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文化纲领的多维回顾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文化纲领的多维回顾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五大提出文化纲领的多维观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纲领论文,五大论文,前进方向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403(2000)03-0005-05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十分重要而又富有新意的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纲领,其中尤以文化纲领的凸现而引人注目。

文化纲领的提出深刻反映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面向新世纪,我们要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其他两个“代表”融为一体,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文化纲领提出的理论渊源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有一段重要论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的基本原则。他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P208)毋庸置疑,文化纲领的提出是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及其后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系列理论阐述的体现和概括。这个纲领的基本内涵、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大都是邓小平理论著作中的原话。如基本内涵的表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四有”、“三面向”就是邓小平的语言。当然,还有的表述是邓小平在不同场合提出的理论观点的综合,如基本目标:“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全面反映了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现实与历史、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思想原则。纲领提出的基本政策,也同样完整地再现了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如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从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还针对一些基层组织领导埋头经济业务,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专门提出批评。1989年政治风波前后,邓小平尖锐地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2](P290)“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2](P306)正是根据邓小平的多次论述,文化纲领中还提出了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两为”、“双百”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的基本政策。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领导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1940年1月9日,他出席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新民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长篇演讲,后经修改补充,先发表于延安《中国文化》创刊号,后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延安《解放》杂志。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著名论断。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邀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毛泽东在开始和结束时发表了讲话,后将两次讲话合并为一篇编入《毛泽东选集》,定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两篇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文化理论。其中特别是文化为人民大众的宗旨,文化工作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解决继承与借鉴的政策思想,及立足现实、深入生治、繁荣文艺创新的政策思想,曾长时期指导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这些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过邓小平坚持发展而一脉相承,并体现于十五大提出的文化纲领。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如此重视文化建设,从理论根底来说,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经典式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深刻说明了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是物质生产、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把握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的一面。这就在社会发展的核心层面揭示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本质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作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共产党,在为国家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时,必须辩证地兼顾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基本形态,必须在明确提出经济纲领的同时,明确提出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必须将这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此,我们今天才能防“左”警右,保持清醒头脑,克服各种干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文化纲领提出的现实动因

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基本纲领的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条件,而且有现实的需要。唯其现实的紧迫,方显出理论的光彩。

人民的现实文化要求。我们党在分析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时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经济问题带有根本性的制约和迫切感,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到解决物质需要的方向上,这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而当一部分人温饱问题解决后,这一部分人的文化需要就逐步显现;而当一部分地区温饱问题解决后,这一部分地区的文化需要也逐步突出;而当大部分人、大部分地区的温饱问题解决后,这大部分人、大部分地区文化需要的反映就要强烈得多。即使在解决温饱问题过程中,人们也程度不一地存在着文化需要。比如遍及全国的“希望工程”,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的广泛性及广泛参与性?难道不正是人们基本的文化需要所决定的?至于流行歌曲的冲击、卡拉OK的冲击、琼瑶热的冲击、武侠热的冲击,还有大排档式清宫戏的冲击,等等,都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多种文化需要。问题是我们要发现并掌握这些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健康形式的感染,使之在实际层次上更具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五大提出文化纲领是非常适时的,反映了一种现实文化需要动因的作用。

改革开放对社会环境的文明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从全国城乡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活动到改善投资环境的建设,从整治社区安全到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既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提高后,对生活环境提出的质量要求,又深刻反映了物质需要与文化需要的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有人常常把这些活动看作是政府行为,首长意志。当然,这中间确有搞形式主义、造绩工程的,但从主流面来讲,却真实反映了大多数人民群众内在的积极要求。不然的话,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投身其中,并且年复一年地常年坚持?如果不是这些活动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带来好处,是不可能如此持久有效的。

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提升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人类只有在物质生产高度发达,民主制度高度完备,文化智慧高度提升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自身在人格意义上的真正解放。因此,从人们曾经熟悉、不少人亲历并且至今仍不降温的“文凭热”、“考研热”、“出国深造热”,到近年来的“大学热”,我们随处可见人们对孩子文化知识水平前所未有的关注。多少家庭,守着有限的工资,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供子女上大学、考硕士、攻博士。近年来,内需久启不动,原来,人们存钱,为的是这个。尽管不能说全部,但说句接近共识的话,它毕竟是老百姓默契相约的“买房、看病、上学”三大基本需求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明察人民群众的心结,落实文化纲领的基本政策,作出启动教育消费的决策,扩大大学招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这是实实在在的文化需要啊!当然,这种需要的合理性存在于物质生产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客观需要之中。而这正反映了社会文明提升时期,人们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动因。

