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远程开放大学德育工作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德育工作论文,大学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427(2000)04—0004—04
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全球Internet上,任何人都可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与整个网络世界、与所有“网民”进行交流,实现高速传递、网络信息共享,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人们几乎足不出户,只要打开电脑,就可通过Internet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感受“网络文化”(又称“赛博文化”)的魅力。作为知识经济的先行者,互联网就象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张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深入到我们每个人包括大学生的生活之中。网络给大学生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对于以网络为基本学习媒体的远程学生而言,其影响更直接、更频繁、更持久。如何做好网络文化背景下远程教育院校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试对此作初浅的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
Internet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息高速公路。它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高度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从而打破了信息交流的空间限制,日益成为文化活动和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冲浪的主力军,他们受到了比书本知识更广泛和更强烈的互联网信息的冲击。如上海100万网民中85%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主体又是学生。 根据抽样调查,现在上海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在重点高校平均达到60%以上,有的一天上网5—6个小时甚至更多[1]。网络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 价值观以及思维心理、行为方式都会带来相当深刻的影响。对于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信息网络,大学生表现出“爱你没商量”,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这些热心的青年网民来说,他们对网络文化到底了解多少?对于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辨别力和免疫力?辽宁工学院的同志曾对工科二年级学生作过一次专门调查[22]。为研究之便,这里将调查结果摘要如下:
问题1:你对网络了解多少?
有84%的被调查者回答“上过网”或者“对网络有一些了解”;只有16%的被调查者回答“对网络不了解”。
问题2:你为什么上网?
调查的基本结果如下:
回答项目百分比
开阔视野、获取更多知识80%
出于好奇 19%
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 6%
为了消遣 10%
发送E-mail11%
问题3:你上网最想获取哪类信息?
调查结果是:
回答项目 百分比
国内新闻 8%
国际新闻69%
文体娱乐信息 25%
专业信息19%
其它(求职、求学、购物等) 4%
问题4:你对网络文化如何看待?
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网络的开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网络信息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多方面的信息、掌握最新动态、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它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模式,成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关于网络的消极影响,有的同学认为:网上“有些反动的思想观点和言论”,“有不健康的、色情的精神垃圾”;“有的同学上网只是为了寻开心,玩游戏,非常无聊”;“有的同学沉迷于上网,主次颠倒,荒废了学业,疏远了同学,不但浪费宝贵的资源,也浪费了大好时光”等。
辽宁工学院的调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互联网正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互联网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大事,随时学习新知识,但对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产生困惑和无奈;他们希望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开阔眼界,充实完善自己。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效地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的确,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的开通,使大学生可以更广泛、更快速地了解世界,掌握知识信息,为其思维和行动注入许多新的内容。然而,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现代信息网络也不例外。一方面,网络的发展在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便捷等方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进步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某些消极的影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高校及其德育工作者,要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德育工作的新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就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而言,我们至少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点:
1.恶意的政治信息对学生思想的毒害
总的来讲,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然而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强劲攻击。他们常常以所谓“民主”、“人权”为幌子,肆意歪曲是非,颠倒黑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如以李洪志为首的“法轮功”邪教组织,就是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对不明真相的练功者实现精神控制的。这些思想言论极容易使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受其蒙蔽,甚至迷失政治方向。
2.信息大国的霸权主义对学生思想的侵袭
信息就是资源。一些信息大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速发展信息网络,掠夺性地垄断信息资源,他们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超地域倾销自己的文化,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对于这种图、文、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隐蔽性和欺骗性的传播很容易接受,极易在不知不觉中受骗上当。这在现实生活中不难找到佐证。
3.网上的信息垃圾对学生思想的腐蚀
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广泛性、迅猛性、内容的丰富性、实效性、确定性等一些特点。这就给网络信息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致使网络信息“宝藏与垃圾齐飞”,精华与糟粕并存,而网络“泛黄”现象尤其严重。据统计,因特网上有几十万种色情图片资料,查阅人次600 万以上[3],这显然给互联网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 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聊天,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散布一些腐朽的思想观点,甚至污言秽语,对那些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大学生之腐蚀作用难以估量。
4.沉迷于“虚拟现实”对学生个性的压抑
网络的特点之一是其虚拟性。“虚拟现实”的出现和发展,必然造成人们交往方式的重大变化,造成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人们显然可以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交往大不一样。在进行网络交往时,人们看到的只是电脑和键盘,交往对象也是一个个符号,难以形成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交往的安全感降低,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焦虑、苦闷、压抑等情绪。网上的人际交流,只限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失去了“同学”这个广大的群体。有些学生“躲进网中成一统”,难以自拔,结果,导致其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紧张,人际距离疏远,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
三、远程开放大学德育工作的变革
