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象与环境科学》看中国省级气象科技期刊的重新定位论文

从《气象与环境科学》看中国省级气象科技期刊的重新定位

王 君

摘 要 《气象与环境科学》重新定位的逻辑起点是开放创新办刊,通过专业化办刊和联合办刊,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刊物质量,成功地将综合性、技术性期刊《河南气象》改刊为学术性期刊《气象与环境科学》。12年来的办刊实践证明,开放创新办刊为省级气象科技期刊的重新定位展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期刊;重新定位;开放创新办刊

我国省级气象部门基本上都办有一份气象期刊,其中公开发行的期刊近20种,其余均为内部资料。省级气象科技期刊大都是立足本省气象部门内部,发表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介绍本部门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影响了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且期刊的评价指标普遍较低。2005年前后,有几家省级气象科技期刊开始进行改革,《河南气象》是其中的一家[1-10]。《河南气象》创刊于1978年,1992年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河南省气象局对《河南气象》进行重新定位,2007年将其更名为《气象与环境科学》。《气象与环境科学》重新定位的逻辑起点是开放创新办刊,通过专业化办刊和联合办刊,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刊物质量,成功的将综合性、技术性期刊《河南气象》改刊为学术性期刊《气象与环境科学》。《气象与环境科学》于2014年9月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8年期刊核心影响因子达2.063,位列全国大气科学类期刊的第一名,并以第41名的成绩“跻身”全国五十强,树立了一个重新定位省级气象科技期刊的典范。

1 开放创新办刊,科技交流平台作用彰显

《河南气象》是以促进河南气象事业发展为宗旨, 主要发表河南省气象系统职工的论文,介绍本部门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随着气象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气象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河南气象》因受其刊名及栏目的限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期刊创新之旅自2005年春天启程。2007年改版后,《气象与环境科学》仍由河南省气象局主办,但增加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三所高校作为协办单位联合办刊,开创了国内省级气象部门与多家高校联合办刊的先例,并利用河南省气象部门与环保、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资源等部门技术合作的优势,办出不同于国内其他近20家省级气象期刊的特色,气象科学、环境科学和应用气象科学并重,广开稿源,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作者,积极争取和组织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投稿,提高期刊的开放性,得到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的关注和厚爱,丑纪范、李泽椿、陈联寿、丁一汇、徐祥德五位院士,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李占清教授和英国洛桑实验室吴连海研究员等著名专家学者,欣然出任本刊顾问和编委。主编及主创人员均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高超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突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质,在国内外气象与环境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起到重要的保证。经过12年来的发展,《气象与环境科学》为气象、环保、农业、水利、民航等部门及相关高校搭建了一个权威性、高层次、具有影响力的科技资源交流平台。

菟丝子属菟丝子科,菟丝子属的双子叶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危害我县辣椒作物的是中华菟丝子。菟丝子的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多种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

2 规范编审流程,期刊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编辑部的人才建设和软硬件建设;组建了具有相当国际化程度的编委会和高质量的审稿专家队伍;为提高期刊的载文量,每期页码由96页逐步增加为144页;率先在同级期刊中引进远程编辑业务系统、启用了学术不端检测和优先数字出版;创办了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实行摘要中英文对照以适应国际化交流;开展了优秀审稿专家、优秀论文和优秀编辑评选等长效激励活动。为提高《气象与环境科学》质量,我们规范了编辑工作流程,对作者来稿进行三审,并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对原有的审稿队伍进行了补充调整,建立了一支专业门类较全面、学风正派、认真负责的审稿队伍。为扩大稿源,提高《气象与环境科学》的学术水平,编辑部经常向编委致函、致电约稿,并连续三年参加了第32、33、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积极宣传推介期刊。通过布展台、散发宣传资料等方法加强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向与会代表约稿,并且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带头约稿、审稿、投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如今的《气象与环境科学》,无论是学术水平、编校质量,还是印刷质量、发表时效均比改刊前有显著提高,办出了特色和水平,促进了气象科学与环境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繁荣和科研成果在业务服务中的推广应用。所刊文章属于原创性科技论文,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气象及大气科学与生态环境科学相互交叉学科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丑纪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陈联寿、徐祥德均认为该刊为气象学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气象科技支撑。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也把本刊作为优秀品牌期刊进行了重点培育和推出。

