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魏蕙丽,史桦

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魏蕙丽,史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内二科 8346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间我院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及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262-02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性药物中毒、肾病终末期的主要方法,很多患者由于对血液透析不了解,同时对自身疾病存在着担忧和恐惧,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上血液透析治疗过程十分漫长,患者难免会因为一些并发症而丧失治疗信心,产生抵触情绪,这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常规护理中未涉及到心理护理的内容,很难照顾到患者的情绪变化,近年来,随着护理工作的调整和发展,心理护理受到了广泛关注[1]。为此,本文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间我院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了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实施效果,过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间我院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46例,将其分为2个小组。观察组患者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4~88岁,平均年龄(42.8±3.1)岁,其中慢性肾衰竭12例,急性肾衰竭8例,急性中毒3例。对照组患者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43.1±3.0)岁,其中慢性肾衰竭13例,急性肾衰竭7例,急性中毒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满足心理需求 首先,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安排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通过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向患者普及有关血液透析治疗的知识。护理人员应当注意保持良好的态度,这样也能够感染患者,使其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主动接受治疗。在完成一次血液透析治疗后,应及时告知结果,使患者能够客观了解自身疾病,能够做一个基本的判断,这样有利于提高其信心。对于不良情绪过于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避免将不理想结果直接告知患者,而是应当适当隐瞒,避免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

1.2.2寻求社会支持 血液透析患者大多病情较重,他们或主动辞去了工作,或被领导安排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很容易因此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愧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精神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除了加强心理辅导之外,还应当积极与患者同事、家属联系[2],向他们简单说明患者的病情,借助他们的力量,去鼓励患者,使患者找回价值感,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也能够有利于消除悲观情绪,使患者更加的积极、乐观。家属应当选择性的告知患者血液透析结果,让患者从事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健康教育 很多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与健康知识缺乏有关,为此,在心理护理中,应当注重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效果和注意事项,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进行适当交流和沟通,使患者更加系统的了解自身疾病。在平时,鼓励患者多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关注社会新闻、国家大事,转移注意力,不过分关注病情,缓解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得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②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总分100分[3],共包括20各项目,70分以下为不满意,70~85分为基本满意,85分以上为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③发放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χ?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表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AS、SDS评分

护理前,观察组SAS、SDS评分依次为(45.9±4.8)分、(43.7±5.1)分,护理后依次为(30.4±3.8)分、(32.0±4.1)分;护理前,对照组SAS、SDS评分依次为(46.2±4.9)分、(43.5±5.0)分,护理后依次为(40.7±4.3)分、(38.5±4.2)分。结果说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15例患者满意,7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5.65%(22/23);对照组中10例患者满意,8例基本满意,5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8.26%(18/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SF-36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情感智能、精神健康、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55.1±8.4)、(80.1±12.4)、(74.5±11.7)、(70.8±12.1)、(64.2±9.5)、(58.2±11.3);对照组患者的情感智能、精神健康、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33.7±6.9)、(58.6±10.7)、(50.1±10.2)、(42.7±9.2)、(38.6±7.9)、(40.0±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受长期的病痛折磨,以及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影响,很多患者会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上治疗费用高昂,家庭经济负担重,患者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受负性情绪的影响,患者会产生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情况[4],这对血透效果十分不利。心理护理能够在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护患沟通,使护理人员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对策,进而稳定患者情绪,提高其治疗积极性。护理人员应当做的,就是针对患者的状况,对其实施鼓励、支持,使患者能够乐观的看待疾病,积极的配合治疗,不过分悲伤,但也不盲目乐观,这对疾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本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及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方云.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27(05):265-266.

[2]刘敬贺.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62(13):214-215.

[3]钟大宁.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7(21):306-307.

[4]郭丽先,白淑云.优质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体会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7(32):199-200.

论文作者:魏蕙丽,史桦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论文_魏蕙丽,史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