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郁达夫“自叙传”中的“自我艺术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21)在《郁达夫小说的叙事策略和现代性“自我”建构》文中研究说明
苟爽[2](2021)在《论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人格矛盾》文中指出
沈佳佳[3](2020)在《日本私小说影响下的郁达夫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非常重要又极为独特的先行者。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郁达夫小说受到多国文学的影响,但导致他作品风格与形式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私小说。郁达夫有将近十年时间是在日本度过,个人的忧郁气质、时代因素和日本留学经历,是郁达夫主动接受日本私小说的主要原因。郁达夫将“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固有模式,融入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影响的小说作品。全文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叙述了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的相遇。日本私小说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发展下的产物,但是它起源于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岛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棉被》和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三篇日本私小说作品对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影响较大。笔者通过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阅读,概括出日本私小说四个基本特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吸引了像郁达夫这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去往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论述部分,该部分着重分析郁达夫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间的关系。郁达夫借鉴了日本私小说“自叙传”、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颓废心境和散文化结构四个特点,并结合郁达夫的《沉沦》和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来阐释郁达夫自我小说的形成过程。此外,郁达夫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实现了对日本私小说的超越,不再单纯的拘泥于个人世界的描写,更多是用“以小窥大”的方式展现了郁达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性解放精神的追求。第三章主要阐述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相契合的原因。一方面,郁达夫身上的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文学抒情传统正好与日本私小说相契合。另一方面,在日本留学时期,郁达夫经历了经济的窘迫、民族的衰弱及民族歧视,这种经历与中国近代的落后的焦虑感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个体焦虑与民族命运的复杂混合导致了其独特的“日本体验”,从而影响了郁达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进而直接决定了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这种文体样式的相遇和认同。第四章主要论述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开创性意义。郁达夫对于中国传统小说模式的突破使郁达夫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先锋人物;开启了“五四”文学浪漫主义风格的先河;在思想内涵上实现对私小说的超越,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对于中日文化交流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吴晓桐[4](2020)在《“苦闷”的现代性 ——郁达夫小说的城市体验》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学作品中诸多的空间意象中,城市作为一个大类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中,有关城市的内容非常丰富,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并且其中蕴含着他独特的城市生活体验。综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他更注重对小说中空间的营造,并不致力于对主人公的生活作全面的描述,也不企图反映复杂的现实,而是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来书写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体验。