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异化与科技人性化_科技论文

论科技异化与科技人性化_科技论文

论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6)04-0018-04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进步的步伐。然而,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强大推动力的同时,其异化现象也随之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目前,科技异化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及全球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人类,尤其是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膨胀、人际关系的疏远和隔膜、伦理道德的畸变、人文精神的丧失等。

科技与伦理的疏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后果,这在当代西方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毫无疑问,西方发达国家今天所面临的科技异化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明天所要着力避免的问题。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格里芬所告诫的:“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1]中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转折时期,在实现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科技异化问题,把科技创造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2],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就成为当今国人普遍关心的问题。

1 科技异化

1.1 科技异化的内涵和本质

“异化(alien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是“化为异物”的意思。在一般外语辞典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转让或让渡;(2)疏远或分离;(3)在医学上,指精神错乱等等,并无作为哲学概念的“异化”的涵义。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范畴使用,认为绝对精神作为主体“异化”为客体,作为个体精神异化为社会现象,即国家权力和财富,作为主观精神异化为法律、道德等客观精神。费尔巴哈则把异化运用于解释宗教的起源,把神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即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一种与自己对立的、支配自己的神的力量。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的生存问题入手,将异化理解为人的本质活动即劳动的异化。[3][4]

可见,异化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科技异化”概念,就是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引申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5]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人不断被新机器所排挤,以致一些行业的工人敌视并抵制采用机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却已预见到“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6]科学通过工业技术为人的解放作准备,但是,当时科学的作用也表现出另外一面。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7]马克思还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8]恩格斯也说:“我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而结果又怎样呢?过度劳动日益增加,群众日益贫困,每十年一次大崩溃。”[9]他还指出,科技发展的结果不是使人摆脱自然的强制性而获得身心的解放,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了,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这种现象便是科技的异化。

所谓科技异化,就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其基本观点是:科技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人类已经被一种虚幻地、自满自足地考虑实践构造的科学遗弃了;这种科学所从属并为之服务的实践,就好象某种在科学界限之外的东西一样;这种科学满足于思想与行动的分离。”[10]总之,科技“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11]

1.2 科技异化的产生原因

1.2.1 科技的“伴随效应”导致科技异化 科技的正负效应往往交织在一起,当科技的正效应产生或出现的时候,其“伴随效应”即负效应并不因人类的意愿而不出现。科技的“伴随效应”难以消除,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科技在运用中不可避免产生的一些“副产品”和“伴随现象”,如排放一些废气、废料。二是科技的运用的主体——人的认识能力有限造成的。人类认识能力是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难于觉察科技应用的潜在风险,如爱因斯坦这样,当初由于其认识能力的局限,也加入了劝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行列。

恩格斯指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2]因此,科技的实现过程,带给人类的并不是单纯的进步,而可能是“忧喜之共门,吉凶之同域”的种种矛盾过程。

1.2.2 社会文化导致科技异化 “我们时代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从核武器的威胁和有毒化学物质到饥饿、贫穷和环境恶化,到对地球赖以生存的体系的破坏——凡此种种都是几个世纪以前才开始统治世界的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后果。”[13]科技与人性相分离,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人们把自然视为有待去认识、去征服的、与人无关的客观对象,随着科技理性地位的逐渐上升,传统的理性主义科学观将科学视为理性的化身,与“客观”、“真理”划等号,从而使科学家们拒绝人文关怀,逃避应承担的责任,科技与人性相分离的现象日益严重。

由于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试图将科技的方式运用到一切领域,最终将世界套入物理主义形式中。正是这种传统科技观使科技简单化,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科技完全是“自主”的,能够“自我调节”的,而看不到科技是非人类的,或者具有自身固有规律的纯粹的“事物”。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都已经异化了,科学真理不再是整合的,科技认识主体和客体、人性和认知、真善美都已分裂,科学技术变成了与人无关、独自运转的事物,变成了反人性的东西。

1.2.3 社会制度导致科技异化 现代科技之所以会产生异化,不是因为科学技术本身缺乏人性,而是因为一系列的物质欲望使人们缺少对其中的人文精神的发掘。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科技一旦形成并独立地在人类面前运作起来后,人就会被纳入一个科技共同体并受制于它,从而变成科技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或零件。科学技术愈来愈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人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主体性,成为附属于机器的奴隶。许多思想家对于这种压制和消解人之本性的做法,都作过严厉的批评。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研究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服从于政治的需要,特别是政府的需要。由于科学家的群体职业化,科技研究的课题和经费越来越依赖于政府,而科研成果与具体运用或者是最后的善恶效果离得越来越远。政治力量的干预使使科技行为难以遵守带有社会公德的伦理道德规范。

