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资源论文,初中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件编号:1003-7586(2007)12-0056-03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1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资源是指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科学文化信息和物质、经济、人力及自然条件等。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整个过程中,也只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方面,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所构成的课程实施的内容体系,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当课程资源被开发利用时,课程资源本身就作为课程实施的内容,也就成为教学的内容。教材就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结果,但教材本身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存在地方差异,具有地方局限性。如何在课标惟一性和教材多样化的前提下用好教材,就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开发适于学生特点、适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在课标的指导下,结合教材,将我们周围的课程资源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开发利用,才有利于教学,才能更好地用好课标和教材,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和保障。首先,课程资源开发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条件和保障。与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联系学生生活、自然实际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次,课程资源开发为教学的实施提供条件和保障。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为教学的实施提供条件和保障,为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教学提供条件和保障。
2生物课程资源的类型
教材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课程资源,但教材的时效性和适应性不强,与地方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内容固定,与地方实际联系不紧密。因此,在生物课程实施中,就有必须开发当地的生物课程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的地方局限性。认识课程资源是开发和利用的前提,适合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发和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的种类较多,分类的方法和角度不同,课程资源的种类也不同。
2.1按存在形态划分
按生物课程资源存在的形态分,可分为:物化形态课程资源和意识形态课程资源。物化形态的课程资源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如教材、教辅、实验设备、自然环境等资源。这类课程资源往往人们容易理解,用得较多。意识形态的课程资源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课程资源,它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属于人的潜意识范畴的课程资源,如人们的认识、体会、心得、经验、方式方法、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等等。在教学实践中,这类课程资源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
2.2按课程资源产生和来源划分
按生物课程资源的产生和来源分,可分为天然课程资源和人为课程资源。天然课程资源是指不因人们的意志而存在的课程资源。如自然环境、河流生态、森林生态等。人为课程资源是指人为创造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教具、学具、农田、人工养殖基地、环境污染等。在教学实践中,实验室、教具、学具等课程资源,人们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而农田、养殖基地等课程资源被人们重视的程度相对低一些。
2.3按空间分布划分
按生物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来分,可将生物课程资源分为学校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指存在于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教室、校园绿化、校内医务室等属学校课程资源。由于这类课程资源在存在的空间上接近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中这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较多一些。校外课程资源指存在于学校外部的课程资源。如农田、森林、河流、医院、菜市场、田间地头、树林、草地、池塘、河流、耕作方式变革、新品种引进和推广、病虫害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往往因其与学生学习环境较远和其他某种原因,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但一般说来,这类课程资源因其与学校距离的远近不同,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也不同。
2.4按功能特点划分
按生物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是课程实施的目标和结果,是课程的要素。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是保障课程实施的物质经济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环境等。素材性和条件性两者兼而存在的课程资源,包含课程素材和课程条件的资源: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
2.5按人的认识程度或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划分
按人的认识程度或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生物课程资源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是指可以直接用于课程教学的各种资源。如信息资源、教学仪器和设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用书、教辅资料、音像制品等。这类课程资源知识目标明确,内容清楚,课程价值明显,而且以不同的形式被表述或承载着。这类课程资源由于其存在的形态较为明显而被人们认识、利用和重视的程度较高。隐性课程资源相对于显性课程资源,它没有被直接表述或物化出来,是隐藏于某些事物和文化信息资料内,与课程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被开发并利用于课程教学的课程资源。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如:沙漠、枯树、荒山、布谷鸟、教师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等。这类课程资源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或不被意识到,但只要有课程意识,这类课程资源就可以被开发并利用到相关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2.6按行业划分
按行业的不同,可将生物课程资源分为:农业、水产、畜牧、林果、烟草、粮食、园林园艺和花卉、环保、医药和防疫等课程资源。对于农村学校,这类课程资源应是相当丰富的。
2.7按承载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
按承载课程资源的载体不同,可将生物课程资源分为:书本类、报刊类、电视、网络类、场馆类、自然环境等课程资源。
2.8按生物课程资源存在的时效性划分
按生物课程资源存在的时效性不同,可将生物课程资源分为长效性课程资源和时效性课程资源。长效性课程资源相对稳定,可以长期存在,随时可以开发和利用,如森林生态、河流等。时效性课程资源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生物教学中要抓住有利时机开发利用,如农事活动、物候变迁、家蚕饲养等。
3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应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课程资源开发应与学科教学、研究相结合,课程资源的利用讲求策略性、目的性和直观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应有利于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课程资源只有利用,才有开发的价值,资源只有利用到教学中,为教学服务,才能称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3.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于当地实际情况的课程资源研究、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管理、评价等方面制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以年级组、教研组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开发群体,以学科为单位开发课程资源,全员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指标,将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列入教学常规,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应做好课程资源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形成课程资源库,让教师共享。
3.2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建设
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是教师,是学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是一种常规的教学行为,应是教师、学校、学生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课程资源的开发重在认识,开发课程资源不是编教材,也不是编书,而是要将我们身边的资源加以利用,来辅助教学。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了解,应恰当、灵活地结合调查研究、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认真总结经验和规律,摸索那些便捷和高效的开发利用模式与方法,倡导一种资源多角度、多功能、多层次地开发,避免简单重复,使教师逐步具备鉴别、选择、利用、改造和开发各种类型课程资源的能力。
3.3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
3.3.1 学科内部和学科间的资源重组
学科内部的资源重组。如单元整合、知识点整合、教学顺序的调整以及集体备课、学科内教师听课、评课等都属于学科内部的资源重组。教师应以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对课程资源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设计,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学科间的资源重组。加强学科间的资源重组,通过听课、评课、观摩、汇报展示等方式,在教法、学法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加强探讨和研究,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3.3.2校内外开发相结合
树立社会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学校即课程的思想。实验室、远程教育设备、图书阅览室、学校内部环境等都是课程资源,河流、山川、森林、社区环境等也都是课程资源。学校要重视现有资源,解决好现有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改造和再开发问题。要在新的课程资源观的引领下,深入挖掘、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开发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3.3.3媒体资源的有效开发
一是建立课程资源库,构建课程资源信息网络。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和培训教师,提高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三是充分利用电视媒体资源,如动物世界等。
3.3.4教具学具制作和实验改进
从有利于教学需要,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广大师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的积极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实验教学设备情况,加大教具、学生开发和研究力度。对实验的改进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验的改进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根据实验的目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替代实验的方法来改进实验,如草履虫对食盐的应激性实验可以用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替代。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整合实验,几个实验进行整合,如几个显微镜的实验可以进行整合。再一方面,还可以在原来教学进度的基础上,调整实验时间,如教材上家蚕的养殖安排在上学期,我们可以调整到春季学期开展。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做到几个有利于:一是课程资源利用应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其中一个目标是“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教材上安排一个讨论活动,提供了一些“常见生物”的图片,这些“常见生物”在某些地方是见不到的,那么,为了达到目标,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之外的一些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从这一点来看,教材已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转变课程观,树立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学生即课程的思想。二是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结合教学需要,应有利于组织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考虑是否有利于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交流讨论,转变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式。三是有利于唤醒学生原有认知,唤醒学生潜在的意识,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进一步升华、拓展和内化。四是有利于将抽象变为直观。教具、学具的制作,多媒体展示,生物实验,观察动植物等活动,都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取知识,懂得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