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许昌市委党校副教授 461000
摘要:笔者认为,“逆城镇化”为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和全面发展营造了难得的机遇:首先,可有效解决乡村产业发展合格人才匮乏问题;其次,可缓解乡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第三,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经营方式的转变;第四,可直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繁荣;第五,可推动新经济新业态向乡村的延伸。
关键词:城镇化;“逆城镇化”; 乡村产业振兴。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开启了新的思路。
城镇化,简单地讲就是农村人口的市民化,是农村人力资源等要素向城市的流动和聚集。改革开放40多来,我国致力于推进城镇化,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短期内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迈出坚实步伐。截止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8.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3%。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判断,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因此,要在本世纪中期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镇化仍然是扩展我国发展空间和不竭发展动力的重要载体,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城镇化的“虹吸”效应,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产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冲击,这和我们追求城乡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相悖,今后值得关注和重视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逆城镇化”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于197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着交通拥挤、犯罪增长、种族冲突、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一些城市人口开始从城市中心地带迁往郊区或农村居住,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人口逆向流动的阶层秩序是富人最先搬出,随后是中产阶层,伴随着新居住地功能不断完善,最后在大城市周边形成新型小城镇。在波恩的概念中,“逆城市化”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且是出现在城镇化后期的。诺瑟姆通过对西方国家城镇化过程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城镇化率大于70%的阶段属于稳定发展阶段,此后城镇化增速趋缓甚至停滞,进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的主要区别是人口流动方向的不同,但实质都是人力资源在不同区域的配置方式。“逆城镇化”并不是“反城镇化”,而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乡差距大大缩小后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城镇化的高级表现形态。在我国现阶段,虽然“逆城镇化”并非主流,并非西方学术界界定的长期居住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而且这种流动总体规模不大、又缺少法律和制度保障,但它确实也在不少地方、以多样化的形式,并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学者认为,“逆城镇化”是一种先兆,预示着未来某种发展大潮的涌现。笔者认为,“逆城镇化”为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和全面发展营造了难得的机遇。
首先,可有效解决乡村产业发展合格人才匮乏问题。从事新时代的新农业,人才问题是关键。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致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大批中青年农民到城市务工,仅留下妇女、老人和儿童滞留乡村,导致乡村产业被边缘化,现代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进展缓慢的状态。不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问题,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近年来,随着中央关于创新创业部署的贯彻落实和乡村所需人才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以及乡村更多创业平台的搭建,促使大量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企业主等到乡村创业。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8年各类返乡下乡人员达780万人,有效缓解了乡村产业发展合格人才匮乏问题。
其次,可缓解乡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问题。金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血液和动力源。随着国家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资金瓶颈问题。但仅有国家金融政策扶持,相对于乡村产业振兴需求而言还不够,还必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资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引入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而新一轮返乡下乡创业的各类人员中,不仅学历层次高,而且都拥有不同规模的创业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可缓解乡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第三,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经营方式的转变。与上世纪80年代初农民纷纷“洗脚上田” 创业和90年代体制内人员到农村“下海”创业不同,新一轮到农村创业的人员层次更高。他们大都是开创型、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视野开阔、理念先进,既懂管理、又懂市场。据农村农业部统计,这一轮到农村创业的人员平均年龄45岁左右,高中和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到40%。他们融入现代农业生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企业家的培养、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大有裨益。
第四,可直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繁荣。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的延伸,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差别日益缩小,乡村为城市居民所能提供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和“康养中心”,一大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的投入使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异地养老人数迅猛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每年达到20多亿人次。这一庞大群体不仅直接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繁荣,而且也为餐饮、住宿、康养、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在乡村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五,可推动新经济新业态向乡村的延伸。新一轮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的创业跨界特征明显、业态多种多样。他们紧紧把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注重发掘传统农业的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跨界配置。据有农村农业部对1573个双创样本数据分析,新增创业项目的60%以上具有创新因素,80%以上的创新创业项目属于产业融合类型,55%左右的创新创业主体广泛运用了互联网、智慧农业、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形成了城乡关联、产业梯度的新格局。这些新的创业理念和举措,无疑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总之,“逆城镇化”推动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由城市向乡村的“回流”,加快了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模式、新经济新业态融入农业生产领域的进程,这一趋势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活力。
参考资料:(1)《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2)农村农业部发布的返乡下乡创业情况报告等。
论文作者:杨卫昆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乡村论文; 城镇化论文; 产业发展论文; 产业论文; 农村论文; 这一论文; 农业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