这种体验与郁达夫大量的城市书写有密切关系。本文立足于其大量与城市相关的小说文本,通过古今纵向、五四时期横向两相对照,探讨郁达夫城市体验的独特性。除绪论和结论外,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郁达夫小说展示的城市空间进行概述,并深入分析其城市书写特色的成因。首先,郁达夫所处时代的社会空间处于巨大的转型期,在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郁达夫小说中主要涉及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显示出现代化的特征,其偏向描写的具体城市空间也多与现代城市生活有关。其次,对影响郁达夫城市空间书写的因素进行探析。一是在五四历史文化语境下,郁达夫身上新文人的旧习气的形成因素有二,其一为五四启蒙话语和当时的社会思潮熏陶,其二是西方文化影响与传统文化中文人习气的继承与转化。二是从郁达夫自身出发,分析城市生活对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双重的影响,即城市漂泊者在生活与精神上的双重无根状态,是由于五四时期新旧文化冲突下产生的精神矛盾,以及城市的现代转型期的畸形发展带来的生存矛盾,共同造就了郁达夫这一批新的都市浪子。第二章对郁达夫小说城市空间人与城市的距离感做分析。首先以城市漫游者为视角切入小说文本,从城市地标建筑、城市的大街小巷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表现出的主人公在主观情绪影响下与城市的隔阂。其次以古代小说中的城市描写进行比照,发现新文人从“政治”到“个人”、从“公共”到“私人”的逐渐脱离传统的城市体验。第三章分析郁达夫小说城市空间中人的沉沦。郁达夫小说中涉及的具体城市空间,大多离不开酒、戏与妓,以及与前者相对的自然空间。在城市书写中,自然空间主要由城市内外的公园进行一种替代。风月场与自然空间都无法消解主人公的生存困境,风月场带来的是更深重的身体苦闷,而公园难以消解精神之苦。与之对照,这样的城市空间关照体现了郁达夫对传统文人习气的继承,以及向现代性的转变。第四章以五四小说中的城市空间体验书写作为参照,探讨同时期郁达夫小说城市空间书写的独特性。五四时期总体压抑的城市空间体验形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鲁迅和乡土作家们徘徊于城乡之间选择怪圈,二是乡土抒情作家向古朴山水的回避,三是女性作家限于城市局部的迷茫,整体上对五四时期作家笔下混乱的城市空间体验进行归纳,突显出郁达夫城市空间体验独特性,即清醒的真实,苦闷之下的挑战。
林云[5](2020)在《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眼泪书写》文中提出郁达夫因其小说风格的大胆独特而扬名于五四文坛,但其小说中频繁的眼泪书写却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注意。本文从小说中的眼泪书写这一细节入手,梳理郁达夫的创作道路及其抒情小说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第一章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眼泪书写现象。郁达夫小说中眼泪书写的情感内涵表现为身世之悲、爱欲之殇和生计之难,这些情感内涵共同交织成了郁达夫的精神困境;在与柳亚子的政治诗歌和徐志摩爱情篇章的对比中,郁达夫小说中的眼泪书写在情绪的涌流中也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而眼泪书写从泛滥到枯竭,折射出的是郁达夫创作风格的转变。从个体主观情绪的宣泄到客观地反映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虽然表现的内容发生了偏移,但浪漫主义仍然是郁达夫小说中重要的创作精神。第二章从郁达夫的文学观和中外文学思潮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郁达夫在小说中书写眼泪的原因。郁达夫“求真”“重情”的文学观、日本“物哀”美学发达的感受性与细腻的抒情性、感伤主义文学思潮对情感的重视和强调以及魏晋名士放浪形骸的行为作风都从不同层面影响了郁达夫对眼泪的选择和书写。第三章主要论述郁达夫小说中眼泪书写的价值。首先,郁达夫小说中的眼泪书写是对压抑人的正常情感与合理欲求的传统礼教的反叛,亦是对传统温柔敦厚诗教观的背离。其次,郁达夫小说中的眼泪书写,确立了作为个体存在的现代感性自我的价值,联结了宏大的民族国家主题,促进了现代抒情主体的创生。最后,郁达夫以眼泪、夕阳、薄暮、残春等意象为中心,在主人公颓废忧郁的性格特征中建构了感伤阴柔的美学风格。结语主要从文学家和战士两个角度总结郁达夫的文学道路,指出他的贡献与缺憾。
孙翼钰[6](2020)在《郁达夫小说《沉沦》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郁达夫的《沉沦》作为一篇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小说一经发表,立刻引起极大争议,抑扬毁誉近一个世纪而不绝,迄今已形成一条曲折绵延的接受历史的“长河”。虽然研究《沉沦》的论文数不胜数,但对这部作品接受史的研究至今仍是空白。大量的接受事实表明,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必定包含了复杂多样的价值内涵与意义指向。鉴于郁达夫小说《沉沦》接受的典型性与独特性,本论文将从接受效果、学术争议、文学史评述三个维度,把作者、作品、普通读者、专业研究者、文学史着作者共同纳入到《沉沦》接受的考察范围,努力廓清《沉沦》在历时接受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和巨大争议,探究相关的精神生态与社会价值认同的演变。