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规律论文,思想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就是关于西方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思想演变的历史。实质上,它是一部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认识史或智慧史。包括两大部分:(1)西方哲学心理学思想史,从公元前6世纪起至公元19世纪中叶,是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成为西方科学心理学思想史的渊源;(2)西方科学心理学思想史,从19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思想的形成、演变和融合的历史,成为西方科学心理学思想史的主体。因此,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心理学思想发展史的基本规律,会使我们更加明确地掌握西方心理学思想发展的未来走向,以便鉴古知今,继往开来。那么,西方心理学思想史都有哪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呢?
一、一个主导思想:科学主义
所谓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就是指西方主流心理学一直沿袭自然科学的传统,力图建构物理主义的心理学理论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在心理学中坚持以自然科学为最高价值标准的研究取向和理论建构的模式。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早就引用了J·S·穆勤的一句话作为宣扬科学主义的理论根据,这就是“道德科学(今天的社会科学)的落后状态只能依靠适合于它们的自然科学方法来改善”(注:李维(1997):《世纪之交心理科学的现状及其走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4期,126页。)。行为主义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华生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公开宣称:“就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行为主义力图获得动物反应的一个统一的图式,认为人兽之间并无界线”(注:Watson J.B.(1913).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viewsit.Psychological Review,20,158~177。)。显然,这既把心理学绝对科学主义化,又把心理学完全自然主义化。查普林和克拉威克指出,这种观点是“自然一元论”(注:查普林、克拉威克(林方译,1984):《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上册,23页。),即把自然科学看成是一个系谱,根部是物理、化学和其他物理科学,上部是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从上到下是可以还原的。
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的主要特征:
第一,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把处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核心问题,并且具有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的倾向。实证主义是以强调感觉经验、反对形而上学为基本特征的哲学思潮。其基本观点:(1)科学是唯一的知识和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均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2)科学是具有确定性的实证知识。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均来自经验,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3)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客观实在的科学就在于采用科学的方法,因而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都要效仿自然科学,必须运用客观实证的科学方法。(4)哲学的任务在于概括描述现象的科学知识,哲学是科学的纲要,科学的本性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可见,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的哲学根据,而科学主义则是实证主义的价值定向和表现形式。
第二,价值中立说是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占西方现代心理学统治地位的科学主义传统的心理学肯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二歧式区分,极力宣扬“价值中立说”或“价值无关说”,主张科学只研究事实、知识,即回答是不是的问题,不研究价值、意义,不回答该不该的问题。事实上,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物上对象化的结果,即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而价值观又渗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产品之中,因此作为精神科学的心理学不可能回避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心理学家无论坚持人文科学传统,还是坚持科学主义传统,他们都有特定的价值导向。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坚持外塑价值观(external-shaping values),认为人的行为是社会选择强化作用塑造形成的,社会文化生存竞争的价值决定人的行为取向。这是一种外因决定论。精神分析心理学坚持内化价值观(inter nalization values),认为遵从快乐原则的“本我”和遵从现实原则的“自我”都是非道德的,而遵从至善原则具有道德意识的“超我”则是社会价值经由父母、教师和社会教育渠道内化的结果。这是一种外因内化论。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内在价值观(intrinsicvalues),认为价值观置根于人性之中,即人性内部存在最高价值。包括个人成长的价值、自我实现的价值和回归本真的价值。可见,价值完全可以纳入科学的范围。科学主义取向的主流心理学所主张的“价值中立说”、“价值无关说”,宣扬什么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科学与信仰的断裂,纯属虚假之谈。
第三,方法中心主义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马斯洛说:“方法中心就是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仪器、技术、程序、设备以及方法,而并非它的疑难、问题、功能或目的”(注:马斯洛(许金声等译,1987):《动机与人格》,北京市:华夏出版社,14页。)。方法中心主义有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把科学与科学方法相混淆,不是以科学的态度来解决方法问题,而是以方法中心或技术中心的态度来解决科学问题,陷入方法至上的科学主义的境地。二是把心理学的方法与对象的关系相颠倒,不是心理学的方法适应于心理学的对象,而是心理学的对象决定于心理学的方法,陷入抛弃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研究的客观主义的境地。打着科学主义旗帜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以缺乏适当的方法为理由,削足适履,拒斥意识,走上专注行为研究的方法至上主义的道路。因此,方法中心主义既是科学主义的表现,又是传统主流心理学许多“缺陷”的主要根源。
