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1]2003年在《Inv(1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不同FISH技术对inv(16)AML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4种探针(MYH11单色探针、MYH11双色探针、16号染色体长臂涂抹探针和22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3种FISH技术(单色FISH、双色FISH和染色体涂抹)对50例AML(M_4Eo7例,M_411例,M_59例和M_223例)进行inv(16)及+22异常的检测,并与细胞形态学、常规细胞遗传学(CC)及RT-PCR检测结果相比较。 结果:本组中46例行RT-PCR检测,发现7例有CBFβ/MYH11融合转录本;20例做了单色FISH检测,结果11例为阳性(包括上述RT-PCR阳性的7例),6例阴性,3例假阳性(其平均阳性细胞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X+3SD,而RT-PCR阴性);12例做了双色FISH检测,结果11例阳性(M_4Eo7例、M_42例、M_22例),1例为阴性(其单色FISH平均阳性细胞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X+3SD);上述12例中5例行染色体涂抹研究,均可见inv(16)(p13q22);2例伴有+22异常的AML应用22号着丝粒探针进行FISH检测证实为+22异常,双色FISH检测出inv(16)异常。显带技术仅揭示其中4例有inv(16),2例有+22异常。 结论:①和CC相比,FISH明显提高了inv(16)的检出率,其中D-FISH特异性较强且和RT-PCR有良好一致性;②+22异常易于识别,有预报I,,v日6)急性髓红11胞自lfl一病的分子红11胞遗f专学雀:J}究中文提要inv( 1 6)AML的价值:③为提高inv(16)的检出率,对所有AML均应采用FISH和/或RT一PCR进行筛选,而不论其是否伴有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异常。
尹佳[2]2013年在《髓系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包括二部分:(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二)两例非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研究。第一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多种常见白血病基因的突变情况,初步探讨这些基因突变是否协同参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APL病人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危险度分层的关系。方法:病例来源于2005-2010年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和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84例,采用患者的骨髓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再以PCR方法扩增目标DNA,直接进行DNA测序,分析FLT3-ITD、WT1、FLT3-TKD、TET2、N-RAS、ASXL1、EZH2、MLL-PTD、IDH1、CBL、JAK1、DNMT3、c-Kit、NPM1、IDH2、RUNX1及JAK2(V617F)等基因突变在AML中的作用。结果:1.在84例初治APL患者中,有23例FLT3-ITD突变阳性(27.4%),FLT3-ITD均为框内杂合突变,重复片段长短不一;12例WT1突变阳性(14.3%),9例FLT3-TKD突变阳性(10.7%),7例TET2突变阳性(8.3%),5例N-RAS突变阳性(6.0%),4例ASXL1突变阳性(4.8%),2例EZH2突变阳性(2.4%),MLL-PTD、IDH1及CBL各1例阳性突变(1.2%);而JAK1、DNMT3、c-Kit、NPM1、IDH2、RUNX1、JAK2(V617F)等常见白血病相关基因在样品中未发现突变。84例APL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患者总计51例,突变率为60.7%。2. 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较野生型患者相比,明显具有高白细胞计数特点(WBC=24.3×109/L VS WBC=7.2×109/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在中位年龄、血小板、血红蛋白及原始细胞百分比等方面,与野生型患者无明显差别(P>0.05)。N-RAS突变阳性患者具有低血小板计数的特点(PLT=70.0×109/L VSPLT=21.5×109/L),且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突变阳性患者的中位年龄明显偏大,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而白细胞、血红蛋白及原始细胞百分比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别。具有FLT3-ITD突变或N-RAS突变的患者总体生存期(OS)较无相关突变组患者明显缩短(OS=39.1月VS OS=71.7月/OS=24.79月VS OS=68.02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28)。WT1、FLT3-TKD、TET2、ASXL、EZH2等基因的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别;而MLL-PTD、IDH1及CBL等基因由于突变例数太少,和JAK1、DNMT3、c-Kit、NPM1、IDH2、RUNX1、JAK2(V617F)等基因一样,未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对84例APL患者均做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单纯t(15;17)70例,变异型t(11;17)1例,t(15;17)伴其他染色体异常13例,其中+8者4例,17号缺失者2例,9号缺失者2例,t(7;12)者1例,+21者1例,+15者1例,-Y者1例,+6者1例,-6者1例,7q+者1例,11号缺失者1例。细胞遗传学与临床特征及突变的关系:附加其他核型异常的APL患者与单纯t(15;17)的患者相比,初诊原始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中位年龄等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其总生存期(OS)与单纯t(15;17)患者有明显缩短(28.94月VS67.10月),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576)。附加异常的APL患者发生突变的几率(6/13)并没有明显高于单纯t(15;17)的APL患者(45/71),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19)。结论:1.