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时代,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着眼激发动力培养中学生的信息主体意识,立足广辟途径培养中学生的信息传播意识,抓住防范重点培养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获取、鉴别、使用信息以及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信息意识,从而促进学会学习,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224-0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具备信息意识,总体上讲,就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能够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中学生处于小学与大学的中间阶段,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高新科技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都处于信息包围之中,信息对其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素质培养的前提和先导;因此,培养中学生具备正确的信息意识对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中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指中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感受性和持久注意力,决定着中学生在捕捉、判断、利用信息中的自觉性,对中学生将内心潜在的信息需求转化为明确的信息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意识既是中学生对信息的认识过程,也是其对外界信息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动反映,培养中学生的信息意识主要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三个方面。
一、着眼激发动力,培养中学生的信息主体意识
学习的主体是人,信息是为人服务的;获取信息是手段,使用信息是目的。信息时代,中学生应当适应“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趋势,从学习的信息需求出发,甄别不同的信息源,善于检索信息并正确评估,才能高效获取和利用所需信息,排斥和筛除垃圾信息,形成利用信息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一要培养中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感受力和敏感性。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组织实施,并适度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激发中学生的信息需求,使他们保持对信息的高度敏感和持久关注,愿意并善于随时捕捉和感受信息环境的细微变化,不会产生信息无用的思想。二要培养中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开放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培养中学生的信息情趣,引导他们树立获取信息的积极态度,增强主动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最大限度地汲取有益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各种信息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自身学习实践。三要培养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整合信息意识。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中学生围绕学习的信息需求,借助学校图书馆、“互联网+”、“冀课网”等有效获取、评价、组织和利用信息,培养中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自主获取课内课外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二、立足广辟途径,培养中学生的信息传播意识
资本的增值在于流通,而信息的作用则在于交换;信息时代,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普遍方式。在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学校必须使中学生全面了解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信息传播媒体,指导他们学会选择、检索和管理所需信息,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获取信息,并对各门课程的学习信息和其他信息进行正确的传播,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互动和反馈,避免出现有意和无意的信息闭塞现象,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生存的基本能力。一要适时完善图书馆建设,充实中学生信息传播意识的培养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是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实施信息传播意识培养的最佳场所和途径。只有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数字化环境、适时更新数字化资源,才能使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信息查寻和信息教学等方面发挥最佳优势。因此,图书馆在积极建设好自身主页和多媒体阅览室的同时,还要定期组织馆员利用信息技术对网上可获取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和标引,切实做到从知识创造和技能创造等角度为中学生创造科学的信息获取空间,使中学生通过导航手段,按照各自所需,上网查找知识,减少上网的盲目性。二要适时完善校园网功能,拓展中学生信息传播意识的培养途径。学校要以中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为核心,围绕中学生的信息传播意识培养,加快学校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入开展各种课程学习网站或班级QQ群、微信群等网上教学、交流与互动,使中学生能够快捷地利用网络查找资源、获取信息。同时,也有助于中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或班级QQ群、微信群等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来构建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和交互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
三、抓住防范重点,培养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以其宽频、高效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活动,也为他们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互联网+”、手机等同时也是一个功能齐全的自由社会、网络世界,信息满天飞,显现出混乱无序、良莠并存、真假共在等现象,而任何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信息或误传信息,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因此,学校必须注重培养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才能使他们认清信息所载内容的本质,防止被错误的信息表象所迷惑、误导。一要加强中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学校要注重教育中学生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遵循信息伦理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与错误思潮的干扰和侵蚀。二要防止中学生产生“信息综合症”。由于信息数量的指数级增长和信息传播速度的日益加快,中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信息爆炸”的心理冲击,引发紧张焦虑、心理疲惫、学习倦怠、信息吸收不良等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中学生的信息选择和过滤技能,排除不良和无用信息的干扰,实现自我心理减压。三要预防信息垃圾引发中学生的“负信息”。在网络空间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一些“伪科学”宣扬、道听途说的空穴来风和无稽之谈,以及“文化汉奸”诋毁、抹黑英雄人物等,都是无利而有害的信息,加之网上还存在大量非法组织或个人发布的、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黑色信息等,这些信息垃圾会对部分抵抗力、辨别力较弱的中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平时教育或教学中都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垃圾信息鉴别能力,不能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四要防治中学生沉溺网络而引发人格障碍。现实生活中,确有极少数中学生“网络上瘾”,周末放假的主要去处是网吧,更有甚者在寒暑假昼夜“泡网”打网游,或者沉溺于网络猎奇、网上交友等,很容易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甚至荒废学业。因此,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学习小组,开展英语沙龙、物理兴趣角、古诗文朗诵、话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学生加入其中一项或多项活动之中,防止中学生因过分关注人机对话而淡化了与家人、同学及社会的交往,形成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等性格缺陷甚至人格障碍。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陈华明,杨旭明.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J].新闻界,2016(22).
[3]钟志贤,汪维富.Web2.0学习文化与信息素养2.0[J].远程教育杂志,2010(4).
[4]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为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姜凤,西安交通大学阳光中学
论文作者:姜凤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信息论文; 中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学校论文; 互联网论文; 网络论文; 信息传播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