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发展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上海论文,理工大学论文,改革发展论文,编辑出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数字出版,是一种全新的传媒现象。媒介融合环境中的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领域不断涌现。数字出版企业普遍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运作、产业链条的构建、赢利模式的探寻,同时也深感创新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稀缺。高等院校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服务系统之一,肩负着培养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的重任。数字出版模式的多样化和产业链条的重构,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类型、模式和实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促进了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建设,推动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笔者拟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建设为例,探索如何从自身学科背景和教育资源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适应性强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同时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方法等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同行参考。
一、依托学校的办学体系和学科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平台
目前各高校编辑出版学“立足”之地各不相同,所在的学校教育系统和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如何依托学校的办学体系和学科优势,打造专业特色,是编辑出版学办学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我国正式开办编辑出版学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家,大多数院校的编辑出版学是分设在人文学院、文化学院或者中文系、文化产业系;有的设在信息管理学院或者信息传播系、文化传播系;有的设在新闻学院、传播学院或者新闻系、传播系;还有的设在文法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专业背景、办学基础、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根据学校或者院系原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来设置。大致分为如下几种专业背景和培养模式:(1)文史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以培养文化创意和内容编辑见长;(2)管理经济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以培养市场营销、管理经营型编辑出版人才为主;(3)新闻传播背景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注重培养新闻编辑和报刊编辑出版人才;(4)理工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以培养科技编辑、网络编辑、数字出版编辑人才为主。
目前,独立设置编辑出版学二级学院的高校只有上海理工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两家。独立学院的设置,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学科发展优势,比较容易形成学科群的优势,有利于提升编辑出版学的办学层次,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例如,上海理工大学设立独立的二级学院——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该院是文、工、艺、理有机融合的多科类学院,设有印刷与包装工程、新媒体与出版传播、艺术设计、动画与公共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系;设有数字印刷、印刷包装工程、出版与传播、新媒体和现代艺术5个研究所。开设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数字印刷、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印刷美术、视觉传达、综合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和动画9个本科专业;现有传播学、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印刷光学工程和传媒管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学科和专业类型上涵盖了数字出版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形成了新媒体与出版印刷学科群体系。此学科群同时也是上海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学科群内各专业互补相容,给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科背景体系。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理工学科的优势,注重实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走出了一条在理工科院校进行专业教育的新路子。该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以“大出版”、“大文化”、“大编辑”为教育理念,培养的人才能够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广播、影视、网络和其他新媒体传播,尤其是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形成了工文艺结合、文理艺融合的专业发展的特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业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二、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明确专业定位,改革创新课程体系
媒介融合造就了大出版、大文化、大编辑的产业环境,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交融,产生了复合的产业空间,出现了复合出版的格局,具体表现在渠道复合、内容复合、技术复合、产品复合、媒体复合和产业复合等几个方面。这就势必要求高校培养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寻找专业定位,构建具有改革创新意义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总体上分为两种:一是培养“通才”和“杂家”的培养模式,要求知识面宽广、淡化专业分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二是强调专业特色和特长教育的培养模式,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学科背景和学科增长点,扬长避短,走特色化之路,培养特色化和专业化的专业人才。应该说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行业适应性。但如何真正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匹配,培养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指导思想和操作层面上看都存在着不同的思路和培养方式的问题。
上海理工大学经过深思熟虑,将上述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依靠本校的理工学科优势,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在编辑出版学本科生培养方面坚持将综合素质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和特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上构建五大课程平台(见表1)。
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数字出版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编辑出版学的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课程,设课比率为1∶1.5,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了一个文理结合、艺技交融的多学科的课程选择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未来就业的意向和学习兴趣,自由地选择专业和选择课程。平台式的课程体系、学科交融式的课程组,以及复合式的教学模式(专业复合、课程复合和教学对象复合),有效地满足了教学需求,给学生提供一条自由发展的专业学习之路。
