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江[1]2004年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已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无穷的压力。大学生这一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和教育对策的研究,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促进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文章认为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看,当前和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都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工作将面临严峻挑战。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良性发展方面有:毕业生就业绝对量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地域流向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下基层或到西部地区发展;毕业生的单位流向越来越合理;毕业生的岗位流向越来越合理;参加考研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的不良现象包括: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原因的失业人数增多;就业状况呈学科专业性差异;就业状况呈学历层次性差异;就业状况呈院校类型性差异;就业状况呈性别性差异;就业状况呈家庭背景性差异:毕业生流向呈地域性差异。 文章分析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原因,认为主要有:社会方面: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的压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市场用人行为欠规范和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等。学校方面: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学校基本建设不能紧跟“扩招”需求、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就业思想教育欠适应等。家庭方面:“学而优则仕”的职业性质期望、“高投入高回报”的职业待遇期望等。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择业观存在一定偏差、不良的择业心理、毕业生自身素质存在某些缺陷等。 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困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综合治理。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系列对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大学生择业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择业技能;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就业信息畅通等。
陈柳[2]2012年在《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全国高校扩招,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超过15%,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发展,许多新问题不断涌现,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当前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主观上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本论文通过对一定范围内大学生的实例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说明,列举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并深入探究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围绕五大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描述。第二部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陈述各个时期大学生不同的就业观。第叁部分,阐述大学生就业观包含的内容,并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第四部分,针对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观成型的原因。第五部分,从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出发,提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和引导的对策,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高校教育两个方面来重点探讨。
焦帅[3]2014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迈进了大学的校门。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其他高等艺术院校相比,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毕业生存在一定的优势。但近年来,适合表演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岗位竞争十分激烈,表演专业毕业生的供给已经超过相关职业的需求,致使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2008至2012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为研究对象,以该专业的相关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表演专业已经毕业的5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表演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就业需求、社会要求以及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自我定位不够准确,择业观念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而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就业观念和学校课程设置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第二,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培养规格设计尚欠合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专业技能课教学与艺术实践难以“统筹兼顾”,对学生发展还缺乏必要的就业创业指导。第叁,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单位需要采取措施在培养方案制定中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需不断完善,紧跟社会需求,在教学形式上注意灵活多样,尤其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长艺术才干,提高就业率。
李晓[4]2007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起的大学扩招将我国高等教育带入“大众化”时代的同时,也将社会对就业问题的关注聚焦在了大学生群体上。从对我国宏观就业环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之下,同时,由于经济制约、社会保障瓶颈、就业法律缺失、教育体制局限,以及就业价值观偏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体制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并存的现状。大学生作为青年储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高素质、高起点、高期望”的青年人才队伍,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就业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产生诸多不稳定因素,制约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可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更好地研究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参阅了大量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以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政策和举措为比较样本,结合我国社会历史背景和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借鉴了国外一些教育强国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此外,笔者选择了长沙市内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铁道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省涉外经济学院(民办)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部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态度,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心态和意愿。同时,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难所可能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笔者还对公安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论文从分析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就业行为的特殊性入手,从就业机制的变迁、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院校、专业和学历层次大学生就业率差异比较等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可能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剖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原因;形成了大学生就业是“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下结构性失业、体制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并存”等观点;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分别站在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
贾国栋[5]2009年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环境早已成为历史,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竞争加剧。教育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迅速改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促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但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很难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从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如何直面当前的就业难,帮助大学生正视困难,顺利就业,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考验着全社会对大学生的理解和关怀,也考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自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做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引导大学生理性面对就业问题,提高就业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发展与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择业观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大学生择业观的培养和形成是与社会客观现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使得建立在以往就业形势基础上的择业观教育研究很难完全适应当前的需要;同时,当前的择业观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使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择业观教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择业观教育的研究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它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以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和择业期望,树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择业观。本文以当前的就业形势为背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主要针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可行性对策,以期能够在大学生顺利就业以及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中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包括叁章:第一章: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经济运行的状况也不可避免的反映到就业上来。本章通过一系列最新的数据资料,力图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比较客观的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当前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我国官方的就业政策以及对就业的影响,这叁节层层递进,通过就业形势的分析,并以此为背景,为后文深入分析大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的择业观状况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大学生择业观的发展阶段和现实状况。本章分为叁节,第一节是对大学生择业观概念的解读。包括大学生择业观的概念、主要内容、特点分析;第二节是大学生择业观的发展阶段,概括了建国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状况经历的叁个时期,即统包统分的精英教育时期、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时期、自主择业的大众教育时期,试图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厘清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择业观发展变化的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第叁节是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状况的分析。本节通过深入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研,制作和发放调查问卷,总结出当前大生择业观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择业期望值偏高、择业功利化倾向严重、择业心态不够成熟、大城市情结、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不成熟。第叁章: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必要性及对策研究。本章分为叁节,分别是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和对策,其中,对策研究是本文的写作重心。关于择业观教育的对策,以往文献中的论述已经较为丰富,对于论述已经较为充分的理论,本文将不再赘述,而将重心放在对当前择业观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当前高校择业观教育中实际存在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对策。本部分主要根据第二章的调查资料和问题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对于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四点建议:第一,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创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一个热门词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创业或打算创业,且在现实中,也不乏成功创业的先例。但这绝不等于我们的创业教育可以高枕无忧。相反,高涨的创业热情需要更加理性的教育和引导。调查发现,当前许多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并不成熟,许多大学生空有一腔创业热情,但缺乏具体的创业规划和其它必须的物质、思想上的准备,对于创业项目、创业途径、资金来源、具备的条件等因素缺乏理性的思考,这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打算往往无果而终,或者半途而废,真正成功的创业者少之又少。