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人人通,引领学生多一些开放、自主和灵动,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新技术的高效介入中锻造自己、提高自己、成就自己,以一种更加周全和宽广的视域,在物理王国的天空中尽情翱翔,渐行渐深。
关键词:初中物理 人人通 兴趣激发
曾有专家言:“形式与内容俱为上品的课才是优质课。”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做到这两者的统一。而这离不开“人人通”技术的高效介入。毋庸置疑,“人人通”以其“轻松分享、快乐学习、学友圈和知识联盟”之特点,为初中物理课堂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口:快捷高效、资源丰富、连古通今、互动合作……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是这种精彩课堂的发起者、更新者和建设者。
一、兴趣激发:由单一开场白到“趣”字当头
实践一再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的学习更是如此。唯有活泼泼地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享受物理的源动力。当人人通介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时,学生的兴趣被聚焦,热情被唤醒,“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孩子们学得有滋有味,并且在物理王国中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比如,在教学《分子热运动》时,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活泼泼地聚焦孩子们的兴趣之火:1.利用人人通展示长喙天蛾吸食花蜜、煮食物画面,思考天蛾是如何发现花蜜的?2.用蜡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人人通技术放大图像,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无论是天蛾根据四溢的花香来寻找花蜜也罢,还是随后用蜡笔画从“一个连续的线条”变成“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我们发现,“人人通”在其中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因为人人通的介入,学生已有的关于分子热的经验容易被激活,有关分子热的知识的获取呈现出非线性、动态的传递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视域的洞开、思维的活跃,都是以往常规教学所不能企及的……一言以蔽之,正是人人通助推着孩子们向着物理探究的更深处挺进,以此发现更美的风景。
二、知识呈现:由单一介入到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好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所谓“良教”自然离不开“人人通”的影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孩子们在物理实验时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实验操作特别困难,或者一些宏观或微观实验无法凭肉眼看到,或者无法亲自动手时,人人通的介入不仅显得必要,而且重要。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利用人人通平台提供醒目、简洁而又丰富的学习资源,切实解决那些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教学知识点或难点、重点,以此创设高效的理想物理课堂。
比如,在探究“磁生电”的实验中,孩子们通过动手实验也许会观察到: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指针有时偏转,有时不偏转。但是由于磁场是看不见的,学生的茫然和无措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此时此刻,如果利用人人通将磁场用虚拟的磁感线呈现出来,并运用人人通把导体向各个不同方向运动的现象表现出来加以对比,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导体只有“切割”了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
这样的课堂中,人人通不是简单地介入,而是全方位的保驾护航。优秀的物理教师应该利用人人通的先进性、便捷性和高效性,打造一种打通学习与生活、既关注思维过程又渗透学习方式的学习新时空。在这样的新时空中,孩子们的学习变得轻松、变得高效、变得富有情趣,而且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创新意识必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其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同步提高。
三、实验优化:由“晦涩难懂”到“爬上树摘到果子”
不得不说,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用活生生的实验去验证理论,是物理学习中最重要的视点之一。然而,当下的一些物理实验教学中总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或者教师高高在上地做一些演示实验就匆匆收场;这种情况下,恰当地运用人人通,或能成为实验教学的一大助力,优化学习过程,从而为物理教学增值。当然,学生也从“晦涩难懂”到“爬上树摘到果子”,学习变得轻松且富有成效。
更多的实验,更多的知识重难点,更多的物理的奥秘与神奇,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领,但同样离不开人人通的有效介入。人人通以其多样性、交互性、动态性的优势丰富了物理学习的“时空”,想必学生定能在这样的时空中自由翱翔——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想法触手可得,一个个创新创意的活动变为现实,师生何乐而不为呢?
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人人通,多多提供精彩、优质、先进的教学资源,多多铺设摇曳生姿、厚重多姿的现代化技术平台,以此引领学生多一些开放、自主和灵动,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新技术的高效介入中锻造自己、提高自己、成就自己,以一种更加周全和宽广的视域,在物理王国的天空中尽情翱翔,渐行渐深。
参考文献
[1]顾利国 严育洪 把课上得有滋有味的三重境界[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8):23。
[2]林茶居 文辉中学的课堂辩证法[J].教师月刊,2013,(1):20。
论文作者:祝瑾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4
标签:物理论文; 高效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学生论文; 初中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