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与香港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高科技产业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在20世纪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成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旅游等中心,创造了她的辉煌。1996年香港的人均GDP 已达到2.5万美元。那么,在下一个世纪,香港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居领先地位,继续创造她的繁荣与辉煌吗?本文仅就高科技产业发展与香港未来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香港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结构转型,香港面临挑战
香港最早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从事转口贸易生意,当时转口贸易是香港收入的主要来源。香港的制造业〔1〕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特别是从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大批上海的实业家来到香港,带来发展工业的经验,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把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器设备转入香港,两者结合开始了工业生产。最先发展的是纺织和制衣行业。由于香港作为英殖民地享受了优惠的税收政策,使香港以出口为特征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跃居优势地位,香港也由一个转口贸易港发展成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中心城市。这是香港经济结构的第一次转型。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将近30年的工业化高速发展,给香港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繁荣,使香港成为世界著名的制造业中心。60—70年代,香港经济进入全面起飞时期,制造业迅速发展,1980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408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过去,香港制造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在70年代末期,由于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香港制造业面临困境,迫切需要寻找低成本地区转移在香港难以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时正值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具有土地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因此,从1978年起,香港制造业开始北移,使得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正是这种制造业的大规模内迁,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导致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这一转移过程为香港带来了繁荣和兴旺,也使香港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 香港的经济结构1995 年第一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简称GDP的)0.2%;第二产业占16.8%;第三产业占83%。三大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0.6%;27.1%;72.3%。 其中制造业生产总值(本地)占香港GDP,由1970年的30.9%下降到1995年的9%。第三产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从而使香港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转口贸易航运中心。香港经济结构由原来的以制造业为主演变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是香港经济结构的第二次转型。
80年代以来,香港制造业一直受劳动力短缺、工资及土地成本上涨的威胁,香港产品出口额增长一倍,工业用地价格就上涨三倍,致使香港制造业大量北移。当时亚洲“四小龙”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其他“三小龙”转向了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香港由于工业北移躲过了当时的压力,却失去了这次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宝贵机会。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也为香港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制造业大量外迁,使得香港的产业结构出现空洞化,削弱了香港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另一方面香港经济由于缺少本地工业的支撑,导致了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缩小了本地的就业空间,也不利于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巨大发展,东亚经济的腾飞,世界经济的进步,香港工业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失去,一些优势正在日益受到其他地区的挑战。香港产品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在技术、质量方面面临新加坡、台湾地区、韩国的激烈竞争;在价格方面则遇到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中国内地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逐渐加强,获取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对香港也形成一定的压力。
进入90年代,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随着香港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升以及其他国家的挑战,使香港面临着工业再次转型问题。当前的发展趋势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世界先进工业国家及地区的必然出路。香港的出路在哪里呢?是继续利用南中国地区的劳动力和土地廉价的条件,按原有模式发展;还是抓住此次机遇,走发展高科技产业之路,争取实现香港工业的第二次腾飞,为香港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香港正面临着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
(二)发展高科技产业,香港的必然选择
香港在其未来发展中,要不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已经引起国外及港岛各界人士的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两派:一派认为,香港的优势是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即使没有制造业,其地位也不会改变。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明确指出:香港的成功在于怎样利用人家的资源,并把它与市场需要联系起来。所以,香港成功的方程式不需要改变就可以发展下去。另一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观点认为, 香港的经济发展不能没有工业基础,整个经济发展和振兴也不能仅靠金融和房地产业来支撑。单是利用人家的资源不能永无止境,香港要重新振兴工业,必须发展高科技。笔者认为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不可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崛起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但第三产业发展以后,是不是工业、制造业就不重要了呢?没有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还有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其实,关于第三产业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已引起政治家和学者们的思考,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士提出,应重新强调制造业,提倡“再工业化”。198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制造》的研究报告中提出,长期困扰美国经济贸易赤字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制造能力逐步下降,美国企业界和大众过早脱离制造业,造成技术进步乏力,其服务行业的生产力由于缺少制造业支撑难以提高,从而制约了美国生产力水平的整体发展。新加坡等一些国家也曾一度撇开制造业单纯强调发展服务业而吃过苦头。最近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与这些国家高科技工业不发达,经济结构单一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激烈竞争,出口状况恶化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香港乃至世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能离开工业发展这个基础,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工业发展的配合。
