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研究

大气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研究

杨力[1]2001年在《大气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GPS的发展与应用,对GPS误差源的研究更加精细、更加科学。大气折射是GPS测量的主要误差之一,大气折射误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气内部结构和测站与卫星的空间几何关系,大气对GPS测量的影响按影响特性分成中性大气影响和电离层影响。国内外通用方法是用大气传播理论来建立大气折射理论和修正模型,本文分别就这两种大气影响作以研究,目的是建立大气修正更为有效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1.定义中性大气折射,归纳为速度延迟和弯曲延迟两项误差,速度延 迟是主要项,大气弯曲误差的影响程度较小,只有在高度角<10°或测站 高程较低时才应于考虑,否则会增加10cm左右误差。 2.分析比较全球大气模式与局部大气模式的差别,发现用标准大气模 型修正我国青藏高原大气时,会出现严重修正不足的情况,于是,利用 青藏高原探空气象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局部大气折射改正模型。 3.系统研究大气折射理论和改正方法,比较各种天顶延迟和投影函数 差异性及灵敏度,认为温度是产生天顶延迟模型差异的主要因素,卫星 高度角较低时投影函数才会有差异。 4.建立大气折射误差对GPS基线影响的估计方法,通过比较基线重复 性,得出随机过程估计方法是计算大气折射最佳方案。 5.提出基于大气预报模式的大气修正理论,尝试了一种修正大气延迟 新的方法,探讨了GPS在气象学中的应用方法,为预报可降水量寻求 新的途径。 6.在电离层折射研究中,分析电离层对GPS的主要影响,依据群延迟、 相延迟和单频、双频影响的主要特性,全面论述了电离层延迟的各种方 法,并重点研究了WAAS的格网改正算法及其所能达到的改正精度。 7.阐述了在差分GPS中,单频接收机的电离层参数修正原理和解算方 法。从大多数电离层修正方法归纳分析,电离层修正的实质是利用了电 离层相关性,电离层的相关程度决定着用户拟合电子含量精度的好坏, 同时,GPS监测电离层是反映电离层相对变化的有效方法。

罗力[2]2007年在《电离层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GPS的发展与应用,对GPS误差源的研究更加精细、更加科学。电离层折射是GPS测量的主要误差之一,国内外通用方法是用大气传播理论来建立电离层修正模型,本文就电离层影响进行研究,目的是建立电离层修正更为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电离层对GPS测量影响的基本理论,总结了目前单频、双频接收机电离层延迟改正的常用方法;研究了广播星历中克罗布歇模型的改正公式及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双频观测值建立电离层延迟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GPS双频观测值建立了单站VTEC模型。编制了建立电离层延迟模型的程序,程序主要实现了克罗布歇模型和单站VTEC模型的建立。使用同一时段的观测数据,将克罗布歇模型和单站VTEC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用GPS双频观测值建立的单站VTEC模型的精度明显优于广播星历中的克罗布歇模型,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单站VTEC模型精度的方法。

包海[3]2008年在《GPS精密单点定位中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与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进步,GPS定位导航系统也在不断扩大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对其精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GPS精密单点定位就是当前GPS应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精密单点定位中关键技术又在于对电离层以及对流层等不确定误差源的消除。对这些误差的消除,尤其是对对流层误差的处理,在目前已有的算法中,多数是基于全球或较大区域考虑的,而对于小区域或局部情况考虑较少。本文所做的基础分析以及几项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阐明了GPS精密单点定位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定位的数学模型,并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2、论述了定位中各种误差项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改正计算方法,并重点阐述了对流层误差处理的几种经典模型及其映射函数,以及气象元素对对流层延迟的影响和对流层延迟模型的参数估计。3、具体讨论了在Matlab平台基础上,利用单基站上的GPS数进行试验,用时间序列的方法模拟解算对流层延迟误差的基本理论,以期得到新的区域性的对流层误差改正模型。4、将所得的区域性对流层误差改正模型,加入到GPS精密单点定位中进行坐标的解算,并将此解算结果与加入经典对流层模型解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同时也对几种模型计算出来的“净误差值”也进行了比较分析。

