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

分析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

分析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张 喆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550025)

【摘 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所要面对的环境问题更加艰巨,因此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尊重自然,不断规范人类的活动,从而建立起更加文明的社会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员应将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在社会功能上实现较为密切的合作,并对环境伦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研究发现,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一份助力。

【关键词】 环境伦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随之出现的更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时,可持续发展理论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由于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也随之变得越发恶劣,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使得人们需要从多方面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时,人们逐渐注意到通过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概念,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便成为当前所有环境专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新型的环境伦理观

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环境越发的不尊重,以及对于自身所处环境舒适度的过分追求,所以导致当前全球的自然环境逐渐变得越发恶劣,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枯竭,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都是因为人类没有处理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逐渐出现了争议,并逐步形成以人类为核心与以非人类为核心的两种对立观点。以人类为核心所形成的思维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最为尊贵的事物,占领着至高位置,人类要远远优于其他任何物种,除人类外的物种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这种类型的人类常常过于高看自身,仅仅将自然环境当做资源库,远远低估了自然环境的复杂程度及危险程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然环境之中的法则。而以非人类为核心的思想则对人类核心思维模式进行了非常猛烈的反抗,非人类核心思维认为除人类之外,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物种均有着自身的意义,这些物种都是组成道德体系的重要部分。非人类核心思想虽然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但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性,抱着这种思想的人往往只能看到表面,却无法真正地了解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

无论是人类核心思想还是非人类核心思想,均属于环境伦理的一种概念,并拥有积极的一面,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而可持续发展理念便是在这两种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超越了人类核心与非人类核心两种思想观念,并将其优点加以吸收,从而将其转变成能够使更多人认同的环境伦理观。与人类核心思想不同,可持续发展观对于其他物种的定义源自于非人类核心思想,而它与非人类核心思想不同之处在于,这一理念更加注重强调人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当前人们的贫富立场过于不公、国家发展差距加大等,均是当前环境危机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著名学者布伦特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种种需求,还能够减少对当前自然环境的危害。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其实是从整体方面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等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使所有事物能够共同进步,形成良性生态循环,进而使经济、资源等事物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若是想要真正地得到较为理想的发展前景,相关人员便应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而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对不同关系加以调整,进而变成相互关系的纽带,便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

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应积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从各方面加以判断后可以得出,当前人们正处于与自然相敌对的状态,人们想要征服自然,却多次碰壁,造成了一部分人类服从于自然的现象。此外,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对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人类在进行环境改造的同时,应仔细思考如何对自然环境加以补偿,进而保证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

总而言之,通过种种伦理原则及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进而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提供了相关的基础框架,从而促进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让人在行动前能够发自内心地考虑自身行动是否会对人员、社会及其他事物带来不良影响,以实现所有事物和谐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出现,将环境伦理的范围由原本的人与人扩展到了人与自然,这不仅丰富了环境伦理的基本思想,还扩大了人类的责任范围,使人类重新地认识了自身价值。

代际公平指的是人们拥有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洁净、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而后代人也同样拥有这些权利。因此,当代人不可以仅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后代人所拥有的各项权利。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相关人员应将环境权利及环境义务进行统一,并在维护自身所拥有的环境权益的同时,为之后人们的生产发展进行维护。

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会对各方面造成影响,只有保证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才能彻底改善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将其作为中心点,扩散至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

代内公平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时,应得到平等待遇。此外,在对于生存与发展这两项权利而言,也应对所有事物一视同仁,并且相关人员不可为了自身的发展,损害其他地区或者国家的利益。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之中,任何资源都是有限度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以他人为代价,发展自身区域。在对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进行处理时,相关人员均需要坚持平等互利这一原则,互不侵犯对方的合法权益。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也需要确立这一制度内部的道德原则,进而建立起“全球伙伴关系”这一现象。

尽管此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在个税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了巨大的跨越,但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此次草案出台较为仓促,一些条款内容还比较粗放,还需要在未来的配套中加以细化。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的干涉力度日益增加,若是想要保护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减少人类各种的自私行为,便需要对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协调,保证两者能够和谐发展。人类生存的根本便是生态环境,世界上各种自然资源均应被全球人类共同保护与使用。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具有一定的伦理性及道德价值,其中还存在着全民性及普遍性,这让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在不同的国家得以实施。

3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现实意义

3.3.1 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内 P‐AMPK、P‐mTOR蛋白表达 细胞内AMPK及mTOR通过磷酸化后可转化为活性形式的p‐AMPK及p‐mTOR。通过Western Blotting对细胞内p‐AMPK及p‐mTOR的表达情况进行考察,结果发现,用药后增加细胞内p‐AMPK的表达水平,同时降低p‐mTOR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Met、2‐DG+Met组差异显著(P<0.05、0.01),其中2‐DG+Met组作用更强。结果表明,2‐DG与Met联合应用后能使细胞内能量感受器AMPK活化,同时抑制调控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关键性蛋白激酶mTOR的活化。结果见图5。

T表示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当ln innit>1.081时,T>0,说明只有在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值 (1.081)时,协同集聚才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如果创新能力低于1.081,协同集聚的区域经济效应为负。通过对ln inn的403个观察值进行排序,发现只有武汉和长沙在2005~2017年内ln inn全都大于1.081,说明这两个城市的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始终为正。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如上饶、吉安、抚州等城市的ln inn在考察期内从未超过1.081这一门槛,说明这些城市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一直为负。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是一种建立在新型生态自然观念基础之上的理念,并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发展条件,从而让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吸收两大环境伦理对立观念优点的同时,也彻底的超越了它们,进而形成更为适合当前发展需求的伦理观念。随着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究将会越发深入,人类也会更加自觉地调整这方面关系,使未来的经济社会得到更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福建小学教育经费的持续增加,也缓解了战时小学教育的压力。1940年福建省的国教经费为994014元,1941年增为1254897元[28]73;1942年全省教费列为10198450元,其中国教经费2079302元,到1943年,全省教费列为14944589元,国教经费2295768元[27]3。就这四年而言,国教经费就增加了1301754元。由于福建省对小学教育经费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4 总结

总而言之,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调节方式,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时,应全面地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此外,相关人员应加强对于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并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从而提高人类对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这两方面的伦理意识,进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调整,使其更为和谐,并为人类的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芳,杨彦京.“天人统一”环境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J].农家参谋,2018(20):279.

[2]杨栩,廖姗.环境伦理与新创企业绿色成长的倒U 型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7):1040- 1047.

[3]宋永永,薛东前,代兰海,等.中国区域环境伦理行为与环境质量互动格局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7):61- 69.

[4]史威.大学环境伦理通识教育若干问题释义[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91- 95.

[5]谢雄伟,黎书彤,包琰.论旅游环境需求主体行为合理化的伦理机制[J].经贸实践,2017(21):49- 50.

[6]王韶玉.我国冰雪运动产业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5):10- 16.

[7]奚源.环境伦理视阈下的北极资源开发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144- 149.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0688(2019)11- 0022- 02

【作者简介】 张喆,女,辽宁西丰人,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工程经济。

标签:;  ;  ;  ;  

分析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