我们反对科学主义是有其特定的内涵的,即反对以自然科学作为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标准,把整个心理学研究完全自然科学化。因此,决不能把“科学主义”与崇尚“科学”和“科学精神”混为一谈。就是科学主义的主流心理学,如同实证主义心理学一样,我们也不能采取一点论,完全否定。因为心理学是一门交叉、跨界、中间科学,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这是就心理学的总体而言,如从其具体分支而言,如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等就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则明显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心理学的科学主义或自然科学研究取向有其内在的根据或部分的理由。
应该承认,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对现代心理学摆脱一切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思辨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是有重大贡献的。传统的主流科学心理学特别是行为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和严格的科学操作的原则,重视吸收自然科学成果,面向实际生活,促使心理学在走向客观、开放、应用研究的科学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我们主张在人的心理学的研究中必须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地整合起来。
当然,必须看到,科学主义给西方主流心理学也造成严重的弊端和危害,这就是抹煞了心理学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与文化科学的内涵及其构成的性质,人的心理学被物化心理学所取代,陷入了还原论和客观主义的境地。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构建而成为一门真正成熟的科学,而且也难以满足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两条基本线索:两种文化、两种哲学、两种逻辑的对立、斗争与融合
我们试图从三个不同维度揭示一下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一)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文化来分
1.科学主义研究取向,指以自然科学为文化价值定向的科学心理学取向,亦即坚持自然科学的心理学观和客观实验范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取向。如冯特的实验心理学、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美国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皮亚杰派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虽然这一研究取向在科学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人的心理具有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种复杂的属性,心理学又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或跨界科学,因而自然科学主义取向还不能成为解释和解决人类心理问题的真正科学的统一的研究范式。
2.人文主义研究取向,指以人文科学为本位,以人性、人权、人道为文化价值定向的非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亦即坚持文化科学心理学观和主观经验范式的人文主义研究取向。现代可追溯到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符茨堡学派也带有一定人文色彩。现代解释学先驱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导论》(1883)一书是一部人文科学方法论宣言性质的开创性著作,他提出应以对精神世界的经验性理解(Verstehen)来取代人文科学效仿自然科学的因果性解释,高呼“实证主义者出去”的口号。属于人文主义取向的还有格式塔心理学(重视质的分析、强调整体性原则),勒温的团体动力学(重视人的动力系统与团体中的人际关系),精神分析心理学(尤其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突出“文化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体心理学,则将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推向高峰。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家日益对心理学坚持自然科学取向的弊端提出质疑和批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根(K.J.Gergen)指出,人的心理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人的心理是历史的产物,随时间、地点、文化、历史的不同而不同,缺乏一般物质所具有的那种相对稳定性,因此,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模式不适合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萨姆森(E.E.Sampson)则直接提出要实现从自然科学模式向文化科学模式转向的问题。他在《科学范式与社会价值:实现一场科学革命》一文中,分析了两种心理科学模式,指出心理学不可能摆脱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而研究什么抽象的、一般的和普遍的心理机制和规律。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总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所以人的心理学的模式从自然科学取向转向人文科学或文化科学取向则是必然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一种反叛实证主义的“非科学心理学”(unscientificpsychology)思潮。它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一个重要派别,也是反对主流心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传统的弘扬。其基本观点:(1)反对主客观割裂的二元主义认识论,倡导主客观互动共建的非二元主义的实践。(2)反对生态学上无效度的实验方法,主张以辩证的方法作为考察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范式。(3)反对自我最初形成的社会历史性,强调的人的社会性先于个体性。(4)坚持人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提出创造性地模仿他人的表演理论(注:郝琦、乐国安(1999):《“非科学的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启示》,自然辩证法通讯,6期,14-19页。)。显然,“非科学心理学”(并非没有科学性的心理学,而是相对于传统的强调实证研究的“科学心理学”)坚决反对把人等同于自然物,把心理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把心理科学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强调人的心理活动的目的性与意义性,提倡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尽管人文主义研究取向,就人的心理学的宏观和整体观来看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合理性,但是理论的效度和信度还有问题,尤其缺乏实证性的检验的支持。所以,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还不能成为世界主流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相反,不管怎样批评科学主义取向的弊端和危害,目前仍然是全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性的理论取向。其中原因很多,既同心理学家长期深受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影响直接相关,也不能不承认同心理科学的复杂性特别是有部分分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有关。因此,要想使心理学真正成为科学,就必须把心理学中自然科学取向和人文科学取向两者统合起来。