李国平[4]2007年在《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常规大气水汽探测手段的时空分辨率极大地制约了人们对水汽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认识,使我们对局地和全球水汽分布和水份循环缺乏详尽的了解,水汽信息的欠缺影响了灾害性天气预报特别是暴雨短时临近预报的水平,也限制了数值天气预报中降水量预报的精度。因此,水汽是大气中人们了解和认识得不够充分的大气成分之一,如何用新的技术手段精确测量大气水汽含量,是当今气象学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GPS大地测量学的反演问题,GPS技术为探测大气水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它具有实时、连续、不受天气状况影响、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是传统大气水汽观测手段的有力补充。本论文从GPS遥感水汽的理论及气象学应用的角度,全面分析了GPS反演水汽技术在气象中的应用领域,研讨了地基GPS技术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计算方案及主要步骤,讨论了GPS遥感大气水汽的主要误差源。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研究无线电探空气象资料计算大气可降水量的方法、误差及其改进。应用探空气象资料分析并评估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技术的精度。评估了对流层水汽加权平均温度的计算公式在成都和华北地区的适用性及其改进方案,特别讨论了估算加权平均温度的几种方法及其对高精度反演可降水量的影响。根据成都和华北地区的气象探空资料,采用数值积分法,计算出相应时刻的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分析了成都和华北地区应用Bevis经验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温度的适用性及其所产生的误差。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成都和华北地区利用地面气温等气象参数计算加权平均温度的拟合公式,初步探索了Bevis公式的局地修正方案。研究表明,反演大气可降水量所用到的加权平均温度及其拟合公式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时间特征。因此在地基GPS气象研究和业务试验中,应该利用当地长期气象资料建立适宜的加权平均温度的计算模型,这对于提高GPS反演大气水汽可降水量的精度具有重要作用。(2)根据成都和华北地区无线电探空资料,计算出地面水汽压与大气柱中的可降水量,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存在较好的数值对应关系。由此为在缺乏气象探空资料或GPS遥感水汽缺测的情况下,利用地面水汽压估算大气可降水量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替补方法,拟合出的经验关系式在大气水汽研究与应用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3)进行成都地区利用地基GPS观测网遥感区域大气可降水量的首次试验。利用首个成都地区地基GPS观测网2004年7~9月的测量数据,通过Bernese GPS Software V4.2解算出天顶总延迟量,结合自动气象站获得的气象资料计算出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根据气象探空站资料算出的可降水量进行了统计对比,确定出本次GPS遥感可降水量试验的精度为3.09mm,两种可降水量时间序列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同时验证了计算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的Bevis回归公式在成都地区的适用性。试验结果确认了在成都地区应用GPS技术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可行性,为多学科综合研究大气水汽的时空变化以及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空中水资源开发、人工影响天气等多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4)研究了不同地形作用下、不同气候区中GPS大气可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差异,分析了大气可降水量与气压、气温、水汽压和降雨量等地面气象要素以及降雨天气过程的关系。重点研究了GPS遥感的可降水量的日循环特征以及与局地环流、局地降水特点的联系。以日本中部地区作为第一试验区,利用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和地面气象资料研究了海洋性季风气候下大气可降水量的日变化特征,并将其变化特征归纳为山区、盆地和平原-海岸叁类。研究表明,日本中部大气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日循环特征,白天大气可降水量变幅的最大值出现在盆地,最小值出现在平原。测站周围地形产生的局地热力环流对大气可降水量的日变化有显着影响。大气可降水量日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最大值出现在夜间,而降水峰值出现在午后或夜间,夜雨频率很高,这说明实际降水量和大气可降水量的日变化存在很好的关联。以成都平原作为第二试验区,利用首个成都地区地基GPS观测网解算出的大气可降水量数据,对青藏高原大地形下盆地气候区中的成都、郫县夏季可降水量的日循环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可降水量同样呈现明显的日循环特征,最小值出现在早上,最大值出现在下午。白天可降水量的变化较大,夜间相对稳定。降水日变化的一个显着特点是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当可降水量在下午达到最大之后,主降水阶段开始;当可降水量下降到一个稳定状态后,主降水过程随之结束。可降水量的积累和释放与地面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降水量的持续性递增和持续性递减分别预示着降水的开始和结束。最后还利用成都和华北地区地基GPS遥感的可降水量和自动气象站测得的实际降水量资料,对几次暴雨天气过程中GPS可降水量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其结果有助于归纳出GPS可降水量用于各种降水天气的预报指标,尤其对暴雨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招华[5]2010年在《区域精密对流层延迟建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流层延迟是影响GPS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在普通短基线测量应用中,一般采用差分法来削弱该误差的影响,但当基线两端的高差较大或小区域范围内的气象差异较大时,差分后的残余对流层延迟仍然是精密测量(如变形监测)的主要误差来源。在实际应用中,虽然还采用经验对流层延迟模型对该误差进行改正,但这些模型都需要输入气象参数,而且受气象代表性误差的影响,实际改正精度不高。为此,本文在详细分析高差以及对流层延迟水平变化对GPS测量精度影响的基础上,通过Bernese软件估算香港连续参考站网基站数年的天顶对流层延迟,建立了符合香港地区的只需时间与位置输入参数的精密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具体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对大气对GPS测量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延迟产生原因及在GPS数据处理中所采用的一些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常用的几种经验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2.运用商业GPS数据处理软件对不同高差的基线进行解算,深入分析了由高差引起的残余对流层延迟对GPS测量的影响,并结合由Bernese软件估计得到的天顶对流层延迟研究了残余对流层延迟与高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炎热而潮湿的天气下,仅利用标准气象元素与经验模型改正,残余对流层延迟误差将随高差的增大而增大。3.分别运用商业GPS软件和Bernese软件对不同长度且高差较小的基线数据进行了解算,分析了区域对流层延迟水平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线小于15km时,残余对流层延迟不大;15-30km时,残余对流层延迟对测量精度影响明显,且在炎热而潮湿的天气下,与超过30km时相当,即:残余对流层延迟已变得较大,常致使基线解算失败。4.运用Bernese软件,采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了香港CORS网12个站4年的天顶对流层延迟。对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只需输入时间与位置参数的香港区域精密对流层模型。经检验,新模型测定天顶对流层延迟的平均精度约为2cm,对高差较大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效果显着。而且相对对流层延迟的测定精度与标准气象参数的Saastamoinen模型相比提高了约2-3倍,大地高的测量精度将提高4倍以上。该模型不仅可应用于普通精密短基线测量,而且在亚米级导航定位应用上也极具推广价值。

