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_农业论文

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_农业论文

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农业发展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7月,笔者随重庆市政府农业考察团赴欧洲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丹麦、芬兰等国,对欧洲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

一、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目前,德国、意大利、丹麦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农业的经营理念、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科研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转变。虽然这些国家农业占GDP的比重不大,但鉴于农业基础性产业的特点、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国家整体食品安全的考虑,欧洲发达国家对农业普遍给予高度重视。从建立高效的农业经济运行体制,重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以及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农业予以支持和保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考察情况看,这些国家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支持保护农业的措施主要有: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欧洲发达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很高。所到之处,除了森林,就是草坪,几乎没有裸露的地面。奥地利森林覆盖率达46.2%,德国农地利用面积和林地面积之和,占国土总面积的78%。欧洲发达国家还用法律来确保“清洁农业”的发展。如丹麦的法律规定:冬季65%的耕地必须种植绿色作物以减少氮的损失;限制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类型;农场主必须记录肥料的使用量,并且使用农作物的轮作表。清洁农业的核心是确保在干净和安全的环境中生产出卫生、新鲜的产品。生态农业、清洁农业的发展推进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到乡下去旅游,体验淳朴的乡村风情,成了欧洲人旅游度假的新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久居城市里的欧洲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作为度假地。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现在,绿色农业旅游的概念已不再是传统上单纯的观光游览。在欧洲,传统上的农业旅游只不过是人们深入乡村,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而如今的绿色农业旅游则是被赋予了不少新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和绿色环保。欧洲现代农业旅游区的管理者们利用乡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以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的各种需求。这种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经营者增加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的设施,使乡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

(二)推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

在意大利米兰,连绵百余公里的水果种植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意大利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引种猕猴桃,由于栽培猕猴桃的经济效益明显,因此其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使意大利不仅在欧洲,且在世界上猕猴桃的种植占有显要的地位,其猕猴桃产量成为仅位居新西兰之后世界第二位的国家,且成为该国出口创汇的另一项重要产品。

上世纪20年代,意大利就在种植业上开始大量采用喷灌。目前,意大利大田作物玉米、牧草和蔬菜均采用喷灌;而葡萄、柑桔、猕猴桃、油橄榄等果树则采用滴灌。滴灌不仅省水,保墒效果显著,还可将肥料溶液混入水中进行施肥。由于采用了新型的灌溉方式,使灌溉效益一般增产1.5~2倍。

意大利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国,每年生产的58亿升葡萄酒中近19亿升出口。意大利种植业的分散情况与我国相似。意大利大约有100个葡萄种植园,其中2/3的面积不足1公顷,面积超过50公顷的仅有几个,却养活了3万多家葡萄酒厂的约15万个葡萄酒品牌。在意大利每个葡萄酒企业,甚至是每个品牌的每一规格的葡萄酒,身后联系的就是一大片农村和葡萄园。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种植葡萄的农户与酒厂是利益共同体,葡萄酒生产从原产地、葡萄品种、最低酒精含量、最高产量、培植方式、修剪及酿酒方法,都有严格的标准。

现代化大大促进了意大利农业的发展。近30年来,意大利谷物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500%、蔬菜水果部门提高950%、肉类部门提高140%、奶类部门提高500%、葡萄酒部门提高450%。1951年,意大利每个农业劳动者只能供养5.5个人,到了1980年发展成可供养19.5人,1990年可供养35人。在农业用地面积减少350万公顷,农业就业人口平均每年减少5.2%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增加一倍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更大。

(三)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组建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运行体系

