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之前不妨多“磨刀”
□啸 风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慨,某某某是写文章的高手,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而自己一提起笔就思涩笔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写不出满意的东西。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人家天生就是写文章的料。其实,这只看到了表面,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不知人家事前“磨刀”工夫下得有多深。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任何事情都须事前准备充分,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准备不足、仓促上阵,就会欲速则不达。写文章与做事一样要事前多“磨刀”。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用心想好,为了写好。”我国古代的文章家也有同样的论述,主张“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撰写《平淮西碑》时事前做了充分准备,从构思到成文花了70多天,才留下了500多字的“淮西功德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的千载名碑。苏轼在庐山构思了三四天,才吟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绝句。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经典名篇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谋划构思好几个月后才写成的。事实证明,凡事前准备充分、调研深入细致的,调研报告质量就好,对党委政府决策作用就大,就容易得到领导的批示肯定。反之,事前调研不充分,调研报告质量就会打折扣,很难得到领导的批示肯定。那些出口成章、倚马可待的写作快手,无一不是事前做足了功课,才取得令人满意的写作成就的。
纵观善写者,为文提笔前都会深思熟虑一番,看主题是否正确新颖,布局是否合理得当,思路是否清晰流畅,材料是否充分精当。写前准备充分,胸有成竹,刀磨得快,一旦动笔就会文思泉涌,写出的文章也流畅自然。所以,凡善写者,动笔前都要做充分准备。别看善写者经常迟迟不落一字,他们实际上是在谋篇布局,“磨刀霍霍向文章”。
写文章多“磨刀”,不单单限于一篇文章,也不单单限于一时一事的考虑,而在于平时写作外的功夫。这就是平时多“磨刀”,注重知识的积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把写文章的根基打牢。从写作实践看,应做到“五多”。
在电气工程中,首先要做的是确定电气工程中电压等级的选择,以获得节能效果。例如,当前通用电气工程中的中压配电电压为10kV或者20kV,低压配电电压为220V或380V[6]。对于电压的选择,需要进行全面考量。电压选择与许多因素有关:一是国家电网在当地的供电设备的特点;二是电气工程中的电源电路数量;三是电力用户的计算电压容量;四是电气工程所在地区的发展水平。高压电网和低压电网在选择时也有不同:选择低压配电网的情况是用户的电力用于低功耗;选用高压配电网的情况是用户的计算能力,电气设备,单电源仪表电源的距离和计算负荷超过一定的范围内。在电压选择过程中,需要参考上述要求选择正确的电压以避免浪费。
研究发现,久坐会使内颞叶缩小的进程加快。每天静坐超过15小时,内颞叶会比只坐5小时的人小10%。而且,久坐时间超过15小时后,内颞叶每小时就会缩小2%。
多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纵观古今,那些善写者无不是善积者,文章大家无不是积累大家。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许多名篇佳作、鸿篇巨著都是作者大量日积月累的结晶。鲁迅阅读了几千本中国小说,耗时三年,才辑校完成了《古小说钩沉》等古代小说集。他阅读了大量古籍,抄录了六千余张卡片,辑成《中国小说史略》。我们时常感到,好多看到的精彩片断、产生的感悟,如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时过境迁,即使想起来,也往往如过眼烟云,即使落笔成文也很难具体生动。所以,平时就要注意养成勤观察、勤写日记的习惯。我的体会是,首先,每天必记,把自己需要的和感兴趣的知识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次,要为我所需而记,记下那些对写材料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切忌什么都记,“拣到篮里都是菜”。再次,要及时记下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感悟。头脑中冒出的灵感火花是写作中最生动最精彩最有价值的素材,往往一闪即逝,千万不可小视。坚持不懈,日积月累,便可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源,一旦需要就能随时调出来为我所用。
多思。有人问牛顿为什么能从苹果落地中想到万有引力定律,他回答:“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思考罢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是“思考、思考、再思考”。对于写作者来说,须臾离不开思考。思考既是反刍,把获取的材料加以消化吸收,也是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感悟。那些具有深邃思想和新颖独到观点的优秀作品,都是深入思考的结晶。写作前要考虑写什么,写作中要考虑如何写,写作后还要考虑如何完善。可以说思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写文章的目的是探究其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其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就特别需要写作者多思深思,凡事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既知其然也知所以然。