中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知识间建立有效的连接。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的重视和追求,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判断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建构一种反映现实中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具有过程性质的课程观。在这种课程观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自我提高的学习过程中, 参与到学生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循环关系中。生态的教学观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彼此互相促进。因此,大学英语改革需要把握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拓展教学环节各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必然选择。
三、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教师角色的改变。
根据后现代课堂生态的观点,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分享的关系。课堂教学是一种交互影响的历程,通过相互讨论、探索与学习,建立具有合作机制的学习机制,共同发展课程目标与计划,实施及评价课程。同时,教师应该是课程的领导者。教师要根据学校当下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以所教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参与策划学校不同课程类型的整体均衡协调、优先顺序安排、循序改进方案等,更在动态的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阐明个人对课程的理解、共同建构学校课程的意义,形成教师赋权承责、不断合作改进的组织文化。 教师还要充当批判反思者,敢于打破旧有的思考和行动的框架,敢于挑战“课程权威”,对教学理论假定及其实践提出质疑,以批判的角度去思考日常的课程发展与教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后现代课程理论倡导以混沌和网络作为隐喻的课程组织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利用视频、音频、网络资源等,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教学要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采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反思型关系,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创造者。
四、结语
后现代的生态教学观把课堂看作是教师、学生以及所处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微观生态系统,教学是有机体之间的互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实现教学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双向循环,促进教学的平衡和协调性,在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有机的共联机制,更能彻底实现生态教学的整体性、和谐性原则,激发教学系统活力,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Krashen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1985。
[2]Leather J. J.Van Dam.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Dordrench: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2003。
[3]陆斌 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的多样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6-47。
[4]张舒 浅谈英语课堂生态[J].鸡西大学学报,2005,(3):81。
基金项目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JYKYKT2015-28。
论文作者:王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生态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课程论文; 后现代论文; 《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