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如何协调与童话的对立_科学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如何协调与童话的对立_科学论文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如何协调与童话的对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立论文,幼儿论文,童话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如何协调与童话的对立?

      案例1:兔子的尾巴本来是长的还是短的?

      子衿(3岁8个月)从光盘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兔子的尾巴”。其中讲到“小兔子的尾巴本来是很长的”,但是有一天为了到河对岸去吃嫩绿的青草而骗了老鳖,结果尾巴让鳖宝宝咬断了,后来就变成了短尾巴。这本是一个寓言故事,但子衿却信以为真,认真地告诉妈妈说:“小兔子的尾巴原来是很长的。”妈妈告诉他这只是一个故事,不是真的,小兔子的尾巴本来就是短的。而子衿很委屈,哭着坚持:“小兔子的尾巴本来是长的。”妈妈无奈,只好认可他从光盘里获得的观点。但妈妈很疑惑:孩子已经三岁多了,该不该还让他们看寓言故事?让他们看这些故事会不会误导他们?

      无独有偶,不仅幼儿的家长害怕童话,小学生的家长更害怕童话。有记者采访发现,“怕孩子变‘傻’,家长不敢给孩子看童话”。这些小学生的家长们认为,孩子“童话看多了就会变得很天真”,天真的孩子将很难适应社会。另外,他们也认为童话并不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对学生而言“能力是以后的事,现在最重要的是分数”。

      这种争论并不是今天才有,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就有大学文化史教授指责小学教科书里的猫狗说话、老鼠变成神仙这一类神话;1931年初,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也曾向教育部提议:改良学校教程,取消课本中的童话和神话,认为猫狗说话是违反科学,而王子公主做主人公则有违共和精神。目前,我们一方面提倡“科教兴国”“科学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导早期阅读,而其中幻想色彩浓厚的童话故事显然与科学的真相、与真实的生活是背道而驰的。儿童科学教育的宗旨到底是什么?科学与儿童文学作品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二、科学和童话的关系:既对立又协调存在

      (一)纯客观的科学与童话确实是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

      科学与童话的确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大致说来,科学与童话的主要区别在于:童话故事是有趣引人入胜的文学载体,科学真相是系统理论化的普遍真理;童话是想象、夸张的虚构故事,科学是严谨、准确的知识,是指导人们生活、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此,科学和童话确实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虽然这种对立并不足以对成人造成什么困惑,但却会对认识能力还很有限的幼儿造成混淆。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7岁儿童的认知能力都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看待两者。他们会将童话故事中虚构内容当成是真实的。前述案例中的幼儿即是一例,这时家长的解释往往更让他们不知所云。

      (二)儿童的眼中并没有纯客观的世界,儿童有自己的科学

      对成人而言,也许科学与童话是对立存在的,但在儿童的头脑中,却并没有二者对立的概念。因为,儿童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里有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他的想法是泛灵论的,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世界,而不是纯客观的世界。相应地,儿童生活中的科学并不是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确结论,而是好奇、实验和探究的过程,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科学探究无所不在。如,蚯蚓的嘴巴在哪里?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茶水和雪碧混合在一起会怎样?等等。这些探索行为一方面帮助儿童建构了对外部物质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有个人的、经验的、想象的性质,因此往往是“不科学”的科学,而不是构筑在概念、判断和推理基础上的知识体系。

      三、科学教育的目的与童话的虚构性并不相背

      (一)儿童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而非冰冷的科学结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探究的精神及探究的能力,在于增进幼儿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在于促使幼儿体验数学的意义,在于形成幼儿对环境和生命的关爱,而不是让幼儿死记冰冷的科学知识。

      其实,科学知识和结论无论是对幼儿还是成人,都是外来的,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再多也对促进思维的发展没有实际用处。下面这个案例即是证明:

      案例2:种丝瓜

      一天,幼儿园老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粒丝瓜种子和一个花盆,让小朋友们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丝瓜,并观察丝瓜种子的变化。

      回到家,我们迫不及待地在小区的草地上取了一盆土,把种子放进去、浇好水,把花盆放在阳台上,然后焦急地等待种子发芽。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们每天都给花盆浇水、让它晒太阳,可是丝瓜种子没有任何动静。

