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发展与劳动力流动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劳动力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经济特区在短短的17年间,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兴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此过程中,大量涌入的劳动力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场的深圳,对此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特点与规律,对未来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引导好伴随出现的劳动力流动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经济发展与劳动力流动的相互关系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借助特有的优惠政策,在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方面领先一步,企业用工基本面向市场调节。由于劳动效率高,工资水平也大大高于内地,因而对内地员工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深圳的经济发展证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流动日趋活跃,规模迅速扩大。
1、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增加相互促进。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特区后,深圳经济百业俱兴,由于迅速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各行业、各单位通过人才市场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这些人以社会财富创造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其迅速增加,又为特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两者呈相互促进的关系。据统计,从1979年—1995年,深圳社会劳动力由13.95万人猛增至244.9万人,增加了16倍,每年平均增加14.43万人,年均递增率接近二成;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及2亿元上升为796亿元,增加了404倍,平均每年增近50亿,年递增率高达45.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则由1.13亿元提高至300亿元,增加265倍,平均每年增18亿元,年递增率达41.8%。
2、经济发展的差异,促使并加剧了劳动力的流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根据利益原则而进行的。首先,市场经济越繁荣,对外地劳动力吸引力越强。随着深圳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995年深圳城市居民人均年实际收入达12153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517元,均为十年前的6倍以上,两者都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恩格尔系数则由八十年来的58.2%,下降为39.4%,减少了16.8个百分点,说明深圳人在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迅速提高,优裕的生存环境吸引了外来人口大量来深。其次,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对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外推力越强。由于特区就业门路广、赚钱机会多等原因,刺激了当地劳动力,特别是相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
3、劳动力流动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时期对外来劳动力的影响各有不同。同时,劳动力对经济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亦不可忽视。
第一阶段,从1979—1984年,称为深圳经济启动阶段。在此期间,深圳百业待兴,其经济特点是:发展速度快、增长势头猛,劳动力贡献率高,建筑业与工业各领风骚,而劳动力变化则呈现“三个为主”的局面,即:体力型为主、当地人转移为主、政策性进入为主。据统计,五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多,年递增率高达64.2%。社会商品零售额猛增了近16倍,年递增率达到78%的惊人程度。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对劳动力弹性分别为4.49∶1与5.45∶1,即劳动力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4.49与5.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社会劳动力增加到27.3万人,增加近1倍。
第二阶段,从1985—1989年,称为经济成型阶段。在此期间,深圳经济由打基础转向抓生产,由建筑业、工业齐头齐进转向以工业为龙头,由高速发展转向结构调整,由落后的商品生产转向外向型商品经济,为深圳经济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而外来劳动力则出现了:涌入呈狂热性,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大大加快,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迅速降低的局面。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递增率降至33.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增递率仅22.1%,比劳动力的递增率低了近6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深圳劳动力五年增加了6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3万人,相当于第一阶段五年的增加量,在涌入的劳动力中80%进入了工业企业。而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则由上阶段的11.1∶45.5∶43.4,变为7∶48.4∶44.6,形成了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局面。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对劳动力的弹性降至1.18∶1,即劳动力对该指数几乎失去弹性。
第三阶段,从1990—1995年,称为深圳经济发展提高阶段。在此期间,深圳经济由数量发展转为质量提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已逐渐成为深圳市的支柱产业。而外来劳动力则呈现:运动出现理智性,而规模仍在扩大,就业结构继续调整,知识层次迅速提高,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及外来劳力回流的局面。据统计,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于1990年突破百亿大关后,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平均每年的增量超过百亿,年递增率回升到41.8%,至1995年已达796亿元。同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个亿,年递增率超过三成。六年中,社会劳动力增加了151.3万人,平均每年增25.2万人,接近于上一阶段的2倍,而年递增率降为17.4%,比前期低10个百分点。
劳动力流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外来劳动力对深圳的经济建设与市场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随着经济波动而派生出来的一些矛盾,也成为摆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主要表现在:
1、失业率上升,社会综合治理任务日趋繁重。受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影响,部分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许多员工则闲置或半闲置,再加上大量外来劳动力的盲目涌入,失业率已成为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据了解,在刑事犯罪分子中,失业人员占95%以上,19—23岁的人员占95%以上。这两个“95%”充分说明了劳动力盲目流动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
2、劳动力急剧增加与城市整体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外来劳动力成份复杂,进入特区多属无组织性的,亦不可能对其涌入进行计划。这些人初来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收入也不高,再加上户口不能马上解决等情况,因而在医疗、住房等方面难以安排,使得这些人在深圳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也给深圳向国际性城市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此外,深圳市在人口激增的情况下,供水、供电已显不足,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垃圾处理更是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些都一直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3、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加大。劳动力的流动在给深圳带来经济资源的同时,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据反映,深圳市计划生育工作难在外来人员与私营企业的员工。由于外来劳动力在年龄段上刚好与生育年龄段相一致,因此大批青年劳动力的增加必然造成人口的自然增长。据统计,自1984—1990年,深圳的出生率由11.5%上升到16.1%,自然增长率由8.1%上升为13.3%。
4、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与低素质劳动力大量过剩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员工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热点已越来越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咨询行业、金融业、生物工程等,这都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与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有资料表明:深圳1995年拥有各类专门人才仅15万人,占总人口的5%;而上海1992年底相应人数就已超过90万人,占总人口的7%。说明深圳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需大大提高,才能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