(二)从西方现代心理学两大哲学基础来分
1.实证主义心理学,即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主流的科学心理学,可以说科学主义定向的心理学基本上都是实证主义心理学。其主要特点:(1)强调心理学对象的客观性和可观察性;(2)坚持经验证实原则;(3)采用元素分析策略;(4)主张以方法为中心和量化研究;(5)贯彻还原主义方法论。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开始,一直到现代认知心理学基本上都是如此。其中,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受第一代孔德的实证主义的影响最大,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直接受到第二代实证主义马赫主义(亦称经验批判主义)的影响,新行为主义(如逻辑行为主义、操作行为主义)既把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即第三代实证主义)引入行为主义之中,又把实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相结合的操作主义作为揭示概念意义的方法论。现代认知心理学也是力图实现可证实性和确定性的实证主义的科学理想,它们通过对外部行为的分析推论心理过程,然后通过计算机模拟,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应当承认,实证主义心理学的优势在于,突出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确证性、操作性和科学性,但却具有唯科学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倾向。
2.现象学—存在主义心理学,即以现象学或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非主流的人文科学或非科学主义系统的心理学。其主要特点:(1)强调心理学对象的主观性,如人的本性、价值、经验、需要、动机、人格等;(2)坚持如实描述的现象学方法;(3)提出以问题为中心,主张方法为对象服务,其意义为问题所规定;(4)提倡质化分析和个案研究;(5)贯彻整体论方法论。如果说科学主义取向和实证主义取向是一致的话,那么人文主义取向和现象学取向也是一致的。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开创了现象学研究的先河,他用反省性内部知觉的方法研究内在的意动就是后来现象学方法的雏形。布伦塔诺的学生、胡塞尔的老师斯图姆夫把现象学引进音乐心理学之中,开辟了现象学实验的一个新领域。因形质学派均与布伦塔诺有师承关系,符茨堡学派亦靠拢意动心理学,包括二重心理学在内,它们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现象学的影响。至于斯图姆夫的学生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勒温所建构的格式塔心理学派则以现象学为其主要哲学基础,坚持以意识生活的直接现象经验为对象,以运用自然观察(或“本质直观”)和“意向分析”为现象学方法,以研究和把握纯粹意识及其结构为主旨,从而使现象学成为人文主义心理学取向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学体系。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为自觉地以美国本土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因而又称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现象学心理学。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不仅将现象学方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将现象学方法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之中。存在主义心理学创始于瑞士的存在分析学派,以宾斯万格、鲍斯为代表,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分支存在心理学,则以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和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1915-)为代表。
应当指出,现象学心理学的优势在于,突出人的心理的内在性、本真性、整体性和能动性,承认模糊心理的存在,但却具有主观主义和内省化的倾向。
(三)从西方整个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分
如果说前边两个维度主要是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视角来考察的话,那么这个维度则是从古至今整个西方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反思的。
1.广义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系统,即以心灵、意识的功能和效用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欧洲古代的胚胎形式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近代的表现形式是荷兰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官能主义与统觉主义),现代的发展形式则是以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为开端,主要包括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古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等。
2.广义构造主义心理学思想系统,即以心灵、意识、行为的结构和构成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欧洲古代的胚胎形式是原子论心理学思想(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近代的理论形式是英法两国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联想主义与感觉主义),现代的发展形式则以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为开端,主要包括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当然,上述的划分是就基本倾向而言的,有些心理学派是处于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交叉、融合之中。如皮亚杰学派既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又直接受教于欧洲机能主义大师克拉帕雷德,因而它区别于一般的结构主义,被称为皮亚杰学派机能结构主义。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认知行为主义、新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对机能主义和构造主义均做了不同程度的综合。
三、三次较大的分化与整合:从哲学之中、学派之间和两大范式间的分化与整合
20世纪是西方现代心理学飞速发展、兴旺发达的时代,是西方心理学学派林立、多元取向的时代,也是西方心理学日益分化、不断整合的时代。
