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实践哲学(书面语)(第二部分)_哲学论文

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实践哲学(书面语)(第二部分)_哲学论文

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一:实践哲学(笔谈)(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笔谈论文,之二论文,世纪末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哲学的意义及其误区

实践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80年代以来传统教科书体系改革的切入点、哲学论争的焦点和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新的生长点,根本原因在于其超越了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理念的根本变革,即实现了哲学的现代生存论转向。然而,如果人们抹杀、忽视了实践的生存论内涵,仍然从本体论或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出发理解实践及实践哲学问题,就意识不到实践哲学的真实意义,使实践哲学陷入理解和发展上的误区。

总体说来,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即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和现代的生存论转向。实践哲学是在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极具代表性的现代生存论哲学。在古代,哲学家们离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直接断言存在,把对象世界看作是脱离思维而独立自存的存在,进而把目光指向外部世界,寻求永恒不变的“本体”和终极的“第一原理”,由此形成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本体论哲学。

到了近代,哲学家们悬置了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独断,开始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理解存在。于是,对象世界不再是脱离思维而独立自存的存在,而是在与思维关系中的存在,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存在;离开人的认识而独立自存的客观对象是虚幻的。因而,“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哲学的任务在于放弃对世界的断言,直接考问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于是便有了近代的认识论转向。

到了现代,哲学家们超越了思维和存在的二元对立,开始在人的现实的生存活动中理解思维、存在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思维、存在以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不是抽象的固定的存在,而是在人的生存活动中的存在。只有在人的生存活动中,思维和存在才是内在同一的现实的存在,才是不断创造、不断显现的存在。人、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正是在人的生存活动中现实地生成和展开的。因而,“离开生存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无效”,哲学不再寻求世界背后的本体,也不再考察人的认识,而是面向人的生存,反思和追问人的生存方式,这就是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实践哲学就是在西方的生存论转向过程中异军突起的现代哲学。它不仅超越了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开始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理解人、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而且,超越了其它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诸如唯意志哲学、生命哲学、现象学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语言哲学、解释学哲学以及无意识哲学对人的生存活动的狭隘理解,使现代哲学的生存论内涵贯彻得更为彻底。实践哲学虽然也像其它现代哲学一样主张从人的生存活动出发理解人、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它并不像其它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一样仅仅抓住人的生存活动的某一方面,诸如意欲活动、生命活动、意向性活动、选择活动、语言活动、理解活动、无意识活动,而是从人的活动总体出发,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总体性的存在方式,以此为基点理解和建构哲学。实践虽然表现了人的生存,但实践不是人的生存活动的某一个方面,而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实践既不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也不是与理论活动并列的操作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存在。

从维度上看,实践包含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和思维活动。生产活动指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产,它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实践维度;交往活动指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活动,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实践维度;思维活动指认识、理解、解释、说明等精神活动,它是人与精神关系中的实践维度。生产、交往和思维活动不是相互并列的独立活动,而是同一实践活动不同维度的规定,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三者的统一。就实践关涉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实践是人的生产活动;就实践关涉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实践是人的交往活动;就实践关涉人与精神的关系而言,实践是人的思维活动。如果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总体把实践活动维度的不同规定当成独立自存的活动,就会使实践脱离人的活动的现实,成为思维的幻相。

从性质上看,实践是对象性与非对象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主体性与客体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总体性与具体性的内在同一,它集中体现了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内在同一的本质。正因为人的存在是自然性与精神性的内在同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才具有了对象性与非对象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主体性与客体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总体性与具体性等等内在同一、无限丰富的性质规定。如果割裂了自然性与精神性的内在同一,从单一性质出发理解人的实践,同样会造成人的抽象。

从层次上看,实践是自在活动、自为活动和自在自为活动的统一。自在活动是实践活动的最低层面,是以自我依附于对象为主要存在方式的给定性活动;自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中间层面,是以自我规范对象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创造性活动;自在自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最高层面,是自我与对象和谐共处,给定性与创造性内在同一的审美活动。自在的实践确证人的自然性,自为的实践确证人的精神性,二者是人的实践的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和异化形式,而自在自为的实践是在扬弃前二者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人的最高活动层面,它克服了自然性与精神性的二元对立,力图在自性中确证人的精神性,在精神性中确证人的自然性,在自然性与精神性的内在同一中确证人的人性。实践活动的三个层次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性展开,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存在方式的辩证发展历程。对实践层次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在理解实践活动时更好地进行价值定位。如果忽视实践的自在自为性,从单一自在层次或自为层次出发理解实践,虽然可以把人的活动与动物、神的活动区别开来,但是无法把人的本真活动和物化、神化的活动区别开来,就无法对实践活动进行明确的价值定位,容易使实践活动脱离人的历史成为使人物化或神化的活动。