网络教育被称之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标志。信息网络化的普及给远程教育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针对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改进手段,有的放矢地做好远程教育院校的德育工作。要本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原则,主动出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努力掌握网上斗争主动权。
1.树立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理念。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特点,树立德育空间网络化的新观念。传统的德育观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密切配合进行的。但在今天,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全球通讯在瞬间完成,大大小小的网站把地球变成一个“全球村”。学生在家庭或学校的多媒体终端上,随时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网络空间有多大,德育的空间就有多大。因此,我们要认清互联网络传播信息快捷、广泛、开放等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德育,指导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和批判能力。让德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2.构建远程开放大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在信息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促膝谈心”、“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思想工作方式,改变“我说你听”、“我念你记”、“粉笔+黑板”的德育教学模式,改变“一张报(校刊)、一块板(板报)、一只喇叭(校园广播)”的宣传教育形式,切实提高信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努力使互联网成为远程开放大学德育工作的新载体、新手段和新阵地,积极建设、及时开通网上德育工作系统,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敢于面向学生,直面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问题,答疑解惑,正面引导;要把德育工作的规律与网络媒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增加信息量、扩大覆盖面、注重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上狠下功夫,以提高网络思想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德育课程教学尤其要在教学手段现代化上下功夫,要更多地利用数字化的电子教材实施德育,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新、更生动的信息,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当然,还要注意网上思想教育与网下疏导管理相结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3.利用校园网占领德育工作的阵地。
全世界的网站浩如烟海,目前仅国内的网站注册域名数就有9 万多个[4]。要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首先, 各级政府要办好自己的强势网站,要有一批象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各地党报这样的网络宣传阵地。其次,各高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武装一批主流网站。如象清华红色网站那样的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象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的既坚持正确导向、又体现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目前,远程教育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在学校及分散各地的学习中心,学生可以通过联网的计算机登到校园网上。我们要有效地利用校园网做好远程德育工作。例如,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德育教师的主页,并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在主页中开设多个栏目,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问题的探讨,法律基础课的案例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综述,学生心理健康问答等。也可把经过筛选的、学生感兴趣的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下载,以此占领远程教育院校德育时空。在满足学生开阔视野,寻求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要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施理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4.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互联网作为一个无国界和多元意识形态的媒体,糟粕和精华并存,信息垃圾、庸俗文化以及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大量充斥,对学生危害极大,都应予以防范。其中,负面影响最大的当数“成人网站”(实则黄色网站)对大学生的危害。这些黄色网站肆无忌惮地传播性解放及淫乱思想,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防范大学生济览黄色网站,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一是要给大学生讲清黄色网站对学业和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社会道德形成的潜在危害,引导他们洁身自好;二是要把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安置在相对公共的场合,有专人管理和监督,并在校园公共网吧制定一些浏览黄色网站的惩罚性措施;三是学生宿舍管理人员要定时或不定时地进行专项检查,对浏览黄色网站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校纪处分,在校园网中形成浏览黄色网站不光彩的舆论氛围。
预防诚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广大学生的辨别力和免疫力。电子信息网络中出现的社会道德问题也已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开设了一门“伦理学与国家互联网”课程。为了使学生在巨量的网络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当在德育中增加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网络道德教育。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功能优势而开展的一种有特色的道德教育[5]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还要增设“网风”与“慎独”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使学生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抵制诱惑能力,能在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面前遵纪守法,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5.培养善用网络的德育工作队伍。
信息时代的教师面临着新科技的严峻的挑战。远程教育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当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电子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远程教师,能够利用信息网络和技术对学生实施有效教学;也不敢设想,一个不懂得当代信息科技知识的德育教师,能和网络文化时代的大学生有许多共同语言。因而,远程教育院校的德育工作者不仅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还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能做“机盲”、“网盲”。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应对网络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此,远程开放大学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熟悉网络技术、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德育专业队伍。首先,各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德育教师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德育信息加工和制作技能。其次,从事德育工作的同志要注意从网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其三,要学会运用网上大量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答疑解难。其四,要把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广播等宣传资料)及时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面对信息网络化多重挑战,必须认真研究远程教育院校德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工作中的诸多不适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正确估计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收稿日期]200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