第一次分化与整合:从19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20年代末,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科学,并出现学派林立的繁荣景象。如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等。其中,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的对立是现代心理学中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对立的开端和起点。一方面,布伦塔诺的弟子厄伦费尔、麦农于1890-1900年创建德国形质学派,依据意动心理学的观点,主张形、形质的形成有赖于意动。这种观点在以后的十几年中,通过麦农的弟子威塔塞克传给格式塔心理学。他们把通过知觉研究所发现的规律,推广到全部心理学之中。另一方面,这一对立又导致二重心理学的产生。这是冯特的学生符茨堡学派的代表屈尔佩以及麦塞尔所主张的。他们企图缓和这一对立,把内容、意动融合起来,认为意动心理学有实验的必要,而实验心理学也应有意动的研究,这种调和的结果,趋于失败,受到批评。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发展中,一般的倾向是由一个层面转到另一个层面,即由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如只讲意识不讲潜意识,或只讲潜意识不讲意识;只讲意识不讲行为,或只讲行为不讲意识;只讲元素分析不讲整体综合,或只讲整体综合不讲元素分析;只讲机能不讲结构,或只讲结构不讲机能;只讲人和动物的共性和连续性,不讲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等等,各执一端,均有片面性。
第二次分化与整合: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50年代,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出现各自内部的分化与学派之间的整合。它既反映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又表现了主流心理学新范式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不同基础上的整合:
1.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基础上的整合。通过吸收格式塔学派、机能主义、精神分析及现代自然科学成果,行为主义由华生对分子行为(或小件行为)的研究发展为托尔曼对整体行为(或大件行为)的研究,并用“中介变量”(初期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后期改为需要系统、信念价值动机和行为空间)的形式复活了意识的作用,即S-O-R公式的产生。这就是说,托尔曼在行为的心理分析中,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以解答“为什么有这反应”的问题。托尔曼还提出符号学习理论(亦称符号—完形—期待理论),构建认知地图,形成潜伏学习的学习模式。赫尔创建的逻辑行为主义体系,被公认为20世纪前半叶颇具权威的学习理论。斯金纳创立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创制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斯金纳箱,发明著名的教学机器,设计程序教学方案,创造一整套行为矫正术,促进了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教学改革、心理治疗和其他研究领域。新赫尔派的诱因动机理论、新托尔曼派的行为认知理论(如中枢动机状态)、班杜拉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等等,均表现了新的新行为主义趋向认知、整合吸收、突出社会内涵和某种人本主义倾向的特征。
2.勒温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的整合。勒温弥补了格式塔心理学派过去只研究知觉之不足,致力于需求、动机、意志和人格的研究,加强对心理生活空间、心理整个过程的研究,根据动力场理论采用拓扑学图形陈述人及其行为而建构拓扑心理学体系,开创团体动力学(如团体气氛、团体中人际关系、领袖和领导方式、团体凝聚力、团体决策以及小团体形成和成功的条件),并开拓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另外,在批判构造主义的静态分析和盲目搬用自然科学量化研究方法的同时,又用真实部分的质的观察、行动研究和动态分析显示了现象学的人文精神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3.社会文化学派在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整合。这一学派是精神分析同美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种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融合的产物。新精神分析注意克服弗洛伊德潜意识决定论和生物主义的极端片面性,不但不否认意识的功能,甚至开始关注意识的价值,特别是日益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提出所谓“社会决定论”(弗洛姆)、“文化决定论”(卡丁纳)的原则,并把重心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转移到人际关系上。新精神分析者抛弃力比多学说和升华理论,把心理常模解释为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把“社会同一性”的任何破坏解释为病态。此外,新精神分析也把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同精神分析的许多论点和许多治疗技术融合起来。他们把心理历程看作以反馈联系的方式来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过程,并对潜意识作用的认识也有改变,认为它不是心理活动中不甚重要的“边缘现象”,就是一种社会结构与心理结构之间的联系纽带和中介环节(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这种用防御行为方式的学说代替正统精神分析关于内部结构和过程的观点,正反映了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对新精神分析的影响。(注:车文博(1996/1998):《西方心理学史》,台北市:东华书局繁体字版;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简体字版,486页。)
第三次分化与整合: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既有学科上新的分化,又有同类相近学科的更大的整合。
在这一阶段,现代心理学的分化更加精细,出现许多新的学科、新的领域和“新的杂交品种”,如生态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历史学、心理逻辑学、跨文化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心理光学、心理声学、心理药物学、宇航心理学等等。
与此同时,在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中,又出现了与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两大思潮的对峙与融合相适应的两种更大的整合取向。
1.认知心理学的整合。认知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科学主义取向的主要代表。广义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如皮亚杰的发生论)、心理主义认知心理学(如行为主义逐渐衰落期间主张研究心理、意识等内部过程的人)和信息加工心理学三种。狭义认知心理学,则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的内部结构与过程,并将人的认知系统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这既是当前美国心理学的主流,也是整个世界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取向。