由此可见,实践哲学从维度、性质和层次方面对实践总体性规定超越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维方式,也超越了其它西方哲学流派,使哲学具有了彻底的生存论内涵。它从总体上昭示了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主张从实践活动出发理解和建构哲学,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正因实践哲学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存论内涵,其真实意义不在于提出某些具体的哲学观点,完善或更新了原有的哲学体系,而在于它蕴含着新的哲学理念,实现了哲学的总体性变革。

有必要指出的是,国内实践哲学的争论已持续了近二十年,虽然在教科书体系改革以及具体的哲学问题,诸如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主体性、交往、文化等问题上实现了很大突破,产生了很多极具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思想,但是,在人们对实践哲学的具体问题进行阐释的同时,很少关注实践哲学在哲学理念层面实现的生存论转向,多数人仍脱离生存论内涵,从本体论或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出发来理解实践及实践哲学问题。

人们往往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出发,首先预设了在自我之外存在着一个不以自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对象世界,然后把实践看成是联系自我与对象的中介,是人类应付环境、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动的社会化的物质生产活动;或者从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出发,把实践理解为同认识活动相并列的操作活动,进而,把实践看作认识的前提、动力、尺度,理解为对既定规律、本体进行认识的一个外在环节。由此,实践活动中蕴含的交往、思维维度,实践活动本身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所蕴含的辩证性质,以及实践发展的动态层次被排斥在实践理解的框架之外,实践的生存论内涵并没有被彰显出来。实践不再是人的总体性存在方式,人、人的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不断展现的存在,而是成了主体客体化或客体主体化的中间环节,成了确证先在的人、人的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工具;实践哲学不再是从生存论出发理解和建构哲学的现代生存论哲学,而是成了对原有本体论哲学体系或认识论哲学体系进行修补、完善的工具。实践的总体性地位及实践哲学的意义被消解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维方式之中。

可见,如果忽视了实践作为人类总体性存在方式的根本现实,从本体论或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出发,就会使实践的生存论内涵受到消解和遮蔽,就会影响实践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实践哲学的真实意义。只有超越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恢复实践的总体性地位,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实践哲学给哲学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从而为实践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实践哲学的域限及对实践的自明性的质疑

——后实践哲学论纲

“实践哲学”是当今的国内哲学界的主流话语。这一派把实践作为绝对自明性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点来诠释马克思的思想文本。因而,不论是就“实践哲学”的理论成就还是就其话语地位而言,对“实践哲学”的反省,都是今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必要准备和理论起点。

1.实践哲学的域限

1.1 把握一种哲学流派的理论特质的最佳切入点,就是透视这种哲学的理论域限。我对实践哲学的分析也是从此入手的。所谓“实践哲学”的域限就是指“实践哲学”理论诉求的所指及其限度。

1.2 当今“实践哲学”的兴起,源于对教条化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反动。马克思思想文本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与生存处境下,获得不同的解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相适应的。当教条化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已难以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时,对旧有意识形态的解构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重建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任务。在中国,这一理论建树过程,是在执政党与民间知识分子两个层面进行的。前者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后者在哲学上所形成的就是学院派的“实践哲学”,即在中国大学中形成的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和哲学主张。

1.3 中国实践哲学的形成起于对教科书哲学的反动,和对马克思哲学体系(教科书)理论重构的历史要求。实践哲学不是一个统一一致的哲学流派,其内部理论分歧十分巨大,有所谓“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人本主义”等不同的称谓。但与传统教科书体系不同之处在于,“实践哲学”不仅仅在认识论领域里强调实践的地位,而且把“实践”看作是整个马克思思想文本的基石,并力图以实践为基础来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1.4 中国语境中的“实践哲学”,不同于马克思思想文本在西方的历史解读。它所谋求的是对教条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对马克思思想的文本解释权。马克思思想在中国文化体制内的绝对合法性,使中国“实践哲学”的回到原点的思想努力,不仅仅是一种论述实践,也是一种叙事策略。借助在学术领域马克思思想文本解释权的确立,实践哲学不仅要解构教条化的意识形态,也力图使自己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论蓝本,即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

