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论文_陈罕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论文_陈罕

桐乡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浙江桐乡 314500

摘要: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绿化面积及位置,城市河道的流经范围,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等整体规划的布局,以此为基础建立能够实现循环、蓄水、防水的水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对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当前,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还有利于重建城市水生态系统,美化城市景观环境,对促进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雨水资源;

1 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的特点是能吸收,能渗透,能涵养,能净化,能释放。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传统城市中,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坚持快速排除与末端集中控制相结合的理念,使径流雨水通过管渠、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放,对市政雨水管网设施、排涝设施造成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径流雨水夹杂大量污染物质,不仅会严重污染排放区域的水环境,而且还会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基于这一现状,海绵城市理论得以形成与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海绵城市必须体现雨水积存、渗透、净化的自然性、生态性,所以在城市规划中既要考虑绿色化、生态化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兼顾与传统设施的有效衔接,形成全过程的雨水管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雨水排放模式,以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保护水环境质量、缓解城市暴雨内涝等目标。

2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与建设理念

2.1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就是坚持生态系统建设,并做好设计规划,依据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城市整体上进行建设。要建成真正的海绵城市,就必须坚持这一建设原则。因为城市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基础载体,因此在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对城市的现实情况充分考量,要将各个环节的规划都做到位,首先要对城市生态系统可能构成影响的重点位置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开发建设时要尽可能的避开;其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要破坏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

2.2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形象概念,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要建设海绵城市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保护好自有的城市生态系统;二要尽量恢复城市生态;三要尽量减弱城市建设造成的影响。在开展城市建设时,要对原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做好保护工作,防止对其带来损害,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不损伤大自然原有的江河、湖泊、绿地等;并对多年来遭到损坏的自然生态,比如江河、湖泊、绿地等实施恢复,使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恢复运行;要在水资源贫乏的城市地区建设蓄水设施,比如蓄水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的创建,有效的利用自然水资源。此外,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多建广场、绿地等,尽量拓展城市绿化面积。比如,还可以在城市楼顶上建设绿化设施,如此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热岛效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策略

3.1 城市道路规划

目前来说,我国城市道路当中雨水的径流量一般都比较大,这样大大加深了环境污染的程度,道路交通中的雨水也是我国城市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中积极的运用“海绵城市”这个理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路面的交通通畅,切实保证道路的基本功能,这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在道路两侧以及周边的绿化带进行下凹式的绿地建设以及透水路面的建设等。首先,我们在进城市道路规划的时候,可以利用道路两旁以及周边的绿化带,在道路中间构建出一种下凹的绿地,有了这种绿地,城市交通系统面临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势流入绿化带,而且还可以利用这种绿地系统,分别实现对雨水的储存、入渗和净化等功能。对于那些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雨水要进行排放。透水路面可以很好的加强雨水的入渗功能,但是,对于污染比较严重、道路负载非常大的路面来说,则不宜采用透水路面。

3.2 在城市规划中建立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运用合理的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发挥城市“海绵”的功能。以湖州市湿地建设为例,可以对雨洪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可以在湿地内规划出雨水集合区域。通过对雨洪灾害的综合管理,形成了具有镶嵌式结构的海绵综合形式。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多个系统化的湿地系统,并对其进行统一的整合;其次,应当为湿地系统的生物提供基础的生活环境,以确保不破坏它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对土壤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净化,并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使其被引入到湿地中,从而实现对地下水的补给。

3.3 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相结合

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绿地空间设计的最主要方式是垂直绿化, 而屋顶花园的雨水收集是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应用。 屋顶雨水污染程度轻,在绿色屋顶的过滤之后, 雨水的净化标准完全可以满足灌溉要求。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竖向的绿化和横向的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雨水净化处理时,收集储存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花园的结构由内而外一般为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盖层和蓄水层。 同时设有穿孔管收集雨水,溢流管以排除超过设计蓄水量的积水,这样既能够满足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同时也不会因为雨水的过量而造成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对植物的影响, 同时能够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4 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论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实现途径;结合湖州市规划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点控制指标;基于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空间,探讨了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最后提出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徐海顺.城市新区生态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刘亚丽.山地城市重庆构建“海绵城市”的启示和建议[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南宁市人民政府.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南宁市人民政府:,2014:5.

[3]孙奎永.雨水花园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4]汤佳.雨洪管理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

论文作者:陈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论文_陈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