本论文分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章以普通读者为考察对象,旨在展示《沉沦》之于普通读者的接纳反应与意义所在,积极响应温儒敏提出的“文学生活”和洪子诚的文学“外部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章第一节回到历史现场,透过《沉沦》的生成过程、出版情况及其阅读效果,考察新文学初期的“郁达夫热”这一标志性事件,探究这一看似偶然的文学接受事件背后蕴藏的历史可能性。第二节从接受环境与接受主体的关系出发,旨在分析普通读者在“文学政治化”成为标识的年代,深受政治文化心理的规约所形成的普遍性阅读期待以及审美偏好,努力接近《沉沦》由“热”到“冷”接受转变的实际。第三节聚焦于《沉沦》的当下接受,通过有效图表和调查数据,直观明晰地揭示《沉沦》在当下的接受情况,并从接受背景、受众阅读需求以及接受媒介三个方面分析《沉沦》接受受阻的成因。第二章以批评家、研究者为考察对象,研究《沉沦》接受的分歧及三大阐释热点。长期以来,批评家在《沉沦》的性爱书写、创作风格和人物形象方面一直争论不休,本章将聚焦于这三大争议点,探究批评家这一接受主体对《沉沦》的接受情况。第一节指出,《沉沦》因率先打破性欲书写集体“失语”的尴尬局面,引发了是非“道德”的问题讨论,由此构成批评家的最早分歧。批评家是如何参与其中的?表达了怎样的道德立场?发挥了怎样的效用?将成为本节的讨论重点。第二节分别从接受客体和接受主体的角度探究郁达夫小说的创作风格引发争议的原因,并在分析中努力廓清郁达夫创作风格的实际。第三节从“青年”话语出发,以新的视角考察“零余者”形象的接受分歧。自近代以来,社会一直致力于树立理想的青年形象,如“新青年”“抗日青年”“革命青年”以及“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等。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同样作为某一类青年形象,却长期遭受误解,这与批评家着眼于“青年”社会角色的功利性密切相关。进入新时期,社会逐渐降低、消解了对“青年”形象的角色期待,这为批评家摆脱政治批评和庸俗社会学模式,转而关注“零余者”的心理空间和主体经验提供了重要契机。第三章以文学史着作者为考察对象,进行《沉沦》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研究。几十年来,文学史着作者受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出版了多部文学史着,其背后的叙述立场成为《沉沦》在文学史中的接受认证,并折射出该小说价值与影响的基本走向。第一节按照时间顺序,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政治节点为参考,梳理《沉沦》的文学史接受情况,以期揭示《沉沦》的文学史形象与地位的变迁,彰显小说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第二、三节则在第一节的基础之上发现问题,展开论述。第二节透过文学史着作者的历代接受情况,辨析小说《沉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获思想意义的“常”与“变”。第三节则从蕴含于《沉沦》的重要因素——“身体言说”入手,重新审视围绕关键词“身体言说”形成的《沉沦》的“被压抑的价值”,以期获得对《沉沦》文学史意义的完整理解,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
刘苗[7](2020)在《中国现代文学里的“另类”反抗者—郁达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颓废”在人们的脑海里经常代表着道德上的某种堕落。这种说法并没有把“颓废”当作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手法,忽视了“颓废”本身所具有的反抗和否定特征。郁达夫作为现代文学里的重要作家,一直被冠以“颓废作家”的名号,人们纷纷指责他的色情描写和道德沦丧,却轻视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在二十世纪初期反抗封建主义、促进个人解放的浪潮下,郁达夫认为人的觉醒要依靠人的个性、内在精神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科学和理性。这与新文学主流产生了冲突和矛盾,使他一直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在文学上,无论强调自我情感的真实还是强调无功利的美,其核心都是以个人作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这使他的文学观念与新文学主流观念形成了某种对照。他的作品用非理性、病态、消极的方式反抗一切压抑,而不是像其他作品以理性的方式批判反抗传统道德并追求建立新道德。因此他遭到了各方的批评。与新文学主流相比,郁达夫的个人反抗意识是“另类”的,这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另类”反抗者。论文主要从反抗角度切入,围绕郁达夫的个人反抗意识展开,重点分析“颓废”背后所具有的强烈的反抗精神。通过与同时期新文学主流的对比,揭示郁达夫的反抗意义被遮蔽的一面,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客观的看待郁达夫及其思想的独特性。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郁达夫个人反抗意识的形成。第一节是在促进个体解放的启蒙潮流下,郁达夫认为应该从内在精神上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他认为想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应该看重人的个性、非理性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科学和理性。