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当代农民素质的主要对策——对湖南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的调查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湖南论文,对策论文,大省论文,强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根据省委“到百乡,进千村,入万户,号脉膊,察实情,开良方,着力解决农村发展突出问题”的有关精神,本刊记者将去年下旬在岳阳县、桃江县、湘潭县农村调查的情况和著名成教专家薛伯钧先生的调查报告合二为一,整理成文,向各级领导、广大读者汇报,为湖南由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提供决策参考。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80%的人口在农村。长期来,世人几乎把湖南和农业划上等号。谈起农业,必说湖南;说到湖南,必讲农业。有人这样比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湖南是支撑这个大国的一大柱石。
为了承担起农业大省的历史重任,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于1995年8月作出了加速建设农业强省的决定。由大到强,这是质的变化,是一个经济发展由低到高的飞跃,是从自然经济王国进入现代化经济王国的升腾。实现这种变化、飞跃、升腾的关键众人皆曰是提高农民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对策急待研究与探讨,笔者通过调查、走访,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科教兴农”大发展的趋势,增强提高当代农民
素质的责任感、紧迫感
强化当代农民素质教育,是党在新时期农村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农业强省建设的首要推动力。
从建国以来的历史发展看,我国农业有几次大的进步,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十一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震惊世界的壮举,大家预感到农业的再次进步、再次飞跃,必须是实施中央提出的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农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落实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明论断。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从湖南农业发展的现状看,农业科技进步,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已成为农业大省进入农业强省最大的影响因素。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湖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丘岗山地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农业结构的调整,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诸如农产品结构单一,粮食中90%是籼稻,畜牧业中90%是牲猪,水果中90%是柑桔。农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以1993年为例,林副渔三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6%,与农业资源极不相称,70%的山地和10%的水面分别只得到6%和5%的农业产值。农副产品精加工的程度一般不到30%,其中粮油复制率不到2%。农业方面的问题,最终反映在农业效益上,高产穷县、高产穷乡、高产穷村这种严重的现实一再惊醒我们,要把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产品优势,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关键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无数事实证明:劳动者素质不高,最好的决策方案,最富的自然资源,最大的生产潜力,最美的建设蓝图,都无法转化为两个文明建设的财富。为此,我们必须对农村骨干层层举办培训班,认真学习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握新的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时代责任感、紧迫感。
二、充实与健全农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
据调查,我省现有农业教育的管理机构与“科教兴农”的大发展趋势是极不相适应的,主要表现在“空、散、弱、短”四个方面。一是空。原有的一些管理机构如成人教育委员会、农科教协调小组大都是空的,有牌子,没有位子,更没有票子,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相当普通,特别是县乡两级;二是散。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特别是农、科、教三家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形成拳头,因而起不了大浪;三是弱。业务管理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农业教育服务部门十分薄弱,在四大块教育中,多数排不上号,随意性、依附性、虚弱性很大,经不起任何冲击;四是短。主要是短期行为突出,对理论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法规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还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现行这种管理上的弊端,急待迅速加以解决:
第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指挥机构。大农业、大科学,必须有大教育相适应,为此建立农、科、教结合的统筹、协调、指挥机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这一机构的设立不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搞个“改良型”了事,而是要真正形成有职、有权、有责,敢想、敢试、敢为的“改革型”行政实体。
第二、加强业务管理。农业教育不论涉及多少部门,毕竟是一项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发挥职能作用,而且起到中介的核心作用。因此现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在机构改革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撤并。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安排推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积极创造条件,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建立省地县农业教育的科研机构。如教研室、教科所、教学研究中心等,承担起理论研究、教材编写、教育培训、科技引进推广、项目选择论证、农业教育规划的设计等工作,把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信息,科研资料的调查、收集、整理、编辑等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抓紧抓好。
三、加大农业教育的改革力度。探讨合乎实际的改革方案
从我省实际出发,宜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①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选择最佳的改革方案。三教统筹,农科教三家结合,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三个计划配套,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这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出发点。
②改革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特别是带“农”字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坚持从有生产实践经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二年以上的高中毕业生中安排一定的招生比例。统一报考,单独录取,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对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制订择优录取政策。毕业后实行统一分配,原则上县来县去,乡来乡去。
③积极发展农村大中专远距离教育,为初高中后继续教育、农民自学成才教育广开学路。把农民学历教育,特别是广播、电视、函授教育积极引向农村,引向农户,引向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村青年负担,这是社会主义教育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一项基础工作。
④大力发展民间科研团体和科研组织,活跃农村的科研风气。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与推广,一些民间科研组织正在蓬勃发展起来,如“科教示范户联合会”、“庭院经济协作会”、“特优水果研究所”、“民间沼气建设服务站”、“青年业余文艺创作组”、“农民职业技术讲习所”、“农村婚丧喜庆精神文明服务队”、“民间业余演出轻骑队”等等,实践证明:这种自愿组织的民间团体和科研组织、服务组织,能够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功能,满足知识青年兴趣爱好的选择,丰富知识青年精神寄托的需求是大有可为的事业。
⑤在农村两大队伍建设中,大胆启用具有初高中毕业文化的有用之才。一是基层干部队伍,二是农业科技队伍。这两大队伍,是巩固壮大基层政权、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希望所在。农民常说:“农村要致富,科技要到户”,“科技要到户,要有好干部”。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两支队伍,普遍反映有“五个先天不足”:一是文化偏低;二是年龄偏大;三是专业人才奇缺;四是管理才能很弱;五是信息闭塞,特别是缺少对新信息的收集和储备。为此,大胆启用有初高中文化的有用之才,多快好省充实和加强农村两支队伍,这是增强整个农村工作活力和初中高中后继续教育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
