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仍在谷底运行 经济结构有待调整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谷底论文,国民经济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3年下半年中央出台一系列加强和改善调控举措以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宏观经济“软着陆”已基本实现。从去年和今年1—4月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经济虽然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但增长幅度并没有像某些人预测的那样很快回升, 而是延续了1993年以来缓慢回落的趋势。多方面的信息表明,由于结构问题突出、总量需求拉动不足,因而启动新一轮的回升明显乏力。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宏观政策,促使经济回升,以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去年的水平呢?我们认为,进一步推动条件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股市),通过财政性的直接融资手段(国债等)加大对公用基础性设施的投资力度,是启动当前经济回升的着力点。
一、经济仍在谷底平台—浅蓝灯区运行
依据宏观经济监测系统的分析结果,当前经济运行正处于浅蓝灯区(偏冷区)上限附近。一季度各月宏观经济监测指数均为44%,4月、 5月略有上升,分别为45.5%和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历了四次经济周期(月度数据)。由于本次宏观调控方式和内容与前三次不同,本次周期在周期长短、波动大小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往经济周期特别是第三次经济周期不同的明显特征。
1、周期拉长。 第四次经济周期的扩张期与收缩期都比第三次经济周期拉长。第三次经济周期总共只有44个月(1986年2月—1989年10 月),而第四次经济周期已有88个月(1989年11月—1997年3月)。 打破了以往迅猛增长、快速回落的格局,使经济运行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适应由于调整带来的振荡。
2、波动强度减弱。根据合成指数计算, 第三次经济周期的波动强度为0.921,而到目前为止,本次经济周期的波动强度仅为0.480。波动强度的大幅减弱有效地避免了大起大落对经济运行所造成的危害。
3、平均增长水平提高。经济平均增长率由第三次经济周期的7.6%上升为第四次经济周期的11.6%,提高了4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水平明显提高。
4、收缩时期延长,谷底水平提高。在第三次周期中, 收缩时期仅为15个月(1988年7月—1989年10 月)工业生产增长率最低的月份下降至-2.12%。而第四次周期,收缩时期至今已长达47个月(1993年4 月—1997年3月),工业生产增长率最低的月份仍为11.4%。 收缩时期的大幅延长以及谷底水平的提高,使得经济运行即使在收缩期仍然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的状态。
根据上述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的结果和本次经济周期的特征推断,我们初步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虽然已经接近本次周期的尾声,但近几个月的总量经济指标仍呈略有下降的态势。
自今年初以来, 国民经济运行虽说基本正常, 但增长幅度仍呈现1993 年以来的回落态势。 资料表明,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46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9.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8个百分点。应该说,9.4%的速度不算低,属基本正常。但从增长速度放慢的趋势看,鉴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潜在能力明显高于现在的水准,加之我国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停产半停产企业及其失业人员不断增加的现实,增长速度继续回落的趋势似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我国GDP的增长主要是由第二产业, 其中主要是由工业增长所推动,因而工业增长回落是导致GDP回落的重要因素。
表1 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变动态势
19961997
全年三季度四季度 一季度
GDP增长率(%)
10.2 9.6 9.8 9.4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3.1 11.8 15.711.0
1997
1月2月3月4月5月
GDP增长率(%)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10.3
10.5
13.5
11.9
11.9
从表1可以看出,1996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13.1%, 今年1—2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12.1%(为按可比天数调整后的速度),均低于1985—1995年平均增长13.4%的水平。今年4月份, 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9%,虽然比一季度提高了将近1个百分点, 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却回落2.7个百分点。因此从总体上看,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回升,而是在缓慢下降。与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目前的工业增长速度已经明显偏低。经济实际情况表明,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略高于1985年以来的平均水平是完全可能的,第一,进入90年代以后,投资率比80年代有明显的提高;第二,工业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设备的利用率还远远低于充分利用的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呈下降趋势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是不正常的。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的回落态势中,启动经济动力仍显拉力不足。
二、启动经济回升的动力仍显不足
