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启示论文,当代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时代,人们在充分享受先进社会馈赠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之际,也深刻体会到社会变迁而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的苦涩。于是,为了解决人类遇到的越来越多的社会道德问题,当代世界各国都对学校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大胆的革新。站在这世纪性的教育潮流中,探索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把握其改革动态,借鉴其成功经验,更加科学地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充满挑战性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1960年代后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当代西方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发展趋势。
1.时代背景:世界道德危机的严峻挑战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1995年召开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注:桑洪臣:《世界面临社会和道德危机》,《光明日报》1995年3月3日)当代西方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学校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感到深深的忧虑,如美国学校暴力行为、吸毒现象严重,少女怀孕随处可见。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他们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只理解了一半,他们只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注:王瑞苏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7~88页)法国青年被人们称为“被牺牲的一代”,贪图享乐、吸毒、无人生方向。俄罗斯精神病专家鲍里斯·德拉普金认为,俄国青少年一代正在变得蠢笨、不断退化。在他们的性格方面形成了病态的劣性:残忍、好撒谎、有怨恨心理,对什么都无所谓。(注:王冬桦:《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日本自7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80年代以来,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校内暴力、欺骗同学、逃学、自杀等“教育荒废”现象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成为各种社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美国的一份教育改革报告认为,“二次大战以来,膨胀的个人主义传统变得越来越强大……社会失去了内聚的共性意识”,“今天的学生被人称为‘自我的一代’,只顾及个人的目的,追求个人私利,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的诱惑也在侵袭着他们”。一位全球问题专家指出:“工业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损人利己动机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树立对社会利益的责任感越来越没有兴趣。”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学校道德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并认为西方青少年学生的一个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却相对淡漠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在多元社会生活的准备,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能很好地对待职业、个人生活和政治,不能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许多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和性的满足。青少年中早孕,吸毒、性过错、自杀、暴力等现象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似乎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一些青少年成为道德虚无主义者,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以致引起了人们的“道德恐慌”,人们惊呼“道德教育处于危机之中”,(注:钟启泉编著:《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页)世界各国正面临着道德危机的严峻挑战。
2.道德呼唤:世纪各国日益重视学校道德教育
西方各国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学校道德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终演化为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呼唤,提出了“让道德教育来解决道德问题”的口号。在美国,据调查资料表明,约有66%的人认为,学校应在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方面承担重任。“在当今的美国,有太多的家庭、学校和教堂已不再履行他们作为道德标准的维护者和促进者的传统职责。”“解决办法是在我们的家庭、学校、企业、政府以及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提倡具有美国传统的核心道德标准,但最有潜力战胜这一全国国民性危机的是学校。”(注:王瑞苏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253页)人们要求在学校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帮助青少年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对团体与社会具有更大的公民责任心。英国著名教育家劳顿甚至认为:“没能系统地教授道德体系,也许是学校课程中最严重的缺陷”。
当今国外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拉姆勒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注:田国秀:《重视道德教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1991年4月,布什签发了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这份纲领性文件与德育有关:要求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合格;成年后必须掌握在社会竞争中和履行公民权利与责任时必需的知识、技能;每所学校都没有毒品和暴力,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纪律的学习环境。1993年4月,克林顿政府颁布了题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克林顿政府认为,“要恢复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1994年7月,克林顿总统签署生效的《美国教育改革法》中“使美国每所学校都成为无毒品、无暴力、未经授权不得携带武器和酒精制品的场所,并成为纪律好,充满好学上进风气的场所”就是一大目标。
日本是当代最重视学校德育的国家,1970年代后特别突出德育。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8年在其教改报告中就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注:焦焕章:《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兼谈对我们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5第5期)并在1989年提出,“道德教育工作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首位,并提出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五个关键措施”。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可以说,1980年代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基本集中于学校德育改革。
英国于1978年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研究制定统一的学校德育计划。1988年,英国政府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近期,英国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道德教育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是物质主义走向极端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在民族强大、国家兴旺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使然。可以断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受世界各国重视的程度会越来越高。
3.目标定位:倡导回归现实生活
今天的西方各国学校道德教育,已开始注重面向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生活。尤其学校道德教育既关注人的生活,又关注社会的发展,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为要求,从而不断更新、充实学校德育内容。
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包含着道德观念的灌输,而且包括着良好习惯、态度、情感、志趣和爱好的养成以及人格塑造、创造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其教育内容同传统相比,更趋向面向现实生活扩展,内容选择的原则一般是根据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如美国许多所大学开设了多种伦理课程,这些伦理课内容有:宗教教育、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国家法纪教育、国家方针政策教育、民主教育、和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现代人生活方式教育、消费教育、保护环境教育以及反色情、反吸毒、反暴力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无所不包,与生活紧密联系。近年美国教育还把人格培养和道德训练共同构成学校德育的整体内容。日本注意学校德育的广泛性教育,如日本从尊重自然的大自然教育入手,通过对学生精神、情感的陶冶,对学生进行尊重个性的教育、自我约束力的教育、劳作教育、尽量满足他人愿望和做人生开拓者及国际教育、以教师完美人格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教育等。日本为了使儿童保持勤俭美德,从3岁就实施消费教育。(注: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62页)而新加坡的80%~90%的小学开设“善良公民课”,中学设“存在与生存”课,在大学开设“儒家道德学课”。
4.价值取向:德育价值的调和化
长期以来,由于东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也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目标、内容的指导思想方面。东方国家强调“社会为本”,重视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把促进社会的发展放在德育的第一位;西方国家注重“个人为本”,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力,把促进人的发展放在德育的首位。因此,比较东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是各有利弊的。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个人服从社会,儒家礼教也好,家族观念也好,都是要求个人以社会为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受到很大抑制和约束。美国正相反,在个人和社会发生矛盾时,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有人甚至说:美国将来就毁在‘自由’上!”(注:心远:《在碰撞中产生能量——杨振宁教授答问录》,《光明日报》1994年5月7日)