本实验验证了FLT3-ITD基因在AML及APL患者中的重大意义,突变率与前人报道大致相同,与在AML中一样,FLT3-ITD基因突变是AP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另外,我们还发现N-RAS与APL疾病发生及预后的重要相关性,有5例病人发生了N-RAS第12号氨基酸的突变,有3种形式的突变形式,即c.G35>T/p.Gly12Val、c.G35>A/p.Gly12Asp、c.G34>A/p.GLY12Ser,且均为杂合突变;虽然突变例数较少,突变氨基酸序列发生的变换不一样,但是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突变与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突变患者还有较低的血小板计数等临床特征,而高白细胞计数及细胞遗传学方面尚未发现有明显联系,这可能是本研究样本数较少造成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LT3、RAS基因所致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突变与PML-RARα致转录因子突变协同参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形成,即“二次打击”学说;提示APL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分子遗传学水平检测、预后危险度分层甚至这些突变发生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是有必要及重要意义的。2.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APL患者细胞遗传学附加异常对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目前国内外对这一方面研究还尚少,复杂细胞遗传学异常不影响APL患者预后可能与APL靶向治疗后缓解率高,生存期长,观察时间较短有关,尚需要继续随访;另外,本研究患者例数较少,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结论正确性。第二部分两例非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研究目的:绝大多数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患者具有特征性染色体易位t(9;22)(q34;q11),形成特异性的BCR-ABL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效果良好。然而,极少数CML患者中,不具有此类特异性遗传学特征,而伴有其他基因可与其他伙伴基因相互易位,形成新的融合基因,此种CML在2008WHO分型中被归入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中的非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aCML, atypical CML)。为了进一步认识aCML及探讨其分子靶向治疗机制,本文对2例罕见的伴有BCR-JAK2及ETV6-PDGFRβ融合基因的aCML病例进行了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靶向治疗及疗效观察等方面研究。方法:挑选2例临床诊断为非典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按常规制备染色体悬液,经低渗、固定后收获细胞,R显带、吉姆萨染色后进行核型分析。采用9p24((5’-D9S1969和3’-SHGC-149694))红绿双色探针(KREATECH)分析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杂交信号;设计BCR/JAK2及ETV6-PDGFRβ引物PCR扩增产物并序列分析。结果:患者1,男性,28岁,因“发现白细胞升高四月”于2010年8月就诊,外周血常规提示WBC50.1×10~9/L,PLT159×10~9/L,Hb128g/L。外周血涂片:中性粒细胞83%,淋巴细胞8%,单核细胞8%,晚幼粒细胞1%。骨髓形态提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明显偏高,粒红比例偏高。骨髓组织活检(塑料包埋)提示MDS/MPN骨髓象,aCML可能性大。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提示未见异常表达,粒系比例增高伴成熟障碍。R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46,XY,ins(22;9)(p11;p13p24)[20]。依据核型分析显示9p24断裂点,分析可能累及位于9p24的JAK2基因,应用9p24/JAK2探针进行的FISH检测结果显示,大约50%的细胞出现阳性分离信号,证实存在JAK2基因的重排。RT-PCR提示BCR-ABL融合基因阴性,而BCR-JAK2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特异性条带,测序证实为BCR/JAK2融合基因。该例患者诊断为伴有ins(22;9)(p11;p13p24)/BCR-JAK2的非典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予以α干扰素及羟基脲治疗,随访至2012年5月仍处于血液学缓解中。患者2,男性,55岁,因“发现白细胞升高半月”于2012年6月来诊,外周血常规提示WBC40.8×10~9/L,PLT278×10~9/L,Hb145g/L。外周血涂片:中性粒细胞82%,淋巴细胞3%,单核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1%,嗜碱性粒细胞2%,晚幼粒细胞10%。骨髓形态提示粒系比例增高,粒红比例偏高,红系可见类巨幼样变。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提示1%幼稚群体,髓系表型,粒系比例增高伴成熟障碍。R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46,XY, t(5;12)(q33;p13)[20]。RT-PCR提示ETV6-PDGFR β融合基因阳性。该例患者诊断为伴有t(5;12)(q33;p13)/ETV6-PDGFRβ的非典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予以羟基脲及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天治疗3月达CR后改100mg维持治疗,随访至2013年3月仍处于分子遗传学缓解中。结论:发现新的伴有BCR-JAK2融合基因及ETV6-PDGFRβ融合基因的非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各1例,该两种融合基因分别由ins(22;9)(q11;p13p24)导致BCR基因和JAK2基因并置及t(5;12)(q33;p13)导致ETV6基因和PDGFRβ基因并置形成。
