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国研究所科学院系统_莫斯科论文

俄罗斯中国学研究机构——科学院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国学论文,研究机构论文,科学院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7.8

俄罗斯从事中国学研究的机构有数十家,人员有1000多人,(注:Осипов,ю.с.,2002г.,Приветственное 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АН академика Осипова ю.С.участникам ⅩⅣ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Европейской ассоци

)主要分布在科学院系统、高校系统和图书馆和博物馆系统。本文介绍的是科学院系统中的中国学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科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有远东研究所、东方学研究所和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这3个研究所都集中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学家,都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特色,都收藏有大量的中国现代文献和古籍。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РАН)于1966年9月在莫斯科成立。通信地址:117997俄罗斯,莫斯科,纳希莫夫斯基大街32号(117997 Россия,Москва,Нахимовский пр-т,32);电话:(7-095)1240835;传真:(7-095)7189656;电子信箱:ifes @ cemi.rssi.ru;网页:http://www.ifes-ras.ru。现任所长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М.Л.季塔连科(从1985年起),学术副所长为历史学副博士М.А.阿斯拉诺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В.С.米亚斯尼科夫和经济学博士В.В.米赫耶夫,全面工作由В.С.茹科夫负责,所学术秘书为历史学副博士А.А.科兹洛夫。(注:http://www.ifes-ras.ru/graph/idv/

rukovadst.asp)

成立30多年来,该所已成为俄罗斯综合研究中国问题的主要研究机构、协调俄罗斯中国学研究的最大科学中心和培养中国学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党、政、社会、经济、内外政策、意识形态及俄中关系等重大问题,为俄罗斯政府研究对华政策起助手和顾问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该所还综合研究日本、朝鲜半岛局势、国际政治问题、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俄罗斯同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关系和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等问题。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是俄罗斯科学院的主要研究机构,同时也是苏俄200多年汉学研究传统的主要继承者和延续者。许多苏俄汉学和东方学创始人、著名学者都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如著名的东方学家和汉学家Н.И.比丘林、В.П.阿列克谢耶夫、В.М.阿列克谢耶夫、Н.И.康拉德、М.И.斯拉德科夫斯基、В.А.克里夫佐夫(克立朝)和Е.Ф.科瓦廖夫等。目前,所内的知名中国学家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С.Л.齐赫文斯基和В.С.米亚斯尼科夫、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М.Л.季塔连科,以及获得俄罗斯自然科学研究院院士称号的Л.С.佩列瓦洛夫和Э.П.波沃瓦罗娃。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现有东方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语言学家、生态学家、文化学家和民族学家)200多人,其中教授和博士32人、副博士90人。(注:http://www.ifes-ras.ru/graph/idv/rukovadst.asp)该所下设8个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和东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为经济学博士в.в.米赫耶夫)、俄中关系预测研究中心(俄-中中心,主任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学术副所长В.С.米亚斯尼科夫)、中国历史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为学术副所长、历史学副博士П.А.阿斯拉诺夫)、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相互关系研究和预测中心(俄-亚太地区中心,主任为俄罗斯军事科学院和国际信息化研究院院士、军事科学博士А.В.博利亚特克)、东亚精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为哲学博士А.Е.卢基扬诺夫)、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为历史学副博士В.Е.帕夫利亚坚科)、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为历史学副博士В.П.特卡琴科)、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主任为历史学副博士Д.А.斯米尔诺夫)。(注:http://www.ifes-ras.ru/graph/idv/nauka.asp)。此外,还设有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图书馆,以及两个研究生班,即副博士研究生班和博士研究生班。副博士研究生班设以下专业: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通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哲学史、政治机构与政治过程、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国际体系与全球化发展的政治问题、亚洲与非洲国家人民文学、亚非国家和美洲与澳洲原住民的语言,培养经济、国际关系、历史、哲学、政治学、语文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形式包括面授班、函授班、考前班和专科班。面授班设有奖学金,凡成绩优秀的副博士研究生都有被择优派往国外进修的机会。博士研究生班设有通史、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专业,主要培养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专家。从1989年开始博士研究生班不仅仅只为本所培养干部,而且还为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科学中心培养干部,其教授形式只有面授博士研究生班一种,博士研究生经费由指派单位拨给,取得优异成绩的博士研究生同样也有择优派往国外进修的机会。外国副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实行商业管理。通信地址同上述所址;电话:(7-095)1240610和(7-095)1240129。(注:http://www.ifesras.ru/graph/idv/aspirant.asp)