当前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在宏观经济处于谷底平台的运行中,启动回升的动力仍显拉力不足。
从衡量总供求关系的物价走势来看,通货膨胀仍在低水平上回落。在本次经济周期波动中,通胀率曾达到过很高的水平,1994年10月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5.2%。此后,通胀率开始迅速回落,到1996年6月已经降到6%以下,这一通胀水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而言,已经不能说是偏高的了,但通胀没有在这个水平上稳定下来,而是继续明显回落。到今年2月份,已经降到2.9%。今年4月份, 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1%,环比下降0.3%。一般来说,在通胀率回落到适度水平以后,若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往往是需求不足的一种表现。由于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很低,因此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已经极为有限。从分地带看,通货膨胀西高东低的格局已经开始转变,按月环比计算,社会商品零售价格降幅最大的是中部地区,为0.37%,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分别为0.21%和0.27%,这表明在本次经济周期波动中通货膨胀由东向西扩散的过程已经基本结束。由于通货膨胀是反映经济波动的滞后指标,通货膨胀进入谷底,即表明本次经济周期波动已经结束。
从投资需求来看,其增幅呈下降趋势。今年1—4月份,不包括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体的固定资产比上年同期增长15.0%,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则低4.5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增长较快的主要是农林牧渔水利等行业、能源工业和建筑业,增长率分别为83.6%、26.1%和36.3%,原材料工业和机械电子工业为负增长,分别下降14.0%和0.1%。应该指出的是,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的大幅度回落,增长率从上年的30%多直线回落到现在的4.9%, 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低速增长与房地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极不相适应的。
从消费需求来看,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前2个月低1.5个百分点,比上年低4.8个百分点。 增幅继续呈下降的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下降趋势还可以从“国家银行现金商品销售收入”这一指标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从进口需求来看,其增长速度缓慢。与上年同期比较, 一月份为-1.2%,二月份为-4.9%,三月份为0,4月份上升为11.9%(与上年基数异常有关)。进口作为对国内总需求状况的一种反映,在我国以往的历次经济波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进口增长率的高低基本上与国内总需求增长率高低相对应。若不考虑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那么这种关系在本次经济周期波动中也是成立的。然而对最近一段时间的进口缓慢增长又该如何看呢?虽然有1996年进口政策调整方面的原因,但与国内总需求不无关系。
最后,从居民收入来看,其增速继续呈下降趋势。1996年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实际仅增长3.3%,明显低于1985—1995年平均增长5.9%的平均水平。不过由于农业的丰收,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较高,实际增长9%。从国家银行现金工资性支出的变动趋势看, 其增长率从1994年9月以来始终呈下降趋势,1996年已经降为8.4%,今年1—2月份仅与上年同期持平。今年4月份为8%,低于去年0.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的低速增长,并且增速继续呈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不太景气的一种表现。
从以上几个主要总需求指标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收缩虽然已近尾声,但启动经济回升的需求拉力仍显乏力。
三、结构性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回升乏力的症结
一般来说,无论是在市场经济中,还是在双轨制的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总会伴随资源大量闲置、生产能力利用率过低、失业人数增加、通胀率明显下降等现象。然而,由于体制性因素的差异,因而引发需求不足的原因呈现明显的不同。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通过兼并破产的淘汰机制,引发需求不足的原因较少地涉及结构问题,较多地涉及总量供求不均衡问题,即消费倾向、收入水平、投资预期的变化引发的总需求不足。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引发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其说是单纯总量关系,不如说问题的症结主要是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它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顽症。在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基本上扭转了农、轻、重,一、二、三次产业等重大结构严重失衡的格局;自80年代中期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下,基础性产业与加工工业、原材料、能源工业与最终产品部门的失衡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突出问题。从80年代末期以来,在地方利益、企业层利益普遍强化的驱动下,市场需求已经饱和,而相当部分的加工工业大面积重复建设、大量重复引进、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及由此而引发的生产能力过剩现象,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焦点。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结构问题由宏观决策行为到微观决策行为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为主体利益逐步强化的进程大体吻合的,这就大大增强了结构调整的难度。
