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真
贵州省台江县人民医院内二科邮编556300电话13985835376
【摘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以我院心内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接收的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58例为对象,对患者实施综合抗心力衰竭治疗。 结果:本组52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好转(室性心律失常数量减少80%以上),治疗有效率达89.7%;剩余6例中,1例患者因合并严重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5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小于80%。 结论:在治疗过程中,综合抗心力衰竭治疗在临床中具有显著疗效,能够使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在临床各种危重病中,慢性心力衰竭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尤其当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很容易使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严重威胁,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临床实践表明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症状,但却可能导致患者心功能恶化,综合抗心力衰竭治疗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1]本文即以我院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对其综合治疗体方法与临床疗效进行探讨,以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提供更多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心内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接收的58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其中冠心病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别为29例、1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为3例、8例,剩余2例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病。5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59.1±5.3) 岁;病程4-11年,平均(4.9±1.7) 年。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患者不再此次研究之内,同时Ⅱ度以上的传导阻滞需要即刻处理的患者也不再本次研究之内。
对患者进行室性心律失常分级,其中I级心律失常、Ⅱ级心律失常病例分别为4例、23例,另外有18例患者为Ⅲ级心律失常,剩下13例患者为Ⅳ级心律失常。认真做好所有患者入院后的常规检查,在内容方面除脑钠肽、动态心电图外,还包括甲状腺功能、胸片等。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心电监测进行严密观察,并对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积极实施。可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加或不加利尿剂加以首选,治疗轻中度心力衰竭;加用β受体阻滞剂,对病情稳定的NYHA心功能Ⅱ、Ⅲ级者实施治疗;加用地高辛治疗症状不能控制患者。不过在治疗的开始阶段,面对心力衰竭的急性发作者,应对利尿剂进行首选,对患者肺淤血及肺水肿迅速控制。待患者使用利尿剂后症状得以改善或相对稳定了病情之后,对ACEI、强心剂和血管扩张剂加以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待患者病情呈现出稳定趋势后,再考虑对β受体阻滞剂进行使用。
1.3评判标准[2]
对患者心功能变化和室性心律失常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在I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数量减少超过80%,为有效;接受治疗后心功能未发生任何改变甚至出现恶化,室性心律失常数量减少低于80%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对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8.0加以采用,统计学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结果
本组52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好转(室性心律失常数量减少80%以上),治疗有效率达89.7%;
剩余6例中,1例患者因合并严重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5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小于80%。
3.讨论
作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为心血管内科各种常见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各种不同病因心脏病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引起的病症。临床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在其病因机制上当前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尚无法对其完全明确。大部分研究都认为,该病的发病与基础的器质性心脏病等密切相关。[3]在病理方面,心律失常的基础为原发心脏病,心律失常与心理衰竭之间处于一种互为因果的状态,心力衰竭时,会促进患者交感神经与肾素的增高,导致患者心肌不应期不均匀地缩短,一定程度上催生心律失常,而心功能又会在心律失常的影响上发生恶化。虽然有研究认为持续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发为先兆,但这一原因实际上很难作为预警机制给心衰患者在心律失常猝死提供预警参考。关于抗心律失常的常规药物,经临床实践表明虽然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疾病争创,但其本身药性就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同时还可能会影响患者心功能。胺碘酮作为一种作用较为安全的药物,都曾曝出引发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报道。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抑制试验中,显示中一定的潜在不良效果趋势。[4]本次治疗中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一种综合治疗,以最大程度避免抗心律失常可能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且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治疗的出发点应以患者基础性疾病为前提,在这一治疗基础上对其存在的促发因素积极纠正。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发生并进一步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中,还包括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因素。所以,可对β 受体阻滞剂、ACEI 或ARB 等长期应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以对患者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进行抑制。可以说,最根本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措施,便在于有益生物学效应的产生。[5]很多心理衰竭患者病情恶化并非单一性的,而是会有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相伴随,对这些促发因素及时发现和纠正对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急性持续患者来说,可对电复律或药物复律治疗方式加以采用,待终止患者的发作情况后再对患者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大部分死亡患者都是由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导致,将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治疗中,能够促进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率的有效降低,同时对持续性及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减少作用。
本次研究中,52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好转(室性心律失常数量减少80%以上),治疗有效率达89.7%,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说明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综合抗心力衰竭治疗在临床中具有显著疗效,能够使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
【参考文献】
[1]马建群,王临海,张子彬,等.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81-38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35(12):1091-1092.
[3]王正,沈娟,宋庆桥.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2):55-56.
[4]Bardy GH,Lee KL,Mark DB,et a1.Amiodarone or an implantable e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NE.sl J Med,2005,352(3):225-237.
[5]李柏涛,韩剑树.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36):60-61.
论文作者:熊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阻滞剂论文; 受体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2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