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为例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图书馆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的iOS和Android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就媒体消费时间(Media Consumption Time)而言,201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在移动平台上花费的时间占22%,美国用户占12%;“移动+桌面互联网”媒体占用了中国用户55%的媒体消费时间,而只占用美国用户35%的媒体消费时间。新浪微博的用户每年增加2倍,现在已经拥有5.3亿用户。新浪微博在重大事件上发挥着作用,正在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腾讯微信的中国用户已经超过4亿,正以每年4倍的速度增长[1]。新媒体的便利和互动,成为图书馆服务营销的重要工具。移动图书馆、微博和微信已组成数字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三驾马车,国内外有不少图书馆已开始重视并投入力量拓展新媒体服务与运营。 2 全国代表性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状况 笔者调查了全国代表性图书馆(省级公共图书馆、副省级城市图书馆、“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现状,主要通过线上考察,了解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三种新媒体服务类型的状况。 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4年4月5日,45家省级、副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有28家(62.22%)开通了移动图书馆,35家(77.78%)开通了微博账号,11家(24.44%)开通了微信账号,15家副省级城市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微博账号;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的图书馆中,89所(79%)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69所(62%)图书馆开通了新浪微博,39所(35%)图书馆开通了微信。 2.1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通信服务资费的调整,人们通过手机获得信息内容更加广泛、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手机上网使用频率持续增加。手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经由简单的短信服务和WAP服务,扩展到信息查询、移动阅读、视频服务等方面,逐步从手机图书馆向移动图书馆过渡。伴随着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平台的逐步完善,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 国家图书馆继“掌上国图”后,推出系列电子图书APP,目前已提供“文锦经典诵读”、“国图选粹”、“年画撷英”、“艰难与辉煌”、“三言二拍”、“四大谴责小说”电子图书APP,供用户下载阅览。上海图书馆推出的上海图书馆市民数字阅读手机APP,将市民数字阅读往手机端扩展,提供20余万种的方正电子图书、3.5万种的新华e店图书、1.1万种盛大文学网络小说,还有博看期刊、龙源期刊、维普期刊、方正数字书苑的报刊资源等。 高校图书馆多采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发商、数据库厂商开发的产品。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图书馆使用了超星公司的产品;南京大学等13所高校使用汇文自动化管理系统及其子产品“掌上汇文”;华南理工大学使用方正阿帕比产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所高校使用了北京书生的移动图书馆方案。在超星平台的支持下,移动阅读、全文阅读已经成为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与项目。汇文公司推出的“掌上汇文”可以实现与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集成、馆藏资源的一站式检索、读者交流与互动。书生公司推出的方案支持UOML文档交换,可以完美地实现馆藏不同数据格式交换,交换后各类手机均可直接访问阅读[2]。 2.2 微博服务的推广 自2009年8月新浪启动微博服务开始,微博用户规模逐年猛增,到2012年底已经达到3.096亿。其中,有2.02亿(65.6%)的微博用户通过手机终端查看和发送微博。微博已经成为主流的网络应用,占据网络舆论传播中心的地位。在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中,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左右着中国微博的格局,覆盖人数均超过千万,腾讯和新浪更是超过2亿[3]。 根据全国公共图书馆微博监测月报的统计,全国图书馆界有1000多个微博开通,其中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的微博都有很高的知名度[4]。清华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等9所高校图书馆的粉丝量在1万以上。图书馆利用微博开展的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知识分享、资源推荐、活动报道、读者交流、馆情通告等项目,微博已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作为图书馆宣传的自媒体,在图书馆对外服务宣传、用户信息意见追踪反馈、舆论疏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微信服务的崛起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它可以通过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音乐等消息,设定自动回复或一对一交流等方式,向关注用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从而达到推广营销的目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传媒、文化、行政、旅游、金融等诸多领域。