⑥认真开展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即“绿色证书”的试点工作,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民技术教育体系走出一条新路。试行“绿色证书”制度,是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一项历史性的改革。因此,选择在乡初、高中毕业生作为实施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的重点对象是有许多好处的:一是使技术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建立在文化起点较高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资格证书的可行度;二是把初、高中后的继续教育同松散型、随意型逐步引向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促进人才培训与经济振兴同步发展。
⑦建立健全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网络。在现阶段,可以形成若干个服务体系:一是理论指导体系。在各级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团体中,成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专业学术研究会,探讨这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二是政策配套体系。计划、劳动、人事等部门要瞄准农民特别是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这一庞大的“人才库”,在培训、使用、交流等方面制订有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转和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由教育部门牵头,对各类办学实体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考核。四是宏观管理体系。在农村应由农科教三家联合,由各级农科教中心归口,把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与:“星火”、“丰收”、“燎原”计划的实施、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乡镇农科教中心的建设、农村商品基地的发展、远距离教育的兴办等有机结合起来,联成农科教一体化的网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齐心协力成就一番事业。
⑧注重提高各类农民学校的办学效益。农民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现实性很强,因而农民对直接效益、当年效益、切身效益淡薄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总是不那么欢迎的。学有所用,用有所得,吹糠见米,速学速成,这是农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紧迫心理。为此,不论何种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效益意识。一般讲,可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作重点考究。
四、更新农民教育的投入观念,开辟投入的多条渠道
教育被人看成仅仅是为经济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育已成为人类社会一切产业中最基础的产业。农民教育投入实质上是一种产业投入。有人说,它是有形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有限的投入,无限的生产;今天的消费,明天的生产。为此,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必须更新观念,有清醒的认识:
①通过农民教育,把一般的劳动力训练成熟练的、复杂的、专业的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种用于影响、改变劳动质量,提高劳动水平与劳动效率的教育投入自然属于生产性投入。
②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表明,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可以把社会生产向前推进一大步。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为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立下汗马功劳。近20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24亿亩,增产粮食达2400多亿斤,相当于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人平提供粮食2400公斤,这在世界农业史上是空前的。可见,这种通过教育培训出的人才,去创造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并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物化成产品,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培育人才的投入乃是一本万利的伟大事业。
③发达国家早就把科技教育投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投入。美国舒勒茨教授通过调查,发现美国生产的增加,由于技术设备的改良仅占五分之一,而五分之四是由于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而改变了生产与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的结果,所以,作为用于改变人才素质的教育投入,是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的一种特殊产业的投入。
农业教育的投入是建设农业强省的经济条件和物质保证,必须沟通多条渠道:
①增加政府的直接投入,省、地、(市)县各级政府必须重新从整个国民经济支出中单独立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比例,并随着生产的增长逐年提高。
②从农、科、教三家事业经费中确定分成比例,一般应不低于财政拨款的2%,主要用于农民教育的活动费用。
③对“星火”、“燎原”、“丰收”三个计划的实施项目实行无偿支援或贴息贷款。
④建立农业教育基金会,扶贫助学基金会或奖学基金会。
⑤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用于扫盲和农村农民技术教育的部分要保证10—15%。
⑥鼓励城市企业单位、大专院校、知名人士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教育,乡镇农校、农科教中心实行定点支援。
⑦省政府确定每年补助乡镇农科教中心的经费,根据事业规模的发展,宜迅速提高标准,并严格督促到乡到位。
⑧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建设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通知精神,全省到2000年,要有10—15%的乡镇成人学校达到示范校标准,省、地(市)、县三级要实行重点支持,所在乡、镇要象建设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一样切实抓好这项基本建设。
⑨对农业院校带“农”字专业的困难学生,要酌情提高生活补贴标准,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⑩对县、乡、村各类农业学校,成人学校、农科教中心、农民技术培训中心的校办产业,应在减免税收、划拨生产基地等方面享受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的同等优待政策。
⑾各级各类成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举办经济实体,由“输血机制”逐步转变为“造血机制”,提高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五、认真学习与实施有关政策法规,积极创造有利于农民
素质教育的优良环境
第一,树立坚强的法治观念,对中央已经出台的政策、法规中与农民教育有关的部分必须用好用够。重新组织学习、宣传与实施,把农民的素质教育逐步引向正规法、制度化、法规化的轨道。
第二,用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农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此,各级党政领导,必须力争达到五项要求:一是明文规定了的对农民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要不折不扣地兑现落实,决不能找“借口”,搞“变通”;二是政策规定中有伸缩性、有幅度的,要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则去落实。一般来说,“给”时要从高限,“取时”要从低限;三是上级只规定了原则而没有规定具体条文的,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农民教育的深厚感情,制定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四是上级没有政策规定的,要按照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整体战略和湖南建设农业强省的整体部署,积极出台本地区本部门的政策措施;五是同时面向各部门的政策规定和保障措施,执行时要体现教育优先的战略思想,向教育倾斜。
第三,借鉴国外的经验,加速促进成人教育的立法工作。目前,在《教育法》的统一规范下,成人教育的立法工作已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要求尽快建立。从国外看,许多国家的成人教育立法早在二十世纪就开始了。1924年英国制定了《成人教育规程》、1958年日本制定了《社会教育法》、1965年美国制定了《成人教育法案》,在这些成人教育法规中,农民教育,特别是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占有很大的比重。成人教育立法已成为各国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世界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普遍趋势,我们预见,湖南在建设农业强省的伟大实践中,必将在农民素质教育方面探索一整套经验,为整个成人教育的立法提供可靠的依据,打下坚实的基础,作出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