远东研究所的中心任务是落实科学院的规划,特别是“20~21世纪之交世界进程中的俄罗斯与东亚”规划,该规划包括以下内容:(1)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与构成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东亚威胁;(2)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21世纪的俄罗斯与亚太地区;(3)东亚国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与预测;(4)21世纪世界全球化与地区化进程中的俄罗斯与中国;(5)亚太地区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为落实院科研规划,近几年远东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始终不渝地分析和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政治与国际活动中的最新变化;(2)研究和预测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俄中经贸双边关系与其他联系,中国在东亚和整个亚太地区国际经济进程中的作用与政策,为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充分利用同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可能性;(3)研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和整个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经济改革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结构特点与前景;(4)继续开展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现行法律,尤其是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的法制经验等问题的研究;(5)研究和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政治史与社会史的几个关键时刻,完成“改革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苏共(布)和中国的民族-解放革命”(出版档案文献)两项课题;(6)编写《中国精神文明》百科词典,研究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同俄罗斯欧亚文化的相互关系。此外,该所的主要研究方向还包括研究东北亚国家和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问题与国际关系新结构的建立,分析和预测俄罗斯同日本的关系,研究当代日本社会的内部进程和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新作用,分析和预测俄罗斯同朝鲜半岛的关系及其关系最佳化的科学保障以及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问题。该所各研究中心有明确的分工。中国和东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4)亚洲世界与东北亚国家的全球化问题。俄中关系预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俄罗斯与中国在全球与区域范围内的国家利益;(2)俄罗斯与中国;俄-中关系史、现代与前景;(3)台湾问题;(4)亚洲国家之间关系中的边界问题。中国历史和政治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与法制建设;(2)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各民主党派;(3)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20世纪80年代改革时期中国政党的主要问题;(5)中国政治与意识形态进程。东亚精神文明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跨入21世纪的中国文明:传统与现代化(人—民族—文化);(2)东西方培训与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此外,其他研究中心,如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相互关系研究和预测中心主要研究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到的威胁与挑战、俄罗斯远东民族安全的保障问题、亚太地区的区域安全问题、社会民族语言学问题;日本研究中心研究俄-日关系预测、日本的内外政策与意识形态、日本与东北亚的和平及安全和发展问题;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俄罗斯联邦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和俄罗斯联邦与韩国之间的关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韩国的内外政策、韩国的经济发展、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问题;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的科研计划包括向所内整个科研规划与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信息保障,在完成所内科研课题电子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现代信息保障系统,出版和宣传所内学术产品,出版物有《情报资料》(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е материалы)和各种信息快讯。(注:http://www.ifes-ras.ru/graph/idv/nauka.asp)

20多年来,该所经常举办各种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会议、专题“圆桌会议”、座谈会和其他各种会议,如2001年9月5~6日举办的“俄罗斯—中国—印度与全球化的挑战和三边合作的前景”国际科学会议、2002年5月28~29日举行的第8届“东亚地区哲学与当代文明”全俄大会,以及2003年1月13日召开的第28届“中国改革时期的国内政治进程”科学大会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举行的题为“中国、中国文明与世界:历史、现代与前景”国际会议将于2003年9月23~25日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举行,主题是“中国: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会议期间将分别举行以下分组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中国政治与社会关系的新范式”(主持人是法学博士Л.М.古多什尼科夫和历史学博士Н.Л.马马耶娃);“中国历史与历史编纂学:传统与现代”(主持人是А.М.格里戈里耶夫和历史学博士Л.С.佩列洛莫夫);“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及其社会政治后果”(主持人是经济学博士В.В.米赫耶夫和经济学博士Э.Д.皮沃瓦罗夫);“全球化与中国同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关系问题”(主持人是历史学博士Б.Т.库利克和历史学博士А.Г.雅科夫列夫);“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同其他国家文明社会之间联系的问题与前景”(主持人是哲学博士А.Е.卢基扬诺夫、历史学博士С.А.托罗普采夫和历史学博士А.В.洛马诺夫)。会议期间还将召开圆桌会议,题为“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中的中国”。(注:http://www.ifes-ras.ru/graph/konf/default.asp)此外,该所也积极参加全俄和国际范围内有关中国、远东和亚太地区问题的双边或多边学术会议,如参加了2002年8月20~24日在北京召开的题为“中国史”(1912~1949年)的国际科学大会(注:http://www.ifes-ras.ru/graph/novosti/06112002.asp)以及2002年8月26~28日欧洲汉学学会在莫斯科召开的第14届科学大会(注:http://www.ifes-ras.ru/graph/novosti/EASC-ru.asp)等。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国际联系极为广泛,不仅同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同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欧洲的20多个科学中心与大学建立了联系,如欧洲汉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汉阳大学、日本东海大学等。此外,该所自成立以来还以集体成员资格加入了欧洲汉学学会和俄中友好协会。俄罗斯汉学学会的大部分会员也主要来自这个研究所。(注:http://www.ifes-ras.ru/graph/idv/nauka.asp)