夏晶[3]2013年在《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分析1985年至2011年在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经细胞遗传学或融合基因检查确诊的842例初诊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细胞遗传学特征。2、检测235例初诊CBF-AML患者中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KIT、FLT3、JAK2V617F、RAS、CBL)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的相关性,阐述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异常在CBF-AML发生中的意义。3、对122例初诊t(8;21)AM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对t(8;21)AML预后的影响。方法:1、842例CBF-AML患者均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悬液,采用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分析CBF-AML患者细胞遗传学的特点。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组DNA及PCR产物双向测序的方法分析了235例CBF-AML患者KIT基因突变、202例患者FLT3基因突变、197例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及183例患者RAS、CBL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综合分析各基因突变对CBF-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3、回顾性分析了122例初诊t(8;21)AML患者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的特点,探讨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对t(8;21)AML预后的影响。结果:1、单中心842例初诊CBF-AM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细胞遗传学特征842例CBF-AML患者中, t(8;21)/RUNX1-RUNX1T1748例(89%), inv(16)/t(16;16)/CBFβ-MYH1194例(11%)。其中,男性479例,女性363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32:1,两组中男性患者的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中位年龄35(1-83)岁,儿童60例,成人782例。按FAB诊断标准,842例CBF-AML患者中M1型49例,M2型577例,M4型86例(其中M4Eo60例),M5型13例,未分类AML亚型(unclassified AML)117例。t(8;21)AML患者FAB分型以M2型为主,占76.1%,而inv(16)AML患者主要为M4Eo,占63.8%。两组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统计分析后发现,在中位白细胞(WBC)计数方面,inv(16)AML>t(8;21)AML(35.8>10.0×10~9/L);在中位血红蛋白(HB)计数方面,inv(16)AML>t(8;21)AML(81>63g/L);在中位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方面, inv(16)AML>t(8;21)AML(56>48.8%);在中位年龄、性别比、PLT计数方面,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42例CBF-AML患者中,99.8%(840/842)的患者核型分析成功,其中t(8;21)732例,inv(16)51例、t(16;16)1例。732例t(8;21)AML患者中414例(56.6%)除有t(8;21)异常外,还伴有其他附加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为性染色体缺失,-Y为236例,占男性核型55.9%,而-X为74例,占女性核型22.7%;其次是del(9q),有53例(7.2%);+4有27例(3.7%);+8有14例(1.9%);+22有2例(0.3%);其他附加染色体异常有70例(9.6%);t(8;21)复杂变异异位20例(2.7%)。染色体核型分析未检出t(8;21)患者有16例,但均可经RT-PCR检测到RUNX1-RUNX1T1融合基因,其核型表现为正常核型6例,其他异常核型8例,2例核型分析未见分裂相。t(8;21)AML患者的诱导化疗早期缓解率较高(85.8%),生存期较长(中位生存期33.1个月),附加染色体异常中+4组预后较差,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inv(16)/t(16;16)中16例(30.8%)除有inv(16)/t(16;16)异常外,还伴有其他附加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为+22,有15例(28.8%);-X有1例(1.9%);其他附加染色体异常有3例(5.8%)。染色体核型分析未检出inv(16)/t(16;16)患者42例,但经RT-PCR或/和FISH均检测到了CBFβ-MYH11融合基因,其核型表现表现为正常核型34例,其他异常核型8例。此组患者的诱导化疗早期缓解率较高(91.5%),生存期较长(中位生存期38.6个月),附加染色体异常中+22组预后较好,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BF-AML患者中常见基因突变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235例CBF-AML患者均进行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基因突变的检测,中位年龄35(9-77)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18:1。其中,t(8;21)/RUNX1-RUNX1T1181例(77%),inv(16)/t(16;16)/CBFβ-MYH1154例(23%)。235例患者中79例(33.6%)存在KIT基因突变,均为错义突变。其中69例为17号外显子突变,8例为8号外显子突变,2例8号与17号外显子均有突变。181例t(8;21)AML患者mutKIT发生率为37.7%(68/181),54例inv(16)AML患者mutKIT发生率为20.4%(11/54),两组患者mutKIT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之于t(8;21)AML患者,mutKIT8在inv(16)AML患者中更多见(P=0.001)。KIT基因突变类型主要表现为点突变或复杂的插入、缺失型突变两大类型,包括:6种点突变,4种插入缺失型突变,在这些突变中最常见的是位于KIT激酶功能域的D816突变占57.0%(45/79)。202例CBF-AML患者中21例存在FLT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0.4%,其中12例为FLT3点突变,9例为FLT3-ITD突变。t(8;21)AML与inv(16)AML两组mutFLT3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3例CBF-AML患者中16例存在RAS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7%,其中13例为N-RAS基因突变,2例为K-RAS基因突变,1例同时存在N-RAS和K-RAS基因突变;143例t(8;21)AML患者mutRAS发生率为6.5%(9/143),40例inv(16)AML患者mutRAS发生率为17.5%(7/40),两组患者mutRAS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183例CBF-AML患者中6例存在CBL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3%,累及到8号外显子5例,点突变1例,插入和缺失突变4例,累及到9号外显子1例,为点突变。