高校创业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大学生尽可能理性的看待创业,教育和帮助他们做好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并进一步的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第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过于功利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工资待遇、自身发展、工作环境等,总而言之,就是对自身利益考虑得过多,而许多大学生不能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这种过于自我和功利的择业价值取向,使得国家、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职业选择相脱节,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私欲膨胀,漠视国家和集体利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的满足,不惜对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造成损害。大学生在择业中缺乏社会责任感,过于功利化,归根到底,就是由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缺失,或者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缺位。这一问题的形成除了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外,还由于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在于高校通过多种方式,理直气壮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健康向上的择业观。第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择业理性。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还对他们顺利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目前,我们对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里健康状况的关注是不够的。目前高校中,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并不客观,或自视过高,盲目乐观,或忧心忡忡,盲目悲观;此外,还有急躁、焦虑、盲目攀比等不良的就业心态,这对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在求职受挫后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因压力过大而寻短见者亦时有所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对于大学生以健康心态面对挫折,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加强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干预,弥补对毕业生进行的针对性教育的不足。在这一部分中,又包括叁点可操作性的建议。包括:一是及时对大学毕业生做就业动员。如许多学校面对大学毕业生召开就业动员会、就业指导会、就业讨论会等;二是加强与毕业生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如建立毕业生动态就业信息档案,建立就业信息互动平台;叁是实现学校就业指导与学院具体落实的有效结合。由每个院系的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毕业生工作,以院系为单位,在学校的指导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所思所想开展择业观教育。大学生就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温家宝曾说:“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还关系到他们的尊严”。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在客观上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则力图改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只有主客观因素都能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能最终得到有效的解决。
李薇[6]2017年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人数剧增。而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下行,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少,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深入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提出了扭转当前就业状况的对策,旨在为切实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实现人才价值提供参考借鉴。
刘娜[7]2010年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就业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加上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改进就业教育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手段。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并探寻相应的策略,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江苏大学毕业生进行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比较全面的找出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因素,并探究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本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在于,努力借鉴前期研究的成果,全方位探索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极力完善以往研究的成果,希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通过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优化现代高等教育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的教育对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对文章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对全文起到铺垫作用;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第叁章通过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得出人力资本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第四章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第五章,针对以上的分析,得出一些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教育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本文利用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实证分析后,对比假设条件,探寻教育对策。针对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能探研一些影响因素的新内涵,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全部因素。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观念已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对于就业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教育对策,希望对大学生、高校和社会都有一些参考作用。对大学生来说,让他们全面了解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减少适应社会的时间。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情况是高校综合办学效益的直接体现,通过得出的教育对策,保证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就业率,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对于社会和就业单位来说,通过得出的教育对策可以帮助大学生和企业在相互选择时,考虑各自的工作要求,力求人岗匹配,有利于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发展目标。
高岳涵[8]2016年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部分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实施情况,研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情况、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对就业等相关问题的解读与反应,探讨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分析其就业质量与就业预期的关系,最终对其就业预期的调整所面临的一些难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有着较高的预期,然而,其就业预期理想与就业实际之间存在着不少差距。作为少数民族年轻人群中接受了高等教育且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其就业预期和就业状况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运用民族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使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大量访谈和文献资料,通过对西北地区相关本科院校的部分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近几年内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探究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各种相关因素,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要求、就业质量,评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一定层面上的对策路径。首先,论文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现状进行调查,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劳动时长、职业培训、工作环境等未来工作各方面的就业预期调查。其次,论文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括对西北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各影响因素的分析,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比较,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影响因素的详细对比等,这是当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理想”及其集中反映。再次,论文对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不同民族间的就业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此部分反映出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许多刚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这是当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现实”及其集中反映。接下来,论文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的差距进行分析。当前的就业现实是,就业市场现状的形势严峻,就业受到经济结构和产业状况的影响,学校专业设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来自家庭的影响等方面,都造成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最后,论文对提升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动性,制定鼓励与支持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改革民族院校的办学性质与专业设置,增设就业市场新兴岗位等。通过这几点思考,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策略调整,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以及拓宽就业途径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路径。
樊路放[9]2007年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之所在,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倡导建设适应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教育体制已经成为势在必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扩招的持续,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及其研究的意义出发,并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然后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征得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科学决策。
张小明[10]2008年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研究这一热点话题,无疑具有特别的理论价值,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导论部分提出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论题的选题背景,强调其研究的必要性、紧迫性。其次,借鉴经济学关于就业的基本理论,为分析研究全文作好理论准备。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决不仅是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等等学科领域。再次,在错综复杂的就业难现象中,归纳就业难的主要矛盾表现。进而,在这些矛盾的困惑下,自然尽可能分析造成就业难的多方面原因,如政治体制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原因等。最后,全文的重点及落脚点,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这叁位一体的客观途径;改变就业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毕业生自身的途径等等,提出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的措施或设想。如此,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及对策建议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有可能。
参考文献:
[1]. 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 陶小江.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2].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 陈柳. 北京化工大学. 2012
[3]. 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发展规划研究[D]. 焦帅. 北京体育大学. 2014
[4]. 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D]. 李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5]. 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 贾国栋.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6]. 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 李薇.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
[7].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对策[D]. 刘娜. 江苏大学. 2010
[8].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研究[D]. 高岳涵. 兰州大学. 2016
[9].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 樊路放. 苏州大学. 2007
[10].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 张小明. 贵州师范大学. 2008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就业论文; 求职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