20多年来,远东研究所编写了大量论述中国和远东其他国家的著作、丛书、论文集、小册子以及其他各种文献。在中国研究方面,该所始终围绕着中国历史、社会、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理论与现实问题有计划、有系统地扩大研究活动。俄罗斯出版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大部头著作以及上千篇学术论文,大部分是该所负责编著和撰写的。据悉,近20多年来该所每年大约都出版25~40部学术著作和论文集,其中各派汉学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М.Л.季塔连科(责编),1999年,《中国的现代化与改革》;С.Л.齐赫文斯基,1995年,《中国所走的联合与独立之路(1898~1949)》;Э.П.皮沃瓦罗娃,1999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总结》;Э.П.皮沃瓦罗娃,1992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В.Я.波尔佳科夫,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70年代末~90年代前半期)》;И.Н.瑙莫夫,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形成与提高问题》;В.И.格卢宁(责编),1983年,《中国现代史(1917~1927)》;В.Н.尼基伏罗夫(责编),1984年,《中国现代史》;В.С.米亚斯尼科夫,1980(1985年,第2版),《秦帝国与17世纪的俄国》(1987年,第3版,哈巴罗夫斯克出版);М.Л.季塔连科(主编),1994年,《中国哲学百科词典》,莫斯科出版;М.Л.季塔连科,1985年,《中国古代哲学家墨瞿及其学派与学说》;М.Л.季塔连科(责编和后记作者),1989年,《中国哲学史》;В.В.马利亚温,1993年,《孔子》;Л.С.佩列瓦洛夫,1993年,《孔子:生平、学说与命运》;М.Л.季塔连科、Л.С.佩列瓦洛夫(责编),1994年,《中国社会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统》;В.Ф.索罗金(责编),1989年,《中国文学与艺术(1976~1985)》;М.Л.季塔连科,1994年,《俄罗斯与东亚:国际关系与各文明之间的关系》;С.Л.齐赫文斯基(责编),1990年,《18世纪的俄中关系》,第1卷;С.Л.齐赫文斯基(责编),1995年,《19世纪的俄中关系》,第2卷;В.С.米亚斯尼科夫,1996年,《俄中边界外交史》;Л.М.古多什尼科夫(责编),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体制》;Л.М.古多什尼科夫(责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的法制方面》;К.А.叶戈罗夫,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政治态势》;Р.М.阿斯拉诺夫,1999年,《中国文明与世界:历史、现代与前景》(1990~1999年历届学术会议报告提纲);В.С.米亚斯尼科夫,2000年,《20世纪的俄中关系》(4卷中的第1、2卷);Р.М.阿斯拉诺夫(合著),2001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现代问题》等。(注:以上各书均在莫斯科出版。)

有关中国的主要出版物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политика,экономика,культура,年鉴)、《远东问题》(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双月刊,俄文版和英文版)、《信息通报》(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йБюллетенъ,月刊)、《信息快讯》(Экспресс-информация,月刊)、《情报资料》(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е материалы,双月刊)、《俄罗斯报刊评论》(Обзоры российской прессы,月刊)。(注:http://www.ifes-ras.ru/graph/idv/publicacii.asp)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РАН)于1818年11月在圣彼得堡成立,原名为亚洲博物馆,1950年迁至莫斯科,1960年更名为亚洲人民研究所,1970年重新恢复原称——东方学研究所。通信地址:103031俄罗斯,莫斯科,圣诞大街12号(103031 Россия,Москва,ул.Рождественка 12);电话:(7-095)9256461和(7-095)9246692;传真:(7-095)9289780;电子信箱:webmaster @ orientalia.ac.ru;网页:www.orientalia.ac.ru:8101。现任所长为历史学博士Р.Б.雷巴科夫(从1994年起),副所长为语文学博士В.М.阿尔帕托夫、历史学博士А.З.叶戈林教授、经济学博士В.А.伊萨耶夫教授和И.М.伊万诺夫,所学术秘书是历史学副博士И.Ю.阿夫达科夫,所长助理为Н.В.瓦西里耶夫。