197例CBF-AML患者中仅有2例存在JAK2V617F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0%,2例突变均发生在t(8;21)AML患者,而在inv(16)AML患者中未检测出该基因突变。KIT突变型(KIT-mut)与野生型(KIT-wt)患者相比较,前者外周血WBC计数较高(P<0.05),PLT计数较低(P<0.05),两组的中位年龄、性别比、Hb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T3-mut组与FLT3-wt组患者相比较,前者外周血WBC计数较高(P<0.05),两组的中位年龄、性别比、Hb、PLT、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RAS-mut组及RAS-wt组、CBL-mut组及CBL-wt组在中位年龄、性别比、WBC、Hb、PLT、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于JAK2V617F突变例数较少,临床资料不完整,因此未做相关分析。KIT-mut组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KIT-wt组(16versus51.8个月,P<0.05);KIT-mut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也是明显短于KIT-wt组(46.3%versus58.5%,P<0.05)。FLT3-mut组及FLT3-wt组、RAS-mut组及RAS-wt组、CBL-mut组与CBL-wt组在CR率、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单独FLT3-ITD对总生存期具有不良预后作用。3、122例初诊t(8;21)AML的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及其预后分析122例初诊t(8;21)AML患者中44例(36.1%)存在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数目从11个中的1个到23个中的19个。78例t(8;21)AML无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与44例t(8;21)AML伴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患者相比,外周血WBC计数(10.2×10~9/L和6.3×10~9/L;P=0.043)、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4.5%和42.5%;P=0.013)、染色体伴随异常del(9q)发生率(4.0%和8.0%;P=0.045)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初诊年龄、性别比、HB、PLT、FAB分型及染色体伴随异常(除外del(9q))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例初诊t(8;21)AML患者中合并基因突变的患者41例(47.7%),其中KIT突变发生率最高,达到29.1%(25/86);其次还有FLT3-ITD突变4例,FLT3-TKD突变4例,N-RAS突变5例,JAK2V617F突变2例,CBL突变1例;而K-RAS基因未发现突变,两组患者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对t(8;21)AML的CR率、RFS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对3年OS时间有不良影响(32%和55%; P=0.043)。结论:1、本组842例CBF-AML患者中, inv(16)/t(16;16)/CBFβ-MYH11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报道;t(8;21)AML常合并附加染色体异常,附加染色体异常的种类会影响t(8;21)AML的预后。2、用FISH和RT-PCR方法检测CBFβ-MYH11融合基因,能弥补常规核型检测的缺陷,而FISH是诊断inv(16)/t(16;16)AML较为准确和可靠地方法;+22异常易于识别,有预报inv(16)AML的价值。3、在CBF-AML患者中KIT基因突变发生频繁,KIT基因突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高,且易复发、预后差;RAS基因突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报道;JAK2V617F基因突变罕见。4、t(8;21)AML患者中存在残余正常中期分裂相与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是一个预后不良的因素。
孙中华, 郝艳梅, 田万林, 王凤超[4]2014年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诊断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多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可检出不同类型的染色体核型异常,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出这些染色体畸形,由此发展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诊断,再结合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学技术等,最终确定白血病的分型,以便更好的指导治疗、判断预后以及检测微小残留病变等。
颜灵芝[5]2015年在《成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总结单中心按WHO-2008诊断标准确诊的成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者,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特征。2.应用靶向外显子捕获+重测序技术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技术对部分MPAL患者进行了基因突变的筛选及DNA拷贝数变异(CNVs)的检测,阐述MPAL的分子遗传学特征。3.阐述MEF2C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的临床意义及生物学效应。方法1.从1998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4780例确诊的急性白血病中,按照WHO-2008标准筛选MPAL,收集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等资料;对于部分在我中心治疗的MPAL患者,分析其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2.