丹麦素有“欧洲食橱”的美誉,丹麦农业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说,丹麦的农业是“强质产业”。畜牧业在丹麦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全国60%的耕地种植谷物,种植业主要为畜牧业服务,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专业农场主近80%的收入来自畜牧业。农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一直是丹麦对外贸易的重要依托,是一个真正的创汇产业。长期以来,丹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猪肉出口国之一,瘦肉型良种猪——长白猪(兰德瑞斯)是丹麦的国宝。据了解,丹麦农业取得较好的业绩,除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广阔的可耕土地外,其合理的以畜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个产业体系兼顾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分散的初段农业产品生产方式,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丹麦的农业范畴,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仅从丹麦农业归口政府部门的全称“丹麦食品和农业渔业部”,就可看出大农业观念的不同(1993年意大利也取消了原来的农林部,建立于新的农业、食品和林业资源部)。丹麦农业涉足于一、二、三产业,使农业的产业链延长,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反过来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丹麦农业组织结构来看,农民合作化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的行业组织(农协)为产业化体系共同构成了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二大体系。丹麦农民可以自由加入合作社,但一旦作为合作社社员,就必须把全部农产品卖给合作社加工单位,合作社加工单位也必须承诺接受农民的全部农产品,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产品销售和合作社加工单位原料的供应问题,农民还可分享合作社应得的利润。为了与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特定的组织联系,使不同部门的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农业生产者参与市场的能力,丹麦还有众多的农业行业组织在农产品销售和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丹麦农业理事会作为丹麦农民的行业协会,下设9个专业出口公司,控制全国农产品的出口,这些非官方的行业组织与各种合作社一起,成为丹麦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销售的最主要力量,使丹麦农民摆脱了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活动的尴尬,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和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社会化和高效化。

(四)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

为了促进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欧洲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加强对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培训。如丹麦国内建有不同层次的农业学校,既有中专、大专、农业技术学校、农业大学等,也有各种业余农业学校,主要负责农民的教育和继续教育。建于1856年的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是丹麦声望极高的高等学府之一。丹麦的农民,特别是农场主一般都受过系统的农业教育,而且还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具备管理、经营农场的知识和能力。为了保证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可持续发展,丹麦实行了一套独特的农场制度,即农场主的子女需要继续经营这个农场时,既不能无偿继承,也不可以把农场分割为几部分,而且如果有偿继承或购买30公顷以上的农场,还必须持有绿色证书以及掌握过硬的农业知识技能与管理知识。也就是说,青年如果有志于经营农场,必须按市场价从父母手里购买,所以他们自己要积蓄一部分资金,另一部分可到银行贷款。因此,青年农民在接管农场前,必须先经过良好的专门教育,了解农业行业的必要知识,然后到国内或国外的二些农场再工作一段时间,积累各方面的实践经验,最后既得到了绿色证书,也获得了可观的工资。这时青年农民就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实力,可独立经营农场了。在经营农场一段时间后,农场主还需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更新知识和技能。例如丹麦每年大约有6000~7000农民参加“一周农校课程”,学习农业经济、农业外贸、农业技术、农业发展信息及农场管理环境保护等,而且农场主之间还可相互传播知识和经验。以上互动机制保证了丹麦的农业发展与农业教育处于良性运转状态,呈蓬勃上升之势。

(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欧洲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大回收利用水平和废弃物有效治理配套统一的相关产业政策。它们的林纸一体化道路,主要有两条:有选择地砍伐天然林;在科学管理下种植人工林。他们始终认为木材是可再生的生态友好的原材料,是大自然的恩赐而应加以积极审慎地利用。这实际上是可持续经营森林的理念,对我们触动颇深。

位于北欧的芬兰,矿产资源比较贫乏,却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被誉为“绿色金库”。森林覆盖率高达66%,居欧洲第一,其中一半以上为私人森林。至目前为止,其境内所有进行采伐的森林都得到了由欧洲承认的芬兰林业证书系统颁发的证书——向客户保证森林是在有利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经营管理的。1998年芬兰森林生长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而砍伐量只有5000~6000万立方米。森林工业在芬兰的回民经济里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近1/5的国民总产值来源于森林工业。芬兰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芬兰在发展森林工业过程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在过去的20年里,芬兰在森林工业环保方面大量投资,用于环保的投资占森林工业总投资额的15%。近些年来,芬兰在全国推广生物污水净化处理技术,经过这种方法处理的污水已占纸浆和造纸工业所有污水量的80%。为了减少森林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纸浆、纸张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采用新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发明了酶漂白法。1993年,全国已完全停止使用传统的漂白原料——氯。纸浆厂和造纸厂还充分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每年有95%以上的树皮和废木头等被用来生产能源,生活污水净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淤泥,也有一半被作为燃料生产能源。有关企业还十分注重回收废纸,生产纸张、卫生纸和新闻纸的造纸厂都用一定数量的废纸作为原料。芬兰每年回收的废纸和废纸板约50万吨,是回收率较高的国家,名列世界第四位。