如果说新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和新精神分析的整合主要限于心理学派自身内部的整合,那么认知心理学则除了这一整合外,还更加重视同邻近科学之间的整合。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既吸收了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心理学派关于认识发展和儿童思维的成果,又集合了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逻辑专家、数学家、语言学家、信息论和控制论学者的智慧,以我为主,创造性地整合成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他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在历史发展中,认为人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结构,它们是整体性、转变性、自我调节(反馈)三者的统一体。其中,强调了认知在内外过程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并把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适应(平衡)视为主体认知发展的推动力。这种从历史进化、发展视角去研究人的智慧本质的观点,无疑是一大进步,并支持和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当然,由于皮亚杰学派对人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重视不够,因而仍属于欧洲机能主义的范围。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诞生于20世纪50至60年代、70年代成为世界心理学主流的一种新思潮和新范式。主张用信息加工、综合整体的观点和客观方法研究人的复杂认知过程及其内部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并非是一个狭隘的心理学派别,它不但没有简单否定历史上各派心理学的建树,相反还在自己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吸收各派心理学包括被其批判的行为主义的积极成果。不仅如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还在更大的范围内同信息科学、现代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的成果相整合。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横向科学方法学的基础。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的理性主义取向,对行为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语言行为内在机制的探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革命”。随着脑科学和脑成像技术、神经心理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将生态学效度与实验室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原以物理符号计算为特征的认知心理学(即符号取向的认知主义),逐渐转变为以神经计算为特征的认知心理学(即网络取向的联结主义)。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合。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的新思潮和新范式。它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主张心理学要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猛烈抨击传统主流心理学,但并没有否定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的积极成果。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合主要表现在:(1)实现了学派之间的整合。马斯洛明确指出,他的健康与成长心理学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精神分析的动力论以及机能心理学的整合。新精神分析者有些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联盟的成员,又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沿着“功能自主”的方向发展,形成“自我实现”、“自我选择”等一系列新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精神分析的动机论,突出了人类独有的“更高级人性”的研究:罗杰斯的受辅者中心治疗法就是来源于精神分析学家兰克倡导改进医患人际关系的关系治疗法。整体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整体分析与经验描述取代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德国狄尔泰、斯特恩和斯普兰格等人的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人文主义传统;马斯洛的整体动力学取向及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思想均来源于戈尔德斯坦的机体心理学;奥尔波特在德国留学期间直接接触过格式塔心理学大师,马斯洛也非常崇敬韦特海默,强烈批评人们没有把格式塔心理学整合到主流心理学之中。(2)提出客观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整合的新构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两极对立的思想模式,认为真正科学的理论决不是极端的片面的东西,而应该是一种整合的科学。马斯洛大声疾呼要超越非此及彼的二歧式思维,把人的生存中的两极“一起纳入它们本来就在其中的统一体”(注:马斯洛(林方译,1987):《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96页。),真正从整合的意义看待人,确定人性和人的本质。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倡导将20世纪支配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两种范式即客观的实验范式与主观的经验范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构想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是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至上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整合的态度;二是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心理学范式的统一;三是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四、四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精神分析革命、认知心理学革命、人本心理学革命
美国心理学家巴斯(A.R.Buss,1978)在《心理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认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革命(注:Buss,A.R.(1978).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revolution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4,57~64.):
第一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它是从构造主义心理学到行为主义的革命,即由主观心理学(意识心理学)向客观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转化。不仅华生本人坚持此种看法,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行为主义心理学犹如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在华生看来,行为主义革命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行为主义对传统心理学(即构造心理学)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即把构造主义的主观心理学转变成为行为主义的客观心理学。在这一由主观心理学向客观心理学的演变中,机能主义心理学只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而行为主义既继承机能主义关于心理适应环境的思想,又提出环境改变行为的主张,这样就使行为主义成为唯一合乎逻辑的和最彻底的机能主义,并且把心理封闭在主体之中的主观心理学变成可观察行为的客观心理学。