收集MPAL患者初诊时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对42例MPAL患者进行白血病常见的29种融合基因的检测;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对31例MPAL患者扩增C-KIT、NPM1、FLT3-TKD、FLT3-ITD、EZH2、RUNX1、ASXL1、IDH1、IDH2、CBL、WT1、TET2、DNMT3、PHF6、FBXW7、NOTCH1和ETV6共16种基因,PCR产物用直接测序法分析是否存在基因突变,另外IKZF1基因是否存在变异采用RT-PCR和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利用人外显子捕获芯片对28例MPAL患者进行了与肿瘤发生相关的500种基因变异的分析;利用人安捷伦244k的CGH芯片对12例MPAL患者进行了基因拷贝数的检测,阐述MPA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我中心83例初诊成人AML患者的骨髓液单个核细胞、12例正常对照骨髓液单个核细胞中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比较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在AML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以及AML各亚组之间的差异。分析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AML患者无事件生存(EFS)、总体生存(OS)的关系。同时制备MEF2C过表达载体及靶向抑制MEF2C的sh RNA慢病毒载体,分别侵染髓系白血病细胞株Dami,采用绝对计数等方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1.117例MPAL患者临床及MIC特征分析从1998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在我中心确诊的47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根据2008年WHO标准共筛选出117例(2.4%)患者可以被确诊为MPAL(60例男性和57例女性),中位年龄为35岁(14-81岁)。MPAL患者初诊时在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方面与其它类型急性白血病无明显差异,但高白细胞计数和肝脾肿大相对多见。依照FAB分型标准,40例(34%)的患者表现为AML,M1和M5多见。51例(44%)的患者被归为ALL-L1,其余26例(22%)患者依据形态学无法分类,被归为不能分类的急性白血病。117例患者中有64例(55%)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38例(33%)为T淋系和髓系的混合表达,14例(12%)为B淋系和T淋系混合表达,另一例(0.9%)为T、B和髓叁系混合表达。B和T淋系混合表达的MPAL多见于男性,14例T和B淋系混合表达的病例中有11例(79%)为男性,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的病例显示了白血病细胞表面存在CD34的高表达。在92例能成功进行核型分析的MPAL病例中,33例(36%)患者未发现核型异常,而59例(64%)患者显示了核型异常。其中复杂核型异常(≥3种异常)最为常见(22/92例;24%)。14例(15%)患者存在t(9;22)(q34;q11)/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且均为B+My混合表型。7例患者(7/92;7.6%)存在单体7;7例患者(7/92;7.6%)有21多体。5例患者(5/92;5.4%)患者存在+8异常,且均为B+My混合表型。4例患者(4/92;4.3%)存在t(v;11q23)/MLL重排异常,其中两例为t(11;19)(q23;p13)、1例为t(4;11)(q21;q23)、1例为t(9;11)(p22;q23)。3(3/92;3.3%)为t(10;11)(p15;q21),其中两例为T+My混合表达,1例为B+T淋系混合表达。在另外3例患者中发现了叁种迄今为止尚未报道过的染色体易位,1例B+My患者为t(7;9)(q32;p24),1例B+T患者为t(2;9)(q13;q34),另1例T+My患者为der(9)t(9;11)(p21;q12)。在1例核型分析为t(3;11)(q29q13;p15)del(3)(q29)的患者中发现了最近报道过一种新的融合基因,即NUP98和IQCG基因的融合。34例初治MPAL的患者在我中心接受了治疗。24例患者接受了兼顾淋系和髓系的联合方案,14例(58%)取得了完全缓解(CR),另外10例接受CAG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中7例(70%)取得了缓解。在CR率上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802)。其中6例采用联合方案诱导失败的患者中采用CAG方案再诱导化疗,有5例(83%)患者再次获得了CR。而且8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的MPA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个月和9个月;P=0.004)。2.MPA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多重巢式RT-PCR结果:12例(28.6%)患者检测到存在BCR/ABL融合基因(其中7例患者在染色体核型检查时也发现了Ph染色体)。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MPAL患者中,我们分别检测到SIL/TAL1融合基因(1p32微缺失所致),dup MLL基因重排和MLL/AF9融合基因各1例。另外我们还在1例伴有t(16;17)等复杂核型异常的MPAL患者中检测出SET/CAN融合基因。基因突变分布及发生率:31例MPAL患者采用PCR、Sanger、毛细管电泳等技术进行了17个基因的突变检测,其中12例患者(39%)检出≥1种基因突变,包括IKZF1缺失4例(4/31;13%)、EZH2突变3例(3/31;9.7%)、ASXL1突变2例(2/31;6.5%);ETV6、NOTCH1和TET2突变各1例(1/31;3.2%)。31例患者中,11例成功进行了核型分析,发现10例患者存在核型异常。8例伴t(9;22)(q34;q11)和B+My异常的MPAL患者有4例(50%)检测到IKZF1缺失。对其中24例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分析,突变阳性和阴性组的患者之间未发现明显的生存差异(P=0.158)。外显子捕获测序分析:28例MPAL患者进行了人外显子捕获和测序,结果与人参考的基因组(Hg19)相比较,剔除SNPs。显示42.9%(12/28)具有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的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为EZH2基因突变(4/28;14.3%),3例T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的MPAL中发现了DNMT3A基因突变(3/28;10.7%),GATA2和TET2基因突变各2例(7.1%),1例MPAL患者中发现存在IDH1基因突变。上述突变的患者部分还伴有其它基因异常,如NOTCH1和TP53基因。未发现其它表观遗传学相关调控基因存在突变,如KRAS、NRAS、CREBBP和NF1等。在此组病例中,还同时发现另外9例MPAL患者中存在IKZF1(4/28;14.3%)、ASXL1(2/28;7.1%)、RUNX1(2/28;7.1%)和ETV6(1/28;3.6%)四种重要转录因子的基因变异(共占32.1%)。本研究中共发现75%的成人MPAL患者在初诊时存在体细胞水平的基因变异。array-CGH分析结果:12例MPAL患者进行了array-CGH分析,发现每例患者至少有一种基因组异常,共发现68种基因组异常,平均每例样本有5.7种异常。在此组MPAL病例中,我们新发现了几种隐匿性的拷贝数异常,如CDKN2A(4/12)、IKZF1(3/12)、MEF2C(2/12),同时还发现BCOR、EBF1、KRAS、LEF1、MBNL1、PBX3和RUNX1异常各1例(8.3%)。