戴吾蛟[6]2007年在《GPS精密动态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对大型工程结构物进行动态变形监测,不但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避免灾难性的事故发生,而且对建筑物安全运营能力的评估、建筑物结构设计参数的正确性检验、建筑物寿命的评估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GPS不仅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全天候进行观测、无需通视等优点,而且与加速度仪等常规的仪器相比,它还能获得大型工程结构物在载荷作用下的高频振动位移和似静态(低频)的整体惯性偏移,因而使得GPS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但受衍射、对流层延迟以及多路径效应等因素的影响,GPS的动态测量很难达到毫米级精度,难以满足高楼、大桥等精度要求较高的动态变形测量。另外,受监测环境的限制,周跳频繁发生,采用常规的OTF方法则需要经常进行初始化,数据经常中断,使得GPS动态监测不稳定。为提高GPS动态变形监测的精度和稳定性,本文对动态变形监测中的GPS观测量随机模型、衍射误差、对流层延迟、多路径效应以及单历元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GPS精密动态数据处理软件。本文主要内容和贡献有:1.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比较分析了几种基于观测值质量指标的GPS观测量随机模型,结果表明:信号强度和载噪比随机模型对削弱衍射误差十分有效,而高度角随机模型能更有效的削弱残余对流层延迟误差。2.建立了一种基于载噪比并顾及先验信息的GPS抗差动态随机模型,对基于载噪比的SIGMA随机模型进行了扩展。该模型能更有效的削弱衍射误差的影响。3.利用经验大气模型分析了高差对GPS动态测量精度的影响;为削弱对流层延迟误差,提出一种顾及随机模型及先验信息的残余对流层延迟削弱方法。4.通过理论推导与试验,对动态变形监测中的多路径效应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当天线发生振动位移而反射面不动时,残余误差序列中具有与振动频率相近的跳动,但低频部分仍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利用该低频部分进行多路径改正,可使测量精度得到一定的提高。5.建立了一种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D)滤波去噪法。与小波方法相比,它更直接,且不受傅里叶变换与测不准原理的限制,其去噪效果也不受小波基选取之类的影响。因此它更适应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特征的多路径效应重复性模型的提取。6.建立了一种基于变形特征约束及Cholesky分解的GPS单历元算法。该算法以主要变形方向及最大变形量为约束,用Coleshky分解直接建立了一个很小的模糊度搜索空间,从而提高了单历元模糊度解算的成功率与可靠性。7.利用VC++开发了一套GPS精密动态数据处理软件。利用该软件对香港一座高层居民楼在达维台风作用下GPS监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GPS可有效的补充加速度仪的不足,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虎[7]2008年在《GPS精密单点定位中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与分析》文中认为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简称PPP)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GPS定位新技术,在近地卫星的定轨、大范围的地学考察、国土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GPS界研究的热点。其中电离层延迟误差是影响精密单点定位的最主要因素,但由于电离层本身的不稳定性,加上目前对其物理特性的了解还有一定的模糊性,还只能采用精度有限的经验模型对其进行描述。本文就电离层延迟误差对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目的是建立电离层模型,来消除对精密单点定位的误差的影响。总结了目前几种常用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电离层的基本特性以及对GPS精密单点定位测量的影响。在GPS的研究和应用中,主要涉及的电离层模型,对现有的电离层延迟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2.研究了Klobuchar模型的改正公式及计算方法,其主要用于单频接收机的电离层延迟改正。3.重点研究了实测双频观测值建立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单基站的双频观测值建立了单站的VTEC模型,最后来消除单点定位中的误差。4.基于Matlab平台基础之上,编制了建立电离层延迟误差模型的程序,其主要实现了Klobuchar模型和单站VTEC曲面拟合模型的建立。将所计算的Klobuchar模型和单站VTEC曲面拟合模型的电离层改正值,加入到GPS精密单点定位中进行坐标的解算,并将此解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单站VTEC曲面拟合模型的方法。

