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祥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水利工程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作用。要真正落实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必先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扰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对已经损伤的系统进行修复。本文主要就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有效运用
1 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原则
1.1 生态修复要以人为本
生态修复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宗旨。生态修复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来保障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时刻牢记生态修复以人为本而非以环境为本,不可主次倒置。但生态修复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忽视我们的身边环境。人类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自然资源,相应的会影响自然环境。坚持生态修复以人为本,应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在保障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相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与环境机会成本的最小化而不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此来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生态修复要以仿拟自然环境的有益效果为标准
在河流整治、水土流失等水利问题的治理过程中,水利生态修复的是否实现的标准不是原始状态恢复与否,而是仿拟仿拟自然环境的有益效果是否接近原始态环境,考量的是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得以实现。原始生态环境恢复,这一目标过于理想化,于目前的情况而言,能实现的是对各种生物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优、受人类活动影响少的环境进行仿拟,使之生态功能得以实现、达到近似理想状态的生态环境。
1.3 生态修复要以仿拟自然环境的有益功能为手段
尽管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已经有了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不可否认人类对自然界仍然存在许多未知,对自然界的功能及规律的认知也存在局限性。当前,在生态修复上,我们只能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主观能动的自然态环境仿拟,实现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利的功能作用。仿拟自然环境虽不能完全取代原始态自然环境的各项功能,我们仍要在不断探索运用自然环境,在更短时间内,更好地实现仿拟自然环境的有益功能。
利生态系统修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予以完善。水利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水利生态修复工程中的拟自然理念,运用到水利工程中不仅能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生态系统修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予以完善。水利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利生态修复工程中的拟自然理念,运用到水利工程中不仅能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2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
2.1 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导致当前水土流失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自然生态退化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情况,则需要加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具体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情况来加以治理。对于盐碱地可以通过对周边地区进行围栏封育,有效的减少植被损失率。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地区,则宜修建一些水利工程项目来加快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治理和修复。
2.2 制定修复计划,因地制宜治理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与各区域特点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并对治理区域进行划定。针对于水土流失种类不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在具体治理工作中,可以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原量,更好的发挥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优势,可以通过将种植草本植物与灌木、乔木相结合,实现不同的植物的协调搭配,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以便于最大限度的获得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自我修复中,其需要借助于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来实现,因此要想将生态自我修复进行落实,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条件,具体还需要根据各个区域生态自我修复内在潜能和期限的差异,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来制定具体的策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于多种人工手段,进一步增强生态自我修复的整体效果。因此在生态自我修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落实好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并对生态自我修复与人为手段辅助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
2.3 协调好小流域综合防治同大区域整治维护之间的关系
针对于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防治,需要在人口聚集及较高密度的区域来开展,同时将工程、生物和农业等多项措施相结合,在小流域区域范围内进行系统化治理过程中,需要协调好当地居民的粮食及收入,并从小流域开发及大区域维护等为基础,从而为后续大区域封山禁牧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条件。当前我国各区域人口多,土地面积有限,土地资源开发使用频率较高,这也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因此需要重视小流域综合整治方法的应用,可以达到较高的整治速率及较好的整治效果,但在实际整治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治的面积较小。对于一些地域广阔及人烟稀少的地域,可以推行大区域整治维护,以此来来提高整治维护的效率,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防治面积的有效扩展。
2.4 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完善区域水土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做好区域主干河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推进各行政村域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规划,全力实施水土保持基层常规监测点建设,有效开展辖区水土流失和防治监测评价试点工作,全面深化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大治理开发力度,不断探索水土保持投入多元化新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保护水土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很高,需要提供相宜的环境背景,植物的成长所需求的环境条件可概括为温度适宜、气候温和、降水充足,因而在实行生态修复的区域内,人类务必要采纳相应的措施来维持生长环境的稳固性,在限制人们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来管束当地居民不合理的行为举止,必要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惩戒机制,对于部分地表状况已经极为恶劣的区域,只能依靠采纳有效的工程手段才能防治水土的不断流失,在采用工程手段维持水土时,一定要严格地遵循有关的方针政策,避免二次损害的出现。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生态系统修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予以完善。水利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水利生态修复工程中的拟自然理念,运用到水利工程中不仅能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一丁.生态技术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8):426-427.
[2]张强,傅晓文,季蕾,祁志冲,王加宁.生态堆技术修复老化油泥污染土壤[J].环境工程学报,2017,11(11):6142-6146.
[3]顾晨洁,王忠杰,李海涛,宋春丽,聂竹君.城市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城乡规划,2017(03):46-52.
[4]吴革,应群姣,赵钰燕.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4):12-13+16.
论文作者:于卉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生态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区域论文; 水利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自然环境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