3.MEF2C在成人AML患者中的表达、意义及其功能的初步探讨(1)AML患者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0.0377)。按FAB分型分组:FAB-M5亚组AML患者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FAB-M1、M2、M4亚组(P值分别为0.029、0.003、0.021);FAB-M3亚型组AML患者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它组(P值均<0.001);而FAB-M1/M2、M1/M4、M2/M4组间AML患者的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0.055、0.279)。按染色体核型进行分组,其它核型AML患者组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高于CBF-AML和正常核型组(P值分别为0.036和0.033);伴有t(15;17)异常的AML患者组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它核型组(P=0.003)。(2)采用Kaplan-Meier分析,正常核型AML患者中MEF2C基因m RNA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3年EFS分别为56%和20%,MEF2C基因m RNA低表达组的EFS优于高表达组(P=0.048);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的3年OS分别为40%和16%(P=0.07)。而MEF2C基因m RNA表达与CBF-AML及其它中危核型患者的预后没有关系,E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使用两条独立的sh RNA序列能有效抑制髓系细胞株Dami细胞中的MEF2C表达,沉默MEF2C使髓系细胞株Dami细胞的生长及集落形成能力下降。但在Dami细胞株中过表达MEF2C未见到对其增殖能力造成明显影响。结论1.成人MPAL是一组异质性较大的疾病,在急性白血病中发生率为2.4%。MPAL以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最为常见,64.1%的患者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其中以复杂核型和Ph染色体异常相对常见。现有化疗方案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改善其长期生存。2.多重巢式PCR技术可以提高MPAL患者基因重排的检出率。MPAL患者中存在高频率的基因变异率,75%的成人MPAL患者在初诊时可以被检出存在基因变异,包括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42.9%)和重要转录因子的相关基因(32.1%)。3.在2例MPAL患者中首次发现存在再现性的转录因子MEF2C的新激活方式-基因缺失。AML患者中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对于正常核型AML患者而言,荧光实时定量检测MEF2C基因m RNA表达水平有提示预后的价值;沉默MEF2C基因表达能抑制AML细胞株Dami的增殖。
肖剑文[6]2017年在《31种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第一部分31种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255例初诊ALL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所有患儿均做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利用多重巢式PCR检测31种白血病基因,检测为阳性者应用split-out PCR验证。结果255例ALL中男性153例,女性102例,平均年龄63.07±2.67月。共104例检出白血病基因(阳性率40.78%),包括ETV6/RUNX1基因42例,E2A/PBX1基因17例,BCR/ABL基因15例,MLL基因16例,SIL/TAL1基因5例,HOX11基因5例,EVI1基因3例及SET/CAN基因1例。T-ALL基因检出率低于B-ALL;ETV6/RUNX1、BCR/ABL基因C-B-ALL多见,E2A/PBX1和MLL基因分别多见于pre-B-ALL和pro-B-ALL;ETV6/RUNX1基因多见于1-10岁组,MLL基因多发于<1岁组,BCR/ABL基因多见于>10岁组(P<0.05)。结论采用多重巢式RT-PCR结合split-out PCR方法可方便快速检测31种儿童常见的白血病基因,有助于儿童ALL精确分型、指导危险度分层和治疗。T-ALL基因检出率较低,提示T-ALL可能需要其它方法进行分子遗传学分型。不同年龄组B-ALL分子遗传学改变存在差异,可能是不同年龄儿童B-ALL化疗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第二部分31种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目的分析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133例初诊AML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所有患儿均做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利用多重巢式PCR检测31种白血病基因,初筛试验为阳性者应用split-out PCR验证。结果133例AML患儿中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28例,非APL的AML患儿105例(男性62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73.03±4.54月)。共98例检出白血病基因(阳性率73.68%),包括:AML/ETO基因31例,PML/Ra Rα基因28例,MLL重排基因12例,CBFβ-MYH11基因10例,HOX11基因及TLS/ERG基因1例。EVI1基因22例(其中7例合并MLL重排基因)。APL患儿中检出罕见型PML/Ra Rα基因2例。非APL患儿中AML/ETO及EVI1基因阳性率最高,但各年龄组分子遗传学分布无显着性差异(p>0.05)。染色体检查6例未见分裂象,可供分析99例患儿中73例为异常核型(阳性率73.74%)。AML患儿染色体异常核型及基因检出率均高于ALL(p<0.05)。结论多重巢式RT-PCR结合split-RT-PCR方法可方便快速检测儿童AML常见融合基因,有助于完善AML精细分型。多重巢式RT-PCR联合基因测序有助于检测AML融合基因罕见突变位点,提高AML融合基因检出率。比较ALL而言,联合细胞遗传学及检测AML常见基因在指导儿童AML危险度分层和临床治疗中具有更大意义。第叁部分ETV6/RUNX1、E2A/PBX1或MLL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目的分别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及PCR技术监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61例初诊时B-ALL患儿分为A组(ETV6/RUNX1基因阳性)、B组(E2A/PBX1基因阳性)和C组(MLL基因阳性)并接受CCCG-ALL-2008方案化疗,治疗后不同时间点(time piont,TP)行骨髓穿刺,使用FCM及PCR技术检查评估TP2及TP3时MRD水平并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TP2及TP3时FCM-MRD和PCR-MRD检测阳性率无显着差异(P>0.05)。B组PCR-MRD检测阳性率高于FCM-MRD。随访至2017.02,61例患儿平均生存时间43.928±2.226月,3年EFS为80.0±5.4%。A组、B组和C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50.325±1.129月、24.867±3.608月及31.852±7.201月,3年EFS分别为93.1±4.7%、60.0±12.6%和62.9±17.9%,A组疗效好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按照分子遗传学进行危险度分组并分层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儿童ALL的疗效。使用FCM或PCR技术均可以有效检测儿童B-ALL的MRD水平并指导其分层治疗。虽然FCM或PCR技术检测MRD效果相似,但B组和C组患儿可能更适合选择PCR技术检测MRD。