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革命,它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即由外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内在认知过程探索的转化,也就是由客观心理学回归于主观心理学。如果说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巨大的转变,那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则是第二次新的巨大的转变。认知心理学的变革意义在于:(1)它扭转了行为主义的外周论,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使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作为心理学完整的研究对象,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一个崭新的研究内部心理机制的理论范式。(2)它扭转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精神分析非理性主义的范式,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了高级过程对低级过程的影响和认知策略的重要功能,使感性与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作为心理学完整的研究对象,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了一个主动实现信息加工的理论范式。
第三次革命:精神分析革命,它是从意识心理学到潜意识心理学的革命,即由理性心理学向非理性心理学的转化、由表层心理学向深蕴心理学的转化。弗洛伊德本人曾经对别人讲过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是人类科学思想领域里的三次革命之一,即与哥白尼的宇宙学革命(日心说)、达尔文的生物学革命(进化论)并列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发现心灵的黑大陆——潜意识王国)(注:车文博主编(1998):《弗洛伊德文集》,第3卷,长春市:长春出版社,333页。)。
第四次革命:人本主义心理学革命,它是从物化心理学到人化心理学的革命,即由非人的心理学回归到人的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托思(Aanstoos,1994)指出:“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的大多数时光是致力于非人性的研究,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饥饿的、发生了变异的白鼠成了主要对象。在过去的20年代发生了一种转变,认知心理学取代了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范式,于是,白鼠出去了,计算机模型进来了。但是唯一不变的仍然是心理学中真正人的边缘状态”(注:Wertz,F.J.(Ed.)(1994).The humanisticmovement:Recovering the personin psychology.Lake-Worth,FL:Cardner Press.Inc.6.)。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则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性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注:布勒(陈宝铠译,1990):《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4页。)。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注:戈布尔(吕明等译,1997):《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149页。)。
对四次心理学革命也有不同认识。多数学者承认行为主义革命和认知心理学革命,但有的学者如肯德勤(H.H.Kendler,1984)在《进化还是革命》(注:Kendler,H.H.(1984).Evolution or revolution?In Psychology in the 1990' s,NorthHolland.)一文中,认为所有这些都不能称为“革命”,只能称之为“进化”,即由一个学派向另一个学派的转化或过度。如行为主义并没有彻底抛弃构造主义,仍然继承了其自然科学化和元素主义分析法;认知心理学虽然接受了S-O-R公式,但并未把中介因素视为生理刺激,而是把它视为知识或心理表征。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严厉批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但却是更大的包容心理学。在他们看来,渐进发展过程只是进化,并不是破旧立新的革命。
五、五大理论取向:行为论、认知论、精神分析论、现象论、生物论
一百多年来,科学心理学逐渐形成五大重要理论和研究取向:
1.行为论,即行为主义,认为个体一切行为的产生与改变,均系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论主要指经过修正后的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激进行为主义,以趋向认知、整合吸收、突出社会内涵和具有人本倾向为特征。特别偏重学习、动机、社会行为以及行为异常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认知论,广义泛指一般认识历程的解释,如心理主义的认知心理学(托尔曼、班杜拉)、结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学派的发生认识论);狭义则专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的认知历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心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论侧重于在学习、智力发展、情绪、行为障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3.精神分析论,即深蕴心理学,主张以潜意识解释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新弗洛伊德主义已非古典弗洛伊德主义,从本我心理学发展为自我心理学,进一步突出社会文化的内涵,大大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人际关系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4.现象论,即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以性善论、潜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为基本理论,主要偏重在学习、动机、人格发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5.神经生物学,即心理学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借以揭示个体心理及其行为历程的神经生物机制。近几十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微电极技术、生化分析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脑的机能、心理的奥秘有了较深的了解。在当代心理学中,神经生物学特别致力于身心发展、学习、感觉、记忆、动机、情绪、行为障碍等各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R.L.阿特金森在《心理学导论》(1990)一书中指出:根据当前尚无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模式的情况,主张采取理论多元化的视角,主要从五种研究取向(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形成的机制。例如,研究侵犯行为时,神经生物学取向着重于揭示其脑机制,以电或化学方法刺激大脑深部特定区域来加以控制;行为主义取向致力于改变外界环境,提供新的学习经验,以产生无侵犯性行为;精神分析取向专注追寻潜意识驱力和童年经验,以帮助个人控制侵犯性,或以社会允许的形式得到舒展;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人的认知方式,以及接受不同信息时个人认知改变的可能、条件和走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集中于改进社会和人际关系,消除侵犯性的根源,促进自我实现的进程。
