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创新思想初探_科技论文

江泽民创新思想初探_科技论文

江泽民创新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0—8691(2001)01—022—06

作为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针对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新形势,在1995年5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 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江泽民不断地重申、强化、丰富和完善关于创新的思想,并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创新纲领、战略和方法,继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下面,作者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分别加以阐述。

一、创新的重要性

与当今世界各国领导人相比,江泽民同志是最重视创新的政治家之一,江泽民重视创新也是基于其对创新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首先,创新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首先关注知识经济问题的领导人,江泽民深切把握住着时代的脉搏,“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们看到,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冷战结束后,美国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科技领域,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技术和产业,欧盟也调整其科技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周密的科技发展规划,在“尤里卡计划”的基础上,1997年欧盟委员会又制定了《2000年议程》,提出“将知识化放在优先地位”的口号。日本近几年科技竞争力持续下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日本政府提出“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俄罗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采取积极措施,于1996年颁布了第一部科技法,并增加对科技领域的投入。

作为时值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蓬勃开展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更是不能坐失良机。应该说,机遇与风险总是并存的,这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我们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敢于创新,有所突破,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一定会使我们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有一个较大的飞跃;如果搞不好,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这样,我们将会处于受制于人的悲惨境地。

其次,创新是增强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需要,是反对霸权主义,提高国家威望,捍卫国家主权的需要。

江泽民曾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以能够有恃无恐地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所以能够巧取豪夺,聚敛世界上的大多数财富,所以能够维持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以能够动辄对一些弱小国家进行武力威胁和发动侵略战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它们在科技上从而在经济上、军事上掌握了很大优势,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警示: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必须大力发展我们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们的科技实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翻开中国人民奋勇抗击外来侵略这一页历史,中国人民靠着大刀、长矛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与侵略者的洋枪洋炮斗,其景何其壮哉!我们不由得为中华民族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民族凝聚力感动着,震撼着。可是我们再作一下理性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战胜敌人,光靠民族凝聚力是不行的,因为那毕竟只是一种精神力量,而在战争中,特别是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一国的科技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明证,海湾战争中,西方国家在38天突袭中,就摧毁了伊拉克三分之一的坦克大炮,瓦解了10万部队,只经过短短的100小时的地面战争,多国部队仅伤亡了79入, 就战胜了伊拉克,其间就发挥了高科技的巨大威力。最近一段时间,台独势力有所抬头,我中央政府对台湾当局发出严正警告,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在必要情况下以武力提前统一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无论是武力解放台湾,还是和平统一台湾,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我们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硬的立场,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大,有相当的军事实力,才会在国际上以响亮的声音说我们想说的话。军事实力的增强,要靠科技现代化,而要实现科技现代化,就要坚持创新。因此,创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主权和尊严。江泽民早在几年前就指示全军高级干部“要重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研究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掌握驾驭现代化战争的本领。”

最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开拓创新的传统,我们应发扬光大。

江泽民深知创新是中华民族之魂,他在参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时指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历来就有开拓创新的传统。我们民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从宋元至明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由中国人创造的约占58%,直到公元18世纪以前,中国总体经济水平一直位于世界前列,175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为32.8%,直到1830年,中国29.8%仍为世界之首,且不说人人皆知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在机械技术和其它技术方面,诸如龙骨车、水排、活塞风箱、造船等都领先西方几世纪甚至十几世纪。可见,中国历来就有创新的传统,中国人是聪明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明清以后,我们相对落后了,那是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入侵,使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受到了压抑。今天,我们应该再度扬起创新的风帆,绝不妄自菲薄,让中华民族的创新传统在我们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让创新铸我国魂,成为永恒的民族精神。

二、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

科技创新在其整个创新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在江泽民的创新思想体系中,科技创新思想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他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己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为了能够准确把握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它们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关于知识创新,路甬祥院士是这样定义的:“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和落脚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创新的核心。过去企业在竞争中取胜,主要靠规模、有形资本,而知识经济时代则主要靠知识创新。自90年代以来,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它生产要素的总和。江泽民曾指出:“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江泽民特别重视基础研究的创新,他在考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时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先导与源泉,非常重要。”从近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基础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牛顿力学开创了机械化的时代,法拉第一麦克斯韦的理论则奠定了电气化的基础,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促成了19~20世纪化学工业的大发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科技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总体上看,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要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15~20年,除个别领域外,我国在世界基础研究主要领域中仍处于劣势,知识积累不够,科技储备不足,是我国基础研究不可回避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们充分利用和传播其他国家发展的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果不对基础研究作特别的战略性努力,科学技术作为瓶颈,将长期制约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据此,江泽民同志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要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作为中心任务,不断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追求新的发现和创立新的学说。”江泽民鼓励那些卓有成效的知识创新队伍,他在参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时指出:“我非常赞赏你们作为知识创新的先遣部队。”这表明了一个政治家对知识创新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对从事知识创新的科技人员的一种鼓舞和激励。