刘洪军[7]2005年在《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cnetics,CC)分析,研究白血病染色体异常情况,并动态观察,结合临床评价细胞遗传学检测对白血病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价值;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c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与常规细胞遗传学的优劣比较,观察FISH技术在恶性血液病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优势如敏感性、高效性和特异性等。 方法:1.标本获取及分组 采集107例白血病、20例MDS病人及20例正常对照组骨髓进行染色体培养、制备及细胞冻存。对照组20例,均为非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骨髓常规检查未见异常。2.常规白血病细胞染色体制备法 直接法、24h短期培养法。3.核型分析R显带处理,部分病例还同时采用G显带技术。4.常规镜检及结果判定:每个玻片标本镜检20个细胞中期分裂像,核型异常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 1995)》加以描述。5.荧光原位杂交:单一序列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用bcr/abl单一序列探针,检测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染色体)阴性、变异型Ph染色体及伴有其它染色体异常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bcr/abl融合基因;组合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应用4种DNA探针YAC248F5(5q31)、YAC938G5(7q32)、CEP8、YAC912C3(20q12),检测-5/5q~-、-7/7q~-、+8、20 q~-等常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异常,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相比较。按操作步骤行原位杂交,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间期、中期荧光杂交信号。 结果:1.各组异常核型结果:1.1异常核型结果:本组127例中77例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主要异常核型共有28种,其中21种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占核型异常患者总数的75%。单纯+8、+7、-7为最多见的数目异常。AML组共发现异常核型33例,ALL组共发现异常核型9例,CML组发现异常核型23例,CLL组发现异常核型2例,MDS组发现异常核型10例。对照组0例。1.2异常核型检出率:染色体异常总检出率为61%,AML异常核型检出率为57%,其中M1型:67%,M2:58%,M3型:56%,M_4:44%,M_5:64%;ALL异常核型检出率为53%,其中L_1:66%,L_2:58%,L_3:0%;CML:85%;CLL:40%。MDS:50%。t(15;17)、t(9;22)、t(8;21)、5q~-、21q~-、9q~-、7q~-、和11q23为最常见的结构异常。33%的M_2、42%的M_3、25%的M_5和85%的CML分别有t(8;21)、t(15;17)、t/del(11q23)和t(9;22)异常,而85%的t(8;21)、100%的t(15;17)、75%的t/del(11q23)分别见于M_2、M_3、M_5亚型患者。1.3初发和缓解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比较:初发病例异常核型58例,检出率68%(58/85);缓解病例异常核型7例,检出率30%(7/23),差异有显着性。1.4首次报道的3
白淑潇[8]2009年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染色体和FISH研究》文中提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oid leukemia, 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染色体核型异常不但对于AML的诊断分型,而且对于其预后的判断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目前,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 CC)成人AML的核型异常检出率约为54%-78%,仍有45%左右的AML显示正常核型。这些具有正常核型的AML对治疗的反应和生存期依然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此外AML中10%-12%的复杂染色体核型单靠CC尚不能阐明其异常的性质,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新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了CC未检出的隐匿异常,阐明了复杂异常的性质。本文对330例连续AML作了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其中320例染色体检查获得成功,包括317例原发性AML和3例继发性AML。目的分析我国317例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应用间期FISH技术检测隐匿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评价新的分子遗传学技术M-FISH对阐明复杂核型异常性质的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MLL、CBFβ/MYH11、AML1/ETO、PML/RARα一系列FISH探针分别对FAB亚型为M5、M4、M2、M3而CC分析未发现典型的相关易位的病例和伴叁体22异常的AML进行FISH检测;应用M-FISH、染色体涂染和间期FISH对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AML进行分析。结果1、CC分析揭示175例有克隆性核型异常,142例为正常核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55%。