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从化学阅读推广的实践例谈理科经典阅读的价值与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论文,途径论文,化学论文,价值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典就是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 ——作家蒂姆·洛特 一谈到经典阅读,大家更多时候联想到的是文学经典的阅读,其语言文字的描述让你常常会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亡或欣喜或落泪,可以说一次经典的阅读甚至就是一次人生的经历,期间也充分体现了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与魅力;当然,经典文学除了其文学价值外还具有伦理价值,对伦理问题的揭示和其特有的道德引领是这些作品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同时,说到文学经典,人们能想到的或许也只是耳熟能详的国内外经典名著,和这些名著中呈现的精彩画面…… 而我今天要谈的理科学科之一化学学科经典的阅读似乎离这样的景象很远很远。学生对阅读本身有许多认识误区,甚至对不少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是一种负担。为了考试的阅读,其乐趣和价值影响还剩几分我们不得而知,更何况是对深邃难解、枯燥无味的理科经典的阅读,它不仅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时还需要一些推理和思考,甚至还要通过动手实验进行细致的观察来验证,显然这对阅读就有了更高且更深层次的要求。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则告诫学生,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基于这样的原因,理科经典阅读很难从大部头的阅读开始,更多时候必须通过课堂嵌入式教学,分享论著中精选的片段或专题内容,这样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经典片段作为引子或是知识拓展、思维提升渗透其中,能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更多经典阅读的兴趣,并从纯粹的阅读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质疑、验证乃至走上创造和创新之路。 化整为零——让化学经典阅读欲罢不能 《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探源》是一本令读者爱不释手并常常流连其中的化学经典著作。本书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迄今为止已知的110种化学元素发现的年代、过程、途径及命名依据,系统全面且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不仅有详尽的史料知识,也收录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每一个元素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读者收获的不只是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既有可读性又有专业性,这不失为一本雅俗共赏并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点燃中学生科学探究激情的科普读物。 尽管如此,对本书进行一次性阅读的可能性并不大。110种元素,110个元素的发现史,不一样的命名方式、性质和用途,如果只打算进行一次性阅读,不仅会消化不良,对很多元素认识不足也容易让人失去阅读耐心和兴趣,即便读完一遍,能够真实准确记忆的部分也不多。因此,对这样的经典的阅读我作了化整为零式的尝试: 化学必修1最先接触到的非金属元素是卤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代表元素为“氯”。因此,我引导学生的阅读就是从氯元素的发现开始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我将原文材料进行艺术处理,冠上耐人寻味的标题——“不幸的舍勒与幸运的戴维”。学生被标题吸引,迫切想知道究竟在舍勒和戴维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的自觉阅读就这样开始了。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目标和意义,我还特别设计了几个阅读思考题: (1)18世纪,科学家们对酸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对酸定义的认识。 (2)“失败有原因,成功有方法”,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舍勒的失败和戴维的成功? (3)Chlorine(氯)源自希腊语Chloros,原意为“绿色”,清末翻译家徐寿就把”氯气”译为“绿气”,请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描述氯元素的发现过程。 问题(1)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重要性,错误的概念和理论会导致错误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影响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问题(2),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舍勒的自负和想当然中得到警醒,而从戴维的执著和勇气中获得启迪,进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思维品质;问题(3)则希望为学生提供一种便捷、高效的学习与记忆的方法——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了解发现“氯元素”的艰难历程,并认识到真理和权威也是可以被质疑并发展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了这样一次示范性的导读过程,接下来对其他非金属及金属元素的阅读就变得简单而有趣,更多时候我会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阅读,并且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参与思考。这样的碰撞让阅读变得有趣、深入而有意义,让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探源》中更多元素的发现史的探究欲罢不能,而对这本书的阅读才能进行到底。 设置情境——在冲突中深化并拓展学科经典阅读的方式和途径 课堂是眼睛与眼睛的相逢、思想与思想碰撞的地方,是灵魂的探险、人生的探讨、心灵的探索,更是引领经典阅读的最佳时机。而这样的努力对理科课堂来说同样是困难的,需要教师将学科经典的论述及其对科技发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多角度地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个体化的成长和思考。对理科教师来说,在进行这样的设计的时候,不仅要紧扣教材也要脱离教材的苑囿,既要备材料还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现有认知和理解能力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情境可以以习题情境形式出现,也可以以课后小论文形式出现,或者两者结合,让主题阅读得以延伸,对理科阅读的促进大有裨益。 例如,我在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对氮元素及其化合物NO、一场宁静的革命--从化学阅读大众化的实践看科学经典阅读的价值与途径_诺贝尔论文
一场宁静的革命--从化学阅读大众化的实践看科学经典阅读的价值与途径_诺贝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