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例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_邢立平

麻疹病例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_邢立平

邢立平

望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2100

摘要:目的:探讨麻疹流行规律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诊断为麻疹的住院病人在年龄,季节,预防接种,接触史,居住地,农村留守儿童,临床表现,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加以分析,找出其流行规律,提出其预防措施。结果:八月到三岁小儿仍然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年龄段,但麻疹发病有小婴儿化,成人化趋势;农村发病高与城市;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建议麻疹预防接种应小龄化,成人化,儿童复种麻疹疫苗时间应缩短。

关键词:麻疹;临床分析;预防措施

现将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诊断为麻疹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随着预防接种的普及,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规律明显发生变化。

1 临床资料

1.1 男性83例,女性51例.

1.2 年龄<8月:40例,其中新生儿1例;8月~3岁:56例;3岁~6岁:14例;6岁~18岁:10例;>18岁:14例,其中孕妇2例。年龄最小10天,最大36岁。

1.3预防接种史:无预防接种史88例,其中<8月有40例;有明确预防接种史30例,有加强预防接种史22例,不祥16例。

1.4 发病距预防时间 接种最短3月,最长>9年,平均约3年3月。

1.5 小儿发病人数城镇30例;农村90例,其中留守儿童为66例;成人:农村4例,城市10例。

2 讨论

麻疹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系统传染病。麻疹病毒属于RNA病毒,分类上属于副黏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急性患者为最重要传染源,发病前2天到出疹5天内,病人的结膜和呼吸道分泌物、尿液、血液均有此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染,未患过本病也未接触过病人者对本病易感。典型麻疹病人病程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潜伏期为9-14天,前驱期2-4天,有不适、发热、卡他症状、结膜炎症状,在皮肤出疹之前可有麻疹黏膜斑,一旦皮疹出现,此斑很快消退或消失,不是每个病人均出现。麻疹典型的皮疹,首先在发际、颈侧部和耳后开始出现,后自面部、颈部、上肢及上胸部蔓延,然后向下向下肢蔓延,可融合成片,可有咳嗽、呼吸急促、嗜睡表现。出疹第4天,皮疹开始按照出疹的顺序消退。恢复期可出现皮肤棕色及脱屑,皮疹出现后3-5天,体温开始下降,此时体温不降低,可能提示有并发症。

2.1 本组病例流行病学特点:

2.1.1 年龄:儿童占92.23%,说明儿童仍然为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8月~3岁组占全部病例的42.53%,说明该年龄段仍然为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原因是从母亲获得的抗体已消失,又没有接种麻疹疫苗;<8月患儿40人,约占29.8%,发病率居第二位,说明<8月婴儿很多从母亲获得的麻疹抗体水平已明显降低;成人组14人,约占10.4%,其中有两例为孕妇,说明成人中麻疹抗体水平相当低,原因是成人长期未接种麻疹疫苗,同时近年来麻疹患病率明显下降导致隐性感染率下降;成年女性如麻疹抗体水平低下可造成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的低下,使新生儿及婴儿更易感麻疹,1例新生儿麻疹及小于8月组说明了这一点。小于8月组及成人组病例说明麻疹易感者有小龄化、成人化的趋势,约占40.2%。3~<7岁年龄组及8岁~18岁年龄组发病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0.44%和7.4%,说明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大,抗体水平较高。

2.1.2 居住地:农村94人,约占儿70.14%,农村儿童90人,其中留守儿童66人,约占农村儿童73.33%,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交通便捷,城乡一体化加快,人员交往增多,而农村儿童麻疹预防接种率低,而城镇经济较发达,预防接种率较高,致农村麻疹发病率明显高于城镇。

2.1.3 接触史:有明确接触史33人,约占24.62%,原因是近年来麻疹发病率低,多为散发。

2.1.4 发病季节:冬春季发病占全年发病人数的76.11%,夏秋季23.89%,说明冬春季为麻疹的主要发病季节。

2.1.5 预防接种史:有明确预防接种史30人约占22%;无预防接种史88人,约占65.67%;不详16人,约占11.94%。农村儿童预防接种麻疹疫苗率仅为2.22%,城镇儿童预防接种率61.11%,农村麻疹发病率明显高于城镇,说明预防接种麻疹疫苗仍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接种麻疹疫苗人群出现患麻疹,有下列两种原因:一是麻疹疫苗接种失败;二是可能接种时间较长,麻疹抗体水平已经下降。从有加强麻疹疫苗组 患者发病距接种时间最短3月,最长9年,平均3年3月,部分可能是接种失败;部分可能是距疫苗接种时间长,抗体水平下降。

2.2 临床表现

2.2.1 <8月和加强组的病人的病情相对较轻,发热、中毒症状、皮疹、并发症相对其他组的轻,甚至有7人无发热,这些为不典型麻疹,均在这两组中。说明这些患儿体内具有部分免疫力,有的是从母体获得性抗体,有的是主动免疫抗体水平未完全消失。

2.2.2 检出麻疹黏膜斑117人,约占87.39%。说明麻疹黏膜斑依然是早期诊断麻疹的主要依据。11例患者未检出麻疹黏膜斑;有的出疹时间提前或延后,甚至出疹先于发热,出疹顺序不典型,不典型麻疹易出现误诊。

2.2.3 麻疹患儿主要并发症:肺炎,约占79.85%,1例因肺炎出现呼吸衰竭致机械通气;心肌炎约占26.86%,无重症心肌炎;消化道症状,约占24.62%;喉炎Ⅱ°-Ⅲ°喉梗阻5例,约占3.73%;脑炎,维生素A缺乏症近年来少见,肺炎及心肌炎是近年来麻疹的主要并发症。50.74%血象增高,说明合并有细菌感染。

2.3 治疗:麻疹病毒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给予对症治疗,治疗并发症,合并感染加用抗生素,重症患者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者给予静脉人免疫球蛋白或血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缓解患者的病情,符合麻疹免疫治疗原则。

2.4 预防措施探讨

2.4.1 由于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因此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然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强化预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关键。

2.4.2 从有加强麻疹疫苗组患者看,发病距接种时间最短3月,最长9年,平均3年3月,部分可能是接种失败,部分可能是距疫苗接种时间长,抗体水平下降,因此建议加强接种麻疹活疫苗时间缩短;从<8月组看,发病率居第二位,建议首次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时间提前。孕妇患麻疹2例及1例新生儿麻疹,建议在成人特别是准备怀孕前的妇女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提高母亲麻疹抗体水平,使婴儿的抗体水平维持更久,从而降低麻疹的发病率。

2.4.3 本组病例农村留守儿童众多,建议疾控中心在农村卫生站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泛宣传,加强预防保健,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平台,加强农村冷链建设,加强预防保健,强化疫苗接种,给予留守儿童的关爱。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任红,等.传染病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74

[2]胡亚美,姜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8-732

论文作者:邢立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  ;  ;  ;  ;  ;  ;  ;  

麻疹病例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_邢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