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中药外敷治疗关节炎疗效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内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60例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计30例。其中,对30例对照组关节炎患者采取常规性的口服秋水仙碱,30例观察组关节炎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用如意金黄散加减外敷。着重观察两组患者后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与30例对照组关节炎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上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外敷治疗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广使用,提升临床治疗水平。
关键词:中药外敷;关节炎;临床疗效
关节炎主要是因嘌呤代谢紊乱、生化致病因子等促使机体血尿酸增高,最终导致尿酸盐沉淀在关节囊、滑囊软骨等人体组织中,引起局部性的炎症反应等并发症。关节炎发病急,常见于足底、膝盖、肘部等[1],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疼痛激烈。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探讨中药外敷治疗关节炎疗效有关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文回顾性分析院内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60例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5-44岁,平均年龄32.34岁,病程15-53h,平均病程30.23h。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计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不具备可比性[2]。
本文选取的60例关节炎患者的纳入标准主要参考《内科学》关节炎诊断标准,主要参考标准为:1)关节炎症发作在1次以上;2)炎症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在1天内达到高峰值;3)临床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处皮肤暗红、肿痛或疼痛,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有可疑痛风石;4)关节炎症并发期间的关节液微生物组织培养显阴性。
另外,排除标准主要有[3] [4]:1)患者来医就诊前均未服用过相关的治疗药物;2)有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其他严重的临床疾病或传染性疾病等;3)关节炎患者并发症处有皮肤损伤或者不宜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30例对照组关节炎患者需要在关节炎发病期口服秋水仙碱1mg,2h/次,直到患者疼痛等不适并发症缓解。一旦在口服秋水仙碱的过程中出现胃肠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等,需要及时停药,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减轻药量或者完全停止服用。正常情况下,患者在关节炎发病期口服秋水仙碱可维持在4-8mg,具体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10天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
30例观察组关节炎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用如意金黄散加减外敷。如意金黄散加减的主要成分包括姜黄、黄连、大黄、白芷、制南星、甘草、天花粉等,具体配置比例按照院内的标准执行。在外敷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关节炎处的面积适量取散剂与温水、凡土林的调和,厚度可保持在2mm左右,每次1帖。10天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的水平以及以标尺客观记录患者疼痛感觉强度的疼痛强度数据。临床治疗效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相关准则,主要划分为治愈(关节疼痛、压痛、肿胀等并发症消失,临床观察指标处于正常范围)、显效(关节疼痛、压痛、肿胀等并发症得到明显的改善,临床观察指标接近正常范围值)、有效(关节疼痛、压痛、肿胀等并发症有所改善,临床观察指标有所好转)、无效(关节疼痛、压痛、肿胀等并发症无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的趋势)。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针对两组关节炎患者后期临床治疗效果数据上的比较,主要采用的是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同时用T统计量及F统计量判定两组患者在统计学上的差异问题,以P<0.05来判定两组观察数据在统计学上具有差异性(反之,则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
在对30例对照组关节炎患者采取常规性的口服秋水仙碱,30例观察组关节炎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用如意金黄散加减外敷治疗后,分析临床观察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上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具体而言,在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血尿酸(观察组364.24Umol/L、对照组409.34Umol/L,P<0.05)、血沉(观察组15.03mm/h、对照组15.83mm/h,P<0.05)、C-反应蛋白(观察组2.55mg/L,对照组6.55mg/L,P<0.05)。
在临床不良并发症方面,30例对照组关节炎患者出现恶心、腹部不适并发症共计5例,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后均得到有效的缓解;30例观察组关节炎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并发症各1例/合计2例,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后均得到有效的缓解,两组临床不良并发症数据上的差异无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关节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降低尿酸药物以及抗炎消肿药物两大类。其中,降低尿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患者体内尿酸的合成,从而促进尿酸经肾脏系统排出体外,降低尿酸浓度,实现关节炎并发症的治疗。而抗炎消肿药物主要作用在于抑制关节炎介质的合成以及传递,从而起到抗炎消肿的目的。随着这两类临床治疗手段普及程度的加大,不良反应也越来越突出,包括引起患者恶心、消化道反应、骨髓毒性反应、肝脏肾功能损伤等。本文研究探讨中药外敷治疗关节炎疗效有关问题,是在当前关节炎临床治疗方法基础之上的新探索,通过本文研究也表明中药外敷治疗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推广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1]张金柱.温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4,(03):24-25.
[2]黎文杰.刺络放血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3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06):142-144.
[3]修忠标,邱元洲,陈晓东.PKP结合颈腰痛Ⅱ号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0):15-18.
[4]郭帮富,罗江,霍敏姬,杨得利,刘庆思.玻璃酸钠联合场效应加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08):90-91.
论文作者:梁俊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关节炎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药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