第二节是郁达夫受西方世纪末思想的影响,使他反抗一切对人造成的压抑和异化,认为只有唯我主义才是真正的自由。第三节主要着眼于郁达夫的文艺思想。郁达夫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站在“个性”的立场上去创作文学,倡导文学的“真”与“美”,强调文学的审美目的。第二章从“颓废”来看郁达夫个人反抗思想的表现。第一节介绍“颓废”作为审美现代性的一面在艺术上的先锋性,同时指出“颓废”的艺术价值在现代文学里被遮蔽的一面。第二节是郁达夫小说中现代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在小说中积极的表现个体至上的思想,强调了受个人“情感”和个性支配的生命本然状态。第三节重点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死亡结局。个体至上的思想使郁达夫陷入了迷茫虚无之中,与历史潮流有着严重的脱节。死亡结局既代表了郁达夫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思考,也是用消极的方式反思和批判现代文明对人的内在精神造成的异化,具有“颓废”倾向。第三章是郁达夫个人反抗模式的价值。第一节分析郁达夫主体形式的价值。相比于新文学主流所需要的个体要求,指出郁达夫个人主体形式“零余者”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个人的解放走向阶级的解放。在集体反抗的潮流下,郁达夫仍然坚持个人主义思想,其个人反抗的价值被忽略,被排斥在革命之外。
逄依林[8](2020)在《郁达夫旧体诗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作为新旧文学交锋时期的文坛巨匠,郁达夫白话小说的知名度远在旧体诗词之上,但实质上其诗词素养在现代文学家中亦是可圈可点,与鲁迅、田汉并称为现代文学史上旧体诗词三大家。因此,研究郁达夫的旧体诗创作是全面了解郁达夫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诗学渊源三个方面对郁达夫的旧体诗进行分析综述。
姜琦[9](2020)在《郁达夫形象经典化的多维透视》文中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立过程中,对“经典”作家的发现与阐释意义重大。对作家经典化历程的研究,既是对新文学作家研究成果的总结,又为当代文学经典化提供了基础与示范,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郁达夫自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至今,逐步完成了形象的经典化建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家。郁达夫形象的经典化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同时也反映着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可能的经典化路径。作为创作主体,郁达夫自身的文学素质,在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他成为“五四”文学名家的先在条件,也是郁达夫形象经典化的基础与前提。身处社会转型的巨变中,郁达夫以个人的创作体验与美学经验,同时代的文化要求相碰撞,完成了“审美经典”与“时代经典”在文学中的印证。他的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时代意义,具体表现在其抒情浪漫主义创作特色同世界文学的接轨,及其对自身中国文学古典品格的创造性现代转换。本文将以“事件”为中心研究郁达夫形象经典化背后的“生产机制”,不拘泥于文本线索,通过对具体“文学事件”与“生活事件”的历史考察,判断“事件”在郁达夫形象经典化过程中的实际作用。郁达夫作品引发的社会效应及“五四”新文学历史场内的文化资本分配问题,郁达夫作为文化名人,由生活事件引发的文化熟知效果,以及郁达夫在“事件”生成背后的写作姿态与美学原则都是本文考察的主要方向。文学史的编撰,通过史着的逻辑力量与话语权力对作家的影响力进行了确认,郁达夫形象的经典化历程在文学史中的表现可以看到,现代文学史编写与现代作家形象建构两种维度的曲折历史发展。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走向开放与包容,不同时期的港台、海外郁达夫研究同大陆学界形成对话关系,特别是在马华这样的南洋文学中,郁达夫形象得到了当地化的重构与变异。郁达夫形象经典化历程的漫长与波动,反向证明了这一形象在历史沉淀与时代选择中的复杂性。
陈桃[10](2019)在《论郁达夫小说的疾病叙事与文学治疗》文中指出从《沉沦》开始,郁达夫的创作就被称为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在郁达夫的作品里,大频率地出现一些带有疾病的人物形象,其中如于质夫、Y君、黄仲则等患病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他们或者是身体不适,或者是精神有恙,又或者是心理上有一定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疾病,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患病人物带来了痛苦和折磨。郁达夫本人也是一生多病,从出生开始就患上了肠胃疾病,成年后也没能摆脱忧郁症、失眠症、肺病等的困扰,通过对郁达夫生平经历、心理因素和审美追求的分析可以看到,郁达夫把疾病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除了文学的审美意义之外,还有自我治疗、疗救他人的意义。另外,治疗是文学发生的功能之一,分析郁达夫小说的疾病叙事可以看到文学治疗在他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以及对读者的治疗作用。