三、文化纲领提出的政治前瞻

十五大文化纲领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党对人民群众文化需要这一现实动因的深刻把握,而且更反映了党立足现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深远政治前瞻。

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而文化纲领确定的基本政策之一就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确保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无可争议的影响力和主导力的战略举措。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在多极化的大趋势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国际的、国内的纷纷登台亮相,形成交汇激荡之势。面对这种历史性的挑战,我们要保证经济建设不受干扰地健康发展,保证我们依法治国方略稳步推进,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下,坚持在全社会已经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战略目标为中心,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整合和建设。李洪志及其“法轮大法”的邪教,说明歪理邪说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争夺群众的斗争并未停息。而一些党员却麻木不仁,有的甚至参与其间,把共同理想抛到脑后,这是多么危险!一个从穷山僻壤走出来的李洪志,一个七拼八凑、逻辑混乱、满纸荒唐的“法轮大法”,竟然欺骗了200万人。当然,在有12亿人口的国家,这是个小数目。但其危害和影响却万万不可小视。这说明,在全社会以共同理想为指导,构造起全新的思想体系,形成全新的价值观念,其任务是何等艰巨!鉴往知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文化纲领是多么富于卓识远见的政治前瞻!

法轮功问题的出现,又一次向我们敲响警钟:信仰问题是怎样地反映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国门打开后,各种思潮汹涌而入,在人们的鉴别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已多次发生信仰问题的信号。80年代初期出现的否定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就是一次警告。经过邓小平和全党的努力,终于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的指引下,形成了社会的广泛共识。但部分党员思想深处的信仰问题只是暂时被搁置。80年代后期,我们又遇到一批干部被腐蚀、以权谋私愈演愈烈,终被少数坏人利用的新问题。某些人甚至打出政治多元的“西化”旗号,公然对党的执政地位提出挑战。党中央及时采取了措施,平息了风波,并以惩治腐败的实际行动重振人心。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又有人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打多久?”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疑问。经过广泛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人们恢复了自信。但仍不时有“私有化救国企”、“多党执政反腐败”的错误论调在传染,加之社会利益格局在新形势下的调整,下岗人数的增多,基层党政组织忙于振兴经济,解决就业和帮贫扶困,思想政治工作既疏于经常过问,又缺乏有效办法,于是李洪志之流乘虚而入。这样的教训还能再继续下去吗?当然,解决信仰支撑动摇问题,最终的出路是要把经济搞上去。但我们在注重抓经济,注意推进民主建设的同时,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松思想文化工作。现在已很清楚,十五大文化纲领的提出确实反映了我们党对大文化问题看得深,想得远。别的且不说,对老年人,在老龄问题已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管理的一个战略问题的今天,一方面要老有所养,但也要老有所教,为他们提供条件,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西方的文化挑战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尖锐地摆到了我们党的面前。只是在苏东问题发生后,人们才开始强烈地感受到其严重性。西方文化有现代文明的一面,比如现代科技、知识、管理,一些反映民生、人生思考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和创新的艺术形式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们的多党执政的政治价值观、利己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渗透,及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这方面的挑战一刻也未停止,而且还会与其他政治的、外交的、军事的手段并用来达到他们对我“西化”、“分化”的目的。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有步骤地上下结合把民主法制建设抓好,同时要花大力气加强文化建设,繁荣学术和艺术。只有自己手中的武器精了,才能把他们比下去,实现此长彼消。所以,应对西方文化挑战,根本的还是要根据文化纲领提出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扎扎实实地像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那样,把文化建设抓上去。

文化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现在,我国的经济已发展到一个关键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迫在眉睫,技术创新也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经济的创新力在企业仍不强,有些地方举步唯艰。除了体制的原因之外,实际上有一个管理层和生产层的文化底蕴问题。一方面,企业由于体制的束缚,不热心创新,同时,由于眼光的狭窄,思维的局限,不善于捕捉市场需要、不能适时创新也比比皆是。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同样处于关键时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时日已久,集体所有制中型以上的企业改制也面临突破的难题。改革攻坚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有些企业就是赶不到市场上去?为什么有些企业有了自主权却不会用,像没妈的孩子还是到处找依靠;有的企业则用不好自主权,搞家长式治理,独断专行。这正说明培育人文素质之重要。就基层组织来说,有一些村组,实际上被宗族、邪教、黑社会性质的团伙所把持。这三种势力的背后是封建传统、帮会依附、神崇拜在发生作用。可见,文化力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有着统摄人心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把握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落实好十五大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全面的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收稿日期:1999-12-28;修订日期:2000-05-20

标签:;  ;  ;  ;  ;  ;  ;  ;  ;  ;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文化纲领的多维回顾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