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为了使我国的科技事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乃至领先世界,我们还要发展自己的高科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统筹规划,大力协同,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为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更大的贡献。”江泽民发出这样的号召是非常有远见的,他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因为,发展高新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未来的经济竞争实质是高新技术之争。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迅速,谁抢占科技发展的至高点,谁就可以将知识经济社会的良辰美景尽收眼底。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我们决不能因为我国有些地区尚处贫困线以下,就拒绝电脑的使用和网络技术的引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稍有疏忽,就会与发展的大好机遇擦肩而过。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尖端的点滴发展,紧紧盯住各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努力开拓高科技发展的新空间,引导科技发展的潮流,力争在某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有了高科技之后,还要尽快地促使其形成产业,并实现产业化,这也是发展高科技的最终目的。我国目前还缺乏西方发达国家对高科技所具有的敏感度,更不具备促进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意识。而当前,我国面临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和出口,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都迫切需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解决这些问题也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化。因而江泽民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思想对于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重视技术创新,他是这样阐述技术创新作用的:“加强技术创新,不仅对我们搞好国有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们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主要战略。如战后的美国,尽管其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世界,但由于其科技产业化不力,许多伟大的发明首先在日本、欧洲实现产业化,致使美国经济实力逐渐下降。美国醒悟后,加强了技术创新工作,80年代后期,又一举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可见技术创新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多么重要。审视当今国际社会,发达国家正是凭借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以及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始终主宰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必须实施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正是由于我国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已经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并初见成效,1999年搞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技术创新年,在全国掀起了一个技术创新的高潮。

江泽民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经济理论上说,企业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者,因此,企业也应当是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开发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是在竞争中成为赢家的法宝。江泽民指出:“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而这两个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创新。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大潮中昙花一现,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要想使企业保持一种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总是模仿人家,跟在别人的后面拣人家剩下的过时的技术,一昧靠技术引进,那样就永远不会有所超越,就永远要受制于人。正如江泽民所言:“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加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为我们指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只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对创新的投入产生放大效应,这也为我们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要认真对待科技创新的“五个结合”,这“五个结合”是:

第一、关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当前,我国存在着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对此,江泽民强调指出,要注意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经济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发展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的存在,其症结在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还没有从源头上理顺,因此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

第二、关于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结合。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是首要的,同时为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又要超前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研究开发,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储备后劲。只有使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既使我国当前的科技和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三、关于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我国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理应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凭借后发优势,经常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如果一昧地依赖国外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这种优势是不会保持下去的。因此,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着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关于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我国当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受其影响,在科技领域也存在着因转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尽快在科技领域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管理两种手段,发挥这两种手段的长处,以促进科技的进步。党中央提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就是这两种手段相结合的体现。

第五、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丰富社会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可以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指导,可是在当今中国,很多搞自然科学的人,对社会科学知识不屑一顾,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对自然科学知识也是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窍不通。因此,要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

三、创新人才观

如前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至关重要,而知识的创新要由创新型人才来完成。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的“最佳载体”,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最有效最充分地运用知识来为我国的经济和建设服务。

江泽民重视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年轻人才。尖子人才“能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尖子人才所掌握的知识代表一国的最高科技水平,他们是“国家队”。而“年青人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我国科技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他在出席中科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时所作的讲话中,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年轻人才在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中的地位,并将它总结为科学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江泽民将我们培养和造就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精辟地概括为四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这四种精神的人才,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这四种精神的培养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想当年,我们正是凭借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更不能忽视,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才能保证学习和工作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够真正为人民,为国家谋利益,这也是江泽民创新人才观的灵魂。

