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2600
摘要: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铁路路基会引起沉降,危及铁路运营安全,需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措施。结合某区间隧道下穿铁路线工程实例,提出在施工前对既有线采用D24型便梁加固,结合隧道埋深、地质参数、隧道结构尺寸、工程经验等合理选取隧道支护参数及施工工法。同时考虑既有线的行车密度采用了自动化监测手段,根据路基及道床型式确定相应的监测项目及控制标准。
关键词:隧道;铁路;加固措施;监测
0引言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新建隧道下穿既有建(构)筑物的情况日益增多,对既有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建隧道与既有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 、地质情况、施工方案、既有结构自身刚度与稳定性、相应保护措施等,与既有结构的安全、工程自身安全息息相关 。本文以矿山法隧道下穿某铁路为背景,通过参考既有工程经验、计算分析等,从而选取合理的区间隧道支护措施及铁路保护措施,确保了隧道下穿铁路过程中隧道本身及铁路的安全。
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
新建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段隧道采用马蹄形断面,内净空为6.3m (宽)x6.6m(高),左右线线间距约为13m,隧道埋深约10m,采用暗挖台阶法施工。区间隧道下穿段长约25m,线路为缓和曲线,铁路为直线段,隧道与铁路平面夹角约为42°。该铁路上行时速为95Km/h,下行时速为90Km/h;钢轨采用60kg/m标准轨,轨枕为ⅢA型轨枕,弹条Ⅱ型扣件,道床为一级道砟。隧道与铁路关系如图1
图1 区间隧道与铁路平面关系图
2 水文地质概况
区间隧道下穿铁路范围,表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下伏燕山晚期花岗岩,局部糜棱岩、砂土状碎裂岩及碎裂状花岗岩发育,煌斑岩、花岗斑岩岩脉穿插。基地稳固,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局部具弱承压性,富水性一般贫-极贫,局部构造发育地段,富水性贫-中等,围岩等级V级。
3 隧道支护方案
为了使隧道下穿铁路安全、经济、施工便利,通过参考既有工程经验,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地质条件等影响,需合理的选择隧道支护方案及施工工法,以保证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的沉降满足铁路路基沉降要求。本隧道支护参数如表1。
表1 隧道支护参数表
图2 隧道横断面图
图3 隧道施工工法图
4 风险控制技术措施
4.1 铁路保护措施
(1)下穿铁路隧道施工前,采用D24施工便梁进行轨道加固,工便梁施工前和拆除后需进行线路应力放散,确保无缝线路运行安全。
(2)施工前需对接触网立柱加固处理,以防止因隧道开挖引起接触网立柱产生较大位移影响铁路行车。
(3)隧道开挖时应采用微震爆破,严格控制爆破震动速率,爆破振速应控制在1.0cm/s;必要时应采用静态爆破措施,每次进尺不得超过0.5m,以减少爆破对铁路的影响。
(4)施工中应加强对地铁隧道与胶济铁路的监控量测,加强监测频率和精度,根据量测结果调整施工方法。根据监测情况,当沉降达到警戒状态时立即停止隧道施工,并通知相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5)隧道施工期间,列车通过区间隧道上方胶济铁路时应限速45km/h,通过共用线、专用线时应限速15km/h,每次发车前应根据监控结果及时整修,保证铁路正常运营。
图4 D24便梁架设横断面图
4.2区间隧道施工步骤
(1)施工大管棚和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弱爆破开挖上台阶并施作初期支护,即初喷4cm厚混凝土,铺设钢筋网,架立钢架,并设锁脚锚杆,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在滞后上台阶一段距离后弱爆破开挖下台阶,台阶周边部分初喷4cm厚混凝土,铺设钢筋网,接长钢架,并设锁脚锚杆,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3)先施工一侧隧道,当开挖面纵向间距不小于20m时方可开挖施工另一侧隧道,以防止同时开挖左、右线隧道引起较大沉降。同时根据监控量测情况,若沉降较大时,应及时施作隧道二次衬砌。
5 铁路监测方案
隧道施工会引起既有铁路线路发生变位,为保证既有铁路的安全和正常运营,在区间隧道施工期间,必须对地铁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监控量测,传统监测技术在高密度的行车区间内无法实施,且不能满足对大量数据采集、分析以及及时准确的反馈,因此必须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对铁路变形进行24小时监控量测。监测内容及目的见表2,铁路变形控制指标见表3。
表2 监测内容及目的表
6 结论
(1)浅埋隧道开挖时会引起拱顶及地面沉降,当隧道下穿铁路路基时,路基沉降会危及铁路安全。
(2)采用Φ159大管棚+Φ42超前小导管组合方式作为超前支护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措施,可极大限度的减小浅埋隧道施工时产生的地面沉降。
(3)隧道下穿铁路路基仅采用洞内措施难以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应尽量提前对既有铁路采取加固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减小安全风险。
(4)D便梁加固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铁路加固措施,但受铁路线型、线间距、周边条件等影响无条件实施时,还可考虑采用吊轨、扣轨等措施。
(5)施工中应加强对既有铁路的监控量测,加强监控频率和精度,对行车密度较大的线路推荐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进行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1]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周斌,吴祖福,董光炎.隧道下穿铁路的线路加固措施与效果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5(3).
[3]周继瑶,苏会锋,温进芳.地铁南京站下穿南京铁路站场施工线路加固方案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04期.
[4]崔天麟,肖红渠,王刚.自动化监测技术在新建地铁穿越既有线中的应用[J].隧道建设,2008年03期.
[5]周顺华.地铁盾构法隧道下穿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枫(1982-),男,工程师,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论文作者:王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隧道论文; 铁路论文; 措施论文; 区间论文; 路基论文; 线路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