1.5 中国学院派“实践哲学”虽然不具有意识形态的法权地位,却依然是以意识形态诉求为目的“大叙述”的“主义”话语。“实践哲学”的话语实践,旨在确立一种新的思维原则,即将实践作为超越传统形上学的基点,以实践为根基消解传统的形上学。“实践哲学”消解了精神的自本自根性,将知识生产根置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取消精神的形上原则与超越原则,确立精神的实践原则,这不仅是近代主体哲学的必然产物,也是和整个社会的世俗化趋向相一致的。

1.6 “实践哲学”在中国不仅扮演教条化意识形态的解构者与建构者的任务,也力图为转型中的中国提供现代化理论蓝图和社会批判理论。它和后现代主义的话语批判一起构成现代中国的主要批判方式,并渐有合流之势。“实践哲学”对社会世俗化的推进,导致马克思思想中隐含的超越的终极关怀几乎丧失殆尽,尽管部分论者已开始关注实践与终极关怀统一问题。

2.对实践自明性的质疑

2.1 就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而言,哲学的发展是通过形上存有论的自我奠基来建构的。通过对终极的自明性根基的探寻,为世界及知识的合理性化确立根基。从形上学的视角来看,西方哲学经过:存有——神学阶段、主体哲学阶段、虚无哲学阶段。古希腊哲学及中古基督教(经院)哲学是存有——神学阶段,哲学建立在存有学的基础之上,“存有”是绝对自明的,是一切存在者存在的内在根基,一切存在者若存在,必先“存有”。而“神”是一切存在者存在的超越根基。中古哲学经过奥卡姆的剃刀,实体哲学的根基发生动摇,存有的自明性受到质疑。主体哲学应运而生,主体哲学是由笛卡尔开启的。主体哲学力图通过主体的自明性来确证知识的客观性。主体哲学经过“我思”、“我意(欲)”、“我行”三个阶段。“我思”的主体哲学以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哲学为代表;“我意(欲)”的主体哲学以叔本华、尼采、佛洛伊德为代表;“我行”的主体哲学者以马克思为代表。虚无哲学阶段,是哲学的“无本”阶段,是主体性哲学“我思”、“我意(欲)”、“我行”三个面向的极致与反动,哲学从存有学开始,经过人本学阶段,走向了无本的虚无哲学,哲学的终结已是现代哲学的普遍声音。

2.2 对以“实践”为根基来诠释马克思思想文本的中国“实践哲学”来说,“实践”是一个绝对自明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从自明性的实践出发,传统哲学的一切困难都可以解决。“实践哲学”的哲学家们天真而又乐观地以为,一切哲学问题乃至人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及答案都在人类的实践中。这是“实践哲学”作为彻底的“人本学”的必然结论。然而问题在于“实践”是自本自根的吗?是绝对自明的吗?这个被实践哲学家视为想当然的问题却从没有被当作问题纳入到此在的“我思”之中。我们不禁要追问:哲学作为对世界的合理化说明以及对人类生命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定向的功能,真的能完全建立在所谓的“实践”基础上吗?实践的自我奠基作用真的是无需继续审视的吗?假如作为基础的“实践”不是绝对的、终极的可靠,“实践哲学”的社会导向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就值得怀疑和批判。

2.3 质疑之一:作为主体的“我行”——“实践”,的确是对作为主体的“我思”、“我意(欲)”的超越与综合。近代哲学的主体之路,只有走到整体性的实践中才算获得真正的综合,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思”与“所思”、“欲”与“所欲”才是合而为一的。然而从“我思”、“我意(欲)”“精神自我中心主义”,进入到“我行”的“实践自我中心主义”,并不意味着知识的客观性标准得到确立,而是将客观性原则放逐在实践的历史进程之中,借助于辩证的魔杖,将历史的相对性认定为真理的绝对性。其结果是在自然领域里,经验科学知识成为强势的知识,进而成为一切知识的标准和范式。在社会领域,历史理性主义被认为是普遍的真理,历史必然性与价值必然性混同(势与道合一)。由于知识乃至精神被看作与实践同构的东西,精神文化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得以滥觞。这个相对主义表现在将一切精神文化看作是与现实实践结构同构的东西,看作是情欲冲动、阶级利益、国家民族、社会阶层的现实的利益表达。绝对真理不再存在,一切都是历史的、实践的产物。一切精神产品的合理性都只有历史的合理性。社会批判与知识话语批判的任务据说就是要揭示出一切被奉为神圣价值的虚伪与相对。它的绝对主义体现为将某一特殊的实践主体(如无产阶级、新知识人等)确定为历史价值与普遍规律的承担者。从而由这一利益集团的政党、领袖及其代言人所书写的“历史规律”就成为绝对真理。这必将导致“主义”话语对“个体”话语的专制与剥夺。