六、六大争论
纵观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围绕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性质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争论激烈,问题甚多,仅从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来,就有六次大争论:
1.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之争,即关于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内容的元素及其构成还是研究意识活动的机能与整体指向之争。这一场争论渊源于古希腊原子论与理念论、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之争,既是近代经验主义(联想主义与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与理性主义(官能主义与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之争的继续,又是现代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之争的来源。
2.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之争,即关于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构造元素及其复合体还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机能之争。这一场争论是德国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之争在美国的继续与发展。
3.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之争,即关于心理学是坚持自然科学研究取向还是坚持人文科学(或文化科学)研究取向之争,以艾宾浩斯重在说明、解释的实验心理学与狄尔泰重在描述、理解的人文心理学(精神科学)之争为典型代表。
4.意识心理学与潜意识心理学之争,即关于心理学坚持研究显意识活动还是坚持揭示深层潜意识之争。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均属以研究意识为对象的意识心理学,唯独精神分析则属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
5.元素心理学与整体心理学之争,即关于心理学是坚持研究联想构成、意识元素和分子性行为(小件行为)还是坚持研究观念统合(统觉)、意识整体结构、整体性行为(大件行为)之争。这一争论源于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之争,铁钦纳只谈联想不谈统觉,只重分解不重整合,他的构造心理学是元素心理学的典型,重视刺激与反应简单联结尤其是分子性行为研究的古典行为主义亦可视为元素心理学。而反对构造派的元素主义和行为派的联结主义,坚持研究意识经验的结构性(完形)和整体性的格式塔心理学则是整体心理学的主要代表。整体性原则是心理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符合横向科学发展的规律。新行为主义开始主张整体行为观,更多地使用块状概念分析多种动作的构成,以改变华生局部性的分子行为观、把行为归结为肌肉的简单组合。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整体论”和自我自主性及其整合功能,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均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到了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在坚持整体论方面更前进了一大步。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转变性和自我调节(反馈)三者的统一体,并主张对人的认知过程要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诸方面均坚持了整体论,强调研究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人格),提出整体分析法和主客观两种范式整合的构想。
6.客观心理学与主观心理学之争,即关于心理学是采用客观方法研究可观察到的对象还是采用主观内省或现象学方法研究主体内在的意识经验之争。冯特的实验心理学、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虽属科学心理学的范畴,但因采用实验内省法(实验法只能用于简单心理现象,作为内省法的辅助手段)而未摆脱内省心理学的羁绊。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整体视为一种机体有效适应生活条件的活动过程,使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从有机体的内部构造转移到有机体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的关系中,进行比较开放、动态和客观的研究。因此,机能主义在克服构造派主观心理学取向,走上客观心理学研究道路上前进了一步。而行为主义则是客观心理学的典型代表。华生反对把心理封闭在主体之中,主张以客观可观察到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以严格的客观法代替主观内省法,这样就动摇了传统心理学的理论基石,为使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道路立下了历史功绩。与此相反,主观心理学则是以内省法和现象学方法研究主体意识活动的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就是以主体内在的意动为研究对象、以反省(内部知觉)为研究方法开启了现代西方主观心理学的取向,符茨堡学派采用内省法对“心向”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派采用自然观察法(纯粹经验和质的观察)、现象论实验法、场论、拓扑学陈述和向量分析,企图用先验的模式和主体内在组成的“完形”的固有的能力来解释心理形成的完整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强烈批评传统科学心理学的机械还原论与生物还原论,突出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把人性、价值、需要、动机、人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中的首位,倡导运用整体分析法、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并提出将客观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两者整合起来的构想。不难看出,客观心理学与主观心理学之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物化心理学与人化心理学之争,其走向必将是由物的心理学回归为真正人的心理学。
标签:心理学论文; 认知心理学论文; 科学主义论文; 行为主义论文; 实证主义论文; 现象学论文; 精神分析论文; 机能主义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现代心理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价值主张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思想史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