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为例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图书馆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的iOS和Android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就媒体消费时间(Media Consumption Time)而言,201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在移动平台上花费的时间占22%,美国用户占12%;“移动+桌面互联网”媒体占用了中国用户55%的媒体消费时间,而只占用美国用户35%的媒体消费时间。新浪微博的用户每年增加2倍,现在已经拥有5.3亿用户。新浪微博在重大事件上发挥着作用,正在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腾讯微信的中国用户已经超过4亿,正以每年4倍的速度增长[1]。新媒体的便利和互动,成为图书馆服务营销的重要工具。移动图书馆、微博和微信已组成数字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三驾马车,国内外有不少图书馆已开始重视并投入力量拓展新媒体服务与运营。 2 全国代表性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状况 笔者调查了全国代表性图书馆(省级公共图书馆、副省级城市图书馆、“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现状,主要通过线上考察,了解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三种新媒体服务类型的状况。 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4年4月5日,45家省级、副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有28家(62.22%)开通了移动图书馆,35家(77.78%)开通了微博账号,11家(24.44%)开通了微信账号,15家副省级城市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微博账号;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的图书馆中,89所(79%)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69所(62%)图书馆开通了新浪微博,39所(35%)图书馆开通了微信。 2.1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通信服务资费的调整,人们通过手机获得信息内容更加广泛、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手机上网使用频率持续增加。手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经由简单的短信服务和WAP服务,扩展到信息查询、移动阅读、视频服务等方面,逐步从手机图书馆向移动图书馆过渡。伴随着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平台的逐步完善,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 国家图书馆继“掌上国图”后,推出系列电子图书APP,目前已提供“文锦经典诵读”、“国图选粹”、“年画撷英”、“艰难与辉煌”、“三言二拍”、“四大谴责小说”电子图书APP,供用户下载阅览。上海图书馆推出的上海图书馆市民数字阅读手机APP,将市民数字阅读往手机端扩展,提供20余万种的方正电子图书、3.5万种的新华e店图书、1.1万种盛大文学网络小说,还有博看期刊、龙源期刊、维普期刊、方正数字书苑的报刊资源等。 高校图书馆多采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发商、数据库厂商开发的产品。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图书馆使用了超星公司的产品;南京大学等13所高校使用汇文自动化管理系统及其子产品“掌上汇文”;华南理工大学使用方正阿帕比产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所高校使用了北京书生的移动图书馆方案。在超星平台的支持下,移动阅读、全文阅读已经成为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与项目。汇文公司推出的“掌上汇文”可以实现与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集成、馆藏资源的一站式检索、读者交流与互动。书生公司推出的方案支持UOML文档交换,可以完美地实现馆藏不同数据格式交换,交换后各类手机均可直接访问阅读[2]。 2.2 微博服务的推广 自2009年8月新浪启动微博服务开始,微博用户规模逐年猛增,到2012年底已经达到3.096亿。其中,有2.02亿(65.6%)的微博用户通过手机终端查看和发送微博。微博已经成为主流的网络应用,占据网络舆论传播中心的地位。在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中,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左右着中国微博的格局,覆盖人数均超过千万,腾讯和新浪更是超过2亿[3]。 根据全国公共图书馆微博监测月报的统计,全国图书馆界有1000多个微博开通,其中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的微博都有很高的知名度[4]。清华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等9所高校图书馆的粉丝量在1万以上。图书馆利用微博开展的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知识分享、资源推荐、活动报道、读者交流、馆情通告等项目,微博已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作为图书馆宣传的自媒体,在图书馆对外服务宣传、用户信息意见追踪反馈、舆论疏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微信服务的崛起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它可以通过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音乐等消息,设定自动回复或一对一交流等方式,向关注用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从而达到推广营销的目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传媒、文化、行政、旅游、金融等诸多领域。相较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用户使用黏合度高、注册简便、交互性强、信息送达率高等特点。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成本较低,通过腾讯提供的微信开放平台,可以通过其API实现较为复杂的业务功能。基于微信庞大的注册用户,用户无需额外安装APP就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获得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实现书目查询、公告查询、个人借阅查询等实用功能。 图书馆行业迅速跟进微信公共平台,通过开通微信服务,紧跟用户发展。在全国省级、副省级公共图书馆和“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已经有50家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共平台服务,数量虽比不上微博用户,但发展速度已相当惊人。目前,图书馆对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使用尚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微信公众账号的推广、内容维护、功能扩展还有待进一步地发掘。随着微信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可以借助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3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实践 3.1 移动图书馆的推进 厦门大学图书馆是最早自主开发移动客户端的图书馆之一,跨平台移动开发经验丰富,2011年9月即发布了第一版iOS移动客户端[5]。但因移动开发技术的发展,考虑到现有业务系统平台的对接,现已不再更新,而将开发力量集中于微信平台的功能拓展中。