2.4 质疑之二:以“实践”为基石的“实践哲学”,借助于实践的历史性消解了一切所谓的超验的真理,反对任何形态的形上学存有论。一切所谓的超验的思想与精神都被认作是此岸世界的虚幻的反映和虚假的意识形态。由“我思”的主体哲学所开启的理性批判和精神批判,在“实践”的主体哲学这里转化为社会批判。由于社会实践主体的多元性,社会实践也必然以多相度的形式展开。超验维度的消解必然使一切批判——从理性批判、社会批判到话语批判——成为不可能,丧失超验维度的结果不是以自然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为价值根据的阉割个体“位格”的精神专制主义,就是依据实践主体的多元性的价值虚无主义。以“实践”消解超验形上学的结果之一就是使实践成为不可能之事。丧失了超验之维的所谓“实践”,只能是“无用的激情”的无用挥发而已。

2.5 质疑之三:近代哲学的主题是知识论问题,真知识是如何可能的,以及知识的客观根据是什么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近代哲学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从意识的经验结构和先验结构入手的。然而意识的经验结构和先验结构是如何发生以及是如何统一的依然没有解决。无论是“我思”的主体哲学,还是“我意(欲)”的主体哲学都没有正式解决这一问题。“我行”的主体实践哲学,把这一知识论问题纳入到实践论中加以解决,为知识的发生及检验确立了现实的基础。然而今天我们的问题不仅是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是进一步转化为“实践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对许多实践派思想家来说,“实践”是绝对自明性的存在,是无需反省而被认作前提的。对实践的形上探讨没有进入实践哲学家的视域,实践哲学家的论域集中在探讨实践的结构域方式(从以生产实践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到以日常交往为基础的生活实践),以及基于实践的意识结构与话语形态。“实践”的形上根基至今依然是晦暗不明的。晦暗不明的“实践”被想当然地认作为绝对自明的,其结果是必然使“实践”自己成为“实践”的绝对尺度,致使历史理性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成为了时髦的绝对真理。“实践哲学”对“实践”的自我确证,即是“人本”哲学的极端化。这一哲学思想说白了就是“人是世界的尺度,也是自我的尺度”。这种以“实践”为根基的彻底的人本学在现实上只能是:一部分人以另一部分人(据说这一部分人体现了某种天命,或把握了历史必然性)为本的专制的人本主义;所有人都以自己(自己偶在意识状态)为本以至于无本可依的价值虚无主义。

2.6 质疑之四:以“实践”为纲维来统摄马克思的思想是否真实可靠。“实践”诚然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观念,但是“实践”是否是马克思思想的唯一基石呢?中国实践哲学的思想家们大多把实践理解为唯一终极的存在,至多为实践寻求一个自然先在性的奠基。我则以为除“实践”以外,马克思的思想中还有一个超验的纬度:即人类精神自由的先验性与超验性。许多思想家只承认马克思文本中“实践”义涵的现实维度,而否认其超越维度。其原因在于对马克思思想文本的解读方法的失误。仅仅从马克思思想文本的语义结构出发来解读马克思的思想,就会自然地把“实践”作为马克思思想的唯一基石。马克思诚然以“实践”的现实性与革命性来反对一切虚假的超越意识和虚幻的彼岸追求,这和世界性的世俗化趋势是一致的。但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拒绝纯粹的超越意向,超越的维度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依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没有超越的维度,仅仅从纯粹的历史必然性出发,无论是其早期的异化批判、还是此后的社会批判和共产主义理念,都不可能提出。马克思思想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变革,更在于他实现了以希腊存有学为基础的预成论传统(从自然必然性到历史必然性)和以希伯莱超越信仰为基础的末世论传统的整合。中国实践哲学对马克思文本的超越意向的遗失,和对“实践”的过度强调,固然和世界范围内的世俗化浪潮相适应,也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超越意识淡薄、实践理性浓厚不无关系。