本文第一部分绪论,对郁达夫的创作成果作一个简要说明,并通过综述,总结前人批评经验,指出从文学治疗这个角度分析郁达夫小说疾病叙事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分析郁达夫作品中的疾病叙事,把郁达夫小说中涉及到疾病书写的作品整理出来,作简要分类阐述,并探讨文学治疗之所以适用于郁达夫疾病叙事小说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意在从不同角度切入,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分析郁达夫是如何通过疾病叙事方式来达到文学治疗效果的,其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自叙传叙事与自我确认、疾病叙事中的情绪化结构、对自卑心理的反抗,通过外化式对话来减轻自责等。第四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一是,通过对郁达夫前后不同时间中涉及到疾病叙事的小说内容进行对比,探讨疾病叙事在郁达夫本人的生活中起到的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探讨郁达夫的小说在读者群众中所起到的治疗作用;其二是,通过文学对郁达夫所起到的良好治疗效果,结合当下现状,展望未来创..作中疾病叙事以及文学治疗的意义。
二、论郁达夫“自叙传”中的“自我艺术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郁达夫“自叙传”中的“自我艺术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3)日本私小说影响下的郁达夫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 |
二、 本论文的主要问题和创新点 |
第一章 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的相遇 |
第一节 日本私小说概述 |
一、日本私小说的滥觞及其精神特质 |
二、 日本私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 |
第二节 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的接受的时代背景 |
第二章 日本私小说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
第一节 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的精神关联 |
一、 郁达夫小说中的“私小说”叙事特质 |
(一) 自叙传 |
(二) 大胆的性描写 |
(三) 感伤颓废的抒情 |
(四) 散文化的结构 |
二、 私小说:郁达夫与佐藤春夫的对照 |
第二节 郁达夫小说对日本私小说的传承与超越 |
一、 浓厚的家国情怀 |
二、 强烈的个人意识 |
第三章 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精神契合的缘由 |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和抒情传统 |
第二节 日本体验 |
一、 国泰民安的日本社会环境 |
三、 日本开放的性文化 |
三、 孤独的日本求学生活 |
第三节 从“屈辱”到“创造” |
第四章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开创性意义与现实价值 |
第一节 对于郁达夫人生价值的意义 |
第二节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
一、 思想上 |
二、 艺术上 |
第三节 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4)“苦闷”的现代性 ——郁达夫小说的城市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郁达夫小说城市书写概述及原因探析 |
第一节 郁达夫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
一、现代人的城市空间 |
二、郁达夫小说中的城 |
第二节 郁达夫城市空间书写影响因素探析 |
一、五四历史文化语境中新文人的旧习气 |
二、城市漂泊者生活与精神的双重无根状态 |
第二章 城市漫游者眼中的隔阂之城 |
第一节 无法融入的城市 |
一、作为地理地标的城市标志物 |
二、表现人与城市心灵距离感的街道 |
第二节 新文人眼中逐渐脱离传统的城市 |
一、从“政治”到“个人”:城市地标的意义变迁 |
二、从“公共”到“私人”:街巷的意义变迁 |
第三章 城市漂泊者眼中的沉沦之城 |
第一节 走不出的生存困境 |
一、带来又一重身体压抑的风月场 |
二、难以消解精神之苦的公园 |
第二节 传统文人习气及其现代转化 |
一、风月场与名士习气 |
二、从园林到公园:文化精英身份的空间认同 |
第四章 五四小说的城市空间体验书写与郁达夫的苦闷 |
第一节 五四时期总体压抑的城市空间体验形态 |
一、无法逃离的城市选择怪圈 |
二、回避:向古朴山水的转投 |
三、限于城市局部的迷茫 |
第二节 苦闷之下的挑战:郁达夫城市体验独特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眼泪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郁达夫小说中眼泪书写现象之分析 |
(一)眼泪书写的情感内涵 |
(二)眼泪书写中的情理之辨 |
(三)眼泪的枯竭与眼泪书写的消失 |
二、郁达夫小说中眼泪书写的成因 |
(一)郁达夫文学观的实践 |
1.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
2.为情感而艺术 |
(二)中外文学思潮的影响 |
1.日本“物哀”美学对眼泪书写的影响 |
2.感伤主义文学对眼泪书写的影响 |
3.魏晋名士气质对眼泪书写的影响 |
三、郁达夫小说中眼泪书写的意义与价值 |