3 注重编委引领,期刊办刊方向清晰明确

多次组织编委会议,发挥编委引领作用。2007年12月首次召开编委扩大会议,对期刊建设和审稿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009年4月,召开《气象与环境科学》第一届编委会2009年度会议,制定了进军核心期刊的规划。2013年9月,召开了《气象与环境科学》第三届编委会2013年度会议,发出期刊冲核的进军令。2014年2月,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部分编委、审稿人参加座谈,深入探讨期刊提质增效问题。2014年9月,召开《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年度第一次编委终审定稿会,对本刊第3期28篇待用稿件进行终审定稿,会议就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尽快进入核心期刊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12月,召开《气象与环境科学》第三届编委会2014年度会议,祝贺本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探讨提高其核心影响力方略。2018年12月,召开《气象与环境科学》第四届编委会2018年度会议,与会专家对标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分析了期刊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并确立了新目标:创中文核心期刊;出台了新制度:第四届编委会章程、终审定稿会工作细则、优秀论文评选办法、优秀审稿人评选办法和优秀编辑评选办法;表彰了新贡献:优秀论文、优秀审稿人、优秀编辑;明确了的新任务:编委在任期内需发表或者推荐1篇高质量的稿件,1年审1篇稿件,引用1篇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编委会议,编委会的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期刊顾问和编委为《气象与环境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气象与环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河南省气象局的高度重视、期刊顾问和编委的鼎力支持、编辑部全体人员的辛勤努力下,《气象与环境科学》多项评价指标屡创新高,具体见表1。

4 刷新评价指标,影响力知名度日益提升

第一阶段,动物是作为图腾而受到崇拜的。图腾含义很多,基本的含义是将动物看成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始祖,动物即人。

“雕母钱不仅做工精致,而且材质也各有不同,所以价值比普通的钱币高了不是一星半点。‘乾隆通宝’里也有上万的品种,几乎就全是样钱。”陆教授进一步说明。

表1 2005-2018年《气象与环境科学》主要评价指标

《气象与环境科学》三项主要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总分38.8分、核心他引率712条、核心影响因子为2.063,在2018年全都新记录,达到历史最高。特别是核心影响因子为2.063,位列全国大气科学类期刊的第一名,并以第41名的成绩跻身全国五十强,成为2018年度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气科学类科技核心期刊。在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中,《气象与环境科学》的影响因子为3.243,总被引频次为1 361,分别是改刊前2006年的37倍和20倍。

改刊12年来,《气象与环境科学》得到了各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取得了以下荣誉称号:2009年获“河南省第一届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一级期刊”;2014年1月以全省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荣获河南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同年9月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5年由于本刊核心影响因子进入前500名,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二级核心期刊;2016年年初以全省第五名的成绩获“河南省第四届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一级期刊”;2018年年初,以全省第十一名的成绩获“河南省第五届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一级期刊”。

重新定位、开放办刊,使《气象与环境科学》成为全国大气科学类高影响力科技期刊,也为省级气象科技期刊开放创新办刊展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我们打造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前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大力加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对于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主动权主导权、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走近世界科技舞台中央、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抓住机遇、突破瓶颈,加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这既是中国科技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提升国家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积极作为,把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力争把《气象与环境科学》打造成一流科技期刊,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鹏.改刊词[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1):3.

[2]王君,王魁山.省级气象科技期刊发展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1):70-74.

[3]宋连春.致刊词[J].干旱气象,2003,21(3):1.

[4]《暴雨灾害》编委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精品期刊[J].暴雨灾害,2007,26(1):1.

[5]韦力行.改刊词[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1):2.

[6]陈双溪.改刊词[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1):1-2.

[7]吴喜峰.在改革中求发展——《干旱气象》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措施[J].干旱气象,2006,24(2):60-62.

[8]张伯海.喜看我国期刊步入品牌成长期[J].出版科学,2003(2):4-5.

[9]李伟年.论科技期刊的品牌打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8):45-46.

[10]张行勇,李明德,郭柏寿.树立精品期刊意识与形成品牌期刊文化[J].编辑学报,2003,15(5):377-378.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6-0006-03

作者简介: 王君,河南省气象学会。

标签:;  ;  ;  ;  

从《气象与环境科学》看中国省级气象科技期刊的重新定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