刘麦喜[8]2007年在《阵地基础大地控制网布设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阵地基础大地控制网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又是弹道导弹测绘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提高阵地基础大地控制网的精度和高质量保障弹道导弹发射需要,本论文针对弹道导弹阵地控制网布设过程中的特殊问题及新的测量技术手段的引入,展开了较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概括如下;1、在建网方面,从理论上讨论了GPS测量的特点和优化设计的内容,给出了各基准设计方案及GPS网图形结构强度优化设计的各项指标。2、介绍了叁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分析了影响其精度的大气折光的变化原因和变化特征,介绍了不同条件下削弱其影响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在特定环境下处理折光影响的改进的平差模型。3、采用GPS方法测定垂线偏差和大地方位角,同样受折光影响。论文推导了利用实测气象元素计算折光系数的理论计算模型,从理论上解决了高效、高精度测定垂线偏差和大地方位角的问题。4、分析了发射点高程误差对导弹射击精度的影响,介绍了目前建立测区高程异常计算模型的方法,阐明了利用统计模型修正函数模型方法建立综合模型的原理,并推导了六种综合模型的具体形式,最后用实例对各综合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5、对RTK测量技术的原理及阵地控制网的布设特点进行了讨论,并对RTK技术加密阵地控制网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袁运斌[9]2002年在《基于GPS的电离层监测及延迟改正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当前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和导航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若干重要GPS科研项目的需要,近年来,我们系统研究了电离层延迟的高精度模拟和改正方法。本文报告的内容,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部分贡献,主要涉及基于GPS的电离层监测及延迟的高精度改正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如何通过修正静、动态单、双频用户的电离层延迟影响,进一步改善GPS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增强型GPS广域差分系统的电离层模拟及利用GPS监测电离层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研究背景的一般性描述及相关基础研究的系统总结和介绍,主要涉及:地球电离层研究意义,地球电离层探测技术与相关理论研究的内容,现代大地测量中电离层问题的由来、严重性与新课题,地球电离层的基本特性及其对电波传播的影响,GPS定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电离层延迟对GPS测量的影响,GPS的电离层延迟改正的基本方法,基于GPS的电离层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进而论述了解决GPS的电离层延迟影响的重要性和切入点。 二、具体研究工作的系统报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研究如何利用单台双频GPS接收机的观测信息确定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为小范围的单频用户服务; ②研究如何实时分离GPS观测中的仪器偏差与电离层延迟; ③研究如何建立较大区域的电离层格网模型,进而初步设想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深入研究我国领域的电离层的电子浓度变化规律; ④研究单频用户在不利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电离层延迟改正信息; ⑤研究利用GPS监测随机电离层扰动的基本理论和框架方案; ⑥研究如何综合顾及电离层的周日、季节和年变化,进一步提高利用GPS模拟电离层延迟的能力; ⑦研究如何实现星载单频GPS低轨卫星的精密测轨中的电离层延迟改正要求。 1.(局部)电离层延迟的高精度提取 系统论述和分析了影响利用GPS观测精确提取电离层延迟信息的各类因素。通过对有关模型和方法问题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利用GPS提取电离层延迟信息的精度。主要包括: (1)将参数固定的叁角级数函数电离层模型,扩展为更适用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参数可调型广义形式,实现了根据电离层延迟时空变化特征,选择不同的特征参数模拟电离层延迟的影响。试算结果表明,它能较好地反映电离层活动特性,提高了局部电离层延迟模拟能力,适用于DGPS系统修正其服务区域内的单频GPS用户的电离层延迟。 (2)设计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案,用于分析仪器偏差对确定电离层延迟的影响的特点。研究表明,仪器偏差对求解电离层延迟的影响远大于观测噪声的影响,给电离层延迟观测值带来高达数米的系统误差。利用GPS观测数据求解电离层模型或直接计算斜距电离层延迟时,都须慎重处理仪器偏差,不应简单把其作为噪声处理; (3)利用相位平滑测码数据进一步精化了仪器偏差分离方法,探讨了仪器偏差的稳定性。研究发现,新方法可有效克服噪声对分离仪器偏差的影响,而且仪器偏差相对稳定并可有效进行测段间及数日间预报。 (4)基于实时平均去噪和码、相位观测数据的加权联合处理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实时分离仪器偏差和求解电离层延迟量的新方案。算例表明,新方法通过采用平均去噪分离方法后处理相位 丞于G陀的电官唇监剥及延迟改正工论与方法的研究平滑测码数据,求出仪器偏差并对需要实时处理仪器偏差的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改止,直接利用观测值确定电离层延迟量,待估参数少、能消除仪器偏差的大部分影响,具有较好的精度,可作为WAAS及其他GPS网络系统确定电离层延迟的可行的参考方案。2.一种构建大规模沤域性和全球性)高精度格网电离层模型的新方法 — —站际分区法及其在中国的初步实现 在系统深入研究了格网电离层模型建立原理与方掐的基础上,为避免基准站网的儿伺结构对模刑精度估计的影响,充分顾及电离层延迟影响的局部特性,进一步提高格网山离层模4IJ的构建 回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格网电离层模型构建方法——站际分厂格网法。在以上研究的的基础上,一估计了利川地壳过动观测网络的基准网建立格网山离层模刑的精度,初步探讨中国域内拟建立的)”域斧分GPS增强系统,采用格网电离层模刑提供屯离层改止信息的可行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间题。3.不利条件下为WAAS的单频GPS用户提供电离层延迟改正 的新方法一一APRI方案 在止常条件羽!平静电离层区域,WAAS能够满足单频用户的电离层延迟改上要求,们当川户无法止常获取电离层延迟改上信息时,如在差分系统夹然中断信息发迭或用户步入无法止常接收X分改止信息的位置等不利条件下,单频GPS接收机不能有效进行实时电离层延迟改止,尤其在屯离层活动异常区域如电离层扰动条件下,实时差分改正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问题在WAAS的实际运行中是难以避免和必须解决的。而以往的研究结果,均为后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准)实时处理电离层扰动的要求。 计村这种状况,我们通过设计能有效结合电离