3.后实践哲学的理论诉求

3.1 为克服“实践哲学”的理论困境,我提出“后实践哲学”的理论构想。“后实践哲学”并不是刻意与“实践哲学”相对抗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它只是“实践哲学”之“后”的一种哲学探索的精神姿态。“后实践哲学”之“后”不单纯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一个超越论的概念。这个“后”就是超越。“后实践哲学”所要表达是基于“实践哲学”所造就的历史文化及生存景观寻求一种新的精神转向。实现对精神活动的超越奠基,和哲学言说语式的转换。

3.2 “实践”作为对传统形上学存有论的超越,确立了精神活动与现实活动的关联性,也导致了精神活动自主性的剥夺。“后实践哲学”的一个基本努力方向就是要重新探求精神活动的绝对根基,恢复精神活动的自主性根基。消解“实践哲学”中的“实践”本体化倾向,重新审视传统形上学的价值。借助于对超越基点的探寻,实现对现实实践的超越审视,以避免价值的虚无化和虚假化。简言之就是要实现形上学的重建。

3.3 在现时代要实现某种形上诉求,必须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知识学的审视。有鉴于此,“后实践哲学”就必须完成哲学言说语式的转变。这个转变包含两个层面:首先要区分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言说方式。社会科学是基于某种形上信念基点上的实证科学。实证科学的客观有效性源于它的逻辑法则和经验的可检验性。然而这不意味着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基础全部源于“实践”,它的形上根基是必须加以理性审视的。哲学要承担审视形上学与建构形上学的任务。这既是说哲学言述的有效性不可诉诸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有效性。而要在自己的内部,即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构中探寻。其次,对哲学自身而言,形上信念的言说语式要实现从全权式的“主义”话语向“个体”话语转变,以确保意识形态笼罩下“个体”信念的独立性及言述方式的独立性。这并不是说哲学家个体不对意识形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批判,而是说哲学家基于自己信念所作的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个体性”的言说行为,而不带有意识形态诉求。

3.4 后实践哲学的建构任务是首先完成与实践相统一(而非同一)的超越形上学,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心性之学和文化哲学。

实践哲学的本体论范式

由美学领域的主体性问题争论而引发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论争,在当代哲学发展的史页上泼抹了浓重的一笔。世纪之交,回望其行进的轨迹,盘点理论的得失,对于我们适时总结理论经验,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体认有着至为深刻的意义。而且将为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和重新定位,寻找和实现哲学范式的时代转换,提供积极的助益。

寻踪实践哲学论争的轨迹,不难发现,在讨论中,牵及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属问题。就总体而言,这一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出来的分歧也最大、最为鲜明。此问题具体地落脚于两个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自己的本体论主张?如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持有何种本体论范式?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有必要在元哲学层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本体论的规定性及其对于我们而言的合理定位问题。本体论是哲学理论形态自我确立的标志。一般来讲,本体论是指关于存在的学说。但就其具体内涵而言,本体论试图寻找基本的存在,回答存在的最终本性即确立某种本体或实体。本体是最初的存在,具有时间的在先性和绝对的独立性。它不依赖于其他存在,相反其他存在依赖于它。由此看来,本体是说明世界的阿基米德点。在哲学史上,本体论经历了三种表现形态:(1)宇宙论本体论,试图以寻找终极的始基, 寻找杂多现象背后的不变的本体。古代哲学即是全部的本体论哲学。(2)认识论的本体论, 试图以某种统一性来回答存在的最终本性,近代哲学大多属于此种形态。(3)存在论生存论的本体论, 即在现实生存的基础上回答存在论问题上的优先性。换言之,在人类的生存、精神的存在确立后,回答诸存在形式的存在优先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自己的本体论主张?答案有非此即彼两种。其中之一,认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内在蕴有自己的本体论预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不例外;另一种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超越论,弃除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本体论问题的确是无论哪一种哲学也不能回避的。但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本体论方式来回答、实现本体论范式的转换。在我们看来,所要实现的具体的转换,就是抛弃古老的宇宙论的探究始基的本体论模式,合理吸收认识论的本体论要义,立基于存在论生存论意义上予以解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回答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持有何种本体论范式?有三种情形:在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框架内,坚守自然本体论或物质本体论;在反传统的视域内,主张实践本体论;还有一种是坚持自然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在同一框架下不同论域的共存,即在一般的世界观上主张自然本体论,在历史观上坚持实践本体论。