      一周后,我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把自己的花盆带到幼儿园,发现一些小朋友的丝瓜种子不仅发芽了,而且长势喜人。我很疑惑,开始怀疑自己的这粒种子生命力不强、不会发芽。可是,随即我就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那些种出了丝瓜苗的土都是黑黝黝的、富含肥力的土,而我们的土是在小区里随便取的土,既结板不松软又缺乏营养。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种子萌发的那些必备条件。这些知识虽然早就熟背于心,但是却因为是依靠记忆、而不是自己的探索所获得的,所以并不是真正的知识。

      相反,童年时期的好奇和探究却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爱因斯坦的成长之路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发。爱因斯坦5岁时,因为生病而躺在家里,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解闷,他发现这个罗盘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却总是以奇特的方式指定一个方向,他很惊奇。在他67岁时仍然为童年时的“罗盘经历”感慨万千,他在《自述》中说:“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这件偶然的小事虽微不足道,但这次奇特的经历却对他后来的科学思考与研究极为重要。他认为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的科学事业,从那时起,解开这类谜团就成了他终身奋斗的目标。正所谓“人的童年提出了他一生的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却需要等到成年”。

      因此,当幼儿因为看童话而获得不正确的结论并坚持这个结论时,成人没有必要过于担心,更没有必要一定要去纠正孩子的错误。我们应该有耐心,让“时间”去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成人,也会知道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童话是对年幼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童话会不会妨害对真正自然规律的认识呢?不会,相反地会有助于认识。孩子们非常懂得,一块土不可能变成活的东西,也懂得不存在‘巨人铁匠’‘老妖婆’……但是如果孩子们缺少了这些,如果他们体验不出善与恶的斗争,感受不到童话中反映的是人关于真理、荣誉、美好的观念,那么他们的天地将会是狭隘的,不舒服的。”可见,让儿童的形象思维或童话幻想得到充分发展,恰恰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前提。所以,对儿童的科学教育不是去消灭童话,而是要保护童话,并可以借助于科学童话甚至是幻想小说等文艺的形式来进行。

      也就是说,科学童话不仅仅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迪,因此,它们可以成为我们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目前,众所周知的童话故事《吃丈夫的螳螂》《法布尔昆虫记》《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是科学童话的典型作品。

      童话在幼儿的生活中给他们以想象创造的能力和绚烂神奇的世界,而随着儿童的成长学习对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便会懂得童话与科学的区别,不会再把他们混于一谈了,而儿时的童话也会成为他们美好的回忆。比如说,闻名世界的华德福教育体系就不太主张传授给幼儿科学的知识,而主张用童话充分地滋润幼儿的心灵。如,若孩子问家长“我从哪里来的”,家长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个优美的童话故事:

      案例3:妈妈,我从哪里来?(有删减)

      在你出生前,你住在星星之中,太阳、月亮、彩虹都是你特别要好的朋友。你十分向往下面世界的小贝贝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你的天使说:“我们将帮你找到好爸爸好妈妈。”

      然后,天使赐予你可爱的爸爸和妈妈,太阳给了你舒适的温暖,星星给了你明亮的光,彩虹替你穿上闪烁的彩衣,月亮给你编制了银色的条纹。

      当这一切事情都在悄悄地进行时,爸爸和妈妈听见了从天上传来的低语,知道你快要来了,于是,他们幸福地拥吻对方。你顺着阳光前来,很快就到了。妈妈怀着无尽的爱,将你藏在自己的肚子里。你在那里一天天地长大,大到足可以出世时,妈妈帮你找到一个特别的方式迎接你,你很高兴地滑了出来,而且惊奇地发现爸爸妈妈、哥哥和姐姐都在等着祝福你。

      你没有忘记你出生前的天使和朋友们,他们也没有忘记你,每天晚上睡觉时,你都会回去拜访他们。白天,你的朋友托太阳把温暖的阳光和爱传来地球给你,有时彩虹也一起来拜访你,当你在画画、唱歌、读书或者跳舞时,天使也会来探望你,给予你灵感和智慧。

      这一故事适合学龄前儿童的理解能力,以图像的方式来陈述事实的故事能够让儿童了解到生命的深层意义。如果用生物学知识来告诉年幼儿童生命出现的过程,幼儿对生命就有了固定的概念,而那些知识不会给幼儿的生活带来什么帮助,只会让幼儿对生活感到迷茫,甚至讨厌这个世界。因为,这时的幼儿需要的是非理性化的生活智慧,而不是理性化的、干枯的所谓学术常识。

标签:;  ;  ;  ;  ;  

幼儿科学教育:如何协调与童话的对立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