目前图书馆为读者提供超星和汇文两种移动客户端。超星移动图书馆可帮助读者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以下功能:直接获取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全文资源;在线检索图书馆书、刊、论文等文献信息;通过手机访问、获取到所有图书馆已经购买的资源全文;通过超星移动图书馆检索到全国600多家图书馆的全文资源,并实现文献传递。而“掌上汇文”则可实现图书查询、预约、续借,评价与评论图书,分享心得,关注图书,实时获取图书动态,最新评论,扫描图书条码进行快速查询、续借,短信、Email分享,动态发布本馆通知、讲座信息等功能。 考虑到开发和维护成本,国内图书馆已很少自主开发移动客户端。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提供读者需要的功能,购买成熟的商用客户端是正确的选择。此外,由于用户流量所限,移动图书馆业务须依托Wi-Fi才得以拓展,因此图书馆的无线网络必须与移动图书馆同步规划和建设。 3.2 微博管理 厦门大学图书馆是国内最早开通官方微博的图书馆之一。微博账号“厦大图书馆”于2009年11月17日发布了第一条微博。2010年11月,新浪厦门主办,请香港著名导演彭浩翔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举办讲座《爱的地下教育》,通过官方微博登记赠票,自此粉丝数量大涨,并提升了官方微博知名度。2011年9月,微博网友、读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某博士,在图书馆求婚成功,相关微博引发热议。2013年6月、9月、11月及2014年4月间,“书”系列活动(时光、遇见、探索、发现)在微博开启微话题,效果良好。“书·时光”[6]微博讨论引起媒体注意,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前来采访。2014年1月17日,官方微博发布“年度酷数据”[7],引发热议,《厦门日报》再次采访,进行了报道。 大多数图书馆的微博运营由专人负责,或者依托于某个部门(如参考咨询部),而@厦大图书馆的管理和维护是由各部门人员组成。该团队有10名以上固定成员,分别来自读者服务、信息咨询、信息技术、采访、特藏以及分馆等部门,了解馆内所有相关业务,可随时解答粉丝的各类问题。平时每周由1人轮值管理微博,如遇大型活动或重要舆情,则团队一起讨论决定应对策略。公告信息、新书通报、资源介绍等专栏则由相关馆员提供内容,统一发布。厦门大学的官方微博管理得当,应对得体,舆情控制自如,活跃度、社会影响力和粉丝数稳步增长。目前粉丝数已超过1.8万,在高校图书馆中仅次于清华大学图书馆(4.4万)和武汉大学图书馆(2.2万)。 3.3 微信公众号运营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微信公众(订阅)号从2013年10月16日开始正式运营,定期发布图文消息,并提供便捷的功能菜单服务。该公众订阅号总订阅数截止到2014年5月11日已达3702个用户。图文消息栏目包括“经典重现”(经典文学作品推介)、“资源发现”(介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书的故事”(转发书评及相关作者的故事)、“音阅汇”(融汇音乐与阅读,推荐高品质音乐资源)、“慕课堂”(推介适合大学生的最新慕课视频)、“每周一剂正能量”(阅读疗法与心理咨询)等。功能菜单选项分为三个模块共11项,见表1。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微信运营及相关功能开发依托于信息技术部,图文消息内容则来自馆内各部门的投稿。内容的发布经过精心挑选,并注意用户的反馈,适时调整栏目,逐步提升信息送达率和转发率。 4 新媒体服务的问题与思考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与普及,使社会传播进入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新媒体浪潮波及社会的不同阶层、各个角落,全面融入现代人的所有生活领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图书馆行业顺势而为,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的力量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图书馆已经在品牌宣传、营销策划、读者服务、数字阅读、参考咨询、资源建设等诸多方面成功应用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式。但在图书馆新媒体应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业界加以注意。 4.1 部分图书馆对新媒体服务的认识不清 从业界对新媒体的研究以及各级图书馆的实践来看,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对于新媒体尚处于接纳和了解的过程。开展新媒体服务,是否门槛过高?如移动图书馆,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对于小图书馆来说确实过高,但购买商用客户端不是唯一选择,利用微信的自定义菜单,进行订阅号、公众号的简单开发,也能实现移动图书馆的大部分功能;而微博账号的开通几乎是零(技术或资金)成本,很适合宣传推广。 4.2 微博舆情事件的把控力需增强 微博信息的即时性、传播的裂变性显示出微博传播的巨大威力,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微博对图书馆进行品牌营销、读者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需要注意到微博有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微博信息短小精悍符合现代社会信息化需求,符合大众生活的碎片化时间信息消费习惯。但是微博内容的简短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准确,特别是个别人在发布微博时为了博眼球对信息进行加工,将焦点集中在一点,而忽视另一部分,在不知不觉中误导他人,使人产生理解偏差。微博消息是由情绪主导的,容易引发社会情绪集中表达。在信息转发评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激的语言,乃至谩骂侮辱性语言产生,会造成不当内容的传播,带来不良影响。微博消息的发布具有随意性,且缺少有效监管和信息过滤,容易产生虚假信息。而传播氛围易受情绪影响,容易造成网络谣言的大面积传播。 图书馆应当正视微博中的诸多问题,加强危机管理,在危机传播的潜在期、发生期以及解决恢复期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预防和减少危机信息的传播、控制,减轻和消除危机信息引起的消极影响,谋求用户的理解和支持,提高服务的满意度,维护图书馆整体信誉。图书馆需要及时查看微博信息,认真监控追踪消息,及时跟进,对微博反映的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4.3 急需培养一批熟悉新媒体的馆员队伍 近期笔者发现多个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被盗,群发商业广告,须引起业界重视。微信运营涉及内容编排、接口开发、营销策略规划等环节,相关人员应提升管理水平,关注账号安全。新媒体具有“跨界”、“混搭”、“碎片”、“个性”、“开放”等特质,图书馆必须培养专业的新媒体管理人才,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变化,更好地应用新媒体为图书馆服务。作为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馆员,需要自身成为新媒体的“玩家”,才能深刻理解新媒体的运作方式;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熟悉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此外,新媒体具有快速变化发展的特点,馆员不能墨守成规,面对改变,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情况做出适时应对,方能不断创新,通过新媒体服务满足读者需求。 5 结语 国内许多图书馆意识到新媒体的价值,主动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实践中总结了经验,拓宽了思路,凝练出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勾勒出一套操作性强的技术路线。如何利用和驾驭好新媒体服务的三驾马车已成为图书馆行业热议的问题,加强新媒体服务的研究,并使这些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图书馆,是业内学者和图书馆员的共同使命。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