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分析与复习策略_高考论文

高考化学实验题分析及复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实验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对中学化学复习策略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或学生在教与学这两个环节中应认真琢磨高考试题,透过试题本身,领会试题潜在的导向作用,调整并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正确的教与学的理念。本文在对高考化学实验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复习策略。

一、复习过程要细致分析高考化学实验题

从对最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分析来看:实验题占总化学试题量2001年为15.3%,2002年为16.7%,2003年为18.3%,2004年为18%, 2005年为14%。这组数据说明实验题在理综考试中占有较大比例。这是因为实验最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1998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中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方案,测量一定质量的铝锌合金与强酸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1999年要求考生评价测定人体新陈代谢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2000年要求考生评价实验室制取三氯化铁的装置的缺点和改进措施;2001年要求考生设计实验判断分液漏斗中的水层;2002年要求考生完成喷泉实验;2003年考查学生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及实验的创新能力;2004年考查了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2005年考查了纯碱试样的纯度测定。

由此看出高考化学实验题在命题中更加重视实验的设计、评价和开放性。实验考查的要求也逐步有了新的提高。具体来讲,高考化学实验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命题注重综合

高考化学实验题命题中的“综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三条“线”的基础上,向“原理+仪器”“仪器+技能”“原理+技能”三个交叉、综合的层面,甚至向“原理+仪器+技能”三维立体结构发展,实现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考查;

②将化学实验与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化学概念和原理等各个板块中相关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③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相关知识、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等)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融合在一起来进行综合考查。(例:MCES′99-28属于这类命题)

2.命题强调创新

高考化学实验题命题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试题背景材料选取的创新。命题时,注意选取生产和生活、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素材作为题干内容,这是化学命题的创新思路之一。这种命题模式在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特别是在上海高考试题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②试题解答思路的创新。这种命题思路高度重视思维的开放性,强调答题的多样性,提倡考生通过分析判断、演绎推理、联想转化、尝试探索、猜想验证等多种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回答问题。

③试题考查形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将验证性实验的考查转化为探索性实验的考查。

④试题考查内容的创新。这种命题思路依据化学实验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将化学实验的考查与化学其他板块的知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等有机地结合,实现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考查。(MCES′02-26属于这类命题)

3.命题尝试开放

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命题新的探索方向。这种试题以思维的发散性、结论的多样性为特征,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进行思考,试题也往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答题时,不同的学生因其学习方式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完全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采解决问题。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进行创造性的回答,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且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来命题,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学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或结论。

近年的全国高考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每年都至少有一道化学实验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例如理科综合2002年第29题设计喷泉实验的第四问就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问题。由于题目没有对操作作出任何限制,因此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复习过程要明确高考化学实验题的能力要求

高考化学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要求有以下五项: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来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考查中,既有常见仪器的主要规格及其使用,又有实验操作;既有对正确操作的理解,又有对错误操作的辨认。在高考中有时直接考查某一“学生实验”,也有时是按照某些“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或由其发展、派生出来的内容来命题,借以考查本项实验能力。(例:1999年全国高考卷—26题、1998年全国高考卷一26题属于这一类)

2.观测、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在高考化学试题考查实验能力的题目中,对实验现象的考查,既可以是直接由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可以是将实验的方法与正确的结论联系起来进行设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一般要求考生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以及产生的误差等等。实验结果的处理,既可能直接报告数据,也可能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的计算公式,绘制出一定的变化曲线。

3.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高考实验能力中要求考生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具有安全操作知识和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考生的安全意识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①对实验的认识应该十分明确,在化学实验中可能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如何防范。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装置要正确、规范,以防止事故的发生。③一旦有事故发生时,要镇定、敏捷、果断、正确地处理。

一般在化学实验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不安全的因素:

(1)有毒气体排放:作为考生应该十分清楚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哪些实验会产生有毒气体的排放,如何消除有毒气体造成的不安全因素。消除有毒气体一般采用相对应的尾气处理装置。

(2)溶液发生倒吸:溶液的倒吸主要是反应容器中压强下降引起的,引起容器中压强下降的原因是气体急速溶解和容器内温度的下降。作为考生应该知道:①哪些实验有可能会有溶液倒吸现象的发生;②如何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以避免溶液倒吸;③怎样安装防倒吸装置及安全瓶的使用原理。

(3)试管发生破裂:在氨气、氧气、甲烷等实验室制取中,都是采用固体与固体加热的发生装置来制取的,为避免试管的破裂必须采用正确的操作:①如试管口向下倾斜,避免反应中形成的水倒流;②加热不要过于剧烈;③选择适合的反应物质。