殷海涛[10]2006年在《基于参考站网络的区域对流层4D建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流层延迟是目前影响GPS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误差源,为了满足当前大地测量、地球科学、空间物理和气象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若干GPS科研项目的需要,本文针对GPS信号中对流层延迟的高精度改正模型和区域对流层的实时拟合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流层相关知识基础研究、对流层延迟解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对流层模型的气象学应用研究等几部分内容,作者力图对大气对流层延迟对GPS定位的影响给予较全面、较深入的研究,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本文主要包括了叁部分的内容: 一、研究背景的一般性描述及相关基础研究的系统介绍和总结,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大气对流层研究意义、地球大气,特别是中性大气(对流层)的基本性质及其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研究、气象参数对对流层的影响研究等。 二、对流层建模的理论与方法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此部分为本文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 1.根据对流层中大气折射随高程变化的特性提出了分层大气折射率模型,进而积分得到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并对新模型与经典的Hopfield模型和Saastamoinen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利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时,叁种模型的精度差值小于1cm,而利用标准气象数据时,随测站高程的增加,新模型的精度逐渐高于其他两种模型。 2.根据几何方法,利用割线定律求得新的映射函数模型,此模型形式简洁,且不含任何气象参数,其精度与目前精度最高的NMF模型相当,而计算时间只是NMF模型的1/4,适用于GPS动态定位及导航。 3.介绍了网络RTK的有关知识,分析了基准站的3D坐标与其对流层延

参考文献:

[1]. 大气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研究[D]. 杨力.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1

[2]. 电离层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罗力. 江西理工大学. 2007

[3]. GPS精密单点定位中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与分析[D]. 包海. 中南大学. 2008

[4]. 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研究[D]. 李国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5]. 区域精密对流层延迟建模[D]. 陈招华. 中南大学. 2010

[6]. GPS精密动态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戴吾蛟. 中南大学. 2007

[7]. GPS精密单点定位中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与分析[D]. 王虎. 中南大学. 2008

[8]. 阵地基础大地控制网布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 刘麦喜.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9]. 基于GPS的电离层监测及延迟改正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袁运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2

[10]. 基于参考站网络的区域对流层4D建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殷海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大气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