二、对重庆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打造“强质农业”

我们在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更要看到农业的作用是多样性的。在欧洲发达国家,之所以风景优美,人居环境比较好,农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而在我国,农业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还是解决餐桌消费。为进一步加快重庆市农业发展,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时,要树立统筹观,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合理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畜牧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切实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把重庆市农业打造成为“强质农业”。

(二)以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重点,推进特色、绿色、精品农业发展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发展已进入全面市场化和向国际化迈进的新阶段。国内、国际农产品供大于求的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绿色、安全和保健的农产品,可以说农业已进入消费决定生产的新阶段,因此打造特色农业、生态绿色农业、精品农业,重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显得越来越迫切。要进一步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以开放的思维拓展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与挖掘农业的生态功能紧密联系起来,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引进德国樱桃、意大利猕猴桃等国外优质新品种,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打造特色绿色精品,打响拳头产品,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进一步提高重庆市农业经济效益。

(三)培育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一体化经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工商业相比,一般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经营组织通过向前或向后延伸,与相关的农产品基地,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特定的组织联系,可以使农业产业化的不同环节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农业生产者参与市场的能力,加工和流通企业通过与农业生产者实现一体化,也可以保证获得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减少市场风险。丹麦农业确定的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和行销乃至出口业务在内的大农业观念,以及农业行业组织突破个别企业单个环节的限制,形成以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为主线的覆盖面广泛的垂直营销系统,实现营销社会化的经营模式值得学习借鉴。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市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等不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些经营模式为促进农业产供销和一体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扩大产业化经营的辐射和带动力,重庆市必须继续鼓励,大胆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逐步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或“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的经营体制和组织体系。要拓展领域,强化功能,突出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在农工商一体化中的有效协同和拓展农产品流通业中的主导作用,真正使产加销联成一体,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竞争合力。这样,使农业经营组织和农民的组织化水平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要求,建立起兼顾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又能保障加工流通业社会化、专业化的高效率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运行体系。

(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转岗就业能力

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时期农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农民的素质也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影响着农村的进步乃至社会的进步。为推进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百万工程”,要采取综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尤其是转岗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就业率,促使重庆市农村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五)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要发展,投入是硬道理,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和保护机制。欧洲各国农业是受国家干预最多的部门之一,由于采取积极的扶农政策,使欧洲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为了增强重庆市农业的国内外竞争力,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按照WTO所允许的农业规则,逐步构筑新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重点是要用足用好“绿箱政策”、“黄箱政策”,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力求有所突破。逐步削减农业税费,直至实行零税率;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村“六小工程”、教育卫生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加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逐步建立起符合重庆市实际的政府导向性的农业保险服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护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逐步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六)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推进重庆市林业产业化发展

重庆市拥有良好的发展林业产业基础条件。为满足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提高重庆市木材林质量,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是促进重庆市林业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三峡库区百万亩环湖绿色屏障工程、中德合作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600万亩(工业原料林450万亩、用材林150万亩),将加快重庆市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工程应实行定向化培育、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推进种子生产基地化、森林种植良种化、育苗生产容器化和容器苗生产工厂化建设。通过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提供优质木材和林产品,推动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林业产业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为目的,坚持生态效益优先,使重庆市林业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林业产业结构得到更新和升级,增加林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