结构异常中以特异性染色体易位最为多见,共有103例,占异常核型总数的59%。其中t(15;17) 55例,为最多见的易位,均见于M3亚型,其中位白细胞数较低,CD34和HLA-DR抗原低表达或不表达,完全缓解(CR)率最高,和正常核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次是t(8;21),见于40例,其中80%为M2亚型,占M2亚型总数的32.7%,其中位白细胞数较正常核型组低,除髓系抗原外常表达CD19,其CR率92%高于复杂核型组;inv(16) 3例,分别见于M2、M4EO和M5型,CR率达100%;11q23重排5例,其中4例为t(9;11),均为M5型,另1例为t(11;19),见于M2型;t(9;22)仅2例,分别见于M5和M6亚型。复杂异常22例,主要见于M5和M6型(各5例),其CR率最低,为38%,11例已死亡,中位生存期仅5个月。t(8;21)组、t(15;17)组和正常核型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复杂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应用AML/ETO探针对38例M2-AML进行检测,发现其中4例t(8;21)阳性:包括2例典型信号模式,2例插入易位;应用PML/RARα探针对9例CC未见t(15;17)的M3-AML进行检测,结果其中6例显示阳性:其中2例为典型阳性信号模式,3例为插入易位所致,1例FISH及多重RT-PCR检测未见PML/RARα,应用RARα探针检测显示RARA基因部分缺失;应用CBFβ断裂点分开的双色FISH探针对23例CC分析未见典型inv(16)的M4(包含M4EO)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3例阳性(均为典型信号);应用MLL探针对38例CC分析未见11q23重排的M5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9例+22AML中FISH检测发现13(68.4%)例为CBFβ重排阳性,包括M4EO7例,M5 3例,M2a 2例,M1 1例;14例的随访资料显示CBFβ重排阳性的11例中10例尚存活,仅1例死亡,而CBFβ重排阴性的3例均已死亡。3、317例原发性AML中CC分析共检出22例复杂核型异常,占异常核型总数的12.5%。其中3例只有数目异常,2例只有结构异常,17例为数目合并结构异常。具体异常类型包括染色体增加19种,最常见的为+8,见于8例次;染色体丢失15种,其中-5、-7和-19最多见,各见于4例次,结构异常86种,包括5种平衡易位,23种来源不明的标记染色体,2种环状染色体,5种衍生染色体,27种染色体部分缺失和24种不明来源的额外物质。M-FISH对其中10例和1例MPD转化而来的AML进行分析除证实CC发现的异常外,还探明6种标记染色体的来源,查明2种衍生染色体的性质,检出8种新的衍生染色体。后者均系不平衡易位所致,其中不少被CC误认为染色体部分缺失、不明来源的额外物质、染色体单体和标记染色体等。染色体涂染证实了多数M-FISH的发现。结论1、本组原发性AML的异常核型检出率为55%,其中特异性染色体易位占59%,仍有45%的病例显示正常核型。2、本研究证实染色体核型有重要的预后价值:t(8;21)和t(15;17) AML预后较好,复杂核型异常AML预后最差。3、应用染色体易位探针进行间期FISH检测确实可在少数伴有正常核型或伴特异性染色体易位的其它异常AML中检出隐匿性重排,例如AML/ETO,PML/RARα和CBFβ/MYH11,但对于检出MLL重排似无帮助。4、叁体22有预测inv(16)的作用。5、M-FISH有助于阐明复杂核型异常中标记染色体来源和衍生染色体的不平衡易位性质;6、CC是最基本的检查,FISH则是其重要的补充,二者结合可提供更全面的遗传学信息。
熊文艳, 涂叁芳, 陆志刚, 李玉华[9]2010年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技术在急性白血病(AL)的研究进展中的运用,AL的诊断分型已由1976年提出的以形态学为主的FAB分型发展到2001年的MICM分型,突出体现了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改变在AL诊断分型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改变还对急性白血病的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治疗指导及新药研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论述染色体异常和融合基因的表达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的诊断分型、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指导作用,并对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NLL几种常见的基因突变对疾病预后评估做个总结。近年来,对ANLL各型白血病分子细胞遗传学机制的进一步阐释有助于开发新的白血病治疗策略。
张素芬, 马明信, 沈志祥, 邵宗鸿, 杨晓凤[10]2003年在《关于WHO造血系统髓系肿瘤分类方案的研讨》文中提出讨论内容 :应用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的临床意义 ;WHO方案与FAB方案对于MDS分类的异同 ;MDS/MPD的分类特征 ;WHO方案与FAB方案对于MPD分型的异同 ;WHO方案对AML的分型 ;如何判断AML第Ⅱ类型伴有多系增生异常 ;W
参考文献:
[1]. Inv(1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 李明. 苏州大学. 2003
[2]. 髓系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 尹佳. 苏州大学. 2013
[3]. 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 夏晶. 苏州大学. 2013
[4].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诊断研究进展[J]. 孙中华, 郝艳梅, 田万林, 王凤超. 现代肿瘤医学. 2014
[5]. 成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D]. 颜灵芝. 苏州大学. 2015
[6]. 31种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肖剑文. 重庆医科大学. 2017
[7]. 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D]. 刘洪军. 青岛大学. 2005
[8].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染色体和FISH研究[D]. 白淑潇. 苏州大学. 2009
[9].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熊文艳, 涂叁芳, 陆志刚, 李玉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
[10]. 关于WHO造血系统髓系肿瘤分类方案的研讨[J]. 张素芬, 马明信, 沈志祥, 邵宗鸿, 杨晓凤.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标签:肿瘤学论文; 基因突变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论文; m3白血病论文; 遗传学论文; 融合基因论文; 癌症论文; pcr技术论文; 荧光定量pcr论文; 定量pcr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