现实经济生活表明,由于相当部分加工工业投资小型化、分散化、结构趋同等过度竞争,致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经济效益、生产能力利用率明显下降。目前,钢材、水泥、玻璃、电视、机械设备,以及大多数消费品,如自行车、啤酒、卷烟、电视机、摩托车、洗衣机、空调机等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30%到70%,开工不足现象比较严重。值得关注的是,上述产品在建投资规模仍然不少,如自行车目前生产能力8199万辆,利用率54.5%,预计今年在建增加生产能力375万辆; 摩托车的现有生产能力1489万辆,利用率55.4 %, 仍在投资建设生产能力383万辆;洗衣机现有生产能力2183万台,利用率仅为43.4%, 在建新增能力1336万台,电冰箱现有生产能力1821万台,利用率50.4%,在建新增能力213万台,等等。这种结构性的生产过剩现象, 结果造成企业产品无市场、库存居高不下,开工不足,企业职工收入下降,企业投资资金紧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是当前需求拉力不足难以启动经济回升的症结所在。
以上情况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有效性与结构问题的特殊性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宏观调控政策在重大产业结构失衡(如农、轻、重,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等)上具有明显的效果,那么由上述结构性引发的生产过剩现象,是难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解决的。因为这类结构问题是微观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理性选择的结果。实践也足以证明这一点。自8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加工工业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的现实,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加以限制,但仍然我行我素,且有日益加剧的势头。显然,解决这类结构性问题,从长远来看,应着眼于培养、完善市场体系,塑造适应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微观企业层,才是我们的应有选择。明确了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在解决当前需求拉力不足、经济回升乏力的问题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1997年上半年即将过去,为实现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为遏制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的趋势,适度增加有效需求,寻求启动回升的经济增长点及其相关政策,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四、当前经济增长点的取向
以上我们讨论了当前需求拉力不足、经济回升乏力的结构性原因。那么,目前宜采取什么措施改善经济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稳步健康的发展呢?
上面已经强调指出,目前呈现的需求拉力不足,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引发的,因而其治本之道,就是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企业层,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存量和结构的调整。当前,正是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按照国际经验,当宏观经济处在萧条与复苏的转折时期,是企业兼并的最佳时机,政府应该正确引导企业兼并行为,坚决克服阻碍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行为,下决心克服“吃大户”、“拉郎配”和“假破产”、“真逃债”的现象。
当前,采取结构调整措施未必能推动经济在短期内迅速回升。但是,我们认为,在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原则下,在增加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回升、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上,目前至少有两件事可做。
一是通过财政性的直接融资手段,如国债、由银行担保的重点建设债券,加大对公用基础性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当前经济良性发展。
现实情况表明,靠刺激消费、扩大出口拉动需求的余地很少,且代价很大;靠国有大中型企业自筹资金增加投资、靠扩大贷款规模增加投资需求,在企业经济效益下滑、银企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约束力日趋强化的条件下,也很不现实;况且,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当前的现实给我们的选择空间只能是:运用财政手段,向亿万居民借钱,加大对公用基础性设施的投资力度。
二是进一步拓展直接融资市场,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股市),是启动当前经济回升的着力点。前不久,国家计划在1997年扩容300亿元,这一举措对于增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投资需求、 遏制股市的大幅度波动,无疑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的股市容量,与城乡居民4.2万亿巨额的储蓄存款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国有企业资金来源变化趋势来看,其生存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靠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主要是股市)与银行贷款并重的三个阶段。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多方面的信息表明,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偏好于上市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当前经济回升乏力的情况下,积极地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应是增加有效需求的较好选择。
我们初步判断,以上两大举措,似是打破目前经济在谷底徘徊的僵局、推动经济回升的一着活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