相较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用户使用黏合度高、注册简便、交互性强、信息送达率高等特点。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成本较低,通过腾讯提供的微信开放平台,可以通过其API实现较为复杂的业务功能。基于微信庞大的注册用户,用户无需额外安装APP就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获得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实现书目查询、公告查询、个人借阅查询等实用功能。 图书馆行业迅速跟进微信公共平台,通过开通微信服务,紧跟用户发展。在全国省级、副省级公共图书馆和“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已经有50家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共平台服务,数量虽比不上微博用户,但发展速度已相当惊人。目前,图书馆对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使用尚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微信公众账号的推广、内容维护、功能扩展还有待进一步地发掘。随着微信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可以借助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3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实践 3.1 移动图书馆的推进 厦门大学图书馆是最早自主开发移动客户端的图书馆之一,跨平台移动开发经验丰富,2011年9月即发布了第一版iOS移动客户端[5]。但因移动开发技术的发展,考虑到现有业务系统平台的对接,现已不再更新,而将开发力量集中于微信平台的功能拓展中。目前图书馆为读者提供超星和汇文两种移动客户端。超星移动图书馆可帮助读者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以下功能:直接获取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全文资源;在线检索图书馆书、刊、论文等文献信息;通过手机访问、获取到所有图书馆已经购买的资源全文;通过超星移动图书馆检索到全国600多家图书馆的全文资源,并实现文献传递。而“掌上汇文”则可实现图书查询、预约、续借,评价与评论图书,分享心得,关注图书,实时获取图书动态,最新评论,扫描图书条码进行快速查询、续借,短信、Email分享,动态发布本馆通知、讲座信息等功能。 考虑到开发和维护成本,国内图书馆已很少自主开发移动客户端。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提供读者需要的功能,购买成熟的商用客户端是正确的选择。此外,由于用户流量所限,移动图书馆业务须依托Wi-Fi才得以拓展,因此图书馆的无线网络必须与移动图书馆同步规划和建设。 3.2 微博管理 厦门大学图书馆是国内最早开通官方微博的图书馆之一。微博账号“厦大图书馆”于2009年11月17日发布了第一条微博。2010年11月,新浪厦门主办,请香港著名导演彭浩翔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举办讲座《爱的地下教育》,通过官方微博登记赠票,自此粉丝数量大涨,并提升了官方微博知名度。2011年9月,微博网友、读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某博士,在图书馆求婚成功,相关微博引发热议。2013年6月、9月、11月及2014年4月间,“书”系列活动(时光、遇见、探索、发现)在微博开启微话题,效果良好。“书·时光”[6]微博讨论引起媒体注意,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前来采访。2014年1月17日,官方微博发布“年度酷数据”[7],引发热议,《厦门日报》再次采访,进行了报道。 大多数图书馆的微博运营由专人负责,或者依托于某个部门(如参考咨询部),而@厦大图书馆的管理和维护是由各部门人员组成。该团队有10名以上固定成员,分别来自读者服务、信息咨询、信息技术、采访、特藏以及分馆等部门,了解馆内所有相关业务,可随时解答粉丝的各类问题。平时每周由1人轮值管理微博,如遇大型活动或重要舆情,则团队一起讨论决定应对策略。公告信息、新书通报、资源介绍等专栏则由相关馆员提供内容,统一发布。厦门大学的官方微博管理得当,应对得体,舆情控制自如,活跃度、社会影响力和粉丝数稳步增长。目前粉丝数已超过1.8万,在高校图书馆中仅次于清华大学图书馆(4.4万)和武汉大学图书馆(2.2万)。 3.3 微信公众号运营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微信公众(订阅)号从2013年10月16日开始正式运营,定期发布图文消息,并提供便捷的功能菜单服务。该公众订阅号总订阅数截止到2014年5月11日已达3702个用户。图文消息栏目包括“经典重现”(经典文学作品推介)、“资源发现”(介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书的故事”(转发书评及相关作者的故事)、“音阅汇”(融汇音乐与阅读,推荐高品质音乐资源)、“慕课堂”(推介适合大学生的最新慕课视频)、“每周一剂正能量”(阅读疗法与心理咨询)等。功能菜单选项分为三个模块共11项,见表1。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微信运营及相关功能开发依托于信息技术部,图文消息内容则来自馆内各部门的投稿。内容的发布经过精心挑选,并注意用户的反馈,适时调整栏目,逐步提升信息送达率和转发率。 4 新媒体服务的问题与思考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与普及,使社会传播进入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新媒体浪潮波及社会的不同阶层、各个角落,全面融入现代人的所有生活领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图书馆行业顺势而为,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的力量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图书馆已经在品牌宣传、营销策划、读者服务、数字阅读、参考咨询、资源建设等诸多方面成功应用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式。但在图书馆新媒体应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业界加以注意。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