该所是俄罗斯目前最大的东方学研究中心,国际知名度很高。它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基础雄厚,现有研究人员500多人,其中400多位拥有学位。(注:http://www.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ivran/)著名汉学家Г.Ф.阿斯塔菲耶夫、И.М.鄂山荫、Л.З.艾德林、А.Г.克雷莫夫(郭绍堂)、Л.杜曼、Н.П.维诺格拉多夫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东方学研究所下设学术委员会、研究生部、图书馆、出版部、对外联系部、东方大学、圣彼得堡分所和科学部。科学部包括: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В.В.瑙姆金)、古埃及学室(主任Г.А.别洛娃)、印度研究中心(主任А.А.库岑科夫)、东方历史部(主任Д.Д.瓦西里耶夫)、远东历史与文化部(主任Д.С.拉耶夫斯基)、中国部(主任А.А.博克夏宁)、亚洲和北美国家国际关系综合问题部(主任А.М.哈扎诺夫)、朝鲜半岛与蒙古部(主任ю.В.瓦宁)、亚洲人民文学部(主任А.А.苏瓦洛娃)、科学信息部(主任Л.И.切尔诺鲁茨卡娅)、东方民族古代文献部(主任В.Н.纳斯基奇、以色列研究部(主任А.В.费多尔琴科)、比较理论研究部(主任Р.Г.兰达)、比较文化部(Ш.М.舒库罗夫)、中近东国家部(主任В.Я.别洛克列尼茨基)、独联体国家部(主任С.А.帕纳林)、技术-经济研究实验室(主任А.А.普罗霍热夫)、中亚经济实验室(主任А.И.金科维奇)、亚洲百科全书组(主任ю.В.甘科夫斯基)、经济研究部(主任В.А.亚什金)、东南亚部(主任Г.И.丘夫林)、南太平洋研究部(主任В.П.尼古拉耶夫)、亚洲民族语言部(主任З.М.沙利亚宾娜)、日本研究部(主任А.И.克拉夫采维奇)。(注:http://www.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ivran/struct/index.htm)其中中国部下设古代与中世纪史室、近现代史室和意识形态与文化室,主任为历史学博士А.А.博克夏宁,共30人(28人拥有学位)。(注:http://www.

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ivran/struct/chinese/index.htm)

东方学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现代东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学语言方面的迫切问题。研究中国问题是它的主要任务之一,侧重研究1949年以前的中国,特别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1950年以后,该所对近现代中国的研究有所加强。主要研究下列问题:中国古代史和1949年以前的中国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史;中国原始社会史的一些问题;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社会的社会问题;新时代的社会思想史;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史问题;新时代的中国农村;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氛围;翻译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文献。当前工作的重点有:(1)翻译古代文献;(2)研究20世纪的中国政党;(3)探讨中国文化的氛围。(注:http://www.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

ivran/struct/chinese/index.htm)

该所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讨论会、专题报告会、讲座、纪念会以及其他各种会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和讨论中国问题的会议要属自1970年起每年定期举办的题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的专题讨论会。与会者主要是俄罗斯科学院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的中国问题专家,有时也有独联体、东欧以及其他国家的学者。会议一般不限题目,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中国历史、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学、历史人物、意识形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文学与语言学、社会与经济、生态、考古、民族与宗教等问题,会后出版会议提纲和报告文集。第30次“中国社会与国家”专题讨论会是于2000年2月2~4日在东方学研究所召开的,大会由东方学研究所中国部主任А.А.博克夏宁主持,与会者听取了24个报告,如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В.Г.格尔布拉斯所作的题为“俄罗斯人谈中国人与俄中关系”的报告,雅罗斯拉夫尔大学С.А.舒比娜所作的题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报刊有关东正教传教团在北京传教活动的论述”的报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В.С.库兹涅佐夫所作的题为“当代中国宗教—思想生活的一些方面”的报告和俄罗斯科学院图书馆Д.В.鲁坚科所作的题为“关于外国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的报告等。(注:http://www.orientalia.ac.ru:8101/map-site/regional/chine/program.htm)

东方学研究所的国际联系十分广泛,经常参加有关中国问题的全俄和国际会议(如积极参加国际东方学家历届大会等),同外国学者进行互访、学术交流、共同编著书籍,以及交换出版物等。该所是欧洲汉学学会和全俄东方学家协会的集体会员。