不能随波逐流,盲从别人所说,盲从权威结论,盲从书本所写。需要多请教,向一切可学之人请教,从生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找到问题答案。平时要多交流,把所疑所惑所思所想提出来,相互切磋碰撞,不断碰出火花,碰出有价值的东西。思考需要有一种“静心养神”的定力、“坐冷板凳”的耐力。只有平时静下心来,长期冥思苦想,一旦动起笔来,才有文章可写,也才有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的可能。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文章缺乏观察就缺少了源头活水。实验表明:一个人的知识90%源于观察。文章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处处留心皆文章”。李贺身背行囊四处游历,观察生活,随时随地将感悟写在纸上,放于囊中,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现代文学大家茅盾告诫人们:“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稿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写文章就要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深入基层调研时尽可能多搜集一些一手资料,从群众和基层鲜活生动的实践中“淘宝”。观察要全面细致,对事物的全貌、发展的全过程、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要从外至里、由此及彼地多层次、多方位观察。观察时要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及时把它记下来,做到“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这样日积月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大量的一手资料在手,何愁写不出文章?又何愁写不出好文章?
多看。看就是观察,用眼睛仔细地看,用心反复地想,从而得出自己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我们时常看到的一些文章,之所以内容空洞、不合情理、缺乏真感实情、呆板生硬,不能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观察。我曾看到媒体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写凛冽寒冬梅花盛开时,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这显然与事实不符。这是没有观察或观察不细,想当然写作的结果。
应多读什么?应读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书,熟练掌握业务理论和知识。同时,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读些相关的书籍。无论是写机关公文、调研报告、理论文章,还是写散文随笔等文艺作品,都应读一些国学经典,不妨从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读起。这是中国文章的精华所在,可学可鉴的太多,不可不读。“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会不知不觉地沾上一些文气、写作的灵气。
多读。欧阳修说作文之道“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诌。”通过多读、熟读,反复揣摩文章的写法和技巧,便可逐步心领神会,从中悟出写作之道。同时,书读多了,眼界开阔了,知识储备多了,写文章时就会融会贯通、旁征博引。正如著名作家曹文轩所言:“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会有那样一个境界: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地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
多练。练笔是把平时积累的孤立的、零散的、感性的知识变为联系的、系统的、理性的知识的过程,既可温故知新,又可加工整理成材料的零部件、半成品,甚至小产品,这是最好最有效的“磨刀”。“常看胸中有花,常写心中有本。”卖油翁之所以能倒油穿钱,陈尧咨之所以能射箭穿钱,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只有不断练笔,才会渐渐摸出写作的路子,掌握一定的规律。同时,反复练笔,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就会越写越熟、越写越精,不至于笔涩文滞、词不达意。
“五多”归一多,就是积累多,这是写文章前的“磨刀”功。一旦知识积淀到一定厚度,就会“厚积而薄发”。苏东坡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就是因为他读得多、看得多、思得多、记得多、练得多。知识积累到一定高度,当提起笔时,思维的闸门就会打开,一发不可收拾。
为文如砍柴。要想文章写得快、写得好,不妨事前多“磨刀”。急于求成、图懒生事,不想事前多花功夫,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半夜里,念蓉被她的梦吓醒。梦里的静秋忽而变得花枝招展,忽而变得凶神恶煞。静秋点燃一团烈火,冲楚墨招招手,楚墨便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她看到楚墨开始燃烧,皮肤爆裂,表情扭曲……
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标签:为文论文; 现实生活论文; 文章论文; 原因论文;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