四、关于教育的创新思想

作为一个政治家,江泽民关注教育问题,他对我国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新颖独道的见解,这就是他紧紧抓住了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受教育者创新能力这一根本问题,把教育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他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到党的教育方针重要内容的高度。1957年,毛泽东确立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0年代,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后中国和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四有新人的号召。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把握着世界潮流发展的脉搏,提出了更新更完整的教育方针:“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我们看到,江泽民完整表述了党的教育方针,他不仅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精神,还进一步充实、完善、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他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充实到党的教育方针中去,并把这两项内容确立为实施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宗旨和重点,这就为全国人民和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和方向。

其次,他把增强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江泽民清醒地洞察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面临的主要障碍。毫无疑问,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先进的社会制度,还有基本上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的教育弊端:“我们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的教育教学制度。”他确信,进入21世纪后,这些存在的问题将成为使我们国家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落后就要挨打”,一百多年来血写的历史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世人。江泽民以历史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一次又一次重申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他明确地说:“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大声疾呼:“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最后,他把发展教育提高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这是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毛泽东重视发展教育,但他晚年的“左”倾错误,使教育成为重灾区。改革开放后,教育恢复了应有地位,邓小平亲自抓科技教育,多次强调,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的重大指导方针。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江泽民在此次会议上精辟地论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说:“‘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为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贡献。”江泽民发出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从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要地位。”这一切,为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认识,确立教育的应有地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创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尽管外因不是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良好的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的造就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有一些不良的传统,如“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这是对人的创造性的压抑和摧残,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出现和成长。邓小平鼓励“冒尖”,提倡“敢”、“试”、“闯”的精神。江泽民鼓励年轻人要敢拔尖,同时,他提出“要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而对于创新人才,委以重任后,不能求全责备,要努力创设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科学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氛围,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而这种环境的创设,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制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运用利益调节机制、竞争机制、奖励机制和开放的政策等,建立良好的用人制度,使人才不仅“为我所有”,还要“为我所用”。

创新人才出现的另一个环境要素是大力加强全社会的科学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江泽民把科普工作提到较高的地位,他在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中说:“科学技术被亿万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能更好地成为利用和开发自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经济日报》的一篇文章报道这样一组数字:我国25%的人从未听说“分子”这个词;27%的人从未听说“软件”这个词;78%的人从未去过科技馆或自然博物馆。可见我国的科学普及工作还是比较欠缺的。众所周知,创新人才来自于群众,科普工作搞不好,全民科技素质不高,也就失去了培育创新人才的土壤。因此,江泽民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使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江泽民提倡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知识老化周期”变短,产品换代加速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又一表征,“终身职业”也成为昨日黄花,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若干年后,就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不接受终身教育最终难免会“江郎才尽”。因而,我们要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我们的国民能够不断接受新知识,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六、关于制度创新思想

所谓的制度创新是指引入一项新的制度安排来代替原来的制度,以适应制度对象的新情况、新特性并推动制度对象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制度创新理解为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我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进行的最早的最成功的一次制度创新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继而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制度创新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应该说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正是由于制度创新,才使社会主义中国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如果没有制度创新,仍沿用原有的束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旧体制,那么,社会主义中国恐怕会有亡国的危险。江泽民提出要加强体制创新,当前,我们所正在进行的最重要的体制创新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竞争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的最佳结合。”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中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各方面工作相契合、协调,才能提高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

以上分别详细阐述了江泽民创新思想的六个组成部分,这六个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科技创新处于基础性、主导性地位,而科技创新的前提是教育创新,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创新人才的成长要有相应的环境、条件和氛围,创设这样的环境既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还需要大力加强科普工作以提高全民族素质,这样的环境是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的源泉。制度创新是各种创新的根本,它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政治保证。总之,这几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且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

结束语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里所说的“开放”就是说它可以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所谓“丰富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创新,而实质上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创立的,因此,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领袖和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创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吸取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列宁领导俄国人民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毛泽东的创新。邓小平从当代中国实际以及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现实出发,冲破重重阻力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改革开放之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邓小平的创新。世纪之交,江泽民总书记审时度势,以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为我国能够在21世纪迅速腾飞,巍然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一一创新之路,让我们深刻理解和体会江泽民的创新思想,并把它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在工作中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让那个关于21世纪是“龙的世纪”的神话不再只是一个神话。

标签:;  ;  ;  ;  ;  ;  ;  

江泽民创新思想初探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