该所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学、语言、社会经济、中外关系以及民族、考古等方面大量书籍的编写工作,如承担了《世界通史》、《哲学史》、《苏联大百科全书》、《文学百科全书》、《亚洲百科全书》中有关中国章节的撰写工作。重要的研究成果有:鄂山荫主编,1984年,《汉俄大词典》,莫斯科;О.Е.涅波姆宁,1974年,《中国经济史(1864~1894)》,莫斯科;ю.В.丘多耶夫(合著),1995,《中国与日本:暧昧还是仇恨?》,莫斯科;О.Е.涅波姆宁,1980年,《中国社会经济史(1894~1914)》,莫斯科;О.Е.涅波姆宁(合著),1990年,《中国社会结构(19~20世纪前半期)》,莫斯科;В.П.库尔巴托夫,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实问题:人口、农业和生态》,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Е.А.别洛夫,1997年,《20世纪初的俄罗斯与中国(1911~1915年的俄中矛盾)》,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等。(注:http://www.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ivran/

struct/chinese/index.htm)

主要出版物有:《东方》(Восток,双月刊,与亚洲所合办)、《亚非人民》(Народы Азии и Африки,双月刊,与非洲所合办)、《今日亚非》(Азия и 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月刊,与非洲所合办)、《东方学研究所简报》(Краткие сообщения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东方学研究所学术论丛》(Ученые записки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等。(注:http://www.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ivran/struct/chinese/index.htm)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析(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филиал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РАН)的前身是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于1950年迁往莫斯科时在当时的列宁格勒留下的东方手稿部。1956年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在东方手稿部的基础上宣告成立。通信地址:191186俄罗斯,圣彼得堡,宫廷沿岸街18号(191186 Россия,С.-Петербург,Дворцовая набережная д.18);电话:(7-812)9256461和(7-812)9246692;传真:(7-812)9289780。现任所长(从1996年起)历史学博士Е.И.克恰诺夫教授,学术副所长为历史学副博士Е.А.列兹万,东方手稿与文献馆藏部主任是历史学博士ю.А.彼得罗相教授,总务副所长为А.А.马林金,所学术秘书为历史学副博士И.Ф.波波娃和历史学副博士С.А.弗兰楚佐夫。(注:http://www.

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spfivran/index.htm)

目前,该所大约有150人。著名敦煌学家、红学家Л.Н.缅西科夫(孟列夫)和Л.И.丘古耶夫斯基,西夏学家Е.И.克恰诺夫、藏学家В.А.博戈斯洛夫斯基和А.С.马丁诺夫都在该分所工作过。该所下设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历史学博士Е.И.克恰诺夫教授)、历史学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是历史学博士Ю.А.彼得罗相教授,学术秘书是历史学副博士И.Ф.波波娃)、9个部和3个组。9个部是:东方手稿与文献馆藏部(主任为历史学博士Ю.А.彼得罗相教授。该部于1949年成立手稿修补室,负责馆藏部的所有手稿修补工作)、古代东方部(主任为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历史学博士М.А.丹达马耶夫)、近东部(主任为语文学博士А.Б.哈利多夫教授)、中东部(主任为语文学副博士О.Ф.阿基穆什金教授)、远东部(主任为语文学副博士В.Н.戈列格利亚德教授)、南亚和东南亚部(主任为语文学事博士Я.В.瓦西里科夫)、中国和中亚史料学与历史编纂学部(主任为历史学副博士А.С.马丁诺夫)、突厥学和蒙古学部(主任为语文学副博士С.Г.克利亚什托尔内教授)。3个组是:库尔德学组(主任为历史学副博士О.Ф.阿基穆什金教授)、远东文本学(текстология)组(主任为语文学博士Л.Н.梅尼希科夫教授)、佛学研究组(主任为哲学博士В.И.鲁多伊)。(注:http://www.

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spfivran/index.htm)此外,该所还设有副博士研究生班(主任为语文学副博士Е.Ю.克诺罗佐娃),不断培养历史学专业和语文学专业研究人员。(注:http://www.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

spfivran/aspirantura.htm)

该分所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在研究方面有明确分工:分所主要研究东方民族的文化遗产,侧重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收集、整理和研究中国手稿等资料是该分所的重要工作之一,具体研究敦煌文献资料、西夏手稿、藏文和西藏文化发展史等问题;出版《敦煌收藏物修补史》(История реставрации коллекции Дунъхуана)和《敦煌收藏物修补新阶段》(Новый зтап в реставрации коллекции Дунъхуана);继续完成敦煌文献的馆藏编目工作,并准备同上海出版社联合出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敦煌馆藏目录《古书》(Дневвняя книга)等。(注:http://www.friends-partners.org/partners/orient/org/spfivran/projects.htm)

圣彼得堡 分所经常主办或与其他单位联合举办有关中国问题的学术讨论会、报告会和 纪念会,如 1998年5月的举行的“唐代中国车邻邦”会议等。

标签:;  ;  ;  ;  ;  ;  ;  ;  ;  ;  ;  ;  

俄罗斯中国研究所科学院系统_莫斯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