(4)反应溶液暴沸:一般纯液体加热或混合液体加热都有可能产生溶液暴沸现象,所以在容器中进行该项实验时,除了反应物用量要控制外,还要求在反应混合物中加碎瓷片以防止溶液在反应中暴沸。

(5)腐蚀液滴飞溅:浓硫酸、溴水、浓硝酸、苯酚等在实验操作中使用不当都有可能液滴飞溅,造成人的皮肤灼伤,作为考生应该知道如何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

还有反应过于剧烈、试管清洗不洁、物质用量不当、气体发生爆炸等等。

4.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高考化学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下列方法:①判断实验装置和实验仪器有无错误,有时还要求对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②对于试题所给出的单件仪器或小的装置先行识别,然后再装配成整体装置。③绘出单件仪器或整体的装置图。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题中对考生设计简单实验能力的考查赋予了很多的关注。其中包括:①某个实验操作顺序的设计;②确认某混合物成分实验的设计;③验证化学原理的设计;④测定物质化学纯度的设计,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实验设计。这类试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能力考查。

三、复习过程要总结高考化学实验题解题原则

解题的总体原则是:①看——(细);②想——(密);③写——(全)。

看得细就是要求考生看题仔细,不要错看、漏看,对看不懂的题应该反复看几遍,整体地来审视题目,并且找出题中给予的关键信息。

想得密就是要求考生思维严密,例:集气瓶加一根插入底部的直角导管组成的实验装置,一般考生都认为该装置用于气体的收集,至于什么样的气体可以用该装置收集,回答都是不全面的,多数考生说只要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就可以了。其实应该有以下三个条件:①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可以收集;②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收集;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气体可以收集。

写得全就是要求考生书写答案要完整、全面。如浓HCl、饱和溶液、500 mL容量瓶、 55℃水浴加热等,这些加点的字在实验填空题中考生很容易遗漏,或不重视这些关键字的书写,结果造成答案的不完整。

解题的具体原则是:

1.完整性原则(该原则主要用于考生书写实验答案)

解答化学实验题时,对化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操作过程的描述必须完整。

例1 将一小块铁放入装有少量稀硫酸的试管中,实验的现象:______。

一般考生就只会答有大量气泡生成,其实在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应该全面考虑反应前与后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上述反应的实验现象:①铁块沉入试管底部;②铁块表面产生无色气体;③无色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④铁块逐渐溶解。(归纳为固体、液体、气体的变化)

例2 如何证明中混有少量的

一般考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常用简单的两个字“品红”或“品红溶液”,实际上该题从完整性角度解的一般原则是要有三个环节:选一种试剂;讲一种操作;得一个结论。在回答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少量”这关键字。如红色的品红溶液变为无色,则说明中混有少量的

2.顺序性原则(该原则主要用于考生分析实验操作)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所谓的顺序性原则就是装置连接的顺序性和操作步骤的顺序性。只有正确的连接顺序和操作顺序,才能够科学地进行化学实验。

例 ①气体的制取:一般装置的连接有以下顺序: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反应)装置——尾气处理装置;②气体流经净化装置的两个导管应长进短出;③水流经冷凝管中时应下进上出;④流经干燥管中的气体应大头进小头出;⑤量气时用到量气装置,气体经过装置中洗气瓶的两个导管,应该是短进长出;⑥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先加稀盐酸后加可溶性钡盐;⑦实验结束将导管先撤出液面再熄灭酒精灯防倒吸;⑧氢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顺序;⑨食盐精制实验的操作顺序;⑩检验水煤气中混有CO和实验的操作顺序等等。

3.对应性原则(该原则主要用于考生设计实验)

对应性原则是指考生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将各个环节分散对应,以求达到掌握化学基本操作之目的。对应性原则也可理解为收敛性原则。

例 如何证明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含有

一般考生会设计以下两个环节,将气体分别导入装有品红溶液和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中。品红溶液红色变淡(说明有),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

上述回答从发散思维来看有其一定道理,但仔细分析觉得有点问题,因为品红溶液是检验试剂,不是除杂试剂,品红溶液红色变淡并不能保证 已被除净。

对应性原则就强调设计环节的对应性:

同样在精制食盐水溶液时,应尽量使用对应的除杂试剂将杂质按一定的顺序一一除去。在其他一些环节中还有像实验装置的对应、操作对应等等。

新的高考模式对传统的知识格局和复习策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化研究,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抓住主体,重基础,求创新,采取积极的态度、合理的复习形式,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标签:;  ;  

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分析与复习策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