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以文化传播、市场经营、技术实践为三个着力点,搭建编辑出版学课程平台,突出了学校理工科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优势,体现了文理结合、技艺融合的特点。该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注重实验教学,重视行业实践能力和行业技能培养,强调行业适应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的需求,注重出版策划、编辑技能、出版营销、数字出版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又具有现代传播技术应用技能的,集采、写、编、制于一身的人才,培养适应数字出版、媒体融合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在产学结合中提高专业教育质量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产学结合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办好这个专业的重要基础。重视行业实践基地建设、行业人才进学校进课堂、产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是产学合作的主要形式。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在这三个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总社、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北大方正、上海文新集团、易文网、上海东方网、上海书城等三十多个单位合作,建立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专业实践课程贯穿在大学四年八个学期和暑假小学期的实践课程之中,从低年级的出版专业见习、小学期行业实践,到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实践、毕业实习,乃至毕业论文等环节,都真正依靠基地完成。每个基地都有学校聘请的行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在毕业论文环节,学校也积极地推荐优秀选题,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或者请行业专家拟定论文题目,从而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历年来行业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论文的比率不断提高。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把学生推向行业,培养学生的行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了产学合作,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学,拉近产学距离。近年来专业团队主持和参与了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科委、信息委、宣传部等重大课题三十多项,还承接了著名行业企业的科研课题多项,近年来科研总经费超过700万元。通过安排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在科研中了解行业、增长才干,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该专业在师资团队建设上也注意体现产学结合。从2005年开始,该专业先后引进6位社长总编级别的高层次人才成为专职的专业教师,此外还聘请了出版业界具有重要影响、从事高层决策和管理的富有实践经验的十余位人士担任兼职教授。这支专兼职结合的行业型师资队伍,保证了专业主干课程、前沿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和行业高端讲座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行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同时,该专业注意引进其他高校高素质的编辑出版学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成为师资团队的生力军,并通过本专业行业型教师的带教,以及到出版社和传媒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其行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利用小学期实习的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去出版社锻炼,帮助他们尽快地提高行业实践操作技能,跟上行业的最新发展。由上述两种类型专业师资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保证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专业师资团队优势互补,形成了1+1>2的整体合力,从而提升了专业教育质量。
四、在创新实践、主动实践和互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提出了“创新实践”、“主动实践”和“互动实践”的理念。以创新实践为抓手,增强师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形成行业与学校的互动(产学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互动)、学校模拟式实验教学与行业体验式现场实践教学的互动(虚实互动)等互动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行业适应性和就业率。除了组织学生直接参与行业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之外,还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教学、专业竞赛和行业职业鉴定等。
首先,在实验教学上,该专业借助理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优势,在重视行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重视校内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从2004年开始,该专业先后投资一千多万元,设立了出版传播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编辑流程实验室、新媒体与复合出版实验室、数字内容管理实验室、编撰平台实验室、流媒体实验室、手机出版实验室、校内文科实验室等,加上原有的印刷工程实验室、数字印刷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艺术动漫实验室等印刷、包装、设计门类的实验室,基本上满足了数字出版整个产业链条的多种内容产品、各种工作环节的实验教学要求。
目前,上述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实验室均纳入出版传播实验中心进行管理。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国家级现代出版印刷(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出版总署数字传播科学重点实验室、新闻出版总署数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传播科学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这些给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编辑出版学专业开设的模拟实验和创新实验课程丰富多样,包括:计算机辅助编辑、电子校对、版式设计、装帧设计、出版电子商务、印本制作、光盘设计和制作、报刊编排制作、图书设计和制作、电子期刊设计制作、非线性编辑、多媒体合成与制作、网络编辑、网站设计、出版网络营销、电子报刊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媒体测评等二十多种编辑出版类模拟实验和设计课程,提高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该专业还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小组,选修实验课程和设计课程。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互帮互学、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提高了实验作品、设计作品和创新作品的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收到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的专业竞赛和创新竞赛活动。该专业组织学生参加了第1~7届“未来编辑杯”竞赛活动,已累计有20位学生的18篇作品在竞赛中获奖(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组织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参加第10届和第11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加全国首届网络编辑技能大赛等,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再次,组织学生参加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和中级)、上海市网络编辑员职业资格鉴定,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就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出版文化产品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数字出版产业链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面向数字出版产业链,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义不容辞的职责。摸清自己的办学优势、认清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特色化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生存之道,也是提升编辑出版学学科地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