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脑室镜手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症状
所谓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主要是在外伤的影响下出现蛛网膜撕破的现象,导致脑脊液在硬膜下积聚。对于消退型以及稳定型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以自行缓解,但是对于进展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需要进行外科干预。在传统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治疗中会选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以及分流等手术方法,这种手术形式的覆盖率较高,而且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术后损伤。通过脑室镜手术治疗方法的使用,可以提高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治疗的整体效果,改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因此,研究脑室镜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选择本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的94例患者,纳入标准:患者符合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条件;积液出现在头部外伤后的10d之内;无硬膜强化现象;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以及重要脏器疾病患者。通过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47)、对照组(n=47),观察组中男25例,女性22例,年龄在43-74岁之间,平均年龄(52.97±1.25)岁。对照组男23例,女24例,年龄在53-76岁之间,平均年龄(53.15±1.78)岁,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均进行利尿、脱水、脑保护等综合性的治疗,并进行CT检查,明确硬膜下血肿的位置。
对照组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的手术方法[1],手术中,对单侧血肿的患者,应该根据血肿部位的大小做马蹄形状的切口,若骨折线横越脑膜的中动脉主干位置,应该将颞部切口的下端距离颧弓上方1.0cm,以保证手术中破损处理的便利性。手术过程应该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组采用脑室镜手术的治疗方法[2],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出血量最大的CT层面,之后需要在距离头皮最接近的部位行手术切口,切口长度保持为4cm,全层切开到颅骨外膜为止。导入脑室镜的镜头,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脑室镜的角度,位置确定之后尽快吸附血凝块,整个手术需要保持动作轻柔,通过一边吸引液化血块一边清洗的方法,在血肿清洗完毕之后对出血点进行止血,最后放置引流管。手术过程应该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3]:显效:治疗之后积液在1个月内消失,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有效;治疗之后的1-4个月积液消失;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总有效=显效+有效。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的各项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如表一。
3结论
对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而言,发生这一症状的原因较多,主要由蛛网膜破裂以及脑体积缩小导致的。在传统治疗中通常会采用开颅手术的方法,这种治疗的创伤性大、安全性低,而且死亡率也相对较高,无法满足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治疗需求。
在当前医疗技术发展中,针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通过脑室镜治疗方法的使用,可以保证手术视野的开阔性,医生在机械臂的辅助下可以更好的清除深部血肿,从而达到血肿腔处理及清洗的目的。而且,整个手术的过程中也可以避免对患者脑组织以及血肿壁的损伤,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发现,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中,观察组(95.74%)高于对照组(72.34%),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而且,脑室镜手术的时间较少,可以保证患者在手术中的耐受性,提升手术的治疗效果[4]。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组(22.81±1.39)min,对照组(40.28±1.87)min,观察组时间较少,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
总而言之,通过脑室镜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以针对患者的症状构建手术方法,手术的时间少,安全性强,可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而且,该种手术的创伤性小,可以避免其他不良现象的出现,提高手术的总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孟令文, 张永明, 裴荣权,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小骨窗开颅辅以脑室镜治疗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 22(12):849-851.
[2] 向春晖, 邓民强, 向飞,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经验[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9):556-557.
[3] 刘维田, 张国栋, 郑建辉,等. 显微外科开颅与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效果对比[J]. 医学信息, 2016, 29(10):188-189.
[4] 李千军. 3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体会[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 22(5):74-75.
论文作者:贾贞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脑室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积液论文; 血肿论文; 硬膜论文; 外伤性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