(一)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与眷恋 |
(二)现代抒情主体的创生 |
(三)感伤审美情趣的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郁达夫小说《沉沦》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前人研究概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沉沦》接受效果的演变 |
第一节 《沉沦》发表与新文学初期的“郁达夫热” |
第二节 变化了的时代风气与变化着的接受效果 |
第三节 《沉沦》在当下的阅读困境 |
第二章 《沉沦》接受的分歧与三个阐释热点 |
第一节 性爱讨论背后的现代中国“道德”探索 |
第二节 写实还是浪漫:对创作风格争议的考察 |
第三节 抒情主人公的社会角色定位与意义评价 |
第三章 《沉沦》的影响与文学史地位 |
第一节 《沉沦》在文学史书写中的变迁 |
第二节 《沉沦》思想意义的“常”与“变” |
第三节 被压抑的价值:《沉沦》的“身体言说”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中国现代文学里的“另类”反抗者—郁达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复杂语境之下郁达夫个人反抗意识的形成 |
第一节 启蒙背景下对科学主义个人观的反思 |
第二节 郁达夫对西方世纪末思想的接受 |
第三节 浪漫主义对郁达夫的影响 |
第二章 “颓废”:郁达夫个人反抗意识的表现 |
第一节 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颓废” |
第二节 郁达夫小说中现代主体的创生 |
一 情感对现代主体意识的发动 |
二 郁达夫小说中的反抗意识和主体意识 |
第三节 死亡结局:主体危机的“颓废”倾向 |
第三章 郁达夫个人反抗模式的价值阐释 |
第一节 郁达夫式主体形式的价值 |
第二节 集体反抗潮流下郁达夫个人反抗的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郁达夫旧体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内涵研究 |
二、艺术特色研究 |
(一)自叙传式情感抒发与感伤情调 |
(二)注重意境创设 |
(三)语言生动 |
(四)咏史和用典 |
三、诗学渊源研究 |
(9)郁达夫形象经典化的多维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郁达夫文学经典化的内在优势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发展中的奠基者地位 |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与接轨世界文学 |
第三节 古典品格的潜隐与创造性转换 |
第二章 以“事件”为中心的郁达夫形象经典化 |
第一节 《沉沦》“事件”中新文学权威的塑型作用 |
第二节 期刊依托下的社团论争 |
第三节 名人“事件”与文化熟知效果 |
第三章 多元维度下郁达夫研究范式转换的建构意义 |
第一节 “五四”文学传统视域下的文学史书写 |
第二节 新时期批评范式的转换与学术交融 |
第三节 域外影响与郁达夫形象的分化和变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论郁达夫小说的疾病叙事与文学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郁达夫创作概况 |
(二) 郁达夫研究现状 |
(三) 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一、郁达夫作品中的疾病叙事 |
(一) 疾病的主要形态 |
(二) 疾病叙事中“文学治疗”功能的成因 |
二、疾病叙事与文学治疗的实现 |
(一) 自叙传叙事与心灵观照 |
(二) 情绪化结构与情绪释放 |
(三) 疾病暴露与反抗自卑 |
(四) 转移问题与减轻自责 |
(五) 患病形象与自我确认 |
三、疾病叙事中的自疗疗他和文学治疗的应用反思 |
(一) 自我治疗,自我超越 |
(二) 提供病例,疗治他人 |
(三) 文学治疗在疾病叙事中的应用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郁达夫“自叙传”中的“自我艺术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郁达夫小说的叙事策略和现代性“自我”建构[D]. 王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论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人格矛盾[D]. 苟爽.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3]日本私小说影响下的郁达夫小说研究[D]. 沈佳佳.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4]“苦闷”的现代性 ——郁达夫小说的城市体验[D]. 吴晓桐.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眼泪书写[D]. 林云.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郁达夫小说《沉沦》接受研究[D]. 孙翼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中国现代文学里的“另类”反抗者—郁达夫研究[D]. 刘苗. 郑州大学, 2020(02)
- [8]郁达夫旧体诗研究综述[J]. 逄依林. 青年文学家, 2020(11)
- [9]郁达夫形象经典化的多维透视[D]. 姜琦. 兰州大学, 2020(11)
- [10]论郁达夫小说的疾病叙事与文学治疗[D]. 陈桃. 云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