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活动,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具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学具操作活动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学具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数学法则、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进行教学时,如何才能让学生注意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通过实践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发现规律,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才能显露,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学具操作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学具操作活动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小学数学教学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运用学具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加强大脑皮层中的暂时神经联系,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等都能得到相应的表现和发展。
六、学具操作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七、学具操作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李春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操作论文; 学生论文; 学具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正方形论文; 角形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