1.2.4 科技的非法滥用导致科技异化 当今社会科技的非法滥用也是导致科技异化的重要原因。有时科技专家发明的科技,却为一部分人作为满足某种欲望的工具,作为统治和威胁他人的工具。

导致人类经常误用或滥用科技,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缺乏长远利益意识。由于人类要求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习惯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等,造成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破坏了地球系统相对的稳定,引发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生态环境恶化。

2 科技人化

2.1 科技人化的内涵和本质

众所周知,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物”或“神”,是因为人具有人性。“人性”实际上说的是综合意义上的人的基本属性,从哲学人类学角度看,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哲学视野中的“人性”,在西方曾先后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与“神性”相对的“人性”。人们称之为人性的复苏与人的自觉;第二种含义是与“物性”相对的“人性”。即针对科技和商业高度发展所导致“物”的泛滥和“人”的异化。

“人性”的内涵既已明确,“人性化”的含义自然不难理解,主要是指符合人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为人的发展服务,它既不同于“神性化”(神化)也不同于“物性化”(物化)。本文采用“人化”一词来概括“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这样一来,作为既不同于“科技神化”(即把科技当成上帝而顶礼膜拜),也不同于“科技物化”(即把科技当成与人类利益无关的或者具有自身固有规律的纯粹的“事物”),而又与“科技异化”(即把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相对应的概念——“科技人化”就可以界定为:科技的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进行,使科技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科技。[14]其基本观点是:科技必须“以人为本”,“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15]关心人的本身,就是要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由和发展。“这就是说,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成为所有计划的标准。”[16]

2.2 科技人化的实现对策

2.2.1 确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深层次的文化意识,是影响人类生存方式的最深层的原因,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科技价值观,毫无疑问,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性认知,即人们对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价值判断。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而在于支配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科技异化,其根源是人对科技的价值异化,本质上是价值危机。

21世纪科技价值观的确立应以人类理性的合理重建为基础,要用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科技,建构起一种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统一、健全的人类理性,秉承“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才能为新世纪的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

2.2.2 促使两种文化的融合 科技与人性相分离,其原因是科技与价值分离并绝对化,这就是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相分离所导致的后果。要抑制和消除科技异化,则要求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由分裂、冲突走向融合、统一。

两种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由统一走向分裂,其历史可简要地分为:在近代以前的统一;在近代以来的乃至冲突。在分裂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两种文化的对立乃至冲突,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后果,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严重缺失。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走向新世纪的重要精神资源。中华人文精神之精华,对于当今时代提倡人文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应该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之精华,同时积极吸收西方的科技文明,科技、人文并驾齐驱,和谐健康发展。

2.2.3 构建现代科技伦理体系 科技是人的理智的建设性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使人成为现代人以及生活于现代文明模式中的力量。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科学技术在使人类的能力和自由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日渐强大时,实际上人类自己也处于某种危险之中。

科技是福还是祸,完全取决于应用科技的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异化的产生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过错,是人和社会文化的异化。这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需要一种力量加以引导。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为了解决全球性危机而做出的理性抉择,也是减少现代科技异化的新思路。它要求人与人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平等原则:强调实现代际平等;实现区域平等。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们的共识,才能使科技行为在科技活动中,既能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又能考虑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公平,自觉地把科技发展和应用与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避免行为异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2.2.4 建立合理的科技发展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已形成一种传统规范,这种规范主要着眼于其成果的有效性、经济性和独创性,而对其消极性和危害性则考虑甚少,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科技成果必须着眼于总体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既要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又要预防、控制其负面作用,不仅要进行技术效益、经济效益评价,更要进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以实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整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的社会、政策约束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3 结束语

科技异化带来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和有目共睹的,人们只有正视这一现实才能解决问题。“科技异化”的根源并不在科技本身,所谓的“科技异化”并不是科技本身的“异化”,而是社会关系的异化。

科技异化的责任不在于科技本身,对科技异化的扬弃并不需要以扬弃科技本身为代价。科技异化的出现只是暂时的,不具有永恒的历史必然性,人类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努力来加以克服。只有从科技异化走向科技人化,正确认识和支配科学技术,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和消除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发展和破坏性应用,促进科学技术成为维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

收稿日期:2006-03-08

标签:;  ;  ;  ;  

论科技异化与科技人性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