就香港经济现状看,人们也很难得出仅靠金融和房地产业就可以发展的结论。目前香港制造业占本地GDP的比重是9%,把迁入内地的制造业加起来占GDP的15%。据测算,为15%制造业服务的金融、贸易、 运输等产值约占GDP的25%,两者相加大概占GDP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制造业的发展是香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香港要发展工业不是一般的工业,而是高科技产业。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这是香港的现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从一般规律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控制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香港现在人均收入高,土地价格不断上涨,靠控制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属不易,因此只有在提高增值能力方面下功夫。90年代,世界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时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加速了经济的增长,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新的飞跃。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如日本,1987年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到60%。因此,国际市场的竞争最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大批的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纷纷受挫,高科技的优质产品则立于不败之地。意欲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小了。
香港制造业面临挑战,产业的转移使经济出现“工业空心化”,产品面临着其他国家的竞争,正在失去竞争力,如不发展高科技产业,香港的工业不可能振兴,而失去工业支柱香港的经济将是极不稳定的。只有发展高科技产业,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才具竞争力,才能支撑服务业发展,才能带动经济增长,因此从未来21世纪角度考虑,香港须要做出选择,创造条件发展高科技产业。
二、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条件
(一)不利条件
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不利条件之一是历史上香港政府没有对之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关于发展高科技问题,港英政府多年来一直持不干预态度,基本上没有采取优先发展高科技工业的政策。港府一贯认为香港缺乏发展高科技工业的条件,所以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进行高层次的基础研究。港府在政府架构上,长期没有主管科技发展的机构,没有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每年科技拨款很少,还不到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 的0.03%。港府在扶持科技发展方面远比不上亚洲其他“三小龙”,新加坡、台湾地区、韩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都有长远规划,在财政上给予巨大扶持,在税收和土地使用方面有特别优惠政策。新加坡每年在科技与发展方面的开支,占它GDP的0.6%,台湾地区占0.7 %,韩国占1.4%,所以, 亚洲“三小龙”的科技工业发展水平比香港高得多。
当然还有一些客观条件制约了香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首先,香港制造业普遍规模小,94%都是中小企业,其科研和技术能力薄弱,企业缺乏自我技术改造的能力,在制造业中香港没有能够称雄世界的跨国公司,不足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次,香港企业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科技工业的要求。再有,香港科研基础薄弱,对大规模开发新技术有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港府缺乏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给工业升级带来困难,致使香港的高科技产业居于相对薄弱的地位。
高科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征。由于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使香港大企业望而却步,他们宁可把钱投到房地产或证券市场,也不愿投到高科技产业方面,因为前者有很高的回报率,这就是为什么在香港拥有一个如此发达的资本市场,而科技企业的资金却又极度匮乏的原因,也是制约香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正如美国MIT的调查报告中所归纳的那样,香港高科技企业投资瓶颈有三点原因:(1)香港历史上没有以科技为重点的企业;(2)香港有大量其他赚钱的机会;(3)对香港科技企业投资没有可靠的投资回收策略。因而, 不是香港资本市场没有钱,也不是大的企业集团没有钱,关键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港高科技发展。
(二)有利条件
虽然存在着以上不利因素,导致香港高科技产业现状的落后,但并不意味着香港发展高科技没有希望。仔细分析一下,便可发现香港具备其他国家发展高科技所不具有的有利条件,香港发展高科技的有利条件表现在:
1.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香港工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演进。香港作为世界和亚太地区的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在此设立跨国公司总部的有100多家, 具有科技市场信息灵通,筹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便利的显著优势。
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看好香港及中国大陆市场,已开始将香港作为新产品的试产销基地,以此作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桥梁,如摩托罗拉和美国P&M等国际知名的“世界级”大企业,近10年来, 或在香港设厂、或同香港企业合组公司,进入内地生产,这一趋势意味着将给香港带来巨大的工业投资和新工业技术。
2.作为独立关税区,香港在进口高科技设备方面没有受到限制,可以享受巴黎统筹委员会的优待,可以引进发达国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只要特区政府在土地、人才及技术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香港是有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
3.目前香港高科技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业。电子业是香港的新兴工业之一,自70年代中期已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据统计,电子业高技术产品约占35%,如卫星仪器、电脑语言产品、微型电脑、集成电路、无线电话、电子字典、传真机及传呼机等。但是大部分港产电子产品是在承接海外厂商生产订单的条件下制造的,属于香港本地设计开发的品种不多。香港工业已出现工业科技升级的趋势,最突出的是电子和成衣等行业。香港有电信优势,600万人口中200万人有手提电话,这是形成无线电科技的好机会,有条件发展很好的电信软件。
4.香港已经形成一套完好而有成效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香港企业有丰富的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经营和管理经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达80%以上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香港作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有很多打进这些国家市场的便利条件和销售渠道,同时它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国际性的高新技术产品市场。
5.拥有一大批热心工业的政界、工商界、科技学术界人士,拥有一批成功的工业企业家,关注和推动香港工业的发展。
6.有一个完善的公共机构网络,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商业环境,有一流的基建,有最好的银行服务,有训练有素的高质量公务员,有完善的法规制度,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中介服务机构如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有现代化的资讯设备等等。
7.九七以后,香港与内地的进一步融合,更是推进香港产业升级与经济走高质化的重要因素。有一国两制方针,有国内一流的科技人才和大量的科研成果,有国内广大的市场,还有毗临深圳、广东的地缘优势。把香港的通讯、商业与金融优势,与内地的科研基础雄厚的优势相结合,促进高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的升级,使优势互补,这是任何一个亚洲其他“三小龙”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香港走向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条件。如果香港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香港的高科技产业一定能够发展起来,成为一个服务于华南和整个亚太区域的产品发明中心。
三、关于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建议
(一)政府应对发展高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政府介入高技术产业,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还是亚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台湾地区和韩国等,都在这方面做出过切实而有成效的努力。最典型的例子是台湾对新竹科技园的政策扶持。为了加快科技园的发展,台湾当局在资金、税收上给予很大的优惠,从而吸引大批留学生回到台湾。在科技园创办高科技产业、开发新产品,由此,促进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促使台湾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目前台湾新竹科技园的产值占台湾GDP的1/4多。韩国政府为了赶超日本,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投资100亿美元建起微电子生产基地, 大大推动了韩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韩国的微电子产业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适应世界发展趋势,香港政府需要改变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不干预和无所作为的状态。况且,九七以后的香港政治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香港终于摆脱了殖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时间和空间的心理局限,我们需要有跳出过去思维方式的勇气,用前所未有的眼光、长远地规划香港的将来,我们需要用全新的观念来评估香港的竞争方向,重新确定香港的发展定位。”(董建华的施政报告)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1 )政府可以成立科技管理局专门抓科技发展,改变原来一没有机构,二没有人员的状况;(2 )政府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并在税收上、地价上给予充分的优惠;(3 )政府要重视教育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大教育投资,从中小学生抓起,提高港人的科学素质,为高科技的发展建立雄厚的人力资源的基础。
(二)发挥大学在高科技起步阶段的推动作用
大学在高科技产业起步阶段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香港的高等院校要面向香港经济发展的实际,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下游开发的力量,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形成高科技投资风险机制
发展高科技产业,资金需求量大且充满风险,单靠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利用香港活跃而富有潜力的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高科技投资风险机制。吸引资本市场的资金投向高科技产业,可考虑成立第二证券市场,发展香港创业基金,为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四)建立完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中介机构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科技成果,以及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社会需求,而且一定要有一批中介机构,来沟通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实现二者的结合,使科研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在这方面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做了成功的尝试。他们一方面物色成熟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吸引一批企业家来科技中心学习,经过培训以后出去创办科技公司,工业科技中心作为一家中介机构,起到企业孵化器作用,培养了一批科技工业企业家。
(五)广泛吸收优秀人才
高科技人才短缺是制约香港高科技发展的一个因素。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稳定香港科技人才队伍,吸引大批留学人员回港工作。同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简化手续,吸引国内高科技人才来港工作。
(六)与内地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发展高科技产业
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要发挥两个优势,一是港岛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二是内地人才、市场优势。港岛与内地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只要香港发挥背靠内地的优势,紧密与内地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比其他国家与地区花钱少、发展快的路子,在世界市场上占居一席之地,完成香港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未来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是知识人才的竞争。香港应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用全新的观念去评估竞争的方向,重新确定香港的发展定位。世界经济发展史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抓住时机,领技术革命之先,它就能强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否则就要落后,被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所淘汰。
我们看到,关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问题已引起香港各界人士尤其是特区政府的重视,并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政府出资设立专门高科技发展研究开发基金以支持工商界将通讯及高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准备成立一个科技发展局专门研究科技发展问题;在香港筹建科学园的工作正在着手进行;政府还准备拨出50亿港元成立优质教育发展基金,以利于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等等。由此,我们看到了香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曙光。高科技产业关系到香港的经济增长,关系到香港高素质的生活环境,关系到香港的竞争能力,一句话关系到香港未来的发展地位。依靠香港资金、人才、管理优势,依靠内地广阔的市场和一流科技人才,依靠香港人的拼搏创新精神,抓住时机,积极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我们相信,21世纪的香港将是一个更加繁荣稳定的在世界上保持强大竞争力的香港。
注释:
〔1〕在香港,工业一般被称为制造业,它是指除建筑业、 矿山和水电等行业以外的一切加工业制造行业,包括制衣、电子、纺织、钟表、塑胶、首饰、金属制品、家用电器等40多个行业。