与此前的问题相关联,在一般的存在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和坚持自然存在、物质存在的优先性。本体论的意义仅此而已。实践哲学的此种回答方式彻底地摈弃了宇宙论的本体论致思方式,同时也不再以物质的统一性这一认识论的本体论模式来解决问题。因为人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存在无法单向度地还原至物的存在、自然的存在。人的存在,在一种意义上,是自然史的继续,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是自然史的中断——存在形态的分化,是主体的突现。由此,只能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上来建构世界的统一性即以实践来建构这种统一性。但这已然不是本体论问题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理论形态而言,是一种实践哲学构架。它内在地包含自然本体论的哲学前提,但这只是基础,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扬弃基础上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不在于要与自然本体论划清界限,而在于它在哲学形态、对象、性质、功能以及方法上实现的根本转换。在对象上,它所关注的是属人世界、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在性质上,它是革命的实践哲学,旨在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在哲学的功能和使命上,意图改造世界、批判不合理的人类生存状况,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方法上,主要是批判的、否定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既然是为改造人类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理想的生存,那么它必然是针对时代的问题情境,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揭开历史的本质、结构和发展机制。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社会发展理论。因而社会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本身。马克思在《手稿》里所揭示的人的异化状态,在《提纲》中所主张的对事物、现实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理解,在《形态》中所揭示的现存感性世界以及历史结构和历史机制都是实践哲学的理论内涵。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在于属人的现实世界,在于历史,因而实践哲学的理论重心就不是对世界本性的一般的理论说明,而在于对问题的分析和对历史发展机制的揭示。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实践哲学是在现代科学取得长足进步的背景下问世的,这同时决定了哲学已然不能替代科学作思辨和玄想了,由此也无法提供一成不变的宇宙图景了。这预示了科学意义上的旧本体论模式的终结。但实践哲学依然有本体论的承诺,就是在人、人类社会生成以后,仍要对存在形态的优先性问题作出断言。因而实践哲学在生存论的视域内,只限于坚持物质存在的基础性、自然存在的优先性。本体论的意蕴已经发生了转换。

据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同和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但它主要地不是自然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关注的是主客体的关系的逻辑,一种能动的实践的存在关系。藉此,自然呈现为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历史成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主观性构成历史的内在因素,历史的发展将通过人的自主活动、自由选择与客观历史条件的互动来展开。实践哲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本质意蕴,确立了主体性原则和客体性原则相统一的历史哲学。

实践哲学真实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本质。实践哲学的论争,使我们在检视和反思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框架时寻到了纠偏和发展的根据和契机。传统解释模式由于对物质本体论的片面性倚重,在理论上强化了客观性原则、规律性原则和决定论原则,这无疑造成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缺席,使主体性丧失坚实的根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但是,实践哲学的重现,只是在文本的解读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的回归。它的意义,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基础性的,还不是唯一重要的。因为它是应它所在的那个时代的问题而生的。今天的哲学应当面对今天的问题。然而,实践哲学将为我们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新的问题提供生长点。因为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毕竟是在具体的生存实践中显露和展开的,而且也必须借助人类进一步的实践来加以解决。

世纪之交,中国的哲学应向何处去?这已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有众多的说法和选择杂然并陈。依我们看来,基本的方向是在人类现实生存的基础上,首先关注人类所面临的首要性问题,如社会发展问题、主体间交往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健全人的生成、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以及信仰问题等。在文化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以及宗教、艺术、教育哲学等多层面展开。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分析方法、现象学方法、直觉体验方法。实践哲学内在地蕴含着对人的生存和价值的关切。但是实践哲学主要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历史的维度中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立论的。这也由此造就了实践哲学的极限即缺乏对个人存在的哲学理解,在本体问题上,欠缺对意义和价值问题的终极体验和理解。我们认为,海德格尔晚年哲学的转向,实际上已经昭示了实践哲学的限度,进入到一种超越主体性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在,使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此外实践哲学没有完全解决人的主体间交往问题,如交往生成的总体性条件、交往运行的基本机制以及日常交往等许多问题。因此实践哲学必须实现自我超越,进入后实践哲学的问题视域之中。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实践哲学(书面语)(第二部分)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