这正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两种价值取向的长短。在当今世界性、全球性的德育改革大潮中,东西方都对自己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最终导致东方的“社会本位”与西方的“个人本位”德育价值的逐渐调和,并趋向综合。东方开始把人的“个性发展”、“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当作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西方也把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个人与社会和谐地融为一体,在东西方德育价值取向上求得平衡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切入点。
5.模式构建:突出学校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
过去,各国一直都是根据本国的传统或采用“德目主义”,或采用“全面主义”来实施德育。如今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各有利弊,各国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已逐渐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对立,逐渐趋向两者的综合,即既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学校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而亚太地区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也表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融合是当今世界道德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是学校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注: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出于对人类自身道德生活的提升与超越,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之间也有必要、有可能进行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相互借鉴与结合。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整合化,突出表现在东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渗透,古今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结合上。特别是当代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模式不断翻新,“理论教育”模式已被“价值澄清”、“道德推理”、“价值分析”和“社会行动”等模式所代替。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提出了五种新道德教育模式,即“榜样”、“解释”、“劝诫”、“环境”和“体验”。(注:潘发勤编译:《新的道德教育——二战后美国的道德教育的五种学习模式》,《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年第6期)这些模式可以说是多元道德教育模式相整合的新产物。
尽管各个国家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特征就是已逐步从追求虚无飘缈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注重有关应付现实问题的道德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校青少年的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强调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发展是当代西方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学校青少年道德素质能力与发展水平。
二、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在发展与改革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善于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系统学习、比较、研究、鉴别、思考,进而有效地吸收或借鉴,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诚然,每个国家的道德教育都是生存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不可能全盘照搬或简单移植,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文化性,也具有明显的全球性与国际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合理因素,对于更加科学地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三点启示:
1.崇尚“以人为目的”的现代道德教育
当前国外学校道德教育人性化趋向日益明显,在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有关政策方面,处处体现了对人性和谐完美的渴求。学校道德教育“以人为目的”,就要有益于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通过创造一个合乎人性、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培养和造就有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的理想品格。法国把人权和义务作为公民课的重心,德国把人性教育当作新德育的标志,日本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训练人民的激情来培养献身于祖国的公民”。(注:王世朝:《幸福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综观欧洲人公认的19个核心价值观,尊重人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综合各国公认的12个核心价值观,认为首要的是“关心别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在人性化方面取得一些改进,但与西方有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注:班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因此21世纪的教育应崇尚“以人为目的”,构建学校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模式。
2.注重发展学生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的教育模式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体系,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上要注重发展学生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的教育。因为在当今急剧变革的时代,价值多元化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判断与选择;在信息社会里,人们要学会对知识信息的判断与选择以及对道德价值取向的判断与选择;当代的青少年自主意识增强,开始要求选择及愿意承担自己的选择后果。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现状看,“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的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只是一种‘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在这种道德教育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可以说从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鼓励对自己的道德取向进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对中国大陆学校的道德教育而言,21世纪意味着传统的‘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必须转变为‘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注: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3期)站在新世纪的教育潮流中,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也指出:“应该使每一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当然,我们在借鉴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经验时,应注意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其道德选择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根据地区、民族的差异,选择培育与完善重在发展当代青少年的整体“道德力”的道德教育模式,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更富实效性,这将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个实际而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3.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应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
学校道德教育本身是一定民族文化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最先赋予学校道德教育的都是民族精神的培养,因为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是人类群体间最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人类群体性最根本的需要和结合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没有国家。因此,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如“无根”的美国人强调宣扬所谓“美国精神”,要求学校道德教育重视美国精神的培养;先天不足的日本人在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中长大;多民族、多信仰的新加坡始终高举儒家伦理的旗帜。事实表明,把培养民族精神当作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有成效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保证。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全球眼光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生一代,道德教育要致力于民族精神的培养,这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十分富有启迪意义。我们应当把学校道德教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应该重新审视、阐释、改造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克服过去割裂历史、否定传统的偏